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为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弘扬“五四”精神,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初心之志,创造艺术之美,五月八日下午,18级心连心化工132班成功举办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读书分享会。</h3> <h3> 首先大家一起观看了《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一起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加强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研究,激励广大青年为民族复兴不懈奋斗”发表的重要讲话。同学们聚精会神的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认真的学习五四精神。<br></h3> <h3> 班主任龚老师向同学们表达了“五四青年节”的节日祝福。他与同学们分享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就总书记常提到,要“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印象深刻,新的时代,赋予了青年人新的历史使命,青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作为新时代的河南化院学生,要不断完善自我,努力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h3> <h3> 同学们分别围绕《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或诵读精彩片段,或结合自身实际谈体会、谈感悟、谈理想,一个个精彩的发言引得掌声不断。</h3> <h3> 王越同学为我们分享他从《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一文中得到的感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七年陕北生活,青年习近平面对贫苦的农村生活,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闯过‘四大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积累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实践证明,只要有乐于吃苦的劲头,再苦的环境也能适应,再难的问题也能直面解决。回过头来看,正是陕北这段艰苦的生活磨炼,锤炼了习总书记坚忍不拔、坚毅刚强的性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情怀,使他成为在艰难环境和曲折经历中成长起来的党的领袖。这启示我们,经历就是财富,苦难也是锻炼,青年人要勇于迎接挑战,敢于摔打自己,尤其要从难从严从实践出发,早日成为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四有’新一代青年人。”</h3> <h3> “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戴明说:‘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另外两个与习近平一起到梁家河插队的知青赵华安、张春富也说:‘近平很喜欢读书学习,也喜欢写东西’。习近平到梁家河插队期间,装满了两个箱子的书。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知青石春阳说:‘那时候不通电,他就在煤油灯下看书,有时候吃饭也拿着书’。刘金莲说:‘近平常抱着砖头厚的书,一看就是大半夜。每天早上,我看见他两个鼻孔全部是黑的’。青年习近平研读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了大量军事和国际政治著作以及历史著作、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青年习近平不断向书本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坚持学思结合、学干结合,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将学习成果服务于人民群众。正是勤奋好学的力量,才成就了陕北梁家河窑洞油灯下七年苦读的兴国之光。”茹晴同学分享的《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告诉我们要学习青年习近平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把学习心得运用到决策和工作实践,形成深入学习、调查研究、推进工作的良性循环机制,真正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指导工作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巨大力量。</h3> <h3> “我们乘坐的‘知青专列’能容纳1000多人。车停在那里等待出发的时候,我们心情还是很好的。有这么多人送我们,场面这么隆重,有点儿像去当兵的感觉,觉得还挺光荣的。可列车一开动,车上车下就是一片哭声了,不光女知青哭,男知青也哭。因为毕竟都是些十几岁的孩子,大多都没怎么单独离家出过远门。多年以后,近平曾在一次访谈中回忆起当时出发的情景。他说:‘在去延安的专列上,我记得很清楚,那是1969年的1月份,全部都哭啊,那整个专列上没有不哭的。就是我在笑。当时车底下我的亲属都说,你怎么还在笑啊?我说我不走才得哭啊,我不走在这儿有命没命我都不知道了,我走这不是好事吗?我哭什么呢?他们听后就破涕为笑了。’”朱佳雪同学从《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节选出来的一段故事,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经历。</h3> <h3> “他有文化,有思想,有主意,头脑灵活。当时我们村里识字的人不多,需要一个有文化的人来主持事情,所以就选了近平当书记。他劳动非常下力气,和我们农村的壮劳力能干一样的活儿。近平在平时劳动的时候,干的比我们社员还要多。这样的人当干部,能让大家信服。他和我们村里人相处得非常好,感情非常融洽,群众基础非常好,大家都喜欢他,愿意和他拉话,他说啥我们都愿意听。近平敢担当,能做事,总是为村里着想。在当村支书之前,他就对村里有很多规划和想法。打坝、修梯田、打井,增加粮食产量,这些他一直都在考虑,都在和社员交流。当时村里一些老年人比较保守,对新鲜事物比较抵触。近平给他们做思想工作,容易说服他们,能把队伍带好。他在搞社教期间处理赵家河村里的大事小事,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另外,他是北京知青,在我们农村各个姓氏、各个家族中间能保持中立,做到公平公正,不会偏袒谁,大家都信任他。近平当时也非常愿意担任村支书这个职务,虽然很苦很累,但他不在乎,他真心实意想为梁家河做一些事情。我们选近平当村支书,最主要的是他做事公道、敢于担当,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他的每一个行动和决策都很务实,都是为老百姓的利益考虑的。”