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武当山又名太和山,古称“太岳”、“大岳”,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十堰市丹江口市境内,中国道教圣地,四大道教名山之一。武当山属大巴山东段,面临丹江口水库,背依神农架林区,连绵400多公里。</h3><h3>武当山气势雄伟,景点众多,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十一洞、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台等胜景,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结合,以其历史悠久的道教文化、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饮誉海内外的武当功夫、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世。</h3> <h3><b>上篇</b></h3><h3><b>→十堰→武当山门→太子坡→逍遥谷→乌鸦岭→南岩宫,夜宿乌鸦岭。</b></h3><h3><b><br></b></h3><h3><b>一、武当山门</b></h3><h3>武当山门,一座气势宏伟的仿古建筑,是进武当山景区的通道。山门为六柱五孔仿古碑楼,额枋镌刻着“武当山”三个大字,栏板、檐椽上刻卷云图案。此建筑1988年7月动工,1990年9月竣工,总投资50万元。</h3> <h3>进入山门不远就是武当金街,一条仿古商业街。</h3> <h3>顺着武当金街过去到售票处,246元/人,含门票、山上的车费、地图和保险。按指示出门坐旅游车,直奔太子坡(山门只有到太子坡的车,要去南岩和琼台,需要到太子坡换车)。</h3> <h3><b>二、太子坡</b></h3><h3>登太子坡首先要过复真桥。复真桥是明代所建的一座石桥,桥面铺以方石,两侧饰以石栏望柱。</h3> <h3>走过复真桥是一条光明石级神道,直通太子坡山门,寓意只要真心修炼,你的光明就在眼前。</h3> <h3>登上层层台阶古道,看到太子坡的红墙绿瓦,在绿树的掩映下,格外鲜明。在拱形红色门楣上,赫然刻着“太子坡”三个正楷大字,此为永乐皇帝的驸马都尉沐昕所书。</h3> <h3>武当山的道教信奉“玄天真武大帝”,据说“武当”二字即“非真武不足以当之”之意。</h3><h3>相传在西方大海边,有一个美丽的净乐国,国王为政清廉,善胜皇后心地善良,他们有一个儿子就是真武太子。</h3><h3>真武太子长大后,不肯继承王位,却到处求师学道,想要成仙升天。一天,来了一位紫衣道人,对太子说:“想得道成仙,就要避开红尘世界,越过大海往东走,那里有一座武当山,是你修道的好地方。”这位道人就是玉清圣祖【紫气元君】的化身。</h3><h3>太子十五岁那年,他毅然离开了父母和皇家生活,孤身一人乘舟渡海,来到了武当山。善胜皇后舍不得儿子离开,一直追到武当山的山坡上,这地方就是现在的“太子坡”。</h3> <h3>有诗曰:<b></b></h3><h3><b>未入真仙境,</b></h3><h3><b>先登太子坡。</b></h3><h3><b>白云笼殿宇,</b></h3><h3><b>清磐出烟箩。</b></h3><h3>太子坡古建筑群名为【复真观】,基本上是按照真武修炼的故事来精心设计的。相传真武太子在这里修炼一段时间后,吃不了苦意欲下山还俗,走至磨针井,经【紫气元君】化成的老妈妈借磨铁杵之事点化后,复回此处坚心修炼,因此取名“复真观”,是自古以来的求学祈福之地。这座道观修建于明永乐12年(公元1414年),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二十三年、二十九年曾三度重修。建国后又进行了全面修缮,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h3> <h3>古代建筑大师们巧妙地利狮子峰60度陡坡山形地势,不仅创造出1.6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而且建造殿宇200 余间,结构出“一里四道门”、“九曲黄河墙”、“一柱十二梁”、 “十里桂花香”等著名景观,左右参差、高低错落、协调而完美,巧妙且富有神秘色彩。