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h3><h3> </h3> <h3> 春深立夏之时,风和晴好,迎来了我们上半年的聚会。</h3><h3> 娄门古城楼下,古朴的吴越荣记酒楼给聚会平添了几分怀旧的氛围;宽敞的厢房内,重逢的师生们围坐在四张厚重的圆桌旁,济济一堂,情谊高涨。</h3><h3> 两位恩师沈民慧与李白水是我们永远的座上宾。李老师是63年迎接我们入学三中的第一任班主任,而沈民慧老师则是送我们66年毕业时最后一任班主任。年届八旬的两位恩师依然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相见握手,还能一声声唤出当年还是豆蔻少女和舞象男孩的名字,回忆起学生当年的特征,师生之间的记忆可谓历久弥新。当同学们轮流向恩师举杯祝福时,我们仿佛觉着老师变得年轻,而年近七旬的我们也因为长者健在,而对自己前面长长久久的人生充满信心!</h3><h3> 老同学大都硬朗健硕,神采奕奕。相见时分外亲切,或急切地迎上前去握手,或远远地挥手招呼,或拱手躬身郑重地致意,哪怕只是温馨而会心的相视一笑也十分动情。牵肠挂肚互相打听询问因为身体不佳未能参加聚会同学的近况,对抱病出席的同学嘘寒问暖、宽慰鼓励,同学情亲如手足。</h3><h3> 宴席异样的热闹,可能是因为房间回声大,同学们都提高嗓门,显得十分兴奋。同学们晚年的生活丰富充实、多姿多彩,半年未见谈兴格外浓。侃家国大事,传递最新消息,分享含饴弄孙乐趣,互授养生保健之道,交流各种新的旅游线路,酝酿下一次的结伴出游。一位新皈依佛门的居士同学,受邀畅谈自己对佛学的认知和在佛界的见闻,介绍佛宗高僧高深莫测的法力与普济众生的功德,空谷足音语惊四座。</h3><h3> 觥筹交错,谈笑风生中,聚会持续了三个多时辰。宴席上美酒佳肴十分美味,师生的情分却更醇厚,令人陶醉。几位摄影同学捕光逐影,不择时机地给大家留下了许多倩影。</h3><h3> 终于要到尾声,一阵新的吵嚷与热闹,选背景,搬椅子,排队列,摆造型,随着镜头快门的频频闪动,聚会最后在集体照上定格。</h3><h3> 有人说,生命实际是存活在你与亲朋好友的共同经历中,所以我们记录下这次聚会的点点滴滴,留作生命片段的记忆,并期盼着下一次的重逢。 </h3><h3> 是为简序,正篇是精彩的聚会照片和视频,以及会后感言。让我们慢慢欣赏与品味。</h3><h3>文|顾春光</h3> <h3> 立夏节翌日,我们班师生聚会于娄门古城楼商业街吴越荣记饭店。巍峨的城楼,雄浑的城墙,绿树掩映的饭店门口,一架人拉黄包车青铜色塑像充满了人文韵味和历史沧桑感。</h3><h3> 十点半不到,城墙根下陆陆续续出现老同学们熟悉的身影。大家相互寒暄,握手致意。</h3><h3> 其中有从千里之外的太行山麓吕梁地区赶来赴会的张伯荣(佛达居士),他头天坐了一整天的火车,晚上九点半才到苏州;有忍着腰疼,由华悌同学顺路接送来到现场的陶慧珍同学,她在同学的搀扶下,自嘲自己是个半残人,能来参加活动就可见我们班的凝聚力有多强大。</h3><h3> 三十六位同学,两位恩师聚集在一起,拾级而上,来到饭店二楼大厅。窗外,枝叶婆娑;室内,欢声笑语。宽敞的大厅一下子热闹非凡,甚至有点嘈杂的感觉,但是,这是晨歌夕唱群特有的交响乐,一点也不影响师生们尽情享受彼此相知相见的愉悦。</h3><h3>席间,同学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表达对恩师的感激之情,愿他们身体健康,能年年参加我们的聚会。</h3><h3> 特别是李老师今年是八十岁寿诞,同学们尊重他本人的意愿,低调地用一碗寿面来略表庆贺之意,大家从心里都祝他晚年生活安康快乐。</h3><h3> 我们班众多的摄影好手用手机和相机记录下了师生欢聚时快乐的瞬间,大家都感到相聚的时间过得太快太快。</h3><h3> 当师生们拍完集体照后,又到了该分手说再见的时候了,大家恋恋不舍地握手道别,互嘱珍重,期盼着下一次再相会。</h3><h3>文|张伯荣</h3> <h1>聚会现场。</h1> <h3>▽ 聚会大厅,宽敞明亮。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华悌</h3> <h3>▽ 内部环境,古朴雅致。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华悌</h3> <h1>与恩师见面。</h1> <h3>▽ 两位恩师,亲切交谈。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潘苏梅</h3> <h3>▽ 群主问候俩恩师。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潘苏梅</h3> <h3>▽ 又见李老师,分外亲热。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潘苏梅</h3> <h3>▽ 精神矍铄的李老师健步前来赴会。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华悌</h3> <h3>▽ 李老师:你们几个的名字我都能叫得出。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华悌</h3> <h3>▽ 又来了几位,还是没能难住老师。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华悌</h3> <h3>▽ 学霸与恩师话题多。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华悌</h3> <h3>▽ 又聊起了当年的往事。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华悌</h3> <h3>▽ 互致问候。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华悌</h3> <h3>▽ 侃侃而谈。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华悌</h3> <h3>▽ 忙碌的抓拍。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华悌</h3> <h3>▽ 沈老师步入大厅。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华悌</h3> <h3>▽ 沈老师你先坐下,我们慢慢聊。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华悌</h3> <h3>▽ 争先恐后,向恩师敬酒。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华悌</h3> <h3>▽ 李老师的风趣逗得我们仰面大笑。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华悌</h3> <h3>▽ 愿两位恩师身体健康,年年参加我们的聚会。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华悌</h3> <h3>▽ 分别与恩师深情交谈。