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兵团—纪念兵团成立五十周年

兰平

<p class="ql-block">今天是2019年5月7日,是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成立50周年纪念日。兵团战士们在呼和浩特市内蒙古会展中心隆重的举行了纪念活动。为此我向所有在兵团工作过的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也向为兵团建设做过贡献的我的父亲母亲和曾经在兵团工作的我的哥哥姐姐以及家人致以崇高敬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于1969年5月7日正式成立。</p> <p class="ql-block">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全称: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那是一段历史的记忆,一段曾经拥有六个师,35个团,5600名现役军人,26000职工,75000知识青年。家属38000人,共17万人组成的兵团呀。</p> <p class="ql-block">这是原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司令部招待所大楼。</p> <p class="ql-block">这里曾经是兵团司令部,后勤部卫生所工作大楼。</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兵团政治部、宣传部、报社所在的办公大楼。</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的兵团大礼堂。</p> <h1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们家在兵团大军中首位,是我们的父亲和母亲,父亲董儒强是兵团参谋长、副司令员,母亲刘福琴是兵团制药厂的创始人,首任厂长。</h1><p class="ql-block"><br></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照片左数;兵团副政委王前、参谋长董儒强、政委倪子文、副司令员朱世俊、后勤部副部长郭贤。</h3> <p class="ql-block">兵团首长司令员何凤山、副政委朱世均、副司令员樊尚柯,还有我父亲董儒强副司令员于兵团战士先进代表合影留念。</p> <h1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那个火红的年代,我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家人共有11人在兵团的队伍中,他们和所有的兵团人一样,为开发和保卫祖国北疆,为内蒙古的建设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年华。</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的父亲董儒强,1969年4月在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刚组建时,被任命为兵团副司令兼参谋长,从内地调到边疆,母亲随父亲一起来到内蒙,我们家也从舒适的内地搬到了呼和浩特市筒子楼。</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70年4月,国家把原准备在呼和浩特市建设的化肥厂迁到了乌拉特前旗西山咀的乌拉山脚下,同时还要建设一个发电厂。因为那里靠山隐蔽,符合当时战备的需要。国家把这项抢建的艰巨任务交给了刚组建不久的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父亲被任命为两厂基建时期联合指挥部的总指挥。要在乌拉山下这荒芜人烟的沙石滩上用最快的速度建设一个化肥厂和一个发电厂,谈何容易,一切从零开始。</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父亲认真听取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当时的情况,制定了“技术就新、生活从简”的原则,采取了边设计、边备料、边施工的“三边”方针。第一项任务就是搭马架子,支帐篷,解决临时宿舍。那时两千多名基建人员除了有两间房办公外,都住在简易的马架子工棚里,在那个“四季黄风吹不停”的特殊环境里,临时宿舍透风、漏雨,环境非常艰苦。</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兵团刚组建时只有5个小厂,年产值533万元,到1975年已有大小厂矿41个,产值达3100多万元,能够生产中成药、农药、化肥、拖车、阀门、农机配件、混纺布、棉纱、平板玻璃、砂糖、煤、电、半导体元件等 30多种工业品,有的还填补了自治区的空白。这里面饱含着父亲多少心血!</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兵团战士大都是从北京、上海、天津、青岛、浙江等城市来的年轻人,在这气候干燥的高原地区,战士们皮肤皲裂、鼻孔出血,肩膀压肿了,手上打起血泡,皮肤磨破了和衣服沾在一起,他们也不叫一声苦,不喊一声累!父亲经常到工棚看望战士们,当看到很多战士的床板都浸在水里,有的战士头顶着雨布坐在淋湿的木板床上睡觉,父亲非常心疼。他的八个儿女中,就有五个是兵团战士,二女儿就在这化肥厂艰苦的创业大军里。他一方面鼓励年轻的兵团战士学习工人师傅顶烈日、战风沙、抗严寒的吃苦耐劳精神,同时要求各级领导关心战士们的生活,千方百计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在全体基建人员的艰苦努力下,仅用了两个月就建起了厂房。