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五店市的慢时光

卿本惊华

<h3>  五店市,其实就是一个传统街区,位于晋江市青阳的核心地段, 是晋江历史文化、传统生活风俗的一个象征。</h3><h3> </h3><h3></h3> <h3>  唐朝开元年间,蔡姓七世孙5人,在青阳山下的官道上,开设5间饮食店以方便行人,酒旗招风,饭菜飘香,声名远播,被誉为“青阳蔡,五店市”——自此,“五店市”遂为青阳之别称。</h3><h3></h3> <h3>  这里历史建筑众多,保留90多处明清、民国至现代各个时期各具特色的历史风貌建筑,具有连续性和多样性的特征。有夯土房、传统“皇宫起”红砖建筑,更有中西合璧的洋楼和西洋建筑。</h3> <h3>  街区内保留和传承高甲戏、木偶戏、南音和民间信仰、祭祖习俗、“青阳八景”中的“四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此一游, 去走走青山红砖,红瓦燕尾,各色风情小店。</h3> <h3>  慵懒的午后,热情的表演者一切的一切,让你能在瞬间忘记俗世的种种恨不得就在这里每一片砖、每一片瓦、每一扇窗似乎都在诉说着这座小镇悠长的历史,我们用建筑赞美历史,用文化歌颂生活,让心灵偏安一隅,让梦境繁华似锦。</h3> <h3>1300年波澜不惊的五店市,错落的街巷在呼唤。尊重生活的五店市,是一片充满历史的土地,我们赋予老建筑新活力时代,恢复她旧时的繁华,再给予她传承文明的责任。在这片土地上,神奇地包容着苍老的古厝,神圣的宗祠,精美的展馆,繁华的街面,悠扬的南音……<br></h3> <h3>  街区内保留和传承高甲戏、木偶戏、南音和民间信仰、祭祖习俗、“青阳八景”中的“四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此一游, 去走走青山红砖,红瓦燕尾,各色风情小店。</h3> <h3>  阳光越过燕尾翘脊、马鞍墙、红瓦片组成的屋顶,照亮安宁而悠闲的旧街巷。勤劳的妇女推开木门,嘴里哼着闽南小调。庭院深深,藏不住春意,迎春盛开的玉兰花树花意动人。嬉戏的儿童追逐打闹,欢笑声在街巷间传响。老人拄着拐杖,坐在庭院的石埕茶桌边,悠闲地泡一杯清茶,热气袅袅,从容地享受五店市新一天的温暖。</h3><h3><br></h3><h3><br></h3> <h3>  或许是被现代化建筑的包裹,使得五店市的时间比外部世界来得要慢。周而复始的日升日落,并没有将五店市改变太多,昔日的长街、古井、住宅都依然安静地存在于此,街边的古树开了一年又一年的花,在这个春天依然饱含对世界的期待,花期如约而至。</h3> <h3>  即使在今天,现代化的浪潮涌进五店市,驻扎成繁华的商业区,但历经岁月的红砖古厝依然纹丝不动,如禁卫军般守护着似乎永远不会改变的路口,与五店市最悠闲的时光。</h3> <h3>  传统剧院是当地人最为享受的一个娱乐场所,每天都会上演诸多精彩戏剧。除了柯派高甲戏,打城戏、梨园戏、掌中木偶戏……这些现存于五店市的民间传统戏剧,精彩的配乐与台词,即使穿梭百年,那份乡土情怀亘古不变。</h3><h3><br></h3> <h3>  场馆里,三弦声、琵琶声、二弦声、洞箫声声声交织,荡气回肠,千回百转。坐在古色古香的八仙桌旁,品着香茗,听着如怨如慕、如丝如缕的南音,和着飘满五店市的玉兰花香,一阵阵沁入心田,如痴如醉</h3> <h3>  街巷里的古早味无电视的慢时光,我们来到了五店市,在安详而古朴的小店门口坐下,红色的砖墙与墙头的花圃,搭配出小而盈满的格局,落在身上的阳光温度恰到好处,微风也变得愈加柔和。</h3> <h3>  生长旺盛的芭蕉叶越过红砖墙,蔓延绿意,扇扇恢宏大门掩映昔日的辉煌,褪色的木头诉说着光阴里的故事。提起街巷,也许一些人会想到戴望舒那首《雨巷》。比起后者幽静与寂寥的诗意,五店市的街巷倒显得深远古朴。</h3><h3></h3> <h3>  听一段南音,看一场传统戏剧。或周末晚上带上家人朋友,酒吧小坐,忘记城市拥挤的交通,不用担心雾霾,工作与生活都置之度外,坦然而自由地过好当下每一个时刻。</h3><h3> </h3> <h3>  一座城市的缓慢并不是城市本身,而是存在于我们内心。遇见街巷的古早味,邂逅,五店市的慢时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