<h3> 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阶段,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懵懵懂懂的聪明,一种永远不息的活动,一股强烈的欲望。</h3><h3> ——巴尔扎克</h3> 童年的尾巴 <h3> 学期伊始,我就发现603班的孩子们几乎人手一本同学语录,红领巾也时带时不带了,还总是向我打听中学的老师和课堂是什么样子,原来他们在迫不及待的长大呢!我呢,总想着时间走慢些就好了,童年是多么自由和美好呀!</h3><h3> 于是,我决定带领这群大小孩抓住童年的尾巴,一起追忆我逝去的和他们即将逝去的童年,与儿童诗来场美丽的邂逅,体悟儿童诗的自由表达。正巧,六年级上学期第六组综合性学习单元就有两首充满童趣的儿童诗,我又另选三首,形成了一组阅读文本。</h3> 群文阅读准备 <h3> <font color="#ff8a00">确定议题:</font>体悟儿童诗的自由表达</h3><h3> <font color="#ff8a00">选择文本:</font>《致老鼠》《爸爸的鼾声》《我想》《交通警察》《春天在哪里》</h3><h3> <font color="#ff8a00">阅读目标:</font>1.通过诵读,体会情感,感受儿童诗的丰富多彩。</h3><h3> 2.了解儿童诗在题材内容、情感、形式上的自由表达,激发学生读儿童诗,写儿童诗的兴趣。</h3><h3></h3> 教学设计 校内试讲 <h3> 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环节,让学生逐步走进儿童诗,体悟儿童诗的自由表达。即:一是古诗词导入,比较古诗和儿童诗形式上的不同;二是《致老鼠》文本指导阅读,通过师生合作读悟情,自读悟写作特点,掌握抓关键词完成阅读记录卡、读懂诗歌的方法;三是小组合作自学另外四首儿童诗,完成阅读记录卡,体会儿童诗从内容、语言、形式等方面的自由表达;四是激趣创作儿童诗,再次感受儿童诗表达的自由。</h3> 组内研讨 <h3> 探索阶段,问题多多!</h3><h3><font color="#b04fbb"> 导入部分:</font>用古诗引导学生观察儿童诗的不同,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显得过于简单了,开门见山,直接用儿童诗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走进诗的王国。</h3><h3> <font color="#b04fbb">诗歌朗读:</font>诗要大声朗读,多读少分析,读出感情,读出韵律。本节课,教师朗读指导不够,学生读的时间不足。《致老鼠》除师生合作读之外,增加学生范读和自读体会。小组自学时,强调先个人自读,教师指导小学展示朗读形式。</h3><h3> <font color="#b04fbb">学生活动:</font>对“群文阅读1+x”的新型教学形式,学生还比较陌生,课堂上放不开,显得拘谨。教师要展现更大的包容性,精炼语言,多示范指导,特别是在学生自由创作儿童诗这个环节。小组合作,费时长,学生没有理会阅读要求,没有读诗,直接勾画批注,需要老师强调。</h3><h3> <font color="#b04fbb">……</font></h3><h3></h3> 修改教学设计 镇内试讲 <h3> 这次借助镇级优课比赛的平台,沙堆镇教育总支杜开南书记和卢开旺教研带领我镇语文工作室全体成员一起参与我的群文阅读课堂,课后提出了宝贵的意见。</h3> <h3> 我校柳自威校长和大家分享群文阅读新知识!</h3> <h3> 我校语文组长胡苏老师说:刘老师给我们呈现了一堂别具一格的课——群文阅读《致老鼠》,从教学思想上看,课堂上的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状态中,积极性非常高。热烈而有序的展现的是开放而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中,刘老师把着眼点放在儿童身心与语言的发展之上,而又使二者形成了交叉互补,相辅相成;语言的实践,开阔了思维与想象,心灵的焕发又打开了语言发展的闸门。</h3> <h3> 遇见群文阅读,在生命最美的时刻,此时的我们刚好!603班的孩子课后对我说:刘老师,这样的课堂可真有趣,以后我们都能这样上课吗?我笑而不语。群文阅读吹开学生渴求知识的大门,没有老师一味枯燥的讲解,没有老师反复再三的提问,大家都喜欢,但不是每一节课都适用。如何正确选择课题,如何上好群文阅读课,还需要我们以后继续探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