&nbsp;</h3> <p class="ql-block">母亲是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干部,到内蒙兵团之前是石家庄市某旅馆的负责人,所以组织上安排她当兵团招待所所长,这是一个很多人都羡慕的工作。可是当母亲知道有很多随军家属都没有工作时,就决定辞掉所长的职务,带领支边干部的家属们开办一个制药厂。父亲非常支持母亲的决定,帮助策划选择厂址,还特聘了有制药技术的专业人员,很快制药厂就成立了,母亲担任了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制药厂第一任厂长。</p> <ol class="ql-block"><li><span style="color: rgb(0, 0, 0);">那个年代条件十分艰苦,制药所需的原材料,都是用小推车步行到几十里外,人拉肩扛运回来。为了把药厂办好,母亲在厂里忙上忙下,关心着每一个员工,还要做市场调查,联系销路,每天天还没亮,就骑着自行车到厂里,晚上很晚才回家。付出有回报,制药厂当年就赢利了。人们都称赞说:小小制药厂,不仅解除了兵团干部的后顾之忧,也为大家谋得了福利。 后来母亲创建的制药厂扩建,招了上百名兵团战士,也盖起了像样的大厂房,并在全国领先创建了保健品:正北芪蜂王浆。还有了用来拉货的解放牌的卡车。</span></li></ol><p class="ql-block"><br></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在那个火红的年代,不仅我的父母,还有我的哥哥姐姐家人共有11人在兵团的队伍中,他们和所有的兵团人一样,为开发和保卫祖国北疆,为内蒙古的建设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年华。</h3> <h3>这是留在我记忆中最深刻的兵团化纤东厂,我们宿舍楼前的一个兵团“创业者”的雕像。</h3> <p class="ql-block">母亲和我以及我的三个姐姐五个都曾经在兵团工作。</p> <p class="ql-block">大姐董春平</p><p class="ql-block">文革前大学生,1969年4月自愿到兵团,在二师13团任副排长。</p> <p class="ql-block">1971年大姐和十三团无线电原件厂战友在北京实习时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大姐董春平69年大学毕业,曾经在十三团任副排长。<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姐夫田桂生曾经是兵团司令部警通连的副连长。</span></p> <p class="ql-block">这座楼曾经是兵团紧通联和管理处所在 地。我的大姐夫田桂生曾经是警通连的副连长,这里就是他工作过的地方。</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大姐董春平、大姐夫田桂生</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大嫂王玉欣曾经是华北农垦兵团的战士,1969年随华北兵团合并到了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七团一连副连长</h1><p class="ql-block"><br></p> <h3>大嫂王玉欣</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二姐董玉平曾经在石家庄电机制造学校学习,一九六九年响应党的号召和同院的朋友一起,自愿报名到了兵团,分配到乌特前旗二师被服厂成为一名战士,后调到兵团化肥厂卫生员。</h1><p class="ql-block"><br></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二姐董玉平、二哥董小平和我董兰平</h3> <p class="ql-block">三姐董利平 由石家庄国棉一厂,支援边疆建设,调到兵团化纤厂六连二排(细沙车间)成为一名支援边疆建设的兵团职工。</p> <h3>三姐董利平</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三姐董利平兵团化纤厂职工,后与</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兵团化纤西厂浙江兵团战士蒋龙华</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结为夫妻。</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p class="ql-block"><br></p> <h3>三姐夫蒋龙华</h3> <p class="ql-block">二哥董小平兵团13团战士。</p> <p class="ql-block">我董兰平1974年高中毕业,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报名到了兵团制药厂,成了一名光荣的战士。</p> <p class="ql-block">这是1974年我们兵团制药厂基建班,在建设兵团制药厂的施工的工地上留念。</p> <h1 style="text-align: justify;">侄子董海明,兵团工程团团部通讯员。</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安奇我姑姥姥的儿子。北京知青1969年到兵团13团无线电元件厂战士。</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在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成立50周年日子里,我的心仿佛又回到那个时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