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川印象]

宝鼎居士

<p class="ql-block">  剑川位于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段,东邻鹤庆,南接洱源,西与兰坪、云龙为邻,北靠丽江,地跨东经99°33′—100°33′,北纬26°12′—26°47′,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北大门。 县城所在地金华镇海拔2200米,年平均气温12.3℃,距大理市126公里,距昆明市464公里。全县总人口约18万,有白、汉、彝、回、纳西、傈僳等民族,白族占总人口的92%以上,是全国白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份,剑川是电影《五朵金花》男主角阿鹏的故乡。</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带您去剑川,因为那是哥们离却乡关,开始人生旅途的第1站,脑海中满满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那里有彩云之南艳丽的天空,清澈的小溪从山岗上跳跃而下,青山绿水围绕着营区,缓缓流向那一湾月牙的剑湖。站在剑湖岸上,透过芦苇,偶尔您会看到碧波荡漾的湖面,一叶小舟轻轻划过,在丽日阳光的辉映下,泛起丰收的点点银光。还有那海拨4000多米的金华山,存留有许多人文古迹,就怕您脚力不够阿!</p><p class="ql-block"> 白族起源我无从考证,据当地网站登载,剑湖南岸出水口处的海门口村遗址出土的圆木桩,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放射性碳素测定,约为公元前1335年。石钟山石窟创建于晚唐时期,历五代至南宋延续300多年才陆续开凿而成,距今有1000多年了,哈哈!没有别的意思,哥就是向您介绍一下久远的白族。白族待客极有礼仪,即便不熟悉的人路过,进得屋来,主人也会给您彻杯热茶,仿佛让我们穿越历史又回到了那远古的礼义之邦。您可能不信,但的确是哥的亲身经历,有次出勤,姜希钦老哥约我到一户并不熟悉的人家小坐,当真有这种礼遇。</p><p class="ql-block"> 白族民间藏有不少记叙故事和史诗,哥偶然看过几篇,大致是记述唐时年代的故事,古迹和文化都非常丰富。记得76年云南龙陵—潞西发生两次7.3和7.4级地震后,我们营房要重建以便应对抗震,大家挖土合泥制砖时,某川籍班长曾开玩笑说:“大家当心了!留意挖出三国时代的文物哩”!他意是指当年诸葛亮七擒孟获,蜀国南征那段历史。哈哈!满怀西蜀的优越和自豪。 </p><p class="ql-block"> 白族较有影响的节日是火把节,火把节来源于南诏“火烧松明楼的故事”。相传在唐代,大理地区共有六诏,之一的蒙舍诏首领皮逻阁企图吞并其他五诏。六月二十四这天,皮逻阁诱召各诏首领到松明楼喝酒,纵火将他们烧死。邓赕诏主的柏节夫人早就看穿皮罗阁的野心,劝丈夫不要去,但迫于祭祖和南诏的淫威,不得不去。柏节夫人知道夫君此去凶多吉少,于是将一只铁钏戴在丈夫的手上,后据此认出了丈夫的遗体。南诏王见柏节夫人貌美聪慧,便逼她为妾。柏节夫人假意答应,提出待将丈夫掩埋后方可履约。柏节夫人处理完丈夫后事,随即率众突袭南诏不成反而被围,经浴血奋战,弹尽粮绝后于六月二十五日投海而死。后人为追忆柏节夫人的忠贞,举火把悼念,后逐渐把火把节的内涵浓缩成“生的祝福和死的礼赞”。</p><p class="ql-block"> 在农历六月廿五日这天,剑川每个村子都要竖起好多“火把树”,选取一些高大的松枝,从山上砍下绑上薪柴竖立在村口或村里宽敞的地方。