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谱系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王安喜编著</b></h3> <p></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目录</b></h1><div><b><br></b></div>编者按&nbsp;<br><b>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nbsp;</b><br>1.红船精神&nbsp;<br>2.安源精神&nbsp;<br>3.井冈山精神&nbsp;<br>4.拔群精神&nbsp;<br>5.苏区精神&nbsp;<br>6.照金精神&nbsp;<br>7.长征精神&nbsp;<br>8.遵义会议精神&nbsp;<br>9.“草地党支部”精神&nbsp;<br>10.抗战精神&nbsp;<br>11.延安精神&nbsp;<br>12.太行精神&nbsp;<br>13.吕梁精神&nbsp;<br>14.沂蒙精神&nbsp;<br>15.西柏坡精神&nbsp;<br>16.红岩精神&nbsp;<br><b>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nbsp;</b><br>17.抗美援朝精神&nbsp;<br>18右玉精神&nbsp;<br>19.好八连精神&nbsp;<br>20.“两路”精神&nbsp;<br>21.北大荒精神&nbsp;<br>22.西迁精神&nbsp;<br>23.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nbsp;<br>24.红旗渠精神&nbsp;<br>25.雷锋精神&nbsp;<br>26.焦裕禄精神&nbsp;<br>27.两弹一星精神&nbsp;<br><b>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nbsp;</b><br>28.特区精神&nbsp;<br>29.女排精神&nbsp;<br>30.孔繁森精神<br>31.伟大抗洪精神&nbsp;<br>32.抗击非典精神&nbsp;<br>33.抗震救灾精神&nbsp;<br>34.北京奥运精神&nbsp;<br>35.载人航天精神&nbsp;<br><b>四、新时代&nbsp;</b><br>36.爱国奋斗精神&nbsp;<br>37.企业家精神&nbsp;<br>38.工匠精神&nbsp;<br>39.劳模精神&nbsp;<br>40.改革精神、改革创新精神和改革开放精神&nbsp;<br>41.宪法精神&nbsp;<br><br><p></p><p><br></p> <ul><li><b>编者按</b></li></ul> <h3>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中,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同时铸就了具有丰富时代内涵和民族特征的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吕梁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孔繁森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爱国奋斗精神、改革创新精神等一系列伟大精神,形成了独特的精神谱系。这些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弥足珍贵的精神力量,是党的初心和使命在不同历史阶段、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中的具体体现,是启发和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精神支撑和宝贵财富。</h3><h3><br>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上杭古田出席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期间强调,要“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编者通过参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遵义会议陈列馆、沂蒙精神纪念馆、西柏坡纪念馆等纪念馆、查阅有关资料,对党领导人民在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中熔铸的伟大精神,进行梳理总结,编写了这本《红色基因谱系》。希望这个资料对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少年“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激励人们在新的长征路上,更好地担负起实现伟大梦想的历史使命,将有所裨益。<br></h3><h3><br></h3> <h1><ul><li><b>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b></li></ul><b><br></b></h1><h3><ul><li><b>1.红船精神</b></li></ul></h3> 1921年8月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胜利闭幕,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条游船因而获得了一个永載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br>2005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刊发于《光明日报》的一篇文章对“红船精神”作出概括:<b>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b>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br><br><br>红船精神孕育于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实践。当时,中国共产党力量薄弱,面临着各种反动政治势力的压制,困难重重,举步维艰。面对险恶的形势,参加一大的代表们不畏艰险,由上海辗转来到南湖红船上,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通过党的第一个纲领——《中国共产党党纲》,明确了自己的伟大旗帜和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的这段艰难的创建历史,是红船精神孕育产生的丰厚土壤。<br><br><br>红船精神既是中国革命的精神之源,也是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精神之源,历史地、全面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为什么出发”的初心和使命。“南湖红船点燃的星星之火,形成了中国革命的燎原之势,使四海翻腾,五洲震荡。”中国革命从红船走向井冈山,走向延安,走向西柏坡,由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如今,从南湖出发的伟大航船,已经驶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红船精神将永远映照我们前进的道路,红船精神永放光芒。<br><br> <ul><li><b>2.安源精神</b></li></ul> <p>安源,是中国工人革命运动的策源地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策源地及主要爆发地之一。由株萍铁路和萍乡安源煤矿合称的安源路矿,共有一万七千余工人。1921年秋冬,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来到安源后,在工人中建立起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和共产党支部,成立工人俱乐部,安源路矿工人革命运动开始逐渐兴起。1922年9月14日凌晨,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了增加工资、改善待遇、组织团体,以“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为战斗口号,组织了第一次大罢工。经过五天的激烈斗争,迫使路矿当局答应工人提出的13项条件,取得了罢工的完全胜利,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完全胜利的工人斗争,创造了全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中“绝无而仅有的”成功范例,为安源工人运动长期持续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1923年二七惨案后的全国工人运动低潮期中,安源工人运动继续坚持和发展,路矿工人俱乐部巍然独存,为全国工人运动树立了一面旗帜,成为中国共产党保存实力的堡垒,培养训练干部的学校,创造经验指导工运的基地,复兴全国工运和组织全国总工会的重要支柱。</p><p><br>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领导安源工人阶级团结自己和团结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历史。它是中国共产党最初领导工人革命运动的完备典型,代表了中国工人运动的正确方向。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安源创立的光辉业绩,永远为后世所景仰。</p><p><br>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安源工人运动,孕育出“<b>义无反顾、团结奋斗、勇于开拓、敢为人先</b>”的安源精神。安源精神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和对人民的赤子之心。</p><p><br>我们正在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创造的伟大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安源精神就是激励和鼓舞我们前进的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br></p><p><br></p> <ul><li><b>3.井冈山精神</b></li></ul> <p>1927年10月,毛泽东同志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进军井冈山,开始创建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是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胜利的起点,是中国革命的摇篮。<br><br><br>井冈山精神是指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井冈山革命道路过程中所培育和发扬的革命精神,其主要内容是:<b>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b>。习近平同志2016年视察江西时指出,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其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也是井冈山精神的基石;紧密团结群众、依靠群众,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和发展的重要法宝。</p><p><br></p><p>井冈山时期,是党和红军艰难创业的起始阶段。面对大革命失败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受挫,面对“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迷茫和质疑,面对“敌军围困万千重”和物质极度匮乏,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毅然决然团结战斗在井冈山,在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成功实践,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中国革命的崭新道路,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开拓性贡献。<br><br><br>如今,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尤其需要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获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使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br></p> <ul><li><b>4.拔群精神</b></li></ul> <h3>韦拔群,1894年生,广西东兰人。早年就读于广西法政学堂。1916年初在贵州加入讨伐袁世凯的护国军,参加了护国战争。后进入贵州讲武堂学习,毕业后在黔军张毅部任参谋。<br><br><br>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1920年,韦拔群离开黔军,在广州参加“改造广西同志会”,并担任该会政治组副组长,积极投入讨伐旧桂系军阀陆荣廷的革命活动。<br><br><br>1921年9月,韦拔群返回家乡东兰县,从事农民革命运动。先后组织“改造东兰同志会”(后称农民自治会)和“国民自卫军”(后称农民自卫军),把农民运动和武装斗争逐渐结合起来。1923年夏指挥农民军三打东兰县城,揭开了右江农民武装斗争的序幕。1925年初入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结业后回东兰继续从事农民运动,主办农讲所,培养骨干,发展农会和农民武装,把农运推向右江地区。1926年领导成立东兰县革命委员会,任主任,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仍在当地坚持武装斗争。</h3><h3><br></h3><h3>1929年12月,韦拔群参与领导百色起义,建立右江苏区,任右江苏维埃政府委员、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第3纵队司令员。1930年10月,红7军集中在广西河池整编,把原来的3个纵队改编为3个师,韦拔群任第21师师长,率部留守右江苏区。他坚决服从党的决定,并把第21师1000多名精壮官兵补充到即将远征的两个主力师,表现出以全局利益为重的崇高品质。<br><br><br>红7军主力离开右江苏区后,韦拔群带领百余人留在右江地区。他发动群众,组织扩建部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游击斗争。他一家20人,有10多人包括他的儿子韦述宗惨遭敌人杀害。但这些都没有动摇他的革命意志,他坚定地说:“革命者要不怕难,不怕死,坚决为人民的利益牺牲自己的一切。”1932年10月19日凌晨,韦拔群被叛徒杀害于广西东兰赏茶洞,时年38岁。<br><br><br>韦拔群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为了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他变卖了自己的全部家产,献出了全家老少10多人的宝贵生命。他的身后没有留下一分钱的财产,但他为我们留下了“对党忠诚,一心为民,追求真理,百折不挠,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拔群精神。拔群精神,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思想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珍品,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厚精神资源。<br></h3><h3><br></h3><h3>韦拔群用生命演绎出的拔群精神与青山同在,与日月长存,惠及万代,垂范后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以之为励志,以之为动力,以之为鼓舞,进一步激发革命斗志,坚定必胜信心,把革命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br></h3> <ul><li><b>5.苏区精神</b></li></ul> <p>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在全国先后组织和发动了近百次武装起义,开辟了大小十几个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是其中最大最重要的一个。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等同志率红四军主力从井冈山向赣西南出击,开辟了赣南和闽西根据地,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1930年秋至1931年秋,先后粉碎国民党军队的三次“围剿”,使赣南、闽西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中央革命根据地。1933年中央红军取得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中央革命根据地扩大到地跨江西、福建、广东三省的广大地区,建立起数个省级和一大批县级苏维埃政权,红军发展到12万余人,党员人数达到13万以上。