李明珠同学分享的是《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书的一个段落,启示青年人,只有到艰苦环境中去,才能在实践锻炼中激发潜能、积累经验,磨砺意志、增长才干,打牢成长的根基,像当年的习总书记一样,在基层历练、积累,铸就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h3> <h3> “那时候,在农村,‘地、富、反、坏、右’的子女就不允许入党;他们这些城里来的知识青年,则是‘黑帮子弟’禁止入党。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你的‘血统’——也就是‘成分’,首先决定了你能不能成为党员,然后才看你工作怎么样。像近平这样,无论他工作多么上进,对党多么忠诚,但因为家庭的原因,入党的希望非常渺茫。我是1969年入党的,知道审查过程非常严格。当时,我写了入党申请书,组织上首先调查申请人自己有没有政治上的问题。这一关过了,再把申请人主要的亲属关系、社会关系都调查一遍。经过调查,如果申请人的亲属没有坐牢的,没有‘地、富、反、坏、右’,工作表现也好,这才能入党。如果申请人的亲属有问题,就入不了党。近平出生在革命家庭,从他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来说,他对党的忠诚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他肯定是想入党的。他这个人一旦认准了的事,是很执着的,决不会轻易放弃。据我所知,他反反复复写入党申请书,交到组织上很多次,但是每一次都遭到冷遇,主要原因就是他父亲习仲勋的所谓‘问题’。但是近平没有放弃,他一次又一次地写入党申请书。而且,他这个人工作努力,在我们当地是有口皆碑的。文安驿当时的党委书记看到这种情况,也拿不了意见,就亲自到延川县找当时的县委书记申易请示。申易调查了近平本人的表现,了解到他工作非常突出,群众反映一致很好,完全符合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申易也是陕甘边区的革命后代,对习仲勋的政治品质非常了解,对当时迫害老干部及其家属、子女的做法非常不满。因此,在申易同志的全力支持下,近平终于入了党。”吕芊同学分享的《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告诫我们唯有初衷不改,方能脚步不停。在这个有些“浮躁”“张扬”、充斥着“速成”“捷径”的社会,总书记“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面貌”的故事,就像夏日里的一股清泉,甘甜明澈,解理想信念之渴。</h3> <h3> “初心坚定,不负韶华。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大家认为,总书记七年历练故事的一条红线,就是他在融入群众中确立了理想信念,在艰苦环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一旦告别了最初的迷惘和彷徨,他就找到了坚定的目标,建立起了对党、对党的事业、对为人民服务的坚定和执着。综合局宋楠告诉记者:‘梁家河虽小,却有着‘大学问’。这种‘大学问’来源于青年习近平七年艰苦生活的磨砺,来源于他扎根基层的工作实践。在这里他接触到了中国社会最基层的农村和农民的真实状况,了解到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亲们的真实需要,逐渐树立了他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段金辰同学分享的《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告诉我们总书记的梁家河经历已不仅仅是一段知青岁月,更体现着一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不忘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值得我们好好体悟学习!</h3> <h3> “我经常到近平的窑洞去做客,也经常看他的书,有时候我也把他的书借走看。一来二去,我们的共同话题也越来越多,经常谈起书里面的知识。我们虽然文化程度差不多,我还比他年长几岁,但是从我们各自成长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还有生活阅历来比较,我与近平的见识、知识面,都有很大差距。然而,近平非常谦虚,知识层面上的差距并没有使我们之间产生隔阂,反而是他随和的性格促使我与他交朋友、谈天说地,遇到不懂的事情都向他请教。他每天下地干活回来,吃完饭就看书,到了晚上,他就点一盏煤油灯看书。当时的煤油灯很简陋,在用完的墨水瓶里灌上煤油,瓶口插个铅筒,再插上灯芯,点燃了照明。近平就拿本书,凑着那点儿亮光看书,因为离得太近,煤油烟经常熏得他脸上、鼻子上都是黑的。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近平每天都要看到大半夜,困得不行了才睡觉。我这个人喜欢写写画画,在村里经常干一些农村‘文化人’的活儿,所以我和近平之间就更容易沟通,我也喜欢去他住的地方串门,白天我们一起劳动,晚上我就去他们住的窑洞找他拉话。”宋光洲同学从《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一文中为我们讲述青年习近平“痴迷”读书,即便身处困顿也没有失去对知识的渴求,读书成了他始终坚持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h3> <h3> “近平解决了当时陕北农村老大难的燃料问题。那个时候,因为植被稀疏,我们陕北农村砍柴难,做饭、取暖、照明都成了难题,所以近平一直在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一开始近平说想搞沼气的时候,很多人不相信,也不支持。近平到四川去学习沼气技术,回来以后亲自试验,建起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并点火成功。这种情况下,就没有社员反对办沼气了。说老实话,农民是最实际的,他看到了,得到实惠了,他才接受。讲再多道理,什么前景、什么展望,他们不一定接受。必须身体力行,给他们做出样子来。从这以后,沼气得到大面积普及,解决了困扰我们这个地区多年的燃料不足问题。”周立超同学分享的《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的总书记形象。我们应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学习他的精神。</h3> <h3> 张嘉诚同学从《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受益颇多,也为我们分享了他的感悟。“习总书记曾说,陕北七年生活最大的收获有两点,其中之一就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在历史亲历者口中,我们也总能听到‘近平是了解实际的’‘插队几年让他更加了解实际’等表述。青年习近平也给人们留下讲问题‘讲得最实’‘办法最管用’的深刻印象。正是习总书记这种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支撑他在陕北这块红土地上取到了父辈革命者缔造的‘真经’,完成了他最初的梦想。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生活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基层是沃土。