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2018年元月的上海之行游记,只写了一半,一直放到现在。一年多过去了,也是受朋友鼓舞,原本只是写给自己看的东西,现在多了一个读者,当然更有兴致写下去了。</h5> <h5>女儿说想到上海看一场漫展,想一想我也有8年没去上海了。小时候,从7岁开始,几乎每两年去一次上海,在那里度过两个月的暑假,后来还在上海工作过一段时间,可以说,上海承载了我许多旧时的记忆。</h5><h5><br>忽然想起一首歌里唱的,“我在人民广场吃着炸鸡”,我就那么地想去人民广场了。女儿说,人民广场?有相亲角的那个?我也想去!</h5><h5><br>说走就走呗,原定在1月25日出发,看天气预报,暴雪要来啦,果断地在12306上把车票改签了,宾馆也加订一天,提前到了上海(太正确了,第二天的暴雪,导致华东地区大面积火车晚点,多趟列车被取消)。</h5><h5><br>元月24号下午2点抵虹桥火车站,堂姐介绍住北新泾一带比较合适,网上订了莫泰168。安顿好住处,便直奔城隍庙了。<br></h5> <h5>还是那么热闹,与武汉的汉正街相比,她改造得非常大气,建筑都有翻新,但保留了过去的风格,各种商铺,各种独特的商品,有老上海的味道,而且有些东西是城隍庙特有的,外面买不到。在城隍庙购物,同一品牌,与在其他地方购买的价格是一样的,不像南京的夫子庙,那就是个坑,质劣价高,去过一次的人,没有想回头的。</h5> <h5>南翔小笼包,来城隍庙的人必吃,在外面排队总是人山人海的,这次我们上到二楼,堂食。</h5><h5><br>没想到里面的人三三两两,不多。从点单开始,便不见我所熟知的南翔小笼了。点了两笼小笼包,两份点心,一点饮料,便没东西可点了。服务员拿走菜单时轻描淡写地说一句,要等40分钟。单都点了,那就等吧,为什么不在点单之前说呢?</h5><h5><br>于是想起在郑州一个有名的烩面馆,我们还没落座,服务员便说,要等一个小时啊,要等一个半小时啊,其实后来只等了40分钟。河南人就这样做生意啊,如果是在武汉,需要等一个半小时的话,服务员一定会说,马上马上,等不了多久。</h5><h5><br></h5><h5>在上海呢,服务员都懒得理你,坐等期间,几个服务员无所事事地站在那里,一个大堂经理模样的人,也无所事事地站在那里,寸土寸金的城隍庙啊,就这么杵在那里,成为旅游人打卡的地方。要不是有那名气在,她早就彻底没落了吧?包子的味道也远不像人们期待的那样,肉馅里带有肉筋,也许是这陈旧的装修从一开始就影响了我的口味。<br></h5> <h5>很意外,在城隍庙买到了椰丝弹性巧克力,这可是小时候的味道。记得以前只要父亲来上海,总会带这个给我。尝了一下,味道和50年前一样一样的。吃过之后,还想再买,但在南京路等其它地方,再也没找到这个。</h5> <h5>城隍庙的茴香豆,也是出了城隍庙,再也买不到了,在网上找,也没有(是茴香豆,不是五香豆,这种软一些,不像五香豆那么硬)。这些老上海的小食品,那么执拗地坚守着传统,味道不变,销售的方式也不变。</h5> <h5>出了城隍庙,往外滩方向走去。变了,我指的是与我小时候看到过的样子完全变了。过去的外滩只有窄窄的一堵墙,以前上海人谈恋爱都来这里,这里也叫恋爱墙。那时上海人住的房子小,家里兄弟姐妹多,在家里是无法谈恋爱的,外面的话,去酒店还要开介绍信,咖啡馆之类的根本就没有,谈恋爱的人于是都来到外滩,在这里形成了很奇葩的一道风景。恋爱墙边一对挨着一对的恋人,每对恋人只有一个半人的位置,所以恋人们都是紧紧相拥,旁若无人,只是动作不能太大,否则一只手往恋人肩上搭过去,说不定摸到的是别人的女朋友。听说的哈,都是听说的,我其实以前只在白天到过外滩,晚上少儿不宜,家里人晚上也不放我出来啊。</h5><div><br></div><h5>虽说外滩变了模样,但那些老建筑还在,我轻车熟路地走到了南京东路,再沿南京东路一路向西。第一食品公司,第一百货,华联商厦……以前我总是一个人,逛遍南京路或者淮海路,或者大世界,或者静安寺。那时候只有十一二岁,到上海以后凭着一张地图,自己随意乱逛,家里人也很放心。现在呢?女儿18岁了,她想独自一人来上海,我肯定不放心啊。</h5> <h5>这里是上海时装公司?咋像武汉的汉正街一样,甩卖地摊货?