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家人们的一封信

自由飞翔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亲</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爱的家人们:</span><br></h3><h3> 期中考试结束了,大家、孩子和我都企盼孩子能考个“好成绩”。</h3><h3> 最近这几天,不断收到家长的询问,“老师,我孩子考得好不好?” 大家对“好”的渴望是如此的强烈,那“好”的背后究竟是什么?</h3><h3> 我们班四十多个孩子,有考第一的,有考第二的,有考十二的,也有考四十一的。那是不是注定了“几家欢喜几家忧”呢?</h3><h3> 还是我们老生常谈的那个话题:我们的关注点在哪里,孩子的关注点就会在哪里!当大家看到孩子的考试成绩时,亲爱的家长,我发自内心地向大家呼喊:
</h3><h3> 请和孩子站在一起,打败问题!千万别和问题站在一起,打败孩子!</h3><h3> </h3> <h3>  除了中考和高考这两次大考之外,我们孩子在整个学生生涯中要经历大大小小无数次的考试。大家是否想过每次考试的功能呢?是否想过怎样充分挖掘每次考试的教育价值呢?</h3><h3> 我想我是幸运的!我每天都和这么多可爱的孩子一起,经历我自己都数不清的考试,我也有机会去观察一些现象,和身边的同事家长交流一些问题,做一些思考,下面和大家分享交流一下:</h3><h3>场景一:</h3><h3>家长:才考了这么点分?你怎么学的?你怎么这么笨?</h3><h3> 孩子的感受:我很差,我不行。孩子的自信心会越来越低,越来越向你所谓的“不行”大道怯懦前行😢</h3><h3>场景二:</h3><h3>家长:你对得起我们吗?我们天天起早贪黑地送你去学校,全是为了你!</h3><h3>
 估计,这也是好多家长经常会说的一句话,“我做了这么多,还不都是为了你?” 这个责任真的太大了,孩子还承担不起!</h3><h3>场景三:</h3><h3>家长:你看人家小明回回考第一,回回100分,你不嫌丢人我还嫌丢人呢?</h3><h3> 我们拿别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较时,不是为了成就我们的面子,不是孩子考得好我就有面子,孩子考得不好我就没面子。我们的面子,得靠我们自己去挣,和孩子无关!</h3><h3> 所以,任何一场考试,我们要想尽办法把他的教育价值挖掘到最大,如果我们最后收获的只是一个分数,那要求就太低了。</h3> <h3>  考试的首要功能无非就是“诊断”,是对孩子之前学习过程的检验。我们看到孩子的试卷后,和孩子坐下来看看他的答题情况,切莫先看分数!</h3><h3>让孩子说说:</h3><h3>(1)哪些题是孩子答得非常好的?</h3><h3>(2)孩子在平时的学习中哪些方面(上课听讲效率、作业完成效率、改错情况、落实计算、落实基础、时间的合理安排等等)做得好,才保证了这些题做的好?</h3><h3>(3)哪些题是孩子觉得有问题的地方?问题出在哪里了?(平时那个学习环节出现问题了)</h3><h3>(4)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你能找到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h3><h3>(5)问问孩子,你需要爸爸妈妈帮你做什么?……然后,再和孩子一起看看孩子的成绩。</h3><h3> 由好入手,找到好的切入点,换句话说,也就是成功的小秘诀!这样处理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在引导孩子关注学习过程,让孩子知道只有过程做好了,做到位了,才会有一个理想的结果!</h3><h3> 学习,真的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切莫一蹴而就,否则只能是昙花一现!</h3> <h3>  知识只是载体,只是手段,永远不会是目的。那些能渗透到孩子血液里的东西,孩子整个过程中的心理的历程,才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h3><h3> 面对自己的成绩,多关心一下他内心的感受是什么?而对别人的成绩,他内心的感受是什么?让他谈谈别人平时的行为是什么样的,自己的行为是什么样的?过程和结果之间有哪些联系?这样的过程,相信孩子的主动思维能力,理性选择力都会有所变化!</h3><h3> 考得好的孩子,让他知道是因为平时哪些方面做到位了,他就不会骄傲,这些方面他会继续保持。考得不好的孩子,你更要鼓励他,让他看到希望,让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h3><h3> 我们成人,面对自己无力解决的问题时,会焦虑、愤怒、抱怨、指责别人,甚至会破罐子破摔!因为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不愿承认自己有问题,大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孩子们!但一旦我们帮助他找到方法,他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h3><h3> 最后,我想说:小学重态度,中学重品行,高中重品质,大学重成绩,将来重选择!切莫颠倒顺序,因为教育没有回头路可走!</h3> <h3>  家是讲情的地方,是温馨的港湾,也是心灵的栖息地!我希望,大家永远是孩子最大和唯一的依靠,千万不要让成绩成为你们亲子关系的杀手。因为,只有你们的亲子关系是和谐的,融洽的,美好的,你们对孩子的引导才是最有效的。</h3><h3> 还是那句话:不管是对于家长、孩子还是老师,
学到、悟到、做到,才能得到!
我们一起共勉!</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