</p><p><br>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和党领导的其他革命根据地蓬勃发展的形势下,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31年11月7日至20日在江西瑞金召开,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席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并成立以朱德同志为主席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1934年2月,中华苏维埃又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工农民主政权,是我们党在局部地区执政的重要尝试。它的建立,谱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建设和红色政权建设的新篇章,也为我们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根据地建设以及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培养了一大批领导骨干和组织、管理人才。</p><p><br>当年创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时期,是我们党处于革命环境极为艰难、斗争形势非常险恶的时期。面对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实行白色恐怖的血雨腥风,面对敌人的重兵“围剿”封锁,根据地军民怀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信念,坚信中国革命必然胜利,不断战胜各种艰难困苦,前仆后继,勇往直前。</p><p><br>习近平同志指出,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b>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b>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这一精神既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共性,又显示了苏区时期的特色和个性,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升华,也是我们今天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来源。今天,我们要坚持继承先烈遗志,大力弘扬苏区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br></p><p><br></p> <ul><li><b>6.照金精神</b></li></ul> <h3>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开启了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新篇章。迎接红军长征到陕北的,是以照金(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西北部)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毛泽东曾经高度评价陕甘边根据地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称其是“落脚点”和“出发点”。2015年2月14日,习近平同志亲临照金镇,参观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和革命旧址。他指出:“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要加强对革命根据地历史的研究,总结历史经验,更好发扬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h3><h3><br>照金是一块英雄的土地。20世纪30年代初,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英勇开展革命活动,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成立了陕甘边特委和陕甘边革命委员会,创建了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苏区的开辟,牵制了国民党大量兵力,配合支援了陕北、渭北、陕南、陇东地区的革命斗争,鼓舞了西北人民争取解放的勇气和信心。它还是红二十六军发展壮大、走向胜利的坚强阵地。西北革命根据地给中央红军提供了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打开了西北地区革命斗争的大好局面;配合和支援了各路红军的战略转移,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大西北作了必要的准备。陕甘边根据地,是我国西北地区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也是全国仅有的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革命根据地。在创建与发展这块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中,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坚强的革命骨干,铸就了以<b>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独立自主、开拓进取的创新勇气;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b>为主要内容的照金精神。</h3><h3><br>照金精神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凝聚着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品质和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它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以及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照金苏区革命斗争的硝烟虽然已经成为历史的烟云,但在照金苏区开辟过程中形成的照金精神,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具有弥足珍贵的时代价值,仍然闪耀着灿烂的时代光芒。<br></h3><h3><br></h3> <ul><li><b>7.长征精神</b></li></ul> <p>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面对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进军。</p><p><br>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10月21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将伟大长征精神概括为:<b>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b></p><p><br>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如今,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中国共产党人依然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娄山关”“大渡河”和“腊子口”,充满着艰险,尤其需要精神的力量,需要以长征精神凝聚信念信仰。惟如此,方能在新“赶考”中交出优异答卷,书写共产党人的新传奇。<br></p><p><br></p> <ul><li><b>8.遵义会议精神</b></li></ul> <p>2015年6月,习近平同志在贵州参观遵义会议会址和遵义会议陈列馆时强调,遵义会议作为我们党历史上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坚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建设坚强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等方面,留下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我们要运用好遵义会议历史经验,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p><p><br>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历尽千辛万苦、艰难险阻,转战进入贵州。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了扩大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p><p><br>遵义会议明确回答了红军在战略战术方面的是非问题,指出了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批判了“左”倾教条主义、冒险主义错误,重新肯定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同时,改变了中央的领导特别是军事领导,解决了党内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为胜利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进而夺取全国革命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没有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干预下,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身在路线、方针、政策上面临的突出问题,创造性地在军事路线等方面进行调整,实行符合实际的战略策略,翻开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新篇章。遵义会议还为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确立正确的领导制度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提供了宝贵经验,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p><p><br>遵义会议是在历史洪流中应运而生的伟大事件。中国共产党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复兴中华的担当,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定力,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顽强不屈、愈挫愈勇的斗志,独立自主、敢闯新路的气魄,尊重群众、崇尚民主的作风,团结一心、顾全大局的胸襟,深刻诠释了遵义会议精神的内涵,即<b>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敢闯新路、民主团结</b>的遵义会议精神。</p><p><br>新时代,我们面对的挑战前所未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动力、筑牢精神支柱。<br></p><p><br></p> <b>9.“草地党支部”精神</b><br> <p>陆军第71集团军某旅红三连诞生于1927年黄麻起义,是我军最早实行“支部建在连上”制度的连队之一,是红军长征时期成长起来的英雄连队,曾参加大小战役战斗350多次,留下一段段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p><p><br>1933年10月,卧龙寨战斗中,三连党员成立突击队,率先发起冲锋。是役,连队凯旋,但10多名党员长眠于卧龙寨。 1935年7月,红四方面军总结了三连“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突出,党员在作战中不怕牺牲、模范作用好”的经验,授予三连“支部是连队堡垒”荣誉称号。</p><p><br>1935年深秋,红军某团三连随部队长征过四川草地时,负伤掉队的支委、副连长李玉胜在极度艰苦的情况下,将全团失散的29名伤员收拢起来,成立临时党支部,由他担任党支部书记,带领大家凭着跟党走的坚定信念,三过草地,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回到党中央、毛主席身边。从此,三连党支部便有了“草地党支部”的美名,“<b>铁心跟党走、一步不掉队</b>”的“草地党支部”精神成为三连的连魂。 </p><p>&nbsp; <br>在抗战期间,三连被八路军野战总政治部授予“模范党支部”荣誉称号。三连的成长史载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br>新形势下,红三连赓续连队“铁心跟党走,一步不掉队”的“草地党支部”精神,激励一茬茬官兵传承红色基因。多年来,连队始终把“草地党支部”精神作为“传家宝”,每逢新兵入伍、老兵退伍、发展新党员、“模范党支部”命名纪念日等时机,都组织官兵参观荣誉室,激发大家当好“红三连”传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红三连注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官兵,在灵魂深处深扎信仰之根,挺起精神脊梁。通过引入智能手机、“互联网+”等时代元素,微课堂随时开讲,微信圈定时推送,“电子书屋”随身携带。开展“人人进连史、个个当主人、大家作贡献”等活动,教育官兵学传统、讲传统、用传统,把121面奖旗奖牌挂进连史馆,组织官兵在《红军传人册》上留名、在荣誉旗前留影,红三连永葆本色、阔步前行。<br></p><p><br></p> <ul><li><b>10.抗战精神</b></li></ul> <p>开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结束于1945年日本签订投降书、历经14年艰难曲折斗争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也对世界文明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p><p><br>伟大的抗日战争孕育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将抗战精神概括为:<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b>。抗战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这是中华儿女在数千年文明发展中形成的深沉社会心理和基本价值追求,也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支撑。</p><p><br>伟大抗战精神内涵丰富。抗战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体现,其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爱国情怀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情感,是愿意为祖国奋斗献身的价值取向。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被充分激发出来,举国上下用血肉筑起一座抵御侵略者的钢铁长城。二是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民族气节是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而永不屈服的精神品质和高尚追求。抗战时期,面对日寇的疯狂侵略,无数中华儿女奋起抗争、前赴后继,表现出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高尚气节。三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英雄气概是为了祖国利益不惜流血牺牲的崇高精神。抗战时期,中国军民面对敌人的炮火勇往直前,面对死亡威胁义无反顾,表现出了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四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必胜信念是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坚定信心和顽强信念。中国人民在持久抗战中顽强抗击敌人,最终打败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离不开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p><p><br>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集中体现,是中国抗日军民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伟大抗战精神虽然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但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如今依然充满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困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br></p><p><br></p> <ul><li><b>11.延安精神</b></li></ul> <p>延安曾经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是红军长征结束后的立脚点和抗日战争、民族解放战争的中心指挥部,是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的人们所景仰所奔赴的精神高地。