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前几天,高铁上,坐我后座的熊小孩一直用狂大声放动画,整个车厢都为之侧目。</h3></br><h3>我忍无可忍,强压着怒火,默默拿出耳机,很好语气的跟他说:“耳机借你用好不好?”</h3></br><h3>他妈却一把把我推开:“小孩戴耳机伤耳朵你不晓得!”</h3></br><h3>生活中这样吵到他人的事情也并不少见。</h3></br><h3>看电影时旁边的人大声地讨论剧情,坐地铁或公交时有人开着公放在补追《都挺好》,还有人走在路上刷抖音,一边刷还一边大笑。</h3></br><h3>不仅显得自己没素质,还非常讨人厌。</h3></br><h3><strong>梁实秋说:“一个人大声说话,是本能;小声说话,是文明。”</strong></h3></br><h3>的确如此,每个人在公众场合都有不同的表现,有的人大声说话影响别人,有的人压低声音小声说话。</h3></br><h3><strong>小事方能见真章,不要小看你的音量,不知不觉间它已经暴露了你的层次。</strong></h3></br><h3> </h3></br><h3><strong>音量可以看清一个人的样子</strong><br></br></h3></br><h3>未见其人,先闻其声。</h3></br><h3>当我们在公众场合留意到一个陌生人时,总会先听到他的声音。</h3></br><h3>低声说话的人,显得温和有礼;而大声说话的人,吵吵闹闹,影响到别人却不自知。</h3></br><h3>美剧《破产姐妹》里面,Max和Caroline就是这样截然不同的两个人。</h3></br><h3>Max是生活在威廉斯堡的女侍应,而Caroline本来是一位千金大小姐,阴差阳错成为了Max的室友兼好友。</h3></br><h3>某一集里面她们两个结伴去电影院。看电影时Max一直大声吐槽剧情,引起其他观众不满,让坐在旁边的Caroline非常尴尬。</h3></br><h3>是啊,电影院应是安静观影的地方,大声说话总会影响到他人,其他人讨厌也很正常。</h3></br><h3> </h3></br><h3>平时遇到一个陌生人,我们可能会先靠对方的衣着打扮来作为第一印象。</h3></br><h3>但其实,有些人穿得衣冠整齐,一开口的音量却暴露了自己:不顾他人大声嚷嚷,显得粗鲁不堪;而有意识地温柔软声,会让人感到礼貌。</h3></br><h3>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私人空间效应”。</h3></br><h3>我们的身体周围有一定的空间,对待越陌生的人这样的空间就越大,当他们越过空间的边缘时,我们会感觉自己被冒犯。</h3></br><h3>其实,不止身体有私人空间,声音也会有私人空间。那些电影院里的讨论,走在路上的突然大叫,还有坐地铁时公放音乐,其实就是入侵了我们的私人空间,本来轻松地走在街头,却听到这样的声响,浑身不自在。</h3></br><h3><strong>一个有礼貌的人,是不会入侵别人的私人空间的,不管是身体,还是声音。</strong></h3></br><h3>所以有时候,单单听到音量就足以让你判断一个人的样子。</h3></br><h3> </h3></br><h3><strong>音量代表了你的自我控制</strong><br></br></h3></br><h3>之前看《声临其境》这个综艺时,看着各位嘉宾用自己的声音给经典电影重新配音,感觉很有趣。</h3></br><h3>其中周一围非常圈粉。上一秒配的是《董存瑞》,大声吼叫为了新中国。下一秒配的却是《梅兰芳》,吊着嗓子小声说话,刚张开口,就非常惊艳。</h3></br><h3>嗓门大小是天生的,有的人天生声音洪亮,也有的人温声细气,这个改变不了,但音量的大小我们却可以控制。</h3></br><h3> </h3></br><h3>我见过平时小声说话的女生大声呼喝送错餐的外卖员,也见过大大咧咧说话大声的汉子低声向行人问路。我一直觉得,能降低音量说话的人,都是严于律己的人。</h3></br><h3>很认同蔡康永的一句话:</h3></br>讲话时最好自觉的降低音量,不光是因为太大声会吵到别人,而是因为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音量都控制不好,会让别人很难信任你其他各方面的能力。<h3>的确是啊,连自己音量都控制不了的人,往往控制不了自己的人生。</h3></br><h3>电影《窈窕淑女》里面,奥黛丽·赫本扮演的卖花女口音低俗,声音粗鲁。她意识到自己这样只会穷困一生,付钱给语言学教授学习怎样控制自己的声音。</h3></br><h3>最后她在舞会上言笑得体,成功扭转了自己的人生。</h3></br><h3> </h3></br><h3><strong>压低声音,从现在开始</strong><br></br></h3></br><h3>梁文道曾经在《常识》一书中问道:“是什么让香港人在十年后,自己在餐桌前将说话的音量降低了下来?”</h3></br><h3>答案是文明,随着香港的教育发展,越来越多人变得更文明,懂得控制自己的音量,从而不影响他人。</h3></br><h3>根据我的观察,有几种情况人们特别喜欢抬高音量。</h3></br><h3><strong>靠实力获得认同,而不是音量</strong></h3></br><h3>当一个人心虚的时候,他总会抬高音量来虚张声势。</h3></br><h3>中国有句老话,实墨无声空墨响,满瓶不动半瓶摇。</h3></br><h3>意思是装满了墨水的瓶子不会发出声音,只有空空的瓶子才会发出摇晃的响声。</h3></br><h3>生活中正是这样,只有外强中干的人,才会靠大声说话来装腔作势。</h3></br><h3>其实,真正有实力的人,根本不需要抬高音量来获得认同,我们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实力,靠自己的道理来让别人信服。</h3></br><h3> </h3></br><h3><strong>与其大声责骂,不如温和待人</strong></h3></br><h3>愤怒的时候,有些人会破口大骂。</h3></br><h3>之前网上有一句话很火:“不要大声责骂年轻人,他们会立刻辞职的。”</h3></br><h3>很多人评论说现在的年轻人不行,经不起责骂。但其实换位思考,谁都有自尊,不会愿意被人大呼大喝。</h3></br><h3>若是对方真的做错,在开口责骂之前,不如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再用温和的语气来告诉对方是哪里做错了。</h3></br><h3><strong>在公共场合,应该礼貌地小声说话</strong></h3></br><h3>很多人在公共场合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音量过大,给人一种不礼貌的印象。</h3></br><h3>松浦弥太郎写过:“成年人应该注意保持安静,如大声说话,在餐厅和饭馆会显得很粗鲁,在自助咖啡厅会显得没礼貌。”</h3></br><h3>平常说话时,我们应该多留意周围的环境,如果有人表现出不满的神色,那你就要注意自己的音量了。</h3></br><h3>电影《乘风破浪》里面,邓超对彭于晏说:“你不需要那么声势浩大,控制自己的声音才是最强大的气场。”</h3></br><h3><strong>大声嚷嚷总是简单,但能压低音量不影响他人,这才是最高级的层次,最基本的修养。</strong></h3></br> <h3><font color="#010101"><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1i2k4baa2bosMI2b0SUmR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