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情,医药缘

山茶

<h5><b>我和祖国心连心,2018年在天安门前留影</b></h5> <h1><b>&nbsp; &nbsp; 喜迎祖国七十华诞,五洲同庆,四海欢歌。“嫦娥”起舞,“天宫”奏乐,华夏儿女共祝愿:祖国母亲生日快乐!<br></b><b>&nbsp; &nbsp; 我是一名75岁的老人,1962年考入沈阳药学院,与医药结缘。回首建国初期缺医少药的困境,深感今日“制药大国”之荣耀。特别是2015年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明“复方青蒿素”获诺贝尔奖的消息,令人振奋。抚今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我为70年祖国和平崛起骄傲,为中国医药的壮丽篇章自豪。千言万语,一句话:我爱你,中国!</b></h1><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3> <h5><b style="font-size: 20px;">永远怀念大学时光</b></h5> <h3><b style="font-size: 20px;">沈药老同学,你还好吧!</b></h3> <h1><b>  一路走来,山一程,水一程,春风作伴,我与改革开放同行。这场伟大变革,空间巨大,舞台宽阔,每一个有志者都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br></b><b> “文革”结束后,党中央提出培养年轻技术干部,1979年,我成为武汉医工所最年轻的副所长。在我国著名制药专家郭丰文所长的领导下,我们研发的成果,比如抗血吸虫病病药物:“硝硫氰胺”,抗病毒药物:“三氮唑核苷”,抗菌药“替硝唑”等等,曾经是医药市场上的抢手货。有的药,至今,仍在临床上使用。</b></h1> <h1><b style="font-size: 15px;">有幸与中国著名制药专家、湖北医工所郭丰文所长(中)共事,受益匪浅。</b></h1><p><br></p> <h1><b style="font-size: 15px;">为百姓研发新药,走过15年艰辛路。</b></h1><p><br></p> <h1><b>  开放国门,扩大国际交流,1981年,我被国家医药局选派,到比利时根特大学进修制药技术。的确,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看到了国际一流的制药企业;学习了各种制剂的工艺流程;了解了未来控释制剂发展的新趋势;明白了实施GMP是必然的趋势。回国后,我在湖北医工所建立了制剂研究室,选定“枸橼酸铋鉀”(Denol)作为首个研究课题。该药品至今仍是治疗胃溃疡的常规用药。</b></h1> <h1><b style="font-size: 15px;">1981年在比利时根特大学进修</b></h1><p><br></p> <h1><b style="font-size: 15px;">比利时根特大学研究生课程结业证书(1981)</b></h1><p><br></p> <h1><b style="font-size: 15px;">1983年与湖北省医药局局长蔣玲(女)在湖北药厂合影</b></h1><h3><br></h3> <h1><b>&nbsp; &nbsp; 1984年,中央作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武汉市计划单列。我担任了新成立的市医药管理局总工程师。十年磨一剑,逝去的是岁月,积淀的是担当和才学。市政府给了我许多荣誉:市先进科技工作者、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当选湖北省人大代表,这都是祖国的鼓励,同志们的信任。</b></h1> <h1><b style="font-size: 15px;">总工程师任命书,责任、担当与使命!</b></h1><p><br></p> <h3>1985年召开的武汉医药局技术工作会议</h3> <h3>做武汉市医药行业技术质量工作报告</h3> <h1><b style="font-size: 15px;">药品安全,生产企业是源头,为武汉医药企业质量员讲课。</b></h1><p><br></p> <h3>1985年全国医药情报业务培训班在武汉举办,再次与郭丰文前辈(第二排中)合影留念。</h3> <h3>武汉市委书记王群到武汉二药厂调研,会后市医药局领导合影</h3> <h1><b style="font-size: 15px;">1986年在武汉与原国家医药局齐谋甲局长(中)合影</b></h1><p><br></p> <h1><b style="font-size: 15px;">1992年在武汉与国家医药局培训中心尹德州主任合影</b></h1><p><br></p> <h1><b style="font-size: 15px;">当选省人大代表,行使当家作主权利。</b></h1><p><br></p> <h1><b style="font-size: 15px;">有付出就有收获,把荣誉作为鼓励和动力。</b></h1><p><br></p> <h1><b>  1994年,国家放开科技人员流动,建立人才市场,我调入国家医药局培训中心。开始了我职业生涯的又一次转折。