延安时期是我们党领导的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新转折的重要时期。我们党在延安时期的活动,在党的历史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中,在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的艰苦岁月里,我们党培育形成了延安精神。</p><p><br>延安精神是由井冈山革命火种中淬炼出来的精神种子,根植于延安时期的奋斗实践,在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两大历史任务和敌军军事包围、经济封锁双重考验催化下,把党的革命精神推向了新的高度。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是:<b>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b>。其中,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核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我们党的传家宝。</p><p><br>2015年2月13日至16日,习近平同志在陕西考察时指出:“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天,全面从严治党要继续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要把抓理想信念贯穿始终,提高辩证思维、系统思维能力,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为党和人民事业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先进性和纯洁性、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是值得我们永远继承弘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延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磅礴力量,激励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奋力拼搏,迎接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br></p><p><br></p> <ul><li><b>12.太行精神</b></li></ul> <p>全面抗战爆发后,党中央和毛泽东明确指出,“在山西全省创立我们的根据地。”1937年9月,八路军第115师、120师、129师,分批东渡黄河奔赴山西抗日前线,山西成为八路军总部和三大主力师的所在地,成为中国共产党指挥华北乃至全国抗战的“神经中枢”,成为反击日本侵略者的前沿阵地。抗战期间,太行山的游击队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太行山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广大青年学生争先恐后地参加抗日武装,每个城镇和乡村都出现了“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动人事迹,“村村像军营,人人都是兵”,建立起华北最大的抗日根据地,并很快将根据地扩展到河北、山东,使华北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八年抗战中,八路军浴血奋战在巍魏太行山上,用生命、鲜血和钢铁般的斗志,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同侵华日寇展开了殊死搏斗。在极其艰难、复杂、曲折、险恶的斗争环境中,培养、锻炼了一大批治党、治国、治军的文武英才。</p><p><br>中国共产党和山西人民的骨肉相连、鱼水情深的共同奋斗,以及革命军队与太行儿女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共同战斗,激发出了高昂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形成了光耀千秋的“太行精神”,即<b>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的精神,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万众一心、敢于胜利的精神,英勇奋斗、无私奉献</b>的精神。太行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太行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积淀和延续。巍巍太行山孕育的中华民族伟大的太行精神,光耀千秋,彪炳史册。</p><p><br>2009年5月25日,习近平同志在视察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时,对太行精神作出了最新的诠释和解读:“结合新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大力弘扬太行精神,<b>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对党对人民对事业的忠诚;坚持执政为民的政治立场,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锤炼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品格,始终保持知难而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守党的政治本色,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b>。”<br>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的征程、新的使命,我们要大力弘扬太行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奋发图强、齐心协力、锐意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br></p><p><br></p> <ul><li><b>13.吕梁精神</b></li></ul> <p>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同志在视察吕梁期间特别强调,“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p><p><br>革命战争年代,吕梁作为红军东征主战场、晋绥边区首府和中央后委机关所在地,党领导吕梁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创造了光辉的革命业绩,留下了红军东征指挥部、晋绥边区首府、120师总部、中央后方委员会、中共中央西北局、陕甘宁晋绥联防军驻地等176处主要红色革命遗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吕梁“养兵十万、牺牲一万”,涌现出了以贺昌、张叔平、刘胡兰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吕梁英雄,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b>艰苦奋斗、顾全大局、自强不息、勇于创新</b>为主要内容的吕梁精神。其中艰苦奋斗是基石,顾全大局是核心,自强不息是精髓,勇于创新是灵魂。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吕梁人民牢记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不断续写新的篇章,为吕梁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和活力,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吕梁精神。</p><p><br>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支撑伟大事业。吕梁精神孕育于革命战争年代,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我们要用吕梁精神滋养思想、激励行为,将吕梁精神转化为忠诚担当、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责任和激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br></p><p><br></p> <ul><li><b>14.沂蒙精神</b></li></ul> <h3>沂蒙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重要的根据地之一。从1938年山东省委领导抗日武装起义开始,到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在长达12年的革命斗争岁月里,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临沂人民用参军参战支前表达了对党的忠诚,诠释了普通民众对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向往。</h3><h3><br>革命战争年代,沂蒙根据地420.23万人口中,有121.56万人拥军支前,20.15万人参军参战,10.04万名英勇牺牲的烈士,做军鞋515.76万双,做军衣222.23万件,可以说村村有烈士、家家有红嫂。“最后一粒米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是当时沂蒙人民踊跃参军支前的生动写照。山东军民生死与共、水乳交融铸就了"<b>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b>”的沂蒙精神。“爱党爱军”是沂蒙精神的灵魂,“开拓奋进”是沂蒙精神的永恒主题,“艰苦创业”是沂蒙人民的特殊品格,“无私奉献”是沂蒙精神的核心,“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是沂蒙精神的特质。</h3><h3><br>2013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北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习近平同志还强调,“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今天,我们传承沂蒙精神,就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接过老一代向我们传递的精神火把,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形成新时代“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从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br></h3><h3><br></h3> <ul><li><b>15.西柏坡精神</b></li></ul> <p>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中共中央曾在地处太行山东麓的河北省平山县西北坡办公,在这里指挥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取得了三大战役的胜利。党中央在这里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告诫全党在夺取全国胜利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必须警惕“糖衣炮弹”的攻击,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西柏坡时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时期,党面临从革命到建设、从农村到城市、从战争到和平的转变。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机关由西柏坡向北平进发,临行前,毛泽东提出了“进京赶考”的重大考题。</p><p><br>西柏坡精神就是在大决战硝烟的洗礼中、在夺取全国胜利的前夜、在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的特定条件下产生的。西柏坡精神的深刻内涵是:<b>建章立制、令行禁止,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两个务必”、“赶考”永远在路上、将革命进行到底。</b>其中,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个务必”是这一精神的核心和精髓。</p><p><br> 2013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河北省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全党同志要不断学习领会“两个务必”的深邃思想,始终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的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使我们的党永远不变质、我们的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p><p><br>西柏坡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作为不朽的丰碑,将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振兴中华而拼搏奋斗的精神支柱。<br></p><p><br></p> <ul><li><b>16.红岩精神</b></li></ul> <p>重庆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党统治中心。在极其复杂险恶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在特殊的战场上,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团结带领一大批中国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投降、倒退、分裂,与国民党顽固派展开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红岩村又叫红岩嘴,位于重庆市郊化龙桥附近,1939年5月初,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迁此办公,从此,红岩村成为革命的象征。</p><p><br>红岩精神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在歌乐山麓、嘉陵江畔与反动势力作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实践中,用热血与生命锤炼、培育、形成的崇高革命精神。红岩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四个方面,重庆市委将其概括为“<b>爱国、奋斗、团结、奉献</b>”。&nbsp;</p><p><br>红岩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共产主义精神的有机统一,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它曾激励几代中国人奋发向上。尽管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和面临的任务与产生红岩精神的时代背景不同,但它仍然是激励我们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红岩精神尤其是当代青少年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实可靠的根基。<br></p><p><br></p> <p></p><h1><ul><li><b>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b></li></ul></h1><p><br></p><b><ul><li><b>17.抗美援朝精神</b></li></ul></b><p></p><p><br></p> <p>抗美援朝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第一场大规模的国际性局部战争。为了保家卫国,面对世界头号强国,成立才一年的新中国不怕鬼、不信邪,毛泽东向中国人民志愿军下达作战命令。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军一道,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同高度现代化装备的美军英勇作战,经过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出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打出了国威、军威,揭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中国人民由于这个胜利而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p><p><br>抗美援朝战争是由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领导的第一次对外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不仅奏响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之歌,而且锻造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习近平同志将抗美援朝精神概括为:<b>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以及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b></p><p><br></p><p>抗美援朝精神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同正义战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人民军队宗旨、本色和作风的体现,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历史传统的弘扬,是中国人民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br></p><p><br></p> <ul><li><b>18.