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约瑟夫.洛克在夏威夷檀香山的病床上写下这样的语句:“我宁可死在玉龙雪山鲜花灿烂的原野上,而不愿躺在这冷冰冰的病床上。”一位在丽江生活了27年的美国植物学家的肺腑之言,道出了他与中国云南西北这片神奇土地的不解情缘。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资助下,洛克于1922——1924年第一次来到中国,由曼谷到丽江,进入四川西南角木里,途经纳西、彝、藏地区开始了他引以自豪和辉煌的一生,也使得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从此展现于世界的面前。洛克以丽江附近的村落为基地,对当地风土人情和动植物都进行了考察研究,并写了很多关于丽江自然风貌和人文习俗的文章刊登在《国家地理》杂志上,为西方社会勾勒出一个东方世外桃源的景象,这些文章引起了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的注意,当时的欧洲正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危机,人们处于极度的恐慌和不安中,希尔顿在洛克文章的基础上创作了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小说描绘了一个处于雪山和峡谷中的篮月谷,这里没有战乱和疾病,一切都是那么的祥和宁静,和谐自然,小说一经发表就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因为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从心理上极大的安慰了当时人们动荡不安的心理,小说中的香格里拉也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人间天堂。</h3><h3><br></h3> <h3> 第一次到香格里拉是公元2000年,那一年我从部队转业,八年的军旅生涯即将结束,对地方工作的不了解,让我内心有些茫然,抱着先预热一下的想法,我到电视台实习,台里当时正在拍一个大型纪录片《云南一百年》,这是一个纪录云南从1900——2000年间最具影响的人和事的纪录片,在对云南历史还不是太了解的情况下,我跟随摄制组来到了丽江和香格里拉。在丽江我们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拍摄,约瑟夫.洛克那时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之前关于他的生平我一无所知,只是大概知道他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记者,写过很多关于丽江和香格里拉的书。在拍摄他的专题时,导演为了情景再现,找了一个在丽江旅游的法国留学生扮演洛克,在洛克生前居住过的书房,拉了一个长长的他在书桌前的背影,那天的天是阴天,这一幕印在我的脑海里加上之前看过洛克不苟言笑的照片,洛克孤独的身影在我心里就挥之不去了。结束丽江的拍摄,我们转战香格里拉,除了夜晚人们无拘无束的跳锅庄和漫山遍盛开的杜鹃,我印象更加深刻的是高原稀薄的空气,它挑战我的生理极限,在我不经意快走的时候感觉到呼之欲出的心跳和呼吸的不赶趟,让我每天都在祈祷我能平安无恙的离开,也就无心眷恋这人间的天堂啦!</h3> <h3> 公元2019年,香格里拉重回我的视野是因为我有一个在云南生活了大半辈子连香格里拉也没去过的老公(琨同志)。生活中的事我和琨同志很多都有分歧,唯独旅游这件事我们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达到共识,而且说走就走毫不犹豫。有过去香格里拉的经历,我提前做好了准备,大株红景天、西洋参、小氧气瓶、雨伞、帽子、墨镜、防晒霜,查了天气预报以阴雨天气为主,我们还准备了保暖内衣。一切准备就绪,只待假期的开始,我们便迎着朝阳一路向西。</h3> <h3> 在经过八个小时的车程,我们于傍晚到达香格里拉虎跳峡景区,考虑到假期短,要去的景点多,我们伴着落日余晖游览了虎跳峡。