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华悌</h3> <h3>▽ 恩师来回敬同学们。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华悌</h3> <h3>▽ 回家路上,边走边聊。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华悌</h3> <h3>▽ 沈老师,你慢点走。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华悌</h3> <h3>▽ 叙不尽的师生情。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群主与恩师,情深意长。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李老师:去年你抱病从医院赶来看我们,我特感动。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恩师在讲述我们学生时代的趣事。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执手相对,倍感关切。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为了五十六年的师生情,咱们干杯。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越谈越热烈。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谁在发表高论。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师生俩有谈不完的话题。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沈老师啊,你要放宽心态,保重身体是第一位的。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1>同学情</h1> <h3>▽ 说说悄悄话。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潘苏梅</h3> <h3>▽ 情如兄弟,坦露心声。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邵鲍佩</h3> <h3>▽ 让你看看我小孙子的调皮样子。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邵鲍佩</h3> <h3>▽ 谈谈我们幸福的晚年生活。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奚文山.</h3> <h3>▽ 轻松地闲聊。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奚文山</h3> <h3>▽ 李老师从远处走来。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华悌</h3> <h3>▽ 围在一起叙友情。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华悌</h3> <h3>▽ 城墙下,热烈交谈的场景。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华悌</h3> <h3>▽ 你看这几个,讲起来没完。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华悌</h3> <h3>▽ 精心选择拍集体照的地方。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华悌</h3> <h3>▽ 传授网上买东西的诀窍。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华悌</h3> <h3>▽ 举起杯子来,“碰杯!”。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华悌</h3> <h3>▽ 处处都是欢声笑语。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华悌</h3> <h3>▽ 男同学敬女同学。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华悌 </h3> <h3>▽ 谁又出了个新主意。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华悌</h3> <h3>▽ 我先干为敬,你们随意。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华悌</h3> <h3>▽ 叶文强:想听点什么?我来讲讲。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华悌 </h3> <h3>▽ 这话我只能告诉你一人,不可外传。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华悌</h3> <h3>▽ 我倒满一杯葡萄酒,敬你。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华悌</h3> <h3>▽ 是红葡萄酒的同学请举杯。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华悌</h3> <h3>▽ 你们来敬我们,得先干了杯中酒。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华悌</h3> <h3>▽ 踏上回家的路,互道珍重。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华悌</h3> <h3>▽ 全神贯注。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应该是这么弄才行。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掩口而笑。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拉住你的手,叙不完的姐妹情。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晃晃悠悠地走。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要知道这个消息,到别处去打听吧。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比亲姐妹还亲。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交谈甚欢。