右玉精神&nbsp;</b></li></ul> <h3>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地处毛乌素沙漠天然风口地带,昔日风沙成患、山川贫瘠,土地沙化面积达76%,年均降水不到400毫米,森林覆盖率不足0.3%,被一位外国专家列入“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解放初,在 “沙进人退”的逼迫下,右玉人民面临着举县搬迁的生存危机。60多年来,面对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右玉人不退缩不逃避,而是以“一张铁锹两只手”,领导一任接一任,群众一代又一代,念的一本“草木经”,描绘一幅“脱贫图”,朝着一个目标,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大搞植树造林,封住了风口,锁住了沙丘,防治水土流失,顽强执著地为右玉大地披绿增翠,把“不毛之地”变成了“塞上绿洲”,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人类改造生态环境的奇迹。如今的右玉,满目翠绿、郁郁葱葱,全县近90%的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林木绿化率已达54%,年均降水高出周边30多毫米,有力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被评为“联合国最佳宜居生态县”,被确定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在艰苦的探索实践中铸就了以“<b>执政为民、尊重科学、百折不挠、艰苦奋斗</b>”为核心的“右玉精神”。</h3><h3><br> 右玉精神体现的是执政为民的精神。一张蓝图、一个目标,右玉历届县委、县政府一班人,一任接着一任、一届接着一届,逐梦路上勠力同心,坚持践行党的执政为民理念,从群众利益<br>需要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始终把绿化造林作为为民造福的使命与责任扛在肩上。</h3><h3><br>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尊重科学的精神。从上世纪50年代的“哪里能活哪里栽”到“哪里有风哪里栽”,突出了风沙治理;从“哪里有空哪里栽”到“适地适树合理栽”,突出了加强防护林体系建设和提高造林质量;从“乔灌混交立体栽”到“退耕还林连片栽”再到“巩固提高接力栽,生态产业富起来”,突出了立体造林理念和提升绿水青山品质。由于尊重科学,才有了“不毛之地”变 “塞上绿洲”的成果。</h3><h3><br>右玉精神体现的是百折不挠的精神。右玉的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一任接着一任干,广大党员干部热情不减、步伐不停,甘于清贫、乐于奉献,以自己的先进性团结带动了广大人民群众。梦想是美丽的,但逐梦的道路却不平坦,右玉人坚持先种信念再种树,迎难而上找出路。逐梦路上百折不挠。久久为功就是右玉人梦想成真的秘诀。</h3><h3><br>右玉精神体现的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右玉许多干部的办公室里,都放着自己用的铁锹、胶鞋,他们说这是我们的“传家宝”。正如第十六任县委书记说的:“基层干部怎么干,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生活,关系到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到干群之间的鱼水关系。脱皮掉肉地干,老百姓就能得到实惠,日子就会有所改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百姓就会遭殃。”</h3><h3><br>习近平同志曾多次讲到“右玉精神”。2012年9月28日,习近平同志在山西省委《关于学习弘扬右玉精神情况的报告》上做出重要批示:“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2015年1月12日,在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谈话时以右玉为例强调,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一张好的蓝图,只要是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就要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右玉精神是宝贵财富,一定要大力学习和弘扬。</h3><h3><br>以“<b>执政为民、尊重科学、百折不挠、艰苦奋斗</b>”为核心的“右玉精神”,是右玉人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神财富,也是右玉人生生不息、代代传承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右玉的文化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右玉精神”不仅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推动力,同时也具有不可估量的辐射力和传播力。“右玉精神”传遍和感染着“三晋”大地,乃至全国各地。<br></h3><h3><br></h3> <ul><li><b>19.好八连精神</b></li></ul> <p>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随之进驻上海最繁华的南京路上担负警卫和巡逻任务的人民解放军某部八连指战员,在霓虹灯下打了一场没有枪声的漂亮仗。八连指战员面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诱惑,面对复杂的阶级斗争的考验,自觉发扬战争年代那股艰苦奋斗的精神,站稳立场不动摇,酒绿灯红不动心,艰苦朴素不变色,以革命军人的凛然正气,顶住了资产阶级的香风臭气,被誉为“霓虹灯下的哨兵”。1963年4月,国防部授予八连“南京路上好八连”荣誉称号,成为全国全军艰苦奋斗、拒腐防变的一面旗帜。</p><p><br>好八连精神就是好八连官兵在面对刚解放不久的上海南京路复杂社会环境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好八连精神体现为我<b>军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拒腐蚀、永不沾的浩然正气,先人后己、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本色。</b></p><p><br>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在变、环境在变、生活条件在变,好八连的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任务转换了一次又一次,但连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好八连精神已从上海走向全军、全国,教育和鼓舞了亿万群众。今天,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好八连精神成为推动国家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br></p><p><br></p> <ul><li><b>20.“两路”精神</b></li></ul> <h3>1954年,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天堑变通途,西藏人民有了通往幸福之路的“天桥”,雪域高原开启了幽闭的大门,数代人的梦想终成现实,它也成为了西藏的“政治线”“经济线”“文化线”“幸福线”。这两条公路的建成通车,是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取得的重大成就,对推动西藏实现社会制度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巩固西南边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h3><h3><br>习近平同志2014年8月就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60周年作出的重要批示强调:“新形势下,要继续弘扬‘两路’精神,养好两路,保障畅通,使川藏、青藏公路始终成为民族团结之路、西藏文明进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br>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川和青海等省各族人民群众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了11万人的筑路大军,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奋勇拼搏,3000多名英烈捐躯高原,于1954年建成了总长4360公里的川藏、青藏公路,结束了西藏没有现代公路的历史,在“人类生命禁区”的“世界屋脊”创造了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铸造了<b>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b>的“两路”精神。在改造、整治和养护过程中,一代代交通人秉承传统,以路为家,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两路”精神,为西藏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h3><h3><br>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西藏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不断加大扶植力度,在人才、技术、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先后投入97亿元对川藏、青藏公路进行大规模改造,公路建设者和科研工作者攻克了多年冻土公路、桥梁建设和养护等多项技术难题,实现了两路全部黑色化。截至2013年底,西藏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8678公里,墨脱公路通车,结束了全国最后一个县不通公路的历史;拉萨机场建成,为西藏与内地架起“空中金桥”;青藏铁路通车,雪域天路为藏家儿女送来吉祥安康。今天,以拉萨为中心,青藏铁路、五个机场以及20条国省道干线公路、74条专用公路和众多农村公路,让“进藏难”已经成为历史,“出行难”也得以缓解。</h3><h3><br>“两路精神”是十一万藏汉筑路军民以及几代交通人与西藏各族人民群众一道,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建设实践中不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马克思主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西藏的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两路”精神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蕴涵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彰显着中国人民的坚强品格,是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生动诠释和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br>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大力弘扬和践行“两路精神”,树立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将“两路精神”化为报效祖国、服务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贡献的最高境界,让“两路精神”日益焕发出璀璨的光芒。<br></h3><h3><br></h3> <ul><li><b>21.北大荒精神</b></li></ul> <p>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同志在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考察调研时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 “中国粮食,中国饭碗。”&nbsp;</p><p><br>一年生产粮食400多亿斤,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粮超过6000多亿斤。历经几十年的开发建设,被称为“北大荒”的黑龙江垦区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和国家级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支援国家建设、维护边疆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p><p><br>北大荒地处高寒地区,因“荒芜”得其名。这里总面积5.76万平方公里,分布于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完达山和小兴安岭地区。。1947年,为响应毛泽东同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号召,伴随着解放战争的硝烟,一批军人来到这里,在荒原上点燃了“第一把火”,拉动了“第一把犁”,唤醒了沉睡的荒原。</p><p><br>五十年代中期,王震将军奉党中央、毛主席之命,先是率领铁道兵,后又指挥十万转业官兵挺进荒原,展开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奠定了垦区的基础。近半个世纪以来,先后由14万转复官兵,5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山东、四川等地的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识青年和地方干部、农民组成的垦荒大军,继承发扬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和“南泥湾”精神,头顶蓝天、脚踏荒原,人拉肩扛,搭马架、睡地铺,战胜重重困难,在茫茫沼泽荒原上建起了一大批机械化国营农场群。老一代北大荒人数十年如一日,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为垦区的开发建设“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黑龙江垦区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成为工农商学兵结合、农林牧工副渔综合经营、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经济区域。垦区始终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垦区的开发建设史是共和国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垦区人民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还创造了“<b>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b>”的北大荒精神。</p><p><br>北大荒博物馆内,一面长达25米的铜墙上,镌刻着长眠于黑土地的北大荒人的名字,历史不会忘记,他们是12342名拓荒者。如今,更多的北大荒人及其后代依然在此奋斗拼搏,将这里从人迹罕至的“莽莽荒原”建设成富饶丰盈的“中国饭碗”,是北大荒精神造就了这样的奇迹。垦荒大军前赴后继,用青春、热血、生命诠释了这一精神。</p><p><br>新时代赋予了北大荒精神新的意义。如今,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要求,北大荒人深化国有农垦体制改革,以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为主线,推动资源资产整合、产业优化升级,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努力形成农业领域的航母。北大荒精神与时俱进,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br></p><p><br></p> <ul><li><b>22.西迁精神</b></li></ul> <p>2017年11月30日,西安交通大学15位老教授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体会和弘扬奉献报国精神的建议。