1994年3月,尹德州主任敏锐的抓住国家实施“执业药师资格制度”的机遇,受国家医药局委托,组织专家研讨《全国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大纲》起草工作,并由我执笔编写完稿。这是一项具有挑战的开创性任务,是我国医药行业的首次。事关医药行业职业准入控制,事关人民用药安全,事关与国际接轨,我不敢懈怠,组织专家,广泛调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几易其稿,于1994年底送审,由人事部审定发布。为了给药师交流搭建平台,我牵手武汉,与培训中心共同创办了《中国药师》杂志,任十年主编至退休。之后,我陆续编写了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培训教材《综合知识与技能》(1996年第一版)、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执业药师立法调研第二组基础资料汇编、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课件“沟通交流技巧”等资料。在李军司长和廖沈涵副司长的带领下,培训中心分别奔赴新疆、西藏等边远地区,免费为少数民族举办“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培训。</b></h1> <h1><b style="font-size: 15px;">国家实施执业药师资格制度,开创职业生涯的新篇章。</b></h1><h3><br></h3> <h1><b style="font-size: 15px;">国家医药局培训中心教学楼</b></h1><p><br></p> <h1><b style="font-size: 15px;">培训中心“学海无涯”石碑</b></h1><p><br></p> <h1><b> 在国家医药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培训中心也曾经历过转型的迷茫和困惑。由于办学方向不明,教师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有的弃教从商,有的自办公司。作为分管教学的副主任,我心急如焚,寝食难安。借鉴地方工作经验,结合培训中心实际,我大胆提出改革方案,经领导班子反复研究,最终付诸实施。<br></b><b>&nbsp; &nbsp; 首先,从分配制度入手,向教学一线倾斜,稳住教师队伍。对面向企业的培训,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培训收入的净利润,按40%的比例提成给培训者,不封顶,不保底。教学辅助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包括中心领导的年终奖,按不同系数与教学人员平均收入挂钩,形成联动机制。<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活力的源泉,随着教学人员收入的不断增长,大家办学的积极性显著提高。下海的全部上岸,部分行政人员主动要求转岗到教学一线,教师队伍稳定了,形成了一批教学骨干力量,中心的凝聚力大为增强。</span></b></h1> <h3>教学培训分析会</h3> <h1><b> 其次,拓宽培训渠道,创新培训模式。特别是国家药监局成立以后,本着“依法监管,教育先行”的理念,培训中心围绕药品法律法规:GMP、GSP、GLP、GCP、执业药师考前培训等热点项目,面授与函授结合,自主办学与联合办学并举,使得中心的教育培训工作日见起色,渐成规模,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在医药行业的影响力逐年上升。</b></h1> <h1><b style="font-size: 15px;">依法监管,振兴医药,教育先行,培训有我。</b></h1><p><br></p> <h1><b style="font-size: 15px;">在新疆电视台做《话说新疆医药》节目</b></h1><h3><br></h3> <h1><b style="font-size: 15px;">1999年国家药监局赴港澳进行执业药师调研</b></h1><h3><br></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99年国家药监局赴港澳进行执业药师调研</h3> <h3>在澳门大牌坊前合影留念(袁劲屹、廖沈涵、李军、朱世斌、刘艾)</h3> <h1><b style="font-size: 15px;">2000年执业药师立法调研第二组(张家界)</b></h1><h3><br></h3> <h1><b style="font-size: 15px;">2001年国家药监局组团赴英国培训</b></h1><p><br></p> <h1><b style="font-size: 15px;">主持课堂交流</b></h1><p><br></p> <h3>部分学员合影</h3> <h1><b> 受国家药监局的委托,培训中心分别举办了省、地市、县级药监局长班,让工作在地方的局长们倍感亲切,有一种回家的感动。