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母亲离开我们已经40多年了,没能留下照片儿,但她的音容笑貌时时在我心头萦绕。母亲是上个世纪30年代出生的人,她出生于一个大地主之家,他的父亲是一位保长,一生娶了三位夫人。我的外婆是明媒正娶的正房,一共生了三个女儿,因为没有儿子,外公又先后娶了两位夫人。可能是他命里无子吧,后娶的两位夫人,也没给他生个儿子。母亲排行老二,从一出生到出嫁前,一直是衣食无忧的公主。</p><p> 因为外公是保长,解放后,他受到了当地政府的镇压。外婆本身就疾病缠身,没多久便去世了。外公的生活也一落千丈,他可能预感到时日不多,去世前把我的母亲托付给了外地一个贫农家的儿子,而后郁郁而终。</p><p> 母亲到了一个新的环境,没人知道他是保长的女儿。因为母亲是初中毕业,有知识有文化,工作上更是忘我,很快在大队、生产队就出类拔萃。大队聘请他当了扫盲班的教员,白天和社员们一起下地干活,晚上教社员们认字。由于她的表现优秀,很快就被评为大队的积极分子,并在她18岁的时候就入了党。</p><p>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母亲鼓励父亲,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参加抗美援朝期间,父亲也火线入了党。1952年父亲转业到地方工作,1958年父亲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农业大建设,带着全家来到了父亲的老家,新安县李村乡刘邦村。由于母亲工作突出,很快就被当选为大队妇女主任。记忆中的母亲,经常外出开会学习。当时的口号就是:“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印象中昔阳县大寨村她就去过两次学习考察,在我小小的心灵里,就为母亲感到自豪。</p> <h3>母亲的女红做的非常好,经常帮左邻右舍的人盘个扣子,裁剪个衣服,或鞋样;帮人写信或读信也是常事;村里有婚丧嫁娶的事儿,她都忙着张罗;谁家的老人孩子生病了,她都热心的跑前跑后;村里的人谁家有个大小事情总爱找她商量,拿主意想办法。那个时候农村有不少要饭的,但凡来到我家门口要饭,如果赶上我们正在吃饭,母亲一定要盛一碗饭给人家吃,如果没有赶上吃饭的时间,她一定会拿个馍馍或是几个蒸熟的红薯给人家,或者挖一碗面给人家,她的菩萨心肠,在我们村是出了名的,村里的人也都很敬重她。多年以后我再回村里,人们提起我的母亲,依旧是竖起大拇指“你母亲是个好人”。</h3> <p>我的母亲脾气很好。很少对子女打骂。由于她有知识有文化,经常给我们讲故事,有老辈传下来的顺口溜: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叫小妞逮猫来……;板凳板凳落落,里面坐个大哥,大哥出来买菜,里面坐个奶奶,奶奶出来烧香,里面坐个姑娘……,也有她学到的儿歌: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母亲个子不高,却很能吃苦。那个时候农村平整土地,搞大寨田,母亲肩挑背扛,干的和青年壮劳力一样的活,在家里还要伺候一家六口人的吃穿。母亲经常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给一家大小拿鞋底儿做鞋子。到了冬天,她手上裂的血口子一道一道,在冰冷刺骨的小河里洗衣服。在农村传宗接代的封建意识很浓重,而她连续生了两个女孩,因此公婆也不待见她,又因为她是大家闺秀,在娘家从没受过这样的罪,因此经常见她偷偷的掉眼泪。但在众人面前,她依旧是温和开朗的一个人。 </p><p> 1970年我还在上小学。母亲第一次生病。那是放学回家的时候,发现院子里有很多人,问过才知道母亲干活的时候晕倒了。母亲一辈子很要强,什么事都不甘落后。她身体不好,从不告诉别人。经过这次事件,家里决定让大姐退学,帮家里干活,为这事大姐捂在被窝哭了一夜。但家里的困境依然没有改善,继续贫穷着……</p> <p>1977年我上高中,母亲的病情愈发严重,在众人的百般劝说之下,母亲终于住院了,医院诊断:糖尿病、膀胱癌晚期,这一诊断结果如雷轰顶,一家人都蒙了不知如何是好,不知当时出于何种考虑,医生决定手术,住院期间我、大姐、父亲一直守在病床前,母亲苏醒过来看见我没上学,生气的说到:“你赶紧上学,因为我耽误你上学,我死不泯目”。第三天上午我在学校第二节课还没下课,村里的人就来找我说:“你快去医院看看吧,你妈可能不行了”,我跟着村里的人一路跑到医院,母亲已经闭上了眼睛,我们姊妹哭成了泪人,父亲呆呆的坐在墙角,病房里,走廊上挤满了村里的人,每个人都在嘤嘤哭泣,为村里失去一个好人、为孩子失去母亲、为一个散掉一半的家哭泣……。 </p><p> 时至今日,每每想起母亲,依旧是泪流满面,亲爱的母亲,现在日子好了,您含辛茹苦养大的子女也都出息了,而你却远在天国,我们没有机会报答你的养育之恩,但我们会秉承您的家风,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