</h5> <h5>呀,凯司令,我的最爱!50年前吃过的水果蛋糕还有,这些花式蛋糕应该是现在才有的。看见么?栗子糕、哈斗、白脱雪藏蛋糕,纯正的黄油香味隔着橱柜都飘出来了,后来发现,凯司令现在有好多家分店哦,我最想念的是南京西路的那一家。</h5> <h5>第二天一大早,女儿去看漫展了,我直奔十六铺码头。</h5><div><br></div><h5>为什么要来这里?要知道过去来上海,只能乘东方红号轮船,而且是两天两夜才能到。轮船经过吴淞口进入黄浦江后,还要再过两个小时才能到十六铺码头,所以每次一见到十六铺码头,心里那个激动啊,一下船,先买一块光明简砖,一毛九分钱,吃完再乘64路公汽,去西康路伯母家。</h5> <h5>过去的老码头,现在改成了一个创意文化园。找一个咖啡店,就这家——DNA,美团上搜到的,一杯海盐焦糖拿铁,再找店员要了两张白纸,写着寒假前需要发布的微信文章。</h5> <h5>我的午餐。</h5> <h5>看出来了么?这是什么标志?是创意还是邪性啊?(捂嘴偷笑)</h5> <h5>下午按女儿的计划,我们去了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这里面没什么值得看的,没有布展,没有很有特色的店铺,但只因为她喜欢的一个日本的什么舞团曾在这里演出过,她便追星而来,她说,我又没追到日本去,难道比你们以前的红卫兵徒步走到韶山冲还疯狂么?</h5><div><br></div><h5>好像无言以对。</h5> <h5>第三天,上海中医药大学博物馆</h5> <h5>女儿在湖北中医药大学,学的中药学。这专业是她自己选的,上学之后,她庆幸自己选对了专业,太喜欢了。也是啊,她从小就爱看李时珍的《本草纲木》,小学时就抱着书啃啊啃的,我都奇怪,小学生怎么会喜欢这个?我都看不进去啊。</h5> <h5>上海科技馆,进去逛了两小时。挺小儿科的,门票还挺贵,以后不是带着小朋友就不必来这里。</h5> <h5>一些实验装置都坏掉了</h5> <h5>想起我在德国慕尼黑的一个博物馆,在那里待了7个小时,还觉得没看够,这还是魔都上海啊,差距不是一点点。</h5> <h5>第四天,奔人民广场去了。先参观了上海规划展览馆,规模没有武汉规划馆大,设备没有武汉的新,居然还要门票。</h5> <h5>这是不是人民广场?站在规划馆楼上拍的,相亲角在哪里,吃炸鸡的地方在哪里?</h5> <h5>其实我从没见过相亲角,是最近十多年来不断上涨的人气——据称是国内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群众自发组织的相亲活动,让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俨然成了上海的一道风景线,并且成为全国人民都知道的网红地。上海的剩女为什么特别多?上海的父母为什么这么喜欢干预儿女的婚事?曾有传言好像要取缔这里的,那我不赶快来看看?</h5> <h5>是挺魔性的地方,天气那么冷,据说这场雪是近年来上海少见的暴雪,在寒风中,大妈大叔们端坐小板凳,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期待营造出儿女的婚姻。摆摊的人认真坚守,看信息的人认真搜寻,有多少姻缘是这么看来的?有统计数据么?<br></h5> <h5>没找到歌里唱的吃炸鸡的地方,中午吃的是这网红生煎——煎子生(不是小杨生煎),略带甜味的上海味道,我喜欢。</h5> <h5></h5> <h5>继续往南京西路方向走,功德林,老字号嘛,星巴克?居然队伍排得那么老长?兴业太古汇,这是新建的,终于看到魔都的繁华,比起南京东路感觉好太多。</h5> <h5>专门拍下石门二路的路牌,这是我居住过的地方!路牌后面被遮挡着,我以为我住过的记者站的房子被拆掉了。路依旧,人不再,我那上海的朋友,快20年没有联系了吧?</h5> <h5>在堂姐家吃晚饭,亲情的味道,家的味道,堂姐的手艺和伯母的手艺一样的啊,于是想念起给过我那么多欢乐暑假的伯母和阿奶。</h5> <h3>1月29号踏上返程。此次上海行,因为女儿第一次来,去的都是魔都最经典的地方,感觉仍然是那么好,仍然想再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