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西安交大老教授的联名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向当年交大西迁老同志们表示敬意和祝福, “希望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p><p><br>1955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从上海迁往西安,以填补西安没有一所高水平的综合性工业特色大学的空白。1956年,数千名交通大学师生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告别繁华的上海,义无反顾地奔向大西北,扎根古都西安,积极投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成为黄土地的拓荒人、西部大开发的先行者,用青春和汗水在西北建设了一所著名的高等学府,在交大西迁的洪流中,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筑成了以<b>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b>为主要内容的“西迁精神”。&nbsp;</p><p>&nbsp; <br>“<b>胸怀大局</b>”的担当精神。“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支援西北每个教师都有责任” “要在西北扎下根来,愿尽毕生之力办好西安交通大学”,这是当年老教师们的誓言和承诺,他们更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誓言和承诺。</p><p><br>中国“电机之父”钟兆琳先生,迁校时已57岁。他婉拒周恩来总理考虑他年龄比较大,夫人需卧床养病,可不必去西安的照顾,孤身一人前往西安。就这样,年近花甲的钟兆琳,不辞辛劳,事必躬亲,在一片荒凉的黄土地上将西安交大电机系扶上了迅猛发展的轨道,并逐渐成为国内基础雄厚、规模较大、设备日臻完善的高校电机系。还有的老教师身患糖尿病,一边打着胰岛素一边身先士卒搞实验。教授带头西迁,学子踊跃随行,在田野四围的简陋校舍中迅速开展教学和科研,扎根黄土地艰苦奋斗。他们的艰苦奋斗精神和高尚情操,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响应党的号召为建设祖国西部而无私奉献的壮丽凯歌。</p><p><br>“<b>无私奉献</b>”的标杆精神。 “西迁精神”最为可贵的就是体现在全体教职工身上的那种兢兢业业、工作第一的无私奉献精神。热工先驱陈大燮作为迁校带头人之一,舍弃了大上海的优越生活环境,卖掉了在上海的房产,义无反顾偕夫人一起,首批赴西安参加建校工作。早年留学日本,迁校时任交通大学的副教务长的数学家张鸿,毅然携病妻弱女,带头来到西安创业,以满腔热情,不分昼夜地投入到紧张繁重的建校工作中。面对主讲教师严重不足的困难,已经多年忙于行政而离开讲台的他,重新拿起教鞭主讲高等数学,在教学第一线上拼搏。<br>交大西迁之所以能够成为现实并得以成功,是因为在全体师生员工的内心深处,始终将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奉献青春年华作为毕生的价值追求。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对国家、民族的挚爱之心以及为此奋发图强、矢志奉献的高尚情操,正是举校西迁的根本动力所在。</p><p><br>“<b>弘扬传统</b>”的创新精神。沿着“西迁精神”的传承脉络,西安交大走出了一条求实创新、超越自我的开拓创新之路。交大西迁以来,交大人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瞄准国际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创造了29000余项科研成果,其中233项获国家“三大奖”,为推动相关领域的科学技术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他们又开启了西迁后的再次创业——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正在大西北创造未来中国最具创新活力的创新实体,打造一个最具典范的“校区、园区、社区”三位一体的“智慧学镇”,成为引领社会发展源源不竭的创新源泉。</p><p><br>“<b>艰苦创业</b>”的拼搏精神。交大人在迁校、建校过程中,当时西安的条件十分艰苦:马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灵,用水非常紧张。建校初期,野兔在校园草丛中乱跑,半夜甚至能听到狼嚎。冬天教室仅靠一个小炉子取暖,洗脸水得到工地上去端……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大家都精神饱满,干劲十足,没有中断任何教学,没有迟滞一届招生,交通大学服从党和国家的安排,也在党和国家的精心安排下,创造了中国高教史上的奇迹。</p><p><br>据当时参加建设的基建科科长王则茂回忆说:“那年冬天特别冷,经常风雪交加,地面积雪盈尺,气温低达零下15℃。施工组的同志们住在工棚,与工人同吃同住,同甘共苦,没有什么人叫苦,没有任何埋怨。大家从不考虑个人,只有一个共同目标,就是完成迁校任务,支援大西北。”</p><p><br>如今,“西迁精神”已深深厚植于百年交大的血脉之中。随着时代的变革,历久弥新,经久不绝。西迁精神,必将鼓舞更多有开拓和奉献精神的国人,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沿着前辈们爱国和奋斗的足迹,一步一个脚印,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开创足以慰藉家与国的伟大事业和幸福生活。大力传承和弘扬“西迁精神”,让“西迁精神”永放光芒,已经内化成为西安交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精神力量和动力源泉。<br></p><p><br></p> <ul><li><b>23.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b></li></ul> <h3>习近平同志在2009年9月22日出席大庆油田发现50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在大庆油田开发建设的艰苦环境和激情岁月里形成的以<b>爱国、创业、求实、奉献</b>为主要内涵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集中体现了我国工人阶级的崇高品质和精神风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h3><h3><br>新中国成立之初,大量原油和成品油依靠进口,“中国贫油论”甚嚣尘上。1959年9月26日,位于大同镇高台子地区的松基三井喷出了工业油流,时任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提议将这个油田命名为“大庆油田”。不久,4.8万多人的队伍奔赴大庆打响了石油大会战。铁人王进喜一句"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壮语,感动、激励了几代人。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人凭借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开发建设了当时全中国最大的油田,从此大庆油田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石油,结束了中国人依赖洋油的日子。大庆精神在石油大会战中,逐步培育和形成,并伴随着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而不断丰富、创新和发展。大庆精神主要包括: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求科学、“三老四严”的科学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概括地说就是“<b>爱国、创业、求实、奉献</b>”。大庆精神永远是激励人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动力和宝贵精神财富。</h3><h3><br>“铁人”是五六十年代社会送给石油工人王进喜的雅号,铁人王进喜是大庆精神的实践者和发扬者,铁人精神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的典型化、人格化,是王进喜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也集中体现出我国石油工人精神风貌。铁人精神内涵丰富,主要包括:“<b>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工作要为油田负责一辈子、“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的认真负责精神;不计名利、埋头苦干的无私奉献精神等。“爱国创业我最认真,求实奉献我最根本!</b>”是铁人精神的核心价值,是铁人王进喜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几十年来,铁人精神早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成为大庆人的共同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铁人精神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着不朽的价值和永恒的生命力。</h3><h3><br>当好标杆旗帜、建设百年油田。如今,大庆油田传承弘扬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聚焦高质量发展,振兴发展再出发。<br></h3><h3><br></h3> <ul><li><b>24.红旗渠精神</b></li></ul> <p>红旗渠动工于1960年。勤劳勇敢的30万林州人民,苦战10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宛如一座绵延起伏的“水长城”,被称为世界水利第八大奇迹。</p><p><br></p><p>红旗渠的建成,使林州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红旗渠的修建过程中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能工巧匠,而且孕育了“<b>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b>”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红旗渠精神经反复锤炼、丰富发展,越来越发出历久弥新的光芒。今天的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伟大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br></p><p><br></p><p>2011年10月16日,当长篇通讯《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红旗渠精神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激荡人们的心胸。文章对当代红旗渠精神的概括、提炼和阐释,在中原大地引发了广泛共鸣和回响。<br></p><p><br></p>修建红旗渠的十年,无数党员做出了榜样。当年在修渠中光荣入党的特等劳模任羊成说:“那时都是共产党员冲锋在前,然后是共青团员顶上去,群众紧紧跟着我们……我最佩服的就是共产党干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br> <ul><li><b>25.雷锋精神</b></li></ul> <p>雷锋,湖南长沙人。他1954年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1957年加入共青团。参加工作后,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196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雷锋把远大理想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在工作中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艰苦朴素,克己奉公,助人为乐,为集体、为人民做了大量的好事,表现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崇高品质、广阔胸怀和高尚情操。两年多的时间里,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被评为模范共青团员和节约标兵。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年仅22岁。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雷锋在短暂的一生中帮助了无数人,雷锋二字已在中国内地成了“好人好事”的代名词。一部可歌可泣的《雷锋日记》令无数读者为之动容。“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学习。1963年1月7日,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雷锋班”。</p><p><br></p><p>1963年3月5日,发表毛泽东同志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随后发表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的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后来每年3月5日被定为“学习雷锋纪念日”。<br></p><p><br></p><p>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b>。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周恩来同志的题词 “<b>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b>”, 全面而精辟地概括了雷锋精神。<br></p><p><br></p><p>雷锋精神是我们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习近平同志指出,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习近平同志全面深刻阐述了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今天,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雷锋精神焕发出更加强大的魅力,激励人们无私奉献、奋发进取,涌现出更多的时代楷模。<br></p><p><br></p> <ul><li><b>26.焦裕禄精神</b></li></ul> <p>焦裕禄,山东淄博人,194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副区长、区长、区委副书记、团地委宣传部长等职,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时值该县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人民生活困苦,生产遇到困难。他以毛泽东思想为武器,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风沙最大的时候,他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大雨倾盆的时候,他带头趟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风雪铺天盖地的时候,他率领干部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他经常钻进农民的草庵、牛棚,同普通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的心里装着全县的干部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他经常肝部痛得直不起腰、骑不了车,即使这样,他仍然用手或硬物顶住肝部,坚持工作、下乡,直至被强行送进医院。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被肝癌夺去了生命,年仅42岁。他临终前对组织上唯一的要求,就是他死后“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b>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b>的精神,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县委书记的好榜样”。&nbsp;</p><p><br>1964年11月,中共河南省委号召全省干部学习焦裕禄同志忠心耿耿地为党为人民工作的革命精神。1966年2月,播发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全面介绍了焦裕禄的感人事迹。随后,全国各种报刊先后刊登了数十篇文章通讯,在全国掀起了一个学习焦裕禄的热潮。焦裕禄成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的榜样。</p><p><br></p><p>2014年3月17日上午,习近平同志参观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动情地说,焦裕禄同志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他虽然离开我们50年了,但他的事迹永远为人们传颂,他的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革命传统和伟大精神一样,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永远向他学习。