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h3><h3> 收集人:杨波(照片由所有人提供)</h3><h3>主编:杨波.王晓亚</h3><h3>图文整理:高颖哲.杨波.于晓玲.</h3><h3>解说词:王晓亚.杨波.毛晓平</h3><h3>制作人:杨波.王晓亚</h3><h3>委托制作人:黎虎</h3> <h3>军旅花朵英姿飒爽,巾帼不让须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群群有志青年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奔赴新疆,来到新疆南疆军区第十二医院,她们是天山上的雪莲花不怕风雪严寒,她们像一朵朵清新芳香的沙枣花那样扎根边疆,无私奉献青春年华,她们用坚强的意志和甜美的笑容谱写出一首首白衣天使之歌!</h3> <h3>军旅花朵,军中牡丹,朵朵鲜花,美丽绽放</h3> <h3> 5.12日是一年一度的护士节,于1912年设立,为了纪念现代护理学科的创始人———弗劳伦斯·南丁格尔。护士的工作平凡伟大,人们称她们是白衣天使,护士是天使的化身,护士是友爱的象征,她们用生命的爱,实践着南丁格尔的诺言,用温暖的话语,激励着患者战胜疾病的意志。她们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对待每一位病人。她们依旧恪守南丁格尔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精神,把爱留给他人。5月12日,在国际护士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向十二医院的女兵——军旅花朵 、敬爱的老前辈们道一声:你们辛苦了,美丽的天使们,祝你们节日快乐!” 今年的5月12日也是母亲节,在双节来临之际,晚辈们在这里向我们亲爱的母亲、白衣天使们致以节日的问候!祝你们健康快乐!</h3> <h3>青春年华,风华正茂,五十年代,十二医院迎来了湖南、山东等地女兵。</h3> <h3>军旅花朵,英姿飒爽。</h3> <h3>军旅花朵 军中玫瑰 五六十年代,我们的母亲在南疆军区第12医院繁忙的医护工作中涌现出劳模人物姜孔秀、冯桂兰等; 刘国波参加过抗美援朝; 六零年西藏阿里平叛、六二年中印自卫反击战中,涌现出黄屏兰、张立云、杨桂英、付桂英、贺杨梅等三等功荣立者。七十六朵军旅花朵中有十三位母亲离开了我们,其中两位母亲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其他十一位母亲也因病离我们而去。曾明德在车祸遇险时,因抢救同车的战友而不幸遇难,留下三岁的儿子。有两位母亲因长期值夜班工作劳累,致使喂奶期间照顾孩子不周,幼小儿女不幸夭折。有一位母亲因常年上山执行任务,儿子不幸夭折。还有三位母亲因忙于工作及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她们的儿女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和治疗,而造成了终身残疾。她们以救死扶伤的精神,把白衣天使的微笑和温暖奉献给了边防战士,却把心里的痛苦留给了自己……天山南北的边防线上留下了她们坚实的足迹,西藏阿里平叛和中印自卫反击战的战场上留下了她们坚强的身影。十二医院的院史上有她们的姓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旗上有她们的荣光!</h3> <h3> 建院初期,阿姨们用水桶从水池坝里提水,然后用稚嫩的肩膀挑着大桶里的水倒进锅里,将水烧开给病人喝水,洗脸,洗脚。</h3> <h3>白衣天使,纯洁美丽。</h3> <h3>这是56年抢救低钾综合症患者黄慈元时的情景。</h3> <h3> 我们12医院的前身,是参加南泥湾大生产有名的王震领导的359旅卫生所发展起来的 ,新疆当时很贫困,不能提供部队的生活所需,所以要一面做医疗工作,一面要参加开荒、种地,打土胚盖房子,解决粮食住房等问题。医院的病房就是这样一砖一瓦的盖起来的,病人洗脸洗脚,喝开水,都是用稚嫩的肩膀,挑着一对大桶烧出来的。