青年人成长成才,必须脚踏实地、抓住当下、扎根基层,才能实现个人理想。”</h3> <h3> 梁愿龙同学为我们讲述他从《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 一文中获得的感悟。“‘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这是李大钊对青年人的勉励。今天的青年,时代性地站在‘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历史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历史节点上,应当把党的创新理论和领袖指引的方向作为人生指南,自觉校正人生航向,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人生之路上行稳致远,走出一条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内心的正道坦途。”</h3> <h3> 窦浩勇同学为我们分享他从《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收获的感悟。“非志无以成才。一个15岁的青年,突然从大城市来到小村庄,面对身体上、生活上的种种不适应,心理落差可想而知。但他没有因为困难被打倒,没有因为苦闷而消沉,而是在真正融入梁家河的农村生活、深切了解农民生活现状后,立下了“为群众做实事”的理想。因为有了这个‘初心’,青年习近平克服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逐渐成长为梁家河的‘好后生’。总书记后来回忆:‘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在黑夜中指引人生道路的是理想,这也是总书记反复告诫青年人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原因。”</h3> <h3> 张炳阳同学给我们分享他从《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一文中的收获。“‘非干无以造才。’梁家河原先是贫困村,青黄不接时全村就出去乞讨。青年习近平担任村支书后,村子变得红红火火、一片生机,原因在于‘实干’!总书记当年带领村民打淤地坝,修建沼气池,打吃水井,开铁业社、缝纫社,办扫盲班,一心为民办实事,就像村民王宪平评价的,‘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这七年,是受苦受难的七年,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七年’。人民群众的由衷赞扬源于总书记真正把群众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完成艰巨复杂的任务,解决群众最企盼的事情,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h3> <h3> “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总书记心里装着千百个‘梁家河’,挂念着千百万的人民群众,以躬身实践的‘实干’精神,带领我们国家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跨越。在这项伟大事业中,同样需要每名学员团结一心向前看,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把本领体现在‘能干事’上,把目标锁定在‘干成事’上,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这是杨雅蕊同学读过《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之后的感想。</h3> <h3> 刘佳辰同学读完《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后分享他的感悟。“无论是在下地劳动的时候,还是在当大队书记的时候,习近平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人民服务。青年习近平用七年时间,扎根中国基层,读懂了人生、读懂了中国、读懂了人民、读懂了中国共产党,正如知青专干曹谷溪所说,‘陕北七年是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梁家河的乡亲们这样评价:‘我们选近平当村支书,最主要的是他做事公道、敢于担当,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作为河南化院学生,要学习青年习近平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恪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努力做到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奠定理论基础;坚持不懈地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h3> <h3> 吕敬敏同学为我们分享她从《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收获到的感悟。“七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读罢此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直观地领会总书记系列讲话的精神所在,更加全面、历史地认识到确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全党核心的重大意义,也更能让年轻一代明白一个道理:人生需要磨砺,磨砺使人成长。”</h3> <h3> 岳心怡同学为我们分享了她的感悟。 通过这次举办的读书分享会,告诫了我们广大青年要坚守理想信念,不负伟大时代;坚持刻苦学习,不负青春年华;坚定砥砺奋进,立足岗位,脚踏实地,敢于斗争,勇立时代潮头,投身攻坚前沿,以奋斗自我、青春之我书写精彩的人生华章!</h3> <h3> 在读书分享会的结尾,我们全体学员握拳宣誓:“我以青春的名义宣誓:为了成就父母的微笑,为了成就祖国的自豪,再苦再难,坚持到底,只为感恩,只为报恩。我----青春年少,心藏冲天情豪。坎坷迷茫皆不怕,美好未来汗水浇。严于律己,奋发进取。全力以赴,全力以赴,全力以赴!”</h3><h3><br></h3> <h3> 最后班主任龚老师总结寄语同学们要:常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常读常新,是知识的源泉,是解决问题的钥匙和良方,要用书本充实自己,提升境界;立好志,青年学生当志存高远,争当建设者、奉献者、贡献者,才能担当起民族复兴的使命;善修身,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才兼备者,方堪重任。广大青年要遵纪守法讲规矩,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多磨砺,越是艰苦环境,越能磨砺意志品质。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吃得了苦,才能一步步成长起来,才能战胜困难,扬帆起航。</h3> <h3> 感谢各位的观赏,期待下期读书分享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