举办局长培训班,提高了培训中心在药监系统的知名度,夯实了培训中心的实力,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b></h1> <h1><b style="font-size: 15px;">2002年与地市医药局长班学员合影</b></h1><p><br></p> <h1><b style="font-size: 15px;">2002年与地市医药局长班学员合影</b></h1><p><br></p> <h1><b style="font-size: 15px;">2003年为西藏免费举办“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培训”后,在纳木错湖留影。</b></h1><p><br></p> <h1><b style="font-size: 15px;">自觉参加革命传统教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b></h1><p><br></p> <h1><b style="font-size: 15px;">培训中心职工赴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参观</b></h1><p><br></p> <h1><b style="font-size: 15px;">2003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组织专兼职教授赴白洋淀度假</b></h1><p><br></p> <h1><b style="font-size: 15px;">2004年为新疆举办免费“执业药师资格考前培训”后,到药店调研。</b></h1><p><br></p> <h1><b>  在担任中国药学会制药工程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委期间,我组织行业专家,编写了一套“实用制药新技术”丛书,十余本,旨在推广制药行业的新技术、新装备。其中我和另一位专家共同编写了《药物泡腾剂技术》一书。</b></h1> <h1><b>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2004年我退休后,教育部聘请我担任制药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走访高校,建言献策,教学研讨。我喜欢这种“志愿者”的角色,因为我清楚,未来药品质量,医药强国的梦想,要靠现在的大学生来担当,我们需要关注教育,投资未来。</b></h1> <h1><b> 早在退休前的2000年,为推动培训中心和天津大学联合举办“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我主编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一书,2008年,又主编了本科教材《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2010年,该书获化工行业教材一等奖,2013年,教育部将这门课列为专业必修课,2017年修订再版。这期间,也曾被大学聘请为兼职教授,走上三尺讲台;给新入学的大学生介绍我国制药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出版社审过专业教材;参加过研究生答辩;做过专题讲座,力所能及为制药工程学科建设发挥余热。</b></h1> <h1><b style="font-size: 15px;">主编过七本专业著作,这是其中五本书。</b></h1><h3><br></h3> <h1><b style="font-size: 15px;">教材获奖证书(2010)</b></h1><p><br></p> <h1><b style="font-size: 15px;">未来的药品质量,要靠今日的大学生承担,退休后致力于制药工程专业教育。</b></h1><p><br></p> <h1><b style="font-size: 15px;">2007年在无锡阿斯利康开教材编委会</b></h1><p><br></p> <h1><b style="font-size: 15px;">2010年教育部制药工程教指委在河北科技大学召开年会</b></h1><p><br></p> <h1><b>&nbsp; &nbsp;来自网上报道:<i>“2011年11月3日下午,北京化工大学生命学院院周“名师大讲堂”活动邀请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高级研修学院教授、教育部制药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朱世斌教授来到北校区,为同学们举办了一次关于制药工程发展前景与应用的精彩讲座”。</i></b></h1> <h1><b style="font-size: 15px;">2014年原武汉医药局科技处、质量处部分退休老同志再聚首</b></h1><h3><br></h3> <h3>2017年赴延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h3> <h3>2018年在天安门前合影</h3> <h3>参观改革开放40年展览</h3> <h1><b style="font-size: 15px;">先进党员证书(2018)</b></h1><p><br></p> <h1><b> 选择朝阳行业,为之付出,有所收获,乃一生之愿望。两鬓斑白终不悔,有幸拥抱新时代,祝愿祖国的明天更美好!</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