老人们最先来到火把树下,把火把树燃起来,把吉祥的祝福撒在火把上,预示上天与热土的庇佑,生的祝福便拉开了帷幕。我们那时只能在营区内远眺,但见街区内火光映红了天空,人们用松泥制成的火弹相互投掷,我弄不明白,这种高风险节日和其愉乐性,是利大还是弊大?不过这终归是他们的节日,或许也只有他们才能领悟。</p><p class="ql-block"> 剑川那里盛产大理石,且雕刻久负盛名,并延伸到木雕工艺。文尾大家可从剑川《微电影》&lt;木魂&gt;中领略。 记得我在剑川那些年,因为文革遗风未过,破“四旧”仍未刹车,以前许多人家祖坟用大理石制做的墓碑,不少被人砸碎在山上,我们训练路过,有时便拣几块回来,用钢锯条锯出许多形状,凿眼制成台灯座,用塑料指挥信号小喇叭接上电源线,装上灯泡制成台灯,有手工精妙的,把一块纹路奇妙的大理石灯座,带回乡去,确有几分记念意义。</p><p class="ql-block"> 我们部队那时有驭马,一是供营以上干部行军打仗做坐骑,二是充当木牛流马托运武器装备。南方山多,机动不便,托运重机枪和迫击炮最多的是骡马。</p><p class="ql-block"> 剑川盛产蚕豆,军马的主粮便是蚕豆,偶尔驭手班的战友们也会炒一大捧蚕豆大家分尝,味道不错,挺香!好像正是这个季节,全是蚕豆秧苗,远远望去豆田里绿油油的。 </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部队分住东、西两个营区,我们东营区住在剑川坝子中央,地势比较低洼,旧营房是只有一层楼高的小屋。每个排住一栋,成一字形排开,每栋屋前都挖有一口水井用来取水洗漱,也许可能是那时的人们不知道桉树的特性,我在那服役的时候几乎每口水井旁都有株高大的桉树,如果多日不用,水质便会发出锈臭,那时还找不到是桉树改变水质的原因,到了东北,90年代初还见到路边有摊售“云南一口钟”叫卖桉树果的,直到有了微信的最近几年,我才从帖子中看到种植桉树的许多弊端…… </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营区环境很好,一条金龙河自北而来,从西北绕着营区从东面流过,河西与河东有一孔石桥相连,我们训练走过,不仅泛起小桥流水人家的诗境。</p><p class="ql-block"> 老部队是我见过最好的一支,作风纪律都相当出色,参加了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和收复者阴山战役,涌现出滾雷英雄安忠文等,后移防临沧,可惜经几次大的裁军后,现哥们也不知她的去向了。</p><p class="ql-block"> 那时连队大约养有40多头猪,猪圈的地面用水泥抹成斜坡状,清扫时用水一冲,就能把猪粪冲到栏外的粪池里。有段时间,共同课目训结束,我们四零炮排没有参加合同训练的演练任务,每人便背着竹篓到营区外割猪草喂猪,上、下午各交一篓,负责养猪的孔老兵是1973年入伍的,因为姓孔和来自山东曲阜,那时节正“批林批孔”老兵们便笑称他为孔老二,他听后也不争辩,仅是宽厚地一笑,他非常勤奋,把连队的猪养得溜圆。</p><p class="ql-block"> 全连各班都有一块水浇地,我们用废旧汽油桶串上铁丝用木棒抬猪粪,把漏了孔的洗脸盆做成粪勺,一颗大头菜(东北称菜花)常常浇上半脸盆粪汤,想想岂有不茂盛之理?菜地边上的水沟多半年存有积水,轻易不干枯,哥那时童性犹存,玩性上来便在本班地头将水沟掘深,丢几尾小鲫鱼在那小坑中养着,偶尔过俩天种地再去看看,悠哉! </p><p class="ql-block"> 连队那时每周有两顿可吃到稍有哈喇味的腊肉,照比我后期服役的部队整天萝卜白菜二米饭,比较起来真是要强许多了,哎!也许这都是至今对那方印象彼佳的原因吧!