冬天取暖像钢铁工人一样,将焦炭,一铁锨一铁锨送入炉膛中烧出来的,生活虽然很艰苦。但是,大家意气奋发、争先恐后工作热情高涨,整天都是快乐的。革命的理想就是这样的环境中树立起来的。(汪至纯阿姨留言) 汪志纯阿姨的留言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讲述了母亲们当时的工作状态和精神面貌。母亲们对建设边疆的贡献永远值得我们晚辈铭记!</h3> <h3>文艺体育,各显才能。</h3> <h3>母亲冯桂兰自56年入伍以来,一直从事妇产科工作,历任护士、护士长、主治军医。1958年荣立个人二等功,多次受到立功嘉奖,并获得劳模殊荣。在12医院工作40多年后,离休到石家庄第四干休所,后返聘到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妇产科工作,直到病逝。</h3> <h3>军旅花朵,巾帼不让须眉。</h3> <h3> 60年十二医院奉命组成进藏平叛战地医疗队,由25人组成。其中女队员就有13人。这13人是张庆玲、崔秀珍、黄屏兰、张立云、杨桂英、罗秀美、周松英、姜淑秀、王长双、马翠萍、付学志、李兰新、王湘玲等。她们和男同志一样克服严重的高原反应,战胜恶劣的环境,认真工作,并为伤病员输血。她们自始至终在医疗队战斗三个多月,收治伤病员219人,归队190人,治愈率86.75%。医疗队全体队员们不分昼夜的努力奋战,抢救转送伤员308名,其中39名重危伤员无一死亡,为保障驻守高原指战员们的健康作出了卓越贡献,受到南疆军区的表彰。荣立战功和五好标兵的女兵有:军医张庆玲; 护士长贺杨眉; 护士黄屏兰、张立云、王长双、杨桂英、姜淑秀、付学志等。</h3> <h3> 62年在中印边境反击战时期,十二医院又一次奉命组成了三十多人、有更多女同志参加的战地医疗队。她们是:王如意、黄屏兰、周慧莲、段慧珍、杨桂英、贺杨眉、张立云、付桂英、蒋丽菡、张爱珍、赵秀珍、封佩芬、占秀芬、付学志、罗秀美、刘芬等。在藏北康西瓦西线指挥所和其它前线哨所,她们不怕苦,不怕累,和男同志一起完成了繁重的医疗救护工作,并还充分发挥医疗队有技术,有知识,特别是有女同志的优势,很好的发挥了医疗队、宣传队、工作队的作用,每到一处都和部队举办联欢会,表演节目,宣扬英雄,宣传部队的先进事迹。队员黄屏兰为战士们演唱歌曲《我的祖国》,被称为‘高原百灵’。贺杨眉,黄屏兰,张立云还为战士们缝补衣服。她们以忘我的工作精神,热情的服务态度赢得了指战员们的高度赞誉! 医疗队在前线工作203天,时间长达大半年,先后接诊6456人; 收治伤病员461人,其中危重病人44人; 治愈归队153人; 转运后送306人,出色的完成了任务,载誉而归。医疗队被新疆军区表彰为《高原红色医疗队》,并记集体三等功。其中黄屏兰、张立云、付桂兰等女同志荣立个人三等功! 64年黄屏兰还作为特邀代表出席共青团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h3> <h3>这是1962年康西瓦前线指挥部和医疗队所在地的照片。</h3> <h3>付桂英在中印自卫反击战给印度俘虏兵喂饭。</h3> <h3>记者采访付桂英阿姨文稿。</h3> <h3> 难忘峥嵘岁月 “在边境线上,吃口热饭很奢侈” 本报记者 王秋芳 5月14日,记者应约来到新疆军区第六干休所,见到了曾于1962年参加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女战士付桂英。 付老今年78岁,性格活泼、开朗、热情。付老珍藏着很多照片,有亲密战友照,温柔、甜蜜的结婚照,幸福、美满的全家福······但让老人最感珍贵的是那张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优待俘虏的老照片。照片中,付桂英表情凝重地在战友帮助下,给一位受伤的印军俘虏喂饭。 付老说:“那时,国家也正处在困难时期,加上高海拔地区作战,环境恶劣,物流和补给不畅,战士们都吃不上热饭菜,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我军想方设法救治被俘印军,还从牙缝里省出口粮,让他们吃上热饭,体现出我军人道主义精神。” 