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军营 共忆难忘岁月

厚德载物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新闻特写● </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重返军营 共忆难忘岁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原济南军区防化团潍坊籍莱州籍战友赴“五峰山”探访军旅第一站纪实</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b></p><p class="ql-block">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陆游《初夏绝句》)。</p><p class="ql-block"> 2019年5月5日早上6时,一辆载着28人的中巴从鸢都潍坊市驶出,直奔济南长清的五峰山。这是原济南军区防化团五连潍坊籍(特邀平度籍新兵连老班长)、莱州籍(已先期到达)退伍老兵组织的一次追忆军旅生涯之行。同时,还有10位战友的老伴和兄弟连队的7名战友也一同前往。</p> <p>  “五峰山”军营,我们来了。</p><p> 经过4个多小时的奔驶,10时18分,战友们到达了探访地“五峰山”老营区。</p> <p class="ql-block">  孟夏的“五峰山”,蓝天白云,风和日丽,铺青迭翠,绿树成荫,令人心旷神怡,遐思无限。郁苍的群峰,斑驳的营房,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昨日的故事。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屋,曾见证了我们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物换星移,光阴荏苒。1972年12月5日,夜幕下一辆辆解放牌卡车载着我们来到了这座寂静的深山,开启了军旅生涯,由此迈出人生转折的第一步。新兵训练,从最初的队列训练到“三大条例条令”的学习,从时不时地紧急集合到防化理论的学习,再到1973年2月17日(星期六)新兵训练结束,我们在这里度过了73个日日夜夜。这里曾洒下过我们刻苦训练的汗水,也曾留下过我们的欢声笑语。</p> <p class="ql-block">  到达五峰山老营区,呈现在眼前的境况已是今非昔比,完全是一派旅游区的“装束”。战友们搜尽记忆,睁大眼睛辨别方向,寻找着昔日的痕迹。经过七拐八拐,终于找到了曾经住过的拱型营房。看着荒凉破旧的营房,战友们不免有一种“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唐·崔颢《黄鹤楼》)的凄清和惆怅。</p><p class="ql-block"> 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先进屋里看看。”这才把大家从万般思绪中拽了回来。进入房内,看着空洞洞的房子,有的战友在向老伴介绍着自己当年睡过的位置,仿佛也要让老伴体会一把那睡地铺的感觉;有的摸一把墙壁,仿佛释放惜别后的相思,也或是在表述来看望的情感。抚今追昔,不免感叹:军旅生活已离我们远去,曾经的火热军营也离这里远去。</p> <p class="ql-block">  这里曾经洒下过我们的汗水,也见证了我们从老百姓到军人的转变,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情。在当年住过的拱型营房前,战友们共同面向军营列队敬礼。这敬礼释放的不仅是对军营的怀念,也是对自己当年选择入伍当兵的敬重,更是军旅情愫的一种诠释。</p> <h3><font color="#39b54a"> 左 起:王文贤 王汉才 栾忠贵 牟忠明 刘启成 李修军 王贤升 李学法 马玉科 王仕昌 杨清芝 万清军 李振安 王法祥 许汉廷 王培学 韩振昌 韩志武</font></h3><h3><br></h3><h3> 营房前,战友们、战友和老伴争相拍照合影留念,留住瞬间,热闹无比。当老伴们现场了解到自己的老头当年只有四毛五分钱的生活费,冬天破冰取水洗脸并含着冰碴子水刷牙的经历时,满脸的惊讶和疼怜。韩振昌的老伴含着热泪激动地说“当年我嫁对人了,当过兵的人是我一生最爱的人。”闻此话,我们足矣!<br></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五连潍坊籍(1972年底)兵韩振昌、韩志武、杨清芝(左起)在曾经住过的拱型营房前同当年的新兵连班长万清军(右二,71年兵)合影留念。</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忽梦已白首,回忆尽上钩”(陆游《初夏绝句》)。阔别47年,旧地重游,伫立在当年的拱型屋前,凝望着远处那曾留下过我们站岗脚印的山坡,捡拾过往碎片,任凭思绪飞驰。当年操场上的号子声、球场上的上哨子声、深夜急行军的刷刷脚步声、课堂上教员的朗朗讲课声、还有连队与连队的高亢拉歌声,此起彼伏地回响在耳畔,一幕幕展现在眼前,犹如发生在昨天,依然是那么熟悉,依然是那么热烈,依然是那么的亲切。</p> <h3> </h3><h3><font color="#39b54a"> 五连潍坊籍(72年底)兵许汉廷、杨清芝、韩振昌、栾忠贵(左起)拱型营房前合影留念。</font></h3> <h3> </h3><h3></h3><h3><font color="#39b54a"> 潍坊籍(72年底)兵韩振昌和老伴在当年住过的拱型营房前合影留念。</font></h3><h3><br></h3><h3> 当兵的历程,锻造了我们严明的组织纪律,锤炼了我们顽强拼搏的意志,培养了我们雷厉风行的作风,树立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些都使得我们在日后的人生中受益匪浅。对此,本次探访组织者之一的原五连四班战士韩振昌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有过当兵的经历,我终生无悔!”</h3> <h3>  </h3><h3><font color="#39b54a"> 五连潍坊籍兵韩志武、牟忠明、马玉科(左起)在当年住过的拱型营房前合影留念。</font></h3><h3><br></h3><h3> 同日,大家还游览了五峰山风景区,并在当年团部给我们新兵拍集体合影照的银杏树下再次拍照留念。</h3> <p class="ql-block">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还邀请到了当年新兵连的老班长——平度的万清军一同前往,有他的陪伴更增添了探访的特殊意义。战友情义无价。</p> <p class="ql-block">  阔别47年后重返军营探访,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虽然岁月无情,时光不再,但是我们怀念那段时光,珍惜那段时光,铭记那段时光。五峰山之行,使得战友之间走得更近了,情谊更深了。</p><p class="ql-block"> 下午2时25分,结束了对军旅生涯第一站的探访,大家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这里。</p><p class="ql-block"> 去也匆匆,回也匆匆。尽管四五个小时的探访短暂,但是重返军营共同追忆那段芳毕,竟也是一次圆梦,也是对当兵情结的一次表述,更是对思念军营生活的一次释放。正如王贤升的感慨“这次来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再来?也许今生这是最后一次了!”那种眷恋和沉重也反映了大家的心情。</p><p class="ql-block"> 车轮飞滚,那山那树那路,那曾驻扎过的营房,渐渐地、渐渐地淡出了我们的视线。</p><p class="ql-block"> 别了,五峰山!</p><p class="ql-block"> (写于2019年5月5日晚)</p> <h3><font color="#39b54a">  这棵位于玉皇殿东北角具有2000多岁,且在国内排名第二的银杏树王,虽然我们阔别47年之久,如今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其作为五峰山的“元老”,不仅目睹了五峰山军营的火热与移交地方,同时也见证了我们在新兵连的73个日日夜夜。</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  五峰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始建于秦,兴发于北魏,广拓于金元,繁荣于朱明,垢污于明末清初。其历经2000多年经久不衰,香火不断。</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五峰山,从济南军区防化团上世纪60年代初期在此驻扎再到1997年撤出移交给地方,见证了防化团30多年的发展和变迁,也陪伴我们潍坊兵在这里度过了70多个日日夜夜。五峰山军营是我从学生迈向社会的第一步,也是我一生挥之不去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 五峰山军营永驻心间!</p> <h3>  </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