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延昌//走近武鸿凤

家住洺河边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走近武鸿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郭延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曾几何时,武鸿凤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她主演的武安平调《红云冈》,唱红了燕赵大地,”不听武安平,枉做武安人。””不做买卖不开门儿,不能不看武鸿凤儿。”人们极尽夸张溢美之词,表达着对武鸿凤的喜爱。日前,本报记者专程赴邯采访了武鸿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一) </span></p><p class="ql-block"> 我们分明步入了一个戏剧之家。墙上挂满了剧照,电视柜里摆满了武安平调光盘、磁带。书架上,《中国地方戏曲大全》等专业书籍琳琅满目。</p><p class="ql-block"> 她就站在我们面前:笑容可掬,双目炯炯。一件得体的咖啡色挂花线衣,更衬托出她风度的雍容和典雅。虽已年近古稀,但当年舞台上那绰约的风姿仍依稀可见。这就是令万千观众为之倾倒,为之如醉如痴的一代名演员武鸿凤。</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二)</span></p><p class="ql-block"> 1933年,武鸿凤出生在峰峰矿区和村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她聪慧活泼,嗓门大,音质纯,天生就是一块当演员的料。武鸿凤高小毕业后,进入本村的宣传队当小演员,先后主演过《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现代戏。方圆数十里,一提起武鸿凤,没有人不挑大拇指的。</p><p class="ql-block"> 1951年,和村宣传队和本村的平调落子剧团合并为“和村联合剧团”,开始演出古装戏。在师傅郭金和众前辈的精心调教下,武鸿凤的演技演艺日渐成熟起来,很快成为团里的”台柱子“。她唱到哪里,哪里就会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鸿凤热”“平调热”。</p><p class="ql-block"> 从步入戏剧界到她1989年退休,整整40年间,武鸿凤到底演了多少戏,连她自己也记不清了。1957年,剧团在邯郸市邯山、大时代等几个剧场一连演出了3个月。整整90天,没有演过一场重样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三)</span></p><p class="ql-block"> 回忆起当演员时的岁月,武鸿凤感慨良多:“戏剧界有句行话,演好生(生角)吃平坑,演好旦(旦角)吃饱饭。不舍得吃苦受罪,想出名,想出人头地,那是万万不成的。一个优秀的演员,应当是特殊材料做成的人!”</p><p class="ql-block"> 武鸿凤有三个子女,其中有两个孩子都是在农历腊月三十日出生的。正月天,戏约签得多,为了赶台口,武鸿凤生完小孩后最多休息一个月,就匆匆披挂上阵了。而人家点的正好是《天仙配》。刚刚“满月”的武鸿凤外面穿着薄薄的戏裙,里面只穿着贴身的单衣,一唱就是两三个小时。</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武鸿凤到曲周县一个农村演出。头一场戏是《王熙凤大闹宁国府》。离演出还有一个多小时,已经化好装的武鸿凤不小心从舞台的台阶上滑落台下,右脚腕严重受伤。一位80多岁的牧羊老人闻讯来到后台,摆弄了半个多小时,对住了断开的骨茬。十几分钟后,一个泼辣的”王熙凤”风风火火地出现在舞台上。一连三个多小时,从念到唱,从跳到跃,半点儿闪失也没有出。演出结束的铃声响过后,右脚缠着白布的武鸿凤猝然昏倒在台上。</p><p class="ql-block"> 通过多年的舞台实践,武鸿凤对男扮女角的“假嗓唱法”进行了改革。根据自己音量宏大,音域宽广的特点,改用女生本腔唱法,成为平调落子“大腔”唱派之代表者。在唱法上,她大胆借鉴、吸收了评剧的发声,豫剧的拖腔,河北梆子的碰板,京剧的吐字收音等技巧,博采众长,融汇贯通,创造了独具一格的平调碰板的“摆字”唱法。</p><p class="ql-block"> 1975年,武鸿凤娴熟地运用自创的摆字唱法,成功塑造了平调剧《蔡文姬》中蔡文姬的舞台形象。该剧被北京唱片社制成唱片,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播音节目中播放。另外,由武鸿凤主演,被制成唱片、录像带、磁带的剧目还有《桃花庵》《三上轿》《铡赵王》《十五贯》《胡服骑射》等。其中《胡服骑射》还被列入地方戏曲精品库目录中。武鸿凤也凭借其厚实的艺术功底和精湛的表演才能,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并被载入《中国艺术家辞典》。</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四)</span></p><p class="ql-block"> 1989年,武鸿凤从邯郸市平调落子剧团团长的位置上退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离开了40多年朝夕相处的舞台,武鸿凤并没有感到太多的失落。用她自己的话讲:“台上台下,天南地北,跑了半辈子,也该静一静了。”</p><p class="ql-block"> 但现实却让她坐卧不宁,寝食难安。</p><p class="ql-block"> 武鸿凤退休的时候,全国几乎所有的剧种都面临着后继乏人、发现乏力等问题,有的剧种和剧团,甚至沦落到“街头卖唱”的尴尬境地。</p><p class="ql-block"> 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武鸿凤再也坐不住了。</p><p class="ql-block"> 1993年,她来到武安,开办了”鸿凤大酒店”,在邯郸地区首开”以商养戏”的先河。</p><p class="ql-block"> 在武安一年多时间里,她组织过”都来唱平调”活动,筹备过“武安平调落子基金会”。后来,由于身体等原因,她回到了邯郸。但她仍痴心不改,经常与杜润田、房志彬等戏剧界同行共同探讨平调振兴之策。他们还多次找有关部门,为平调事业发展奔走呼吁。眼下,她又在精心整理和总结自己从艺40多年留下的经典剧目及表演体会。</p><p class="ql-block"> 武安平调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期间涌现出了无数的“名角儿”,如号称“头杆旗”的“吓惊驴”,“二杆旗”“云遮月”,“白糖”赵金年,“狗头黑”“老小堂”等。解放后,因为武鸿凤一批“名角儿”的出现,武安平调实现了第一次振兴和发展。目前,平调剧正处于低潮之中,复兴之路任重而道远。武鸿凤表示,今后,她将一如既往地关心和关注平调,为她的再次振兴贡献自己全部的光和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武鸿凤动情地说:“我唱了一辈子平调,对平调有着深厚的感情。为了她的振兴,我会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尽管我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有朝一日,见到我的师傅和前辈们,我会无愧地对他们说,徒儿为平调尽力了!”</span></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原载2001年12月15日《武安市报》</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