付桂英参加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时刚满26岁,还是一个未满3岁小女孩的妈妈,尽管年轻,但这位山东籍的女护士有着丰富的战斗经历,她曾参加过剿匪战役,还去中俄、中巴等很多边防线巡回医疗。“我是个勤快、爱跑、精力充沛又手脚麻利的人。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前体检,我因心脏不好差点被刷下来,最后,领导还是拗不过我,让我参战了。”付桂英谈起那段经历好像发生在昨天。 中印边境大规模冲突都在超过4250米以上的海拔高度,战士们饱受高原反应、寒冷和饥饿的考验。“能吃口热饭对战士们来说是很奢侈的事儿,他们卧爬在雪地里靠吃冻得硬邦邦的水果罐头充饥。”付老回忆道。 1962年10月20日隆冬时节,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打响。在西线,新疆边防军驱除了37处据点和印军。“战斗打响后,伤员很多,很多战士是因冻伤送下前线的。我们抢救伤员,体力消耗大,三天三夜没睡觉,一位卫生员拿着一个马灯给医生照亮,站在那里就睡着了。”付老提起当年战斗的艰苦,唏嘘不已。 她回忆道,为了给受伤的战士们补充体能,她还跑出去给战士找吃的,发现一支部队留下了一头死牛,她拿刀砍下了一块,送到炊事班包了一顿包子。“有人一顿吃了15个大包子,我也吃了8个,现在想起来是不可思议的事。”付桂英笑着说。 1962年11月20零时,我边防军全线停火,12月1日起,中国边防军全线后撤,黑黑瘦瘦的付桂英也回到原部队,那里有十几封丈夫发给她的未拆的信件。“说实话,我出发时都不知能不能活着回来,记得当时我爱人迎接我的第一句话就是,你还活着!然后,我们相拥在一起,泪水喷涌而出。” 付桂英说:“我是一个孤儿,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为了祖国的和平、安宁,随时准备牺牲自己,这是我的光荣。” 2013年5月21日</h3> <h3> 《野战医疗队之歌》:我们野战医疗队在前方,不管那硝烟漫天炮火高涨,不管在荆棘的森林,或在荒山和村庄,要从死亡中抢救生命,要使受伤的恢复健康! 我们活着使人幸福,我们的任务像太阳一样发光,要使一朵生命的鲜花开放,让英雄健儿重返疆场,重返疆场! 这首歌据医疗队员黄屏兰说,是抗美援朝战场上医疗队唱的歌,咱们医院前线医疗队觉得好,也符合我们在昆仑高原前线医疗队的境况,因此在雪域高原巡诊路上也唱了起来。……</h3> <h3>黄屏兰阿姨回忆录文稿。</h3> <h3>雪域高原的野战医疗队 ——我在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12医院野战医疗队的一些回忆 1962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关键年,世界上一切反对势力乘机对我国咄咄相逼,苏修逼完债又在边境挑起事端,蒋介石要反攻大陆,印度扩张主义者更是疯狂在我边境线内推进设卡,吞食我国领土,武装驱赶并打死打伤我边民和巡逻战士。对此党中央毛主席运筹帷幄,英明指导,一方面争取和谈解决边境争端,一方面积极备战。在此情况下,我院奉命组成野战医疗队,我深知昆仑山上的艰苦,更痛恨入侵之敌!医疗队开始没有我,经过再三请求,终于让我重登昆仑。 我们进驻康西瓦营地,先解决煮饭的燃料问题,全体出动去沙滩找、砍红柳——高原唯一顽强生长的植物,在山下一根手指粗的枝条,轻而易举能砍下,可是在高原高高举起镰刀,拼力砍下去只能伤点枝皮,不知道哪位聪明人想出掏红柳根的办法。先找到红柳根,把根掏一半,在主枝上套上绳子用力拉,拉倒一颗就是一大片,连挖了三天红柳根,堆满了大半个篮球场,高达篮板。由于高原紫外线太强,晒上一天大家脸都成绛红色,疼痛不敢洗脸,尤其面部突出的部位伤的最深,第二天颜色变黑,2—4天皮肤爆裂成哈蜜瓜皮,以后随洗脸碎皮慢慢脱离。 我们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一方面学习时事政策,作战前思想准备,提出要发扬60年野战医疗队的光荣传统,“即是医疗队又是战斗队,也是宣传慰问队。”