</h3> <h3> 刚进入景区就隐隐听到远处的轰鸣声,随着一路下到山涧,水声由远及近发出震耳的轰响声,而眼前也呈现一条如蛟龙出海般奔流不息的河流,江流的中心矗立着一块巨石,江水在峡谷中弯曲,本来就很湍急,加巨石的阻挡,没有退路,只有挑战,此时的江水如同猛虎下山一般势不可挡,水的桀骜不驯和山的危然不动,发出了强烈撞击,惊涛拍岸,激起千层浪,发出如虎啸般的咆哮声,让人惊叹世间竟有如此奇观,同时也感受到当生命受到强大阻力时所暴发出的巨大力量!</h3> <h3> 听到这震天动地的声音,我也情不自禁的想放声呼喊!</h3> <h3> 风做的发型格外自然。</h3> <h3> 在结束虎跳峡之旅我们继续向前赶路,从虎跳峡到迪庆州府的高速路还没修通,路不太好走,紧赶慢赶终于在晚11点抵达香格里拉。高耸的佛塔在路灯的照耀下,散发出一种神秘的光芒。路上没有行人,街道寂寂无声,城中都是新建的藏式建筑,找不到之前的一点影子。刚过迎宾大道,电话铃响起,屏幕显示是当地的号码,正疑惑是谁打来的,接了才知是之前预定的客栈老板打过来的,这么晚一直不见人到,有些担心。在导航的带领下我们穿城过巷来到客栈,是在古城边上一个藏式小院。老板热情的招呼我们,五月的香格里拉依然寒风刺骨,一进门就感受到熔熔炭火带来的暖意,老板娘递过一杯热气腾腾的野菊花茶,顿时感到寒意消散。在简短寒喧之后,急忙打听附近有什么吃的,老板推荐了巷口的饭馆,说物美价廉,已经饥肠辘辘的我们迫不及待的到了饭馆,点了一个耗牛火锅,饭后回客栈休息,准备养好精神为第二天的旅行。</h3><h3><br></h3> <h3> 因为一个关切的电话、一杯热茶、一次深夜的等待,我们对老板有了几分好感。早晨醒来按原定计划准备去普达措森林公园,可爱打听的琨同志一问普达措公园只有那木措景区开放,其余景区因为生态保护都关闭。听到这个消息心里有几分遗憾,老板看到我们一时没有了方向,于是向我们推荐了一个地方,说那里可以看雪山和峡谷,美丽不逊普达措。我和老公有些将信将疑,不过一时想不到更好的地方,在简短的商议后我们还是决定去看看。</h3> <h3> 一路上随着我们对景区的深入,眼前总是出现一些瞬息万变的美景。琨同志对美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一边开车一边对流动的美景大呼小叫的赞叹,让我抓拍美景,看到我手忙脚乱的打开手机,等到按下快门时已物是人非了,琨同志开始数落我反应迟顿,最后忍不住一脚刹车,停下车来自拍了。这样的情况发生了几回,我有些担心路途的安全,为了不让他分心,我打起十二分精神,瞪着猎人般的眼睛,只要他一声令下,我便迅速出动,以“快、准、狠”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圆满完成抓拍任务。</h3> <h3> 几个小时在山林里的蜿蜒穿行,我们终于到达了巴拉格宗景区。高耸入云端的雪山像是有着一种神奇的魔力,让我们充满敬畏却又想靠近。据导游介绍巴拉格宗景区有一座神奇的山峰,外貌酷似佛塔,被人们称为香巴拉佛塔,旁边还有“喇嘛蹲坐像”、“经书像”,这三座并称佛、法、僧三宝,是佛祖释迦摩尼成佛后所预言的天边佛塔,是能够消除人们自身具来的浊气、业障的灵性神山。听完介绍,抑制不住想见到佛塔的冲动,我们开始向着山顶进发。</h3> <h3> 搭乘景区的观光车,沿着迂回曲折的道路行进,仿佛像在峭壁中穿行,走到高处向下回望,那蜿蜒曲折的道路由远及近像是搭了一座天梯,经过99个发卡弯近1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香巴拉佛塔脚下。</h3> <h3> 刚一下车我就被眼前的景观深深的震摄,黑色的雄壮的山体被厚厚的白雪覆盖,山顶高耸入云端,我感觉整个人被一个强大的气场紧紧包裹,雪山就静静的屹立在眼前,没有任何语言,可我却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它的存在,那一刻我忘记了悲苦喜忧、忘记了俗事凡尘、甚至忘记了自我的存在,我闭上眼睛虔诚的祈祷,畅快的呼吸,沉浸在这广阔与纯净的天地间,感觉心随着雪山的雄鹰一起自由的翱翔!</h3> <h3> 洛克在日记中这样描绘见到雪山时的情景“它是我的双眼看到过最美丽的山峰,白雪覆盖的金字塔呈现出灰白色,但是他的山巅突然变成了金色,此时太阳正亲吻他们。”每一个人的孤独都是与生俱来的。有些人不愿体会,有些人总想逃避,可我认为每个人的孤独正是他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一种最真实的呈现。