习近平同志号召全党继续学习焦裕禄精神,就是要把“<b>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b>”的焦裕禄精神当成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生动教材,感召、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对照焦裕禄,学习焦裕禄,向焦裕禄看齐,以焦裕禄为镜子,以焦裕禄为标杆,要特别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b>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b></p><p><br>“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的崇高品格和先进事迹,在人们心中铸就了一座永恒的丰碑。他在兰考的工作时间并不长,但他对待群众、对待组织、对待事业、对待同志、对待亲属、对待自己的态度,已经凝聚成闪耀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光的焦裕禄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br><br></p><p><br></p> <ul><li><b>27.两弹一星精神</b></li></ul> <p>“两弹一星”是对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的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统称,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p><p><br>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打破核大国的讹诈与垄断,为了世界和平和国家安全,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毛泽东和党中央高瞻远瞩,果断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老一代科学家和广大研制人员发扬“<b>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b>”的精神,风餐露宿,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取得了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学技术高峰征途中创造的“两弹一星”的人间奇迹。“两弹一星”精神,成为20世纪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可贵民族精神。</p><p><br>正是在包括“两弹一星”精神在内的伟大民族精神的鼓舞下,亿万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奋发图强、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取得一项又一项骄人成绩,攀上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显示出旺盛的生机与活力。<br></p><p><br></p> <h1><ul><li><b>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b></li></ul></h1><br><ul><li><b>28.特区精神</b></li></ul> <p>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新的长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为了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中央决定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发挥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和示范作用。根据党中央决策,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正式批准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从此,海南这个祖国美丽的海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进入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历史新阶段。</p><p><br>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大力支持下,海南经济特区坚持锐意改革,勇于突破传统经济体制束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87年,海南地区生产总值仅有57.2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不到3个亿。到2017年,海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462.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179美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74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21.8倍、14.3倍、226.8倍,现代服务业、热带农业、新型工业迅速成长,交通、电力、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备。改革开放取得重要突破,在农垦体制改革、“多规合一”改革、省直管市县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航权开放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国际交流合作空前扩大,成功举办了18届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在全国率先建设生态省,大气和水体质量保持领先水平。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经过30年不懈努力,海南已从一个边陲海岛发展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在坚持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海南经济特区不仅创造了非凡的业绩,而且铸就了“<b>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b>”的特区精神。 </p><p><br>经过长期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不懈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蓝图,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前进方向。我们要胜利实现既定战略目标,就要继续发扬“<b>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b>”的特区精神,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这条正确之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以昂扬的精神状态推动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br></p><p><br></p> <ul><li><b>29.女排精神</b></li></ul> <p>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在袁伟民等教练员的率领下,刻苦训练,顽强拼搏,以超人的毅力向世界排坛的高峰攀登。天道酬勤,女排姑娘们在1981年第一次登上以前几代人都未能登上的世界女排之巅——世界杯赛冠军领奖台,实现了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夙愿,并且“连下五城”,创下了世界女排史上“五连冠”的奇迹。女排精神是中国女排的历史遗产,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夺得五连冠之后的经验总结。女排精神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顽强拼搏,永不言弃,坚持不懈,自强不息的精神。女排精神很好地诠释了“<b>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遵法、团结友好、坚强拼搏</b>”的中华体育精神。</p><p><br>女排精神曾被运动员们视为刻苦奋斗的标杆和座右铭,鼓舞着他们的士气和热情。更关键的是,它因契合时代需要,不仅成为体育领域的品牌意志,更被强烈地升华为民族面貌的代名词,演化成时代社会文化的一种符号。它一直与女排的得失、沉浮紧紧联系在一起,并成为评价中国女排的最难以割舍的标准。女排精神之所以备受推崇,最重要的是那种足以流芳百世的不畏强敌、奋力拼搏的精神,远远比“五连冠”本身更加能鼓舞国人。<br></p><p><br></p> <ul><li><b>30.孔繁森精神</b></li></ul> <h3>孔繁森是山东省进藏工作干部。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第一次赴西藏工作,担任日喀则地区岗巴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3年,孔繁森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88年,孔繁森带队第二次赴藏工作。进藏后,孔繁森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他跑遍了全市8个县市区的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乡办村办小学,使拉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他用自己卖血的钱应付因扶养藏族孤儿所造成的入不敷出,他下乡随身带着小药箱,自己花钱买药为藏民治病;他经常把自己的衣物送给藏民,用自己的工资接济有困难的同志;他发现敬老院里的藏族老妈妈双脚冻僵,立刻把老人的两只脚揣在自己怀里……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期满,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1993年春天,年近50岁的孔繁森赴任阿里地委书记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地区106个乡他跑遍了98个,行程达8万多公里,茫茫雪域高原到处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h3><h3><br>1994年11月29日在赴新疆考察途中不幸以身殉职。他把宝贵的生命献给了党,献给了祖国,献给了西藏人民。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壮丽的一生。孔繁森同志是九十年代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也是在藏工作干部的优秀代表。孔繁森同志的感人事迹,体现了他<b>自觉学习科学理论、努力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坚持根本宗旨、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求实务实、艰苦创业的精神,廉洁自律、保持共产党员纯洁性的精神</b>。孔繁森精神奏响了我们社会的主旋律,凝聚了时代精神的精华,集中体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领导干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面貌,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强党性和崇高品德,为广大党员和干部树立了一个学习的好榜样。</h3><h3><br>孔繁森精神具有巨大的历史震撼力和时空穿透力,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始终迸发着真理的力量,始终焕发着夺目光彩。<br></h3><h3><br></h3> <ul><li><b>31.伟大抗洪精神</b></li></ul> <p>1998年夏季,我国发生了有史以来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汛情牵动中南海,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赴现场视察,慰问作战军民,朱镕基总理等亲临一线指挥。全国军民齐心努力,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抗洪斗争,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气吞山河的抗洪壮歌。</p><p><br>这场抗洪抢险斗争,规模大,气势壮,斗争严酷激烈,而更为重要的是,上下一心、干群一心、党群一心、军民一心、前方后方一心。洪水无情人有情,全国人民情系灾区,一列列火车、一架架飞机、一队队汽车满载着物资、食品,满载着各地群众的深情厚意,从各个方向往灾区集结。这次抗洪斗争的胜利,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组织和领导能力,展示了中国人民同甘共苦、同舟共济的宝贵精神和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同年9月28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指出,在这场伟大的抗洪抢险斗争中,“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展示了一种十分崇高的精神。这就是<b>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b>的伟大抗洪精神。”这是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p><p><br>抗洪斗争的伟大胜利和在这场伟大斗争中产生的的“伟大抗洪精神”,都将永远记载在共和国历史上,记载在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史册上,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战胜前进征途上的一切艰难险阻。<br></p><p><br></p> <ul><li><b>32.抗击非典精神</b></li></ul> <p>2003年春季,“非典”疫病席卷华夏大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SARS,是一种因感染SARS冠状病毒而导致的以发热、干咳、胸闷为主要症状的新型呼吸道传染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非典”疫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p><p><br></p><p>2003年4月28日下午,胡锦涛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的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充分运用科学技术力量,为防治非典型肺炎斗争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强大科技支持,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胡锦涛同志指出:“在当前这场防治非典型肺炎的斗争中,我们要大力弘扬<b>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b>的精神,形成抗击疫病的强大合力,彻底战胜'非典'。”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奋起抗击非典型性肺炎疫病:共产党员冲锋在前、勇挑重担,人民群众团结一致、相互支援,医务工作者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科技工作者夙兴夜寐、全力攻关。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从即日起解除对北京的旅行警告,将北京从“近期有当地传播”的“非典”疫区名单中删除。至此,中国人民抗击“非典”的斗争取得了阶段性胜利。</p><p><br>7月28日,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全国人民在抗击“非典”斗争中表现出的“<b>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b>”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br></p><p><br></p> <ul><li><b>33.抗震救灾精神</b></li></ul> <p>2008年震惊世界的汶川里氏8.0级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遭受的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p><p><br>灾害无情人有情。在抗震救灾的伟大斗争中,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志愿者,都把同胞的生命放在最高位置,不惜一切代价拯救生命。无数解放军战士、消防队员、医务人员以及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不远万里奔赴灾区,一些人甚至英勇地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一批又一批共产党员挺身而出、冲锋在前,置个人生命于不顾义无反顾地投入抗震救灾的洪流之中。