一方面收治病人,对营地附近的部队,指挥机关巡诊,送药上门,还抓紧时间收集素材,搞文艺创作,排练文艺节目,我们排练了一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节目为过往的部队做慰问演出,虽远不如专业水平,也没有化妆,也许是因为贴近生活,还颇受广大指战员的欢迎。 此外,从外科组抽出少数人,组成医疗小分队赴防区各前沿阵地进行医疗慰问活动,岳队长,董医生,贺杨眉,我和贺驶员杨万多,五人组成,岳重民队长带队,乘救护車前往,到达目的地,搭了一个单帐蓬宿营。髙原沸点低,加之过往的人多,饭煮不熟,饭就是在七、八十多度的沸水中打了几滚捞出来的米,一点食欲都没有,但想到要爬山,多少要強迫自已吃一点。各前沿阵地分别在海拔5651,5819,5931公尺,可以清楚地看到敌人阵地的全貌,看到敌人空投物资的飞机从我们阵地前下方飞过,如果不是受纪律约束,我都想端起冲锋枪朝飞机俯扫过去!由于气候恶劣山上草木不生,山看起来离自己很近,却是爬到山顶还有山,山山相连好像走不到尽头似的,迎着霜风喘息,口干舌燥唇开裂,一壶水很快就喝完了,爬到高地已是精疲力尽。战士们热情的接待我们,给我们让座并把水壶递过来,让我们喝水,我接水壶环顾四周,没有灶炉炊烟,这高山之巅哪来的水?得知是三天前他们上高地时随身带的水时,怎么都不敢喝,赶紧把水壶还给他说:“我们带水了,刚喝过,不渴。”他们风餐露宿,日夜坚守在阵地上,他们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深深地激励着我们,也顾不得休息了,我们就开始询问每个同志的健康状况。董医生负责检查发药治疗,看到有的同志挖战壕修工事,棉裤磨破了,棉花暴露在外,有的连棉花都磨掉了,只剩一层单布,怎能抵挡高原凛冽的寒风?于是我和贺杨眉同志拿出随身携带的针线包和从单军衣撕下的布,给他们一一缝补好,最后我们一起表演了几个小节目表示慰问,这样我们走完了防区的每一个阵地,回到康西瓦时,部队的感谢信和指挥部的电报,早已到达医疗队党支部。我听后激动不已,其实是战士们用行动教育了我们,才使我们知道应该做些什么。 1962年10月20日,面对印度扩张主义者的疯狂挑衅,我们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决定进行自卫反击作战,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医疗队分成两队,指导员姜志旺带一队赴天文点,队长岳重民带一队赴加利湾河,剩下几位同志由任敏主任负责留守康西瓦。我分在岳队长这一队,还有董旭、兰庆星、贺杨眉。孙兴禄还有从连队抽来的几个卫生员,当时已是零下40多度,医疗队装备条件差,以手术组为例,一个汽油炉供消毒烧水用,一盏煤气灯一个三节电池的手电筒,供两台手术的照明,一个高压消毒锅,三个医生,两个护士,一个消毒员,战时所带东西不能累赘,必须重复使用,医疗队离战场必须越近越好,用水只能开救护车到河边去搬冰块卸到帐篷外。一个汽油炉,应付不了,洗敷料只能用一杯热水倒入一盆冰雪中,借手的搓洗使冰雪融化边洗边化冰,其实在那寒冷的环境下,手伸进冰雪中就红肿没知觉了,只是机械的搓洗动作罢了, 洗完敷料装入高压锅,拆下帐篷,马上转移新的战地,医疗队人员不多,女同志占了2/5,每到一个新的战地限3小时必须做好一切准备,包括搭好四个棉帐篷,生好火炉展开铺位和医疗器械,把高压锅内的敷料冰块锤开,抖掉碎冰烤干,消毒好手术器械、敷料和手术间,还要派医生去阵地接伤员,棉帐篷的支架全是铁的戴着手套顶着凛冽的寒风,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搭好四个棉帐篷实属不易,搭、拆帐篷男同志是主力,因人员少女同志必须参加,固定支架、上梁盖顶,挖豪埋底等,为救英雄指战员的生命,大家齐心协力,自觉得参与完成每一项任务。 第一、二战役,我们的伤员大多数是轻伤和冻伤,重伤员不多。所以两个手术台同时展开,胸腹伤由队长和兰庆星医生在煤气灯下处理,四肢伤清创,取子弹由董医生做,我帮他打手电照明,重伤抢救手术则集中在煤气灯下做,队长主刀、董医生当助手,兰医生做乙醚开放性全麻,我递器械,护士长贺杨眉在台下紧密配合。