洛克是孤独的但他并不寂寞,我仿佛又看到洛克那深遂而又忧郁的目光,里面画满了雪山被太阳亲吻的那一刻燃烧的激情和同自然彼此理解欣赏的快乐。</h3> <h3> 从海拨4577的高峰一路往下,落差接近2000米,垂直的海拨高拔高度造成了立体的气候和景观,山顶还要穿着羽绒服到山下就只须穿薄毛衣,随着高度的变化,我们也领略了不同的景观,从雪山到冷杉和高山杜鹃遍布的原始森林再到草甸和峡谷溪流,巴拉格宗时而像雄壮的康巴汉子时而又如纯净美丽的藏家女子,让我们充分领略了这片土地的雄、奇、险、秀。</h3> <h3> </h3> <h3> </h3> <h3> 一路逶迤向下,我们来到一个藏族村落,这个小小的藏族村落名叫巴拉村,在雪山峡谷中静静的存在了1300多年。由于与外界交通仅是一条很窄的驿道,而且一到雨季道路会被洪水冲毁,巴拉村的人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直到那位叫斯那定珠的康巴汉子,一个从小就出生和生长在巴拉村的藏族小伙,在七岁那年由于眼睛被滚烫的铁水灼伤,他的父亲带着他经过四天四夜才赶到县城的医院进行救治,由于耽搁的时间太长,已无法让斯那定珠的眼睛复明。这件事情在斯那定珠的心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于是在他13岁的时候,他不顾家人的反对,义无返顾的离开故乡。在香格里拉经过二十年的奋斗,斯那定珠成了一名千万富翁,本可以和家人过上好日子的他却把二十年打拼来的钱用来修一条路,修一条从大山深处家乡到香格里拉的路,村里所有人都认为他疯了,可只有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童年的遭遇让他不想故乡的亲人们再经历他所经历过的痛苦,在他固执的坚持下,村里的人们开始相信他。在经过十年的修建,巴拉村终于有了一条通往香格里拉的公路,也正是因为这条路改变了巴拉村人的命运,并使外界得以领略这如梦似幻的人间仙境。听到这样的故事,心里有了一份感动,感动人间自有真情在,感动这位康巴汉子无私宽阔的胸怀,就像巴拉格宗的雪山一样纯净无暇!</h3> <h3> 在千年菩提树下许一个小小的心愿。</h3> <h3> 游览完景区已是天黑时分,我和琨同志都没觉得疲倦,有太多神奇的景观和感人的故事带给我们太多的兴奋和感动,让我们慢慢的咀嚼细细的品味……电话铃又响起,还是老板那关切的问侯。</h3> <h3> 第三天起来推开窗户看到阳光,一阵欣喜但也有个小小的遗憾,心里暗想如果昨天是这样的天气该多好啊!也许就能看到太阳亲吻雪山的壮观景象,不过来不及细想,我们又急忙赶往独克宗古城。独克宗藏语的意思是用白色石头修建的城,寓意为“月光之城”,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保存最大最好的藏族民居,也是茶马古道重要的枢纽。2014年1月11日的一场大火烧毁了古城的大部分建筑,现在我们看到的古城是重新修建的,香格里拉政府尽量按照古城的原貌恢复建筑。进入古城踩着凹凸不平的石板路,据说有些石板是在火灾中遗存下来的,依稀可以看到留在上面马蹄印。</h3> <h3> 龟山上大佛寺上面金碧辉煌的飞檐斗拱和巨大的金色的转经筒交相辉映,在古城的中央显得格外壮观。</h3> <h3> 大佛寺旁边的转经筒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转经筒。筒身为纯铜镀金,总重量大约16吨。要想转动如此巨大的经筒需要十多人同时着力,每顺转一周,相当于默念佛号124万声,转满三周,就可以消灾祈福,吉祥如意。</h3> <h3> 虔诚祈祷,用力的转动经筒。</h3> <h3> 从这一处俯瞰独克宗古城,有一种古朴而又苍凉的美。</h3> <h3> 在月光广场上感受一下跳锅庄的快乐。</h3> <h3> 琨同志喜欢的藏獒有些懒洋洋的。</h3> <h3> 琨同志为了让我骑上雪白的牦牛留下美美的照片,拷着包拿着衣服,不顾自己的形象,这样的合影永远留存在我心里!有时爱无须更多的言语。</h3> <h3> 龟山公园的脚下是迪庆藏族自治州博物馆,馆内收藏有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内的戈登新石器文化出土文物,见证了在六七千年前迪庆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博物馆通过“自然的香格里拉”、“历史的香格里拉”、“文化的香格里拉”、“今日的香格里拉”全面展示具有云南藏区特色的自然、历史、文化。