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一九六九年的秋天,依旧是这样的群山环绕、绿树掩映、溪水潺潺,一位衣着朴素得体的大学生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来到这里——峰山村,开始了他人生中教学生涯的第一站。</h3> <h3>那时候的吴老师高大英武、气宇轩昂,带着知识青年的一腔热血来到这里,一个风景秀丽的穷乡僻壤,一个民风淳朴的乡村中学。</h3> <h3>跟他并肩同行的还有他的妻子,也是他风雨与共的同班同学——杨老师,她驻扎的地方是当年的救师口镇(现在的磨市镇),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杨老师在这里度过了五年的最美青春年华。</h3> <h3>这条乡村道路下方是一条清幽的小溪,溪水哗啦啦地流淌着,小鸟欢快地叫唤着……时间仿佛回到五十年前,青春年少的吴老师背着一个又一个学生趟过这条小溪,溪水打湿了他的衣裳……如今他想起来是那么美好,那么令人兴奋和向往。</h3> <h3>这里曾留下了杨老师青春的足迹,校址依旧,物是人非,慢慢走过这里的每一寸土地,看看眼前的一景一物,往事一幕幕浮现……</h3> <h3>那时候,他才出生几个月,杨老师教学工作繁忙,让年少的弟弟前来照顾他,少年舅舅带着他去溪边戏水抓虾,杨老师说那时候的自己书生气十足,连饭也做不熟,幸好有周围热心的乡亲和学生家长帮忙,给予一些照顾,给贫瘠的生活带来几许温暖和慰籍。</h3> <h3>如今六十多岁的刘大哥总是忘不了吴老师青春朝气的游泳身影,那矫健的身姿泛起一片一片的水波…田间偶遇的八十多岁高龄的老爷爷看一眼吴老师,竟然记得他是当年走进这里的第一位大学生。如今守在峰山中学旧址的大爷清楚地记得吴老师当年在某大会上的讲话。</h3> <h3>如今的救师口小学门卫大叔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虽然杨老师只在这里呆了两年,也没教过他,他竟然记得眼前的大姐曾在这里教过书,记得她姓杨。</h3> <h3>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位孙大姐,她是杨老师的学生,一听说我们来了,毫无准备的她放下手中的一切急忙找到我们,像见到久违的亲人一样兴奋不已!叙旧、拉家常,昨日旧事一幕一幕,如今生活一点一滴。</h3> <h3>青春豆蔻时代的孙大姐身材高挑,长相甜美,还打得一手好球,她多才多艺,爽朗大方,深得杨老师的喜爱。如今已过耳顺的孙大姐一世不忘师恩,这份感恩这份深情令我感动和佩服!</h3> <h3>孙大姐一路带着我们走过这里的山山水水,记录今日的点点滴滴。随手摘一瓣木耳放进嘴里,尝一尝当年的甜甜蜜蜜,采一采路边茶树上的小芽,让下一代感知生活的乐趣。</h3> <h3>孙大姐带我采摘路边的野果:覆盆子(你一定不会忘记鲁迅先生三味书屋中好吃的覆盆子吧,这可是我家小吴同学发现的名字),她把这野果叫空心袍子,酸酸甜甜,味道真的好极了!她不顾荆棘丛生,给我摘了好多好多…</h3> <h3>我无限感怀地说出了心里对孙大姐的好评:重感情,懂感恩,为人真诚热情爽朗大方,也是孝顺的女儿,共产党的好干部。她说:那要感谢杨老师,是她教会了我要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我…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回答呢!</h3> <h3>终究还是要道声:珍重!再见了!尽管归来已是两鬓斑白,心中依旧灿烂无比!</h3><h3>是的,吴老师是我的公公,杨老师是我的婆婆,五十年后的五一劳动节带他们重返旧地,一起见证了依稀的过往今日的相聚,感怀不已,留此美篇,作为回忆。</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