第三战役也是最后一仗和指导员那队人员会合了,由于敌人在地势占优势,伤员较多,一般轻伤都在其他帐篷处理了,我们只抢救重伤员,待做完最后一个截肢术,拖着僵直的双腿走出帐篷才知道,我们已经在煤气灯下站了四天三夜了。指导员见我们出来了,松了一口气:“快吃点干粮喝点水,抓紧时间睡觉!”提到睡觉,从自卫反击战开始,还没有躺下睡过觉,只是在转战途中,在车上相互依靠着休息一会,真正体会到走着站着都能睡着的滋味!一直想等打完仗,一定美美的睡上一个星期,可这会那种打完胜仗的喜悦和兴奋,真无法让人入睡。 我至今不明白,平时看着做一个阑尾手术都覚得累,为什么在一盏煤气灯下,足足站了四天三夜,没吃,没喝,没拉,没尿,而且是在髙浓度的乙醚环境中,尤其是做麻醉的兰庆星医生吸入的乙醚最多,居然连一点睡意都没有!大家除了各尽其责,认真工作,什么意念都没有,听说敌机来了还朝我们帐篷放了几枪?也一概不知!只有做完最后一个手术才感到疲惫和肢体僵硬,主刀的岳队长累的腰都直不起来!是人的意志力?真不可思议! 黄 屏 兰 2018.10.10</h3> <h3>前排左起:王如意,黄屏兰,周恵莲,段恵珍,杨桂英,封佩芬,通讯员。中排左起:张立云,贺杨眉,蒋丽涵,赵秀珍,罗秀美,付桂英。后排左起:文书,张全祯,董旭,兰庆星,杨万多,陶亚祥,骆进义,张克琪,岳重民,姜志旺。</h3> <h3> 几个战役结束了,胜利后的喜悦浸染着整个完美的灵魂,这一天永远不会忘记,在生命史上揭开一个新纪元,永远纪念这一天和充满光辉灿烂的未来,照个相做纪念,饱经风霜的边防战士。 向前1962年11月30日 康西瓦 这是前线记者向前在战役结束后写的。手稿由杨桂英阿姨提供,其子宋杨打成文字。 前线记者向前的这些文字,浸透着对胜利者的从容和自豪,充满了对英雄指战员和前线医疗队员们的崇敬和赞美!</h3> <h3> 这是我们十二医院中印反击战前线医疗队的英雄前辈们。他们甘愿上战场,为了祖国领土的完整而流血牺牲! 他们说了 ‘’如果我在战场上牺牲,那是我的光荣!"他们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英雄!</h3> <h3> 62年参加中印自卫反击战后,十二医院前线医疗队圆满完成任务,载誉归来,新疆军区特授予《高原红色医疗队》称号,记集体三等功,并颁发奖旗!</h3> <h3>62年中印自卫反击战收治伤员数据摘自院史资料文献。</h3> <h3> 在60年西藏阿里平叛、62年中印自卫反击战中,年轻的军旅花朵们,舍小家为大家。母亲付桂英在六二年中印自卫反击战参战时,女儿不满三岁,在十二医院托儿所,由保育员赵布君、李桂兰等人照料。凯旋时才看到丈夫写给她的十几封尚未拆开的信,丈夫见到她第一句话,就是你还活着!然后夫妻俩相拥而泣。两次参战的医疗队员中,许多阿姨都是单身,其中杨桂英阿姨年龄最小,只有十九岁。她们把自己的青春,投入到了捍卫祖国的战斗之中,在雪域高原上谱写出平凡的英雄之歌! 她们就像红梅花儿一样,千里冰霜脚下踩……一片丹心向阳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任凭时光流逝,催生华发,但她们是时代的楷模,芳华永在!</h3> <h3>住院大楼始建于1959年,1961年正式建成。</h3> <h3> 60年代末到70年代,新一代的军旅之花来到了12医院。她们传承前辈们艰苦创业的精神,牢记使命,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虚心向老前辈们学习业务知识,苦练业务技能,并深入乡村为各民族老百姓服务,为保卫国家的安定,建设祖国的边疆做出自己的贡献!</h3> <h3>段江红留言文稿。</h3> <h3>我们的医院青春的歌 我是70年12月参军来到十二医院的,新兵连是住在文革末期空空的病房楼儿科病房里,打的地埔。我们14个女兵,最大的风梅不过18岁,最小的苏萍也才刚14岁,原来都是一群天真烂漫的丑小鸭呵!我们比我们同批的陕北延安老区的男兵早到一些,30个男兵到来的那天,指导员说我们,“你们女兵早到一天也是老兵”让我们去医院大门口与老战友们一起欢迊了新兵的到来,大家还都有点𣎴好意思呢!