</h3> <h3> 馆内经常举办一些展览,碰巧赶上一次年画展,生动的造型,粗放的线条,跳动的色彩,活泼灵动, 充满生趣。感受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融,散发出一种独特魅力。</h3> <h3> 第一次看到松赞林寺是在去那帕海的路途中,鎏金的屋顶在红色房屋的衬托下熠熠生辉,远远的望去就像一片飘浮在天空的五彩祥云。但由于时间和身体的关系,我没有一睹其真颜,这次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决不再错过。</h3> <h3> 在一片视野开阔的丘陵中远远的就看到一群雄壮浑厚的建筑,耀眼的金顶闪着夺目的光芒,随着越来越接近,那种激动不言而喻。</h3> <h3> 松赞林寺是云南省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还是川滇一带的黄教中心,在整个藏区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小布达拉宫”。松赞林寺依山而建,外形犹如一座古堡,集藏族造型艺术之大成,又有“藏族艺术博物馆”之称。松赞林寺虽说是一座藏传佛教的寺院,可行走在其间却犹如走进了一座艺术的宫殿,土木结构的藏式建筑透着一种粗犷与厚重,鎏金的屋顶彰显着气派与高贵,大殿的庄严华丽,墙壁上结合佛教的故事所绘的色彩斑斓、造型各异的壁画,都让人有一种艺术的享受。</h3> <h3> 五彩斑斓的经幡,超乎想像的撞色,却带来出人意外的效果,令人迷醉于它的色彩。</h3> <h3>酥油花是藏传佛教的一种供品。</h3> <h3> 宽阔的大殿前仿佛能听到心的回响。</h3> <h3> 第一次到香格里拉我只感受到你的美丽,没有忧伤和经历,19年后我又重新来到这片净土,带着疲惫和伤感,可当我看到纯净的天空、巍峨的雪山、清澈的溪流、流淌在黝黑脸宠上阳光般的笑容,我伤感的心顷刻被冶愈,回归到自然,回归到最初。</h3> <h3> 客栈老板挥手的身影渐渐远离了视线,我瞪着眼睛望向车窗外,如画如梦般的风景如流云般穿梭在眼前,留恋的目光还在缱绻,可飞驰的车轮却已带我走远。再见了香格里拉!我不能带走你的一草一木,但你已住进了我的心里。因为痛苦与欢乐,因为幸福和忧伤,因为获得与失去,因为生死与离别,使我更深的理解了你的含义。是你的纯净荡涤了俗世凡尘,是你的博大包容着孤独的灵魂,是你的温暖抚慰受伤的心灵,是你的真情收留流浪的灵魂。不管我以前经历或以后将要经历什么,我心里永远有一个香格里拉,纯净、博大、宽厚、善良,让我们就这般默然、寂静、相爱、欢喜。</h3> <h3>我牵着风的手</h3><h3>披着阳光做的衣裳</h3><h3>听着树叶的吟唱</h3><h3>看着微笑的花朵</h3><h3>草甸是辽阔的天空</h3><h3>牛羊是飘浮的云朵</h3><h3>这是哪里?</h3><h3>抬头仰望</h3><h3>天簌传来一个回答</h3><h3>香格里拉——一个精神的家园</h3> <h3> 后记</h3><h3> 这次我跟琨同志探讨如何写游记,我表明我的观点,我写游记不会写成“旅游百科全书”,而更多的是写我在旅途中的所看到、经历到和想到的,原因是旅游对于我而言不简单只是走马观花的游山玩水,更多的是对未知的一种渴求,对美好的一种向往,它不但影响着我的生活也成为我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旅行中发现美好的人和事,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他表示鼓励和赞同,我原以为他只做做表面工作给我看,没想到这次居然对我说:“媳妇儿,我觉得你把我们旅游和生活的经历制作成美篇挺好的,它让我们的生活更有纪念意义。”末了还抛了一句,你能不能让我的照片多几张,别总是在最后才出现一张。我一听暗自偷笑,看不出琨同志也有这个爱好,急忙修改我的排版,让琨同志的光辉形象占据更多的篇幅,我没有感到琨同志这是“爱慕虚容”,反而认为这是对我写美篇的最好的鼓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