</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野外战术训练场,要经过孔桥、沿着金龙河东堤北行,再经墨斗山从田野间的大车道才能到达4~5华里的山上去,那里的山上有红红的土壤,干干净净的,缓大的坡上有几许零星的油松,地面散落着松枝叶,荆棘少,做起卧倒跃进的动作来,顾虑少多了,比之大连金州训练场上满山的碎石和酸枣树,冷不丁就划伤挂破肌肉来,真不知要好过多少倍。</p><p class="ql-block"> 站在剑川的野外往北眺望,可看到丽江玉龙雪山,纳西族民间流传着一个神奇的故事:玉龙和哈巴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相依为命,在金沙江淘金度日。一天,突然来了一个凶恶的魔王,欲霸占金沙江,不准人们淘金。玉龙、哈巴兄弟俩挥动宝剑与魔王拼杀,弟弟哈巴不幸被恶魔砍断了头,哥哥玉龙则与魔王大战二天三夜,一连砍缺了十三把宝剑,终于把魔王赶走了。从此,哈巴弟弟变成了无头的哈巴雪山,玉龙哥哥为了防止恶魔再次侵扰,日夜高举着十三把宝剑,后来变成了十三座雪峰,成为纳西族的保护神。</p><p class="ql-block"> 哥们从谷歌上量了一下,玉龙雪山海拨大约5400多米,可惜丽江古城我从未曾去过,偶尔看过几集《木府传奇》电视剧和听过孙楠主唱的主题歌很动听。剑川离丽江70余公里,您若有兴趣可顺道一游。</p><p class="ql-block"> 因为训练之故,我到过金沙江边的石鼓白汉场,长江从青海玉树县境进入横断山区,向东南奔腾直下,至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石鼓附近突然转向东北,在那里形成一湾静泌的江叉。我们有次到江叉处练习武装泅渡,方法是用一张较大的塑料布将被子打成背包,捆扎好,这样水就不能侵湿被子了,然后人还可依托被包,游过江去,必要时还可做为射击用的依托,边射击边强渡。</p><p class="ql-block"> 当时还留传这样一个故事,说上海一知青曾畅游过黄浦江,不把金沙江放在眼里,眼见就要游到对岸时,便改立泳,接果不幸被金沙江水下暗藏的旋涡吞没,因此,我们渡江训练时都小心谨慎。顺便提及,此处曾是红二方面军长征北渡之地,原归中甸即现在的香格里拉管辖。金沙江段因江水喘急,泛起的泥沙似金子般耀眼而得名,向下便是著名的虎跳峡。虎跳峡两岸山岭与江面高差达2500-3500米,是世界最深峡谷之一,可惜哥们也只是听说了…… </p> <h3>43年前哥在新兵连集训快结束时与同乡借班长衣服在公路边照的入伍笫1张像。😊</h3> <h3>翻出一张在金龙河拱桥下照的像片。😃</h3> <h3>百度网摘的桉树。👇🏻</h3> <h3>白族火把节摘图。👇🏻</h3> <h3>百度的剑川石宝山。👇🏻</h3> <h3>今日墨斗山,截屏自网络视频(41年前只是个普通的小山,没有任何建筑,我们经常路过,偶尔也到山上训练)。👇</h3> <h3>2营残存营房。👇</h3> <h3>3营残存营房。👇</h3> <h3>原连队战友重聚合影(这都是参过战的啊)。👇</h3> <h3>原连队战友重聚合影1。👇</h3> <h3>原连队战友重聚合影(戴眼镜者为安忠文)。👇</h3> <h3>剑川沙溪古镇(茶马古道驿站)网摘。👇</h3> <h3>剑川沙溪古镇孔桥。网摘👇</h3> <h3>剑川剑湖(网摘)。👇🏻</h3> <h3>丽江玉龙雪山(网摘)👇🏻</h3> <h3>玉龙雪山(谷歌地球)。👇</h3> <h3>长江第一湾(谷歌地球)。👇</h3> <h3>石鼓白汉场,红二方面军渡江之地(网摘)。👇</h3> <h3>网摘自换配音的墨斗山视频。</h3> <h3>剑川微电影视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