正是在在同特大地震灾害的艰苦搏斗和灾后恢复重建中,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十分崇高的精神,形成了<b>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强不息、感恩奋进,以人为本、崇尚科学</b>的恢复重建精神。</p><p><br>2018年2月,习近平同志在四川考察调研时专程来到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遗址,向汶川特大地震罹难同胞和在抗震救灾中捐躯的英雄敬献花篮,并三鞠躬。他叮嘱一定要把地震遗址保护好,使其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p><br>新时代,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力量。<br></p><p><br></p> <ul><li><b>34.北京奥运精神</b></li></ul> <h3>成立于2001年底的北京奥组委称“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是2008年奥运会的理念。在制定并向社会公布北京奥运会规划后,顺利完成国际招、投标工作的30个奥运会场馆自2003年起陆续动工兴建,2007年底前均可竣工。包括国家体育场(又称鸟巢)、国家游泳中心(又称水立方)在内的七个场馆设计构思精妙,被认为将会把北京带入一个新的诗意建筑时代。国家体育场(鸟巢),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主会场,在这里将举行奥运会的开幕式、闭幕式,以及全部的田径比赛,可以容纳观众10万人。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是国内首次采用ETFE膜结构,也是国际上建筑面积最大、功能要求最复杂的膜结构系统。此外,北京市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800亿元,重点建设142个大型项目,包括打造快速交通网络、环境治理以及信息化建设等。</h3><h3><br>2001年7月13日,北京获得2008年第29 届奥运会的举办权。经历了1993 年的惜败和1998 年再次申办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之后,中国人民在申奥中表现出来的百折不挠、锐意进取的当代民族精神让全世界为之感动。申奥成功使全球华人同胞无比欢欣鼓舞,北京申奥使中华民族表现出空前的民族凝聚力。<br>举办奥运会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期盼,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在历时七年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筹办过程中,中国人民以最大的热情和努力,兑现了庄严的承诺,实践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实现了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残奥会的目标,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我国实现了金牌和奖牌总数的历史性跨越,首次跃居奖牌榜的首位,更让人们找到了实现体育强国的巨大自信。中国人民用心血和汗水浇铸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丰碑,用双手和智慧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用热情和努力树立了良好的国家形象。</h3><h3><br>在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成功举办过程中,广大奥运和残奥筹办工作者、广大运动员、教练员牢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以最大的热情和最大的努力,不畏艰险,奋力拼搏,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形成了以为国争光的<b>爱国精神、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b>为主要内容的北京奥运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是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成为鼓舞斗志、引领风尚、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是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为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才诞生了“鸟巢”、“水立方”等一批里程碑式的建筑,才有了一整套高效率的组织机构,才有了精彩的开闭幕式,才有了数以百万计的志愿者队伍,才有了火炬登上珠峰的壮举,才有了平安奥运的成果。这些都是爱国、奉献、敬业、创新、协作精神指导的结果。</h3><h3><br>北京申奥成功,是当代中华民族顺应时势,同心协力,执着追求的必然结果,是中华民族众志成城、百折不挠、锐意进取的当代民族精神空前战斗力的真实体现,它在两岸三地和全世界华人中间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极大的民族凝聚力,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光荣。</h3><h3><br></h3><h3><br></h3> <ul><li><b>35.载人航天精神</b></li></ul> <p>1970年4月24号,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第五个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正式成为“太空俱乐部”的一员。</p><p><br>1992年9月21日,我国航天事业迎来了一个新的起点———中央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载人航天工程,汇集了当今世界最顶尖的高新技术,具有极高的风险性和挑战性,不仅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强大的科技实力做支撑,还需要巨大的精神力量来推动。在攀登这座现代科技高峰的征程中,传统航天精神被继承和发扬,铸就了新的载人航天精神。</p><p><br>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江泽民同志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航天科技队伍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队伍。<br>2003年11月7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召开的庆祝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在长期的奋斗中,我国航天工作者不仅创造了非凡的业绩,而且铸就了“<b>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b>”的载人航天精神。</p><p><br>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同志在首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与航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br></p><p><br></p> <p></p><h1><ul><li><b>四、新时代</b></li></ul></h1><p><br></p><b><ul><li><b>36.爱国奋斗精神</b></li></ul></b><p></p> <p>近年来,习近平同志对弘扬爱国奋斗精神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要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p><p><br>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精神动力。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今天,中国人民拥有的一切,凝聚着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浸透着中国人的辛勤汗水,蕴涵着中国人的巨大牺牲。弘扬爱国奋斗精神,重在践履、贵在力行。新中国成立后,以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赵忠贤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知识分子,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开展科学研究,呕心沥血、无私奉献,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生命,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事迹,谱写出一曲曲爱国奋斗的英雄赞歌。</p><p><br>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赋予了爱国奋斗精神新的内涵:<b>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胸怀祖国、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不负人民期望;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不辱时代使命,做新时代的奋斗者。</b>不论在哪个行业、从事什么职业,也不论学历、职称和地位,都要怀揣对祖国的赤子之情,对民族的赤诚之意,对知识的炽热之心,立足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把家国情怀转化为奋斗激情,在时代洪流中书写精彩人生,争当新时代的奋斗者。</p><p><br>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的征程、新的使命,面对转型发展的急切需求,面对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面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滚滚潮流,广大知识分子要大力弘扬爱国奋斗的传统、充分激发爱国奋斗的情怀,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要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立足岗位建功立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br></p><p><br></p> <ul><li><b>37.企业家精神</b></li></ul> <p>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优秀企业家在市场竞争中迅速成长。从耄耋之年的老一辈企业英雄,到风华正茂的商海弄潮儿,从草根出身的商业奇才,到胸怀韬略的国企带头人,这些不同年代、不同经历、不同样本、不同成就的企业家,带出了一大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为积累社会财富、创造就业岗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综合国力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个优秀的企业家群体在个人的健康成长和企业的健康发展中形成了企业家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指出的<b>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精神、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的精神、履行责任敢于担当服务社会的精神。</b></p><p><br>  <b>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精神</b>。爱国敬业,就是要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增强国家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正确处理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员工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遵纪守法,就是要强化遵纪守法意识,自觉依法合规经营,依法治企、依法维权,强化诚信意识,主动抵制逃税漏税、走私贩私、制假贩假、污染环境、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不做偷工减料、缺斤短两、以次充好等亏心事,在遵纪守法方面争做社会表率。党员企业家要自觉做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的模范。艰苦奋斗,就是要自强不息、勤俭节约,反对享乐主义,力戒奢靡之风,保持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企业发展遇到困难,要坚定信心、迎接挑战、奋发图强。企业经营成功,要居安思危、不忘初心、谦虚谨慎。树立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竞争意识。</p><p><br><b>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的精神</b>。创新发展,就是要增强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持续推进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将创新创业作为终身追求,增强创新自信。专注品质,就是要弘扬工匠精神,建立健全质量激励制度,强化 “以质取胜”的战略意识,专注专长领域,加强企业质量管理,立志于“百年老店”持久经营与传承,把产品和服务做精做细,以工匠精神保证质量、效用和信誉。追求卓越,就是要弘扬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敏锐捕捉市场机遇,不断开拓进取、拼搏奋进,争创一流企业、一流管理、一流产品、一流服务和一流企业文化,提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的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竞争中勇立潮头、脱颖而出。</p><p><br><b>履行责任敢于担当服务社会的精神</b>。履行责任,就是要增强履行社会责任的荣誉感和使命感,自觉奉献爱心,参与光彩事业、公益慈善事业、“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应急救灾等,支持国防建设,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就业、关爱员工、依法纳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国有企业家要自觉做履行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的模范。敢于担当,就是要敢于干事担当,树立致富思源的情怀,认识改革开放为企业和个人施展才华提供的广阔空间、良好机遇、美好前景,先富带动后富,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认识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投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振兴和发展实体经济等方面作更大贡献。国有企业家要树立服务党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担当精神。国有企业家要更好肩负起经营管理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的重要责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服务社会,就是要主动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参与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参与军民融合发展,参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投资兴业,为经济发展拓展新空间。</p><p><br>当前,我们正在开启一个伟大的新时代,新时代既为更多企业家成长创造了越来越完善的发展空间,也需要更多的企业家肩负起伟大的责任与使命,不负时代所望。要把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创业和企业发展目标,以人民为中心,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个目标而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质量更高的产品、更先进的技术、更完善的服务,与人民形成命运共同体。<br></p><p><br></p> <ul><li><b>38.