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绽异彩,集思广益促提升 ——记林亚川导师组第七次研训活动

&nbsp; &nbsp; &nbsp; &nbsp;虽已是立夏,春天却依然偏爱大地,天空中绵绵细雨不断。5月6日,在这细雨霏霏,寒意微微的下午,林亚川导师组的骨干教师们又开启了新的一轮研训活动,此次活动是许秀莲和康艺玲老师以一年级下册《文具的家》为主题开展的同课异构公开课。 <h3>&nbsp; &nbsp; &nbsp; &nbsp;由于组内成员分布于不同的学校及乡镇,因此,此次的同课异构研训活动前期备课,本组的导师以“最好的老师”这个微信群平台与组内的所有成员,对这节课进行了教学设计的探讨、资源的整合,由此形成的观点和碰撞出的智慧,让这堂公开课更加出彩,也提升了成员们的研讨能力。因此微信教研作为本组的亮点,让骨干教师不仅互动灵活、互助灵活,而且互评也很灵活——或点赞,或质疑,或解惑,或分享……解决了以往因为集中备课过于正规带来的刻板倾向,为骨干教师研训活动开创了更为自由、灵活、便捷的渠道。</h3> &nbsp; &nbsp; &nbsp; &nbsp;观摩课上两位老师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风格,紧紧围绕课文中的字、词、句,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展现了截然不同的课堂教学。 &nbsp; &nbsp; &nbsp; &nbsp;活力四射的许秀莲老师为我们呈现了一堂轻松、快乐的识字课。许老师通过多样的识字方法,如:熟字对比、生活中识字、加一加、减一减、猜谜识字等,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多样的识字方法,促进学生识记效果的提高。 &nbsp; &nbsp; &nbsp; &nbsp;瞧!不仅是孩子们听得认真,听课的骨干教师们也听得津津有味。 &nbsp; &nbsp; &nbsp; &nbsp;温柔稳重的康艺玲老师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思路十分清晰,教学设计,也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适应孩子们的接受能力。教学时间安排也十分合理,一堂课下来,自始至终,不紧不慢,有条不紊的完成了教学内容。课也上的非常的扎实,让学生真真实实的学到了知识。 &nbsp; &nbsp; &nbsp; &nbsp;通过对重点段落的演一演,说一说,加深了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加强了课堂的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nbsp; &nbsp; &nbsp; &nbsp;课后,两位开课的老师阐述了自己的教学思路与教学设计。 &nbsp; &nbsp; &nbsp; &nbsp;在接下来的互动评课环节中,大家各抒己见。老师们在充分肯定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教师有效引导等方面的同时也指出了不足,促使教师进一步去思考各自教学的得与失。 <h3>&nbsp; &nbsp; &nbsp; &nbsp;最后,林亚川导师对本次活动作了点评和总结,肯定了两位老师在教学中做到了以下几点,值得大家学习与借鉴: 1、教学设计遵从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2、课堂中注意学习习惯的养成。3、有明确的课堂指令。4、听说读写贯穿于课堂中。<br>&nbsp; &nbsp; &nbsp; &nbsp;林导师也提出了几点建议:1、“听跟读是吸纳,读与写是表达”,许老师的课需要让学生多动笔来写一写。2、课堂中我们要把时间还给孩子,让学生主动去读、有兴趣去读。3、在分角色朗读时康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加上一些动作和表情进行表演,让角色朗读可以再深入一些。<br>&nbsp; &nbsp; &nbsp; &nbsp;林老师认为在本次“同课异构”活动中,“同”不仅是课型的相同,更是教师研训态度的相同。从观摩课呈现上可以看出,两位老师都同样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异”是变化,是发展。通过前面的“同”的铺垫,使两位老师的课能够各具特色,绽放“异”彩,也为为集体研讨提供很好的研究平台。它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一条有效途径。<br><br>&nbsp; &nbsp; &nbsp; 撰稿:康佩珊<br>&nbsp; &nbsp; &nbsp; 审稿:林亚川<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