我们新兵的第一个元旦(71年1月1日)是在路途的兵站过的,那一晚为我们新兵放映了“英雄儿女”的电影,激励着我们参军要做一个王成王芳那样的英雄儿女!当兵的第一个春节是在新兵连过的。“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点也不假,一是我住宿舍对面的宿舍最先接到了家信,一会儿,传出了小声的哭泣,第一次离家出走这么遥远过春节,女兵们都想家哭泣了!我心里也酸酸的,掩不住的泪水,我迅速跑出去到院子外面了,在无人处迎着风,流着泪走了一大圏,让泪水被风吹干,我才悄悄回到宿舍,是因为怕人看见,说我们没有长大,孩子气,不像军人!但年轻人一会儿就被晚间节前教育会议上的欢乐,把不愉快的心情丟到九霄云外了。新兵连,我们学习毛主席的军事著作及有关条令条例规定规范,每天队例,射击,投弹训练和劳动锻炼。71年3月3曰,我们新兵在劳动地里抡坎土墁春季翻地,干的热火朝天,手上都磨岀泡了,劳动结束时,兰春对我说,她今天过了一个最有意义的生日,原来兰春在军队的第一个生日是在劳动中渡过的,从此我记住了她的生日和我妹是一天。新兵训练快结束时,我们进行了射击实弹和投手榴弹考试,大家成绩都很好,没有想到,我的射击还得了第一名。新兵连要结束之前的那一天,给我们发了领章帽徽,还有毛主席像章.为人民服务胸牌。从此,我们的绿军装上有了三点红,相互看着,一个比一个漂亮!我们是真正的解放军战士了!彭腊芳排长教大家一首歌:‘红色的帽徽红领章,红色的战士扛起枪。全军上下一片红,保卫红色江山站好岗!”我们知道,我们医院曾是红二军的医院,也曾是彭德怀习仲勋西北野战军的二纵野战医院。我们是红二军的后代,一定要接好父辈们的手中枪,在解放军这个火热的大熔炉里百炼成钢!</h3> <h3>十二医院建院40周年,部分湖南、山东军旅花朵合影留念。</h3> <h3>左起:汪志纯,罗素和,杨翠芬,姜绪贞,万曼祺,付桂英,周海琴。</h3> <h3>左起:周海琴,付桂英,姜绪贞,万曼祺,杨翠芬,刘国波,汪志纯,田秀兰,罗素和。</h3> <h3>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人笔下的玉门关雄伟壮廓,苍茫荒凉,自古以来无人烟,却在1950年前后迎来送往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儿女,她们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志在边疆,为国从军,从湖南、从山东、从祖国各地出发,西出玉门关,奔向了天山南北。很多没有出过远门的年轻女孩子,为了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她们笑迎天山雪,踏戈壁,战风沙,用自己年轻的身影在天山南北留下一幅幅瑰丽的历史画卷。她们的足迹一直向西,走进新疆南疆军区第12医院。她们为战士们和当地民族群众送医送药,昼夜交替治疗护理有她们辛劳的身影和踏实的足迹;在雪域高原的边防哨所,为边防官兵们防病治病,有她们柔美的身影和坚定的足迹;在西藏平叛、在中印自卫反击战的医疗帐篷里,有她们奋不顾身的身影和坚强的足迹,她们比天山雪莲花更娇艳,比戈壁滩沙枣花更芳菲。她们在新疆南疆军区第12医院学习工作成长,从年轻稚嫩的年轻女兵,破茧成蝶,成长为医院各科室的骨干力量和有科研成果的医疗带头人。赤橙黄绿青蓝紫,长江后浪推前浪,在她们率先垂范和培养引领下,医院的后辈们也成长为新的骨干力量,他们像父母老前辈那样,无私奉献热血青春,建设新疆,服务新疆。他们沿着父母前辈们前进的方向,为实现心中的梦想,为祖国强盛,绽开自己最绚丽的色彩。</h3> <h3> 白衣天使,军旅花朵,青春年华,美丽绽放,无私奉献,大爱无疆。在你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梅花的品格,雪莲花的坚韧,沙枣花的芬香。在12医院的百花园中,你们默默地开放,静静的美丽……</h3> <h3> 鸣谢各位老前辈及子女提供的珍贵照片。</h3> <h3> 未经作者和照片所有者允许,不得下载转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