工匠精神</b></li></ul> <p>习近平同志2016年4月26日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p><p><br>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同时又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它主要包括<b>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持续专注、创新超越</b>等内容。工匠精神的内涵是:</p><p><br>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爱岗敬业就是对本职工作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所从事的职业有一种敬畏之心,有一种担当精神、牺牲精神,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爱岗敬业是工匠精神的力量源泉。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爱岗敬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之一。</p><p><br>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在职业素养上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在职业技能上技能精到、技艺精湛,在工艺品质上不懈追求,态度严谨,规范地完成好每一道工艺。树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高标准对待工作,耐心细致,扎扎实实,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把每一项工作理清悟透,做细做实,坚决拒绝马马虎虎,全力消除“差不多”现象。</p><p><br>持续专注的精神品质。持续专注是工匠精神的关键要素,就是要具备内心笃定而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执着、坚持的精神特质,在产品的技艺、流程和品质等各个环节耐心专注、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甘于为一项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奉献毕生才智和精力。</p><p><br>创新超越的发展理念。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灵魂,彰显了工匠精神的时代气息。不断总结、注重学习、追求突破、勇于创新是工匠精神的基本要求。热衷于创新和发明的工匠们一直是我国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我国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质量强国的跨越,就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大要求,大力弘扬追求创新的发展理念,紧跟时代特别是信息时代发展的脚步,加强各领域特别是科学技术和体制机制的创新。</p><p><br>工匠精神,不仅限于企业生产,而是包括政府机关在内的各行各业,都有一个敬业、精业、奉献的问题。工匠精神,不仅限于一线工人的精神,而是全民族的精神。工匠精神是时代秩序和时代审美的呼唤,是一种信仰,是成就超级品牌的基础。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过程中,需要一大批具备工匠精神的筑梦人。<br></p><p><br></p> <ul><li><b>39.劳模精神</b></li></ul> <p>习近平同志2016年4月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劳动模范身上体现的“<b>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b>”的劳模精神,是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号召全社会向他们学习、向他们致敬。</p><p><br>在我国不同的年代,劳模精神有着不同的诠释。在革命战争年代,集中体现为以“新的劳动态度对待新的劳动”的社会主义劳动精神。新中国成立之初,集中体现为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艰苦创业、勤俭节约的高尚情操。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集中体现为中国工人阶级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改革开放以来,集中体现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新时代,集中体现为 “<b>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b>”的精神。</p><p><br><b>爱岗敬业、争创一流</b>是一种勤于学习、永争第一的精神。有强烈的求知欲,学文化、学科学、学技能、学各方面知识,向师傅学,向同事学,向书本学,向实践学,立足岗位学,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练就过硬本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管是干哪行哪业,不管是什么样的工作岗位,无论从事的劳动技术含量如何,都要勤于学习、善于实践,在工作上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造就闪光的人生。</p><p><br><b>艰苦奋斗、勇于创新</b>是一种改革创新的精神。广大职工群众要立足本职工作,积极提合理化建议入手,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活动,形成群众性的改革创新活动。广大知识分子、科技工作者要增强自主创新意识,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抢占国内国际创新制高点。要把握创新特点,遵循创新规律,既奇思妙想、“无中生有”,努力追求原始创新,又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善于进行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既甘于“十年磨一剑”,开展战略性创新攻关,又对接现实需求,及时开展应急性创新攻关;既尊重个人创造,发挥尖兵作用,又注重集体攻关,发挥合作优势。要坚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人民群众新需求,让创新成果更多更快造福社会、造福人民。</p><p><br><b>淡泊名利、甘于奉献</b>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荣誉感,正确处理义与利、奉献与索取、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把个人梦与中国梦联系在一起,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智慧和力量。</p><p><br>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催人奋进的伟大时代,我们进行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我们一定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要以先进模范人物为示范,尊重劳动,勇于担当,积极有为,竞相贡献,力争上游,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持续改善民生,促进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br></p><p><br></p> <ul><li><b>40.改革精神、改革创新精神和改革开放精神</b></li></ul> <p>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后强调:“广东要弘扬<b>敢闯敢试、敢为人先</b>的改革精神,立足自身优势,创造更多经验,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更稳。”当年,正是有“杀出一条血路”的气概,正是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紧迫意识,打破职务“铁饭碗”,废除平均主义“大锅饭”……广东闯出了一条新路、好路,不仅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也形成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推动改革开放大潮席卷神州。</p><p><br>改革最本质的要求是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首次把改革创新作为时代精神的核心。</p><p>2006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起,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2013年12月31日,全国政协在北京举行新年茶话会,习近平同志在茶话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要大力弘扬<b>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b>的改革创新精神,争当改革的坚定拥护者和积极实践者,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改革实践中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开拓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力量源泉。</p><p><br> 1978年12月18日,我们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40年春风化雨、春华秋实,改革开放创造了人间奇迹,在40年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还铸就了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改革开放精神又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发扬光大。 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铸就的伟<b>大改革开放精神</b>,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改革开放精神的深刻内涵是:<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跟时代、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锐意变革,开放包容、合作共赢,不懈奋斗、持续追求</b>。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是党领导人民在40年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激励新时代继续推进改革开放。</p><p><br>今天,改革开放再出发,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大力弘扬改革精神、改革创新精神和伟大改革开放精神,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让改革精神、改革创新精神和伟大改革开放精神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征程中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br></p><p><br></p> <ul><li><b>41.宪法精神</b></li></ul> <p>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实施宪法摆在全面依法治国的突出位置。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是对我国宪法的又一次重大完善。更好发挥宪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的重大作用,需要学习宪法、尊崇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在全社会弘扬宪法精神。</p><p><br>我国宪法精神的主要内涵是:<b>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和平发展道路。</b></p><p><b><br></b>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国宪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发展成果,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显示了社会主义在中国实践中的强大生命力,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宪法自信。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矢志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p><p><br>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要坚定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nbsp;</p><p>&nbsp; <br>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要坚定不移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掌握和行使国家权力;支持和保证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实行基层直接民主、群众自治,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民主监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依法享有权利,切实履行义务。</p><p><br>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我国宪法确立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相信法律、自觉运用法律,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宪法不仅是全体公民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而且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武器。努力使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生动实践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过程,推动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p><p><br>坚持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是维护我国统一的根本政策。宪法序言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宪法第4条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宪法序言规定:“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国人民的神圣职责”。</p><p><br>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征程上,我们要胜利实现既定战略目标,就要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这条正确之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p><p><br>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的。中国的前途是同世界的前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加强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团结,支持被压迫民族和发展中国家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正义斗争,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而努力。</p><p><br>习近平同志曾指出:“要以设立国家宪法日为契机,深入开展宪法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切实增强宪法意识,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更好发挥宪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重大作用。”学习宪法、尊崇宪法,大力弘扬宪法精神,才能更好发挥宪法在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国家根本法作用,让宪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