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你刚才的话题还没说完呢。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同一个大队的知青,知根知底。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家常话越拉越长。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平时比较内向,遇上对路的也很健谈。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摯友相见,先握把手。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神态优雅的老淑女。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 </h3> <h3>▽ 原来我们还是莲友。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这件衣服的色彩,就说明你不服老。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这次“三剑客”缺席两位,很是遗憾。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你们几位怎么越活越年轻。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三观相近成知音。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两位摄影高手的合影。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你可知道许子的近况如何?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这个镜头又大又沉,但拍出来的照片效果不错。文|张卫平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今天想听你讲点佛门趣事。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且听我娓娓道来。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愿闻其详。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文静的姐妹俩。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杯中装的都是我的同学情。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两老师加同事干杯。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神态各异。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喜形于色。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田水荣你真逗。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我们的大家庭。 照片提供:邵鲍佩</h3> <h1>霍三,我们的弟兄</h1> <h3>▽ 淅淅沥沥如春雨,点点滴滴润心田。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华悌</h3> <h3>▽ 我们都是共患难的兄弟。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华悌</h3> <h3>▽ 咱们还是像从前一样,大步向前走。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手足之情,终身难忘。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孙于全:我们这个队伍里,一个也不能落下。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群主的关怀,胜过自家兄弟。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1>集体照</h1> <h3>▽ 照片提供:华悌</h3> <h3>▽ 照片提供:华悌</h3> <h3>▽ 照片提供:华悌</h3> <h1>聚会后的感言</h1> <h3>李老师:每次受邀参加你们的班级聚会,欢声笑语,济济一堂。掐指算来,五十六个年头如电光石火。相遇是缘,相聚是福。岁暮思故旧,人间重晚晴,且行且珍惜。我和沈老师谢谢你们今天的盛宴,谢谢华悌和其他几位摄影师拍下的许多珍贵镜头,谢谢大家送我的生日礼物,礼不轻,情义更重!</h3><h3><br></h3> <h3>陆建平:俩位老师别客气,应该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母!祝你们幸福快乐!健康平安!</h3><h3><br></h3> <h3>顾春光:李老师的感慨字字饱含深情,当年是你接收我们入母校,沈老师送我们毕业。在母校三中我们终止了学业,你们两位恩师也因此定格在我们对学生时代的回忆中。师恩难忘!</h3><h3><br></h3> <h3>高中元:两位老师健康长寿是我们的福分,使我们感觉还不算老。</h3><h3><br></h3> <h3>奚文山:天地君亲师,敬畏天,共处地,顺服君,孝道亲,感恩师!</h3><h3><br></h3> <h3>杨咏雪:华悌为拍集体照有好的效果,添置了新武器,下了最大的血本。</h3><h3><br></h3> <h3>华悌:千金难买师生情同学谊。</h3><h3><br></h3> <h3> 作为被感谢的同学之一,杨明华说:……同学之间的情义逐年加深,能为班级做事义不容辞,大家有极佳配合,使每次同学聚会相当圆滿。</h3> <h3> 感谢李文娟、杨明华和王鸿甫同学为每次的聚会操劳。找地点、定时间,通知大家及时报名。特别是对一些还没用上微信,但已有联系的同学,要逐个电话通知,十分繁琐。这次还要特别感谢王鸿甫同学,准备工作做了不少,但临聚会前却腰伤复发,没能与大家见上面。感谢杨咏雪同学,为购买礼品奔波。感谢田水荣同学提供的会员卡,餐费打折,让我们大家都得到了实惠。</h3><h3> 我们牵挂原打算参加聚会,但临时变化而没有出席的王鸿甫、陈国良、陈玮君和唐念椿同学。</h3><h3> 同样牵挂因故未能参加聚会的潘和观、王文钊、马恒蓓、叶觉民、蒋荣堃、谢雪萍、陈曼娟、蒋兆基、叶庆苏等同学,希望我们后会有期。</h3><h3> 还牵挂因身体原因而缺席的许秉炎、黄苏生同学,请你们安心养病,早日恢复健康。</h3><h3> 牵挂周小萍同学,以及至今还未联系上的金仲禹同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