</h3><h3>置身太子坡的最高处,俯视深壑,曲涧流碧,纵览群山,千峰竟秀。</h3> <h3>走进山门,看到在古道上依山势起伏而建的红色夹墙,这就是九曲黄河墙。九曲黄河墙构思布局及用意都十分巧妙,流畅的弧形墙体,似波浪起伏,气势非凡,浑圆平整,弧线流畅悦目,配以绿色琉璃瓦顶,犹如两条巨龙盘旋飞腾,无论从什么角度欣赏,都给人以美感,体现出皇家建筑的气派和豪华。</h3> <h3>关于九曲黄河墙名称的来历,道教思想认为,给道观布施的道衣、经书、造像、建筑、法器、灯烛、钟磬、斋食、香表者都可以得到神灵的佑护,称为“九种功德”。应该说,九曲黄河墙也是体现道教思想的一种建筑。</h3> <h3>进入二道山门,豁然显出一宽阔院落,漫步走进,只见小院重叠、幽静雅适,右有明代砖雕的焚帛炉,是昔日香客们焚香燃表的地方。</h3> <h3>院子中间是一面照壁,墙壁上镶嵌的“福、禄、寿”,起着保护风水的作用。</h3> <h3>照壁的对面崇台之上是复真观龙虎殿,二层崇台,砖木结构,红墙碧瓦,门楣饰有龙凤拱卫的木雕图案。</h3> <h3>穿过龙虎殿,在第二重院落的崇台上就是复真观大殿,又名“祖师殿”,是复真观的主体建筑。</h3> <h3>大殿内供奉着真武神像和金童玉女侍从,这组巨大的塑像为武当山全山最大的彩绘木雕像,历经600年,仍灿美如新。</h3> <h3>复真观内最重要的景观就是“一柱十二梁”,在五云楼内的一根主体立柱上,有十二根梁枋穿凿其上,交叉叠搁,结构奇特,巧夺天工,是我国古建筑史上的一大创造。</h3> <h3><b>三、逍遥谷</b></h3><h3>坐旅游车在逍遥谷下车,走不远就是一潭碧水,曲折的浮桥连接到对岸。</h3> <h3>逍遥谷是武当山主要景点中最自然、生态的一处,据说是根据武侠小说里的描述于2000年耗资1000多万对其进行了全面的开发和包装,可以说是绿树成荫、水碧天蓝、鸟语花香。</h3> <h3>道路两边的林间,树立着各种道人练武的雕塑,为这个武学圣地又增加了几分神秘的色彩。</h3> <h3>国内很多武侠电影、电视剧都在逍遥谷选景,逍遥谷抱朴堂,是武当山最美自然生态之处,张纪中的新《倚天屠龙记》就在此拍摄。</h3> <h3>《倚天屠龙记》中蝶谷医仙,见死不救胡青牛的药庐(拍摄场景)。</h3> <h3><b>四、紫霄宫</b></h3><h3>紫霄宫距离逍遥谷大约10分钟车程,在天柱峰东北的展旗峰下,是武当山上保存较为完整的宫殿古建筑群之一,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最盛时有殿宇、楼阁等860间,规模宏大,现存主要建筑有宫门、碑亭、崇台、大殿、父母殿等。</h3> <h3>紫霄宫周围山峦天然形成一把二龙戏珠的宝椅形状,曾被明永乐皇帝封之为“紫霄福地”。</h3> <h3>紫霄宫山门前有金水渠环绕,得名于 “西方属金,金生丽水”的五行思想,上建金水桥以锁水口,聚气藏风,是天造地设的风水宝地。山门进入即是龙虎殿。</h3> <h3>经过龙虎殿,登上百级台阶便来到第二层殿“朝拜殿”。相传,在明朝时,只有皇帝遣大臣到武当山祭祀时,才能到紫霄大殿,而一般的香客信士只能在这朝拜真武。</h3> <h3>殿内正中神龛上供奉元代铜铸镏金真武像,两侧分别供奉吕洞宾和张三丰像。</h3> <h3>穿过朝拜殿,是一座宽敞的大院落,院上三层饰栏崇台,捧拱主殿紫霄殿,重檐歇山顶式木结构建筑,共有檐柱、金柱36根,排列有序,进深五间,重檐九脊,翠瓦丹墙。大殿外有三块牌匾:“协赞中天”、“云外清都”和“始判六天”,这些都是道教对真武大帝和紫霄大殿的崇高赞誉。</h3> <h3>紫霄殿内供奉的真武大帝塑像。</h3> <h3>在紫霄宫修行的道长多为女性,称为坤道。十多个女道长在殿中奏乐、诵经,声乐清幽,余音绕梁。</h3> <h3>紫霄殿的屋顶全部盖孔雀蓝琉璃瓦,正脊、垂脊等以黄、绿两色为主楼空雕花,装饰丰富,多彩华丽,为其他宗教建筑所少见。</h3> <h3>顺着紫霄殿两旁的石阶而上就是父母殿,崇台高举,气态万方。</h3> <h3>殿内正中供奉真武神的父母,即净乐国王明真大帝和善胜皇后琼真上仙。左神龛内供奉的是观音,右神龛内供奉的是三霄娘娘等,称为百子堂,是昔日信女求儿女的地方。</h3> <h3>有诗云:</h3><h3><b>五里一庵十里宫,</b></h3><h3><b>丹墙翠瓦望玲珑。</b></h3><h3><b>楼台隐映金银气,</b></h3><h3><b>林岫回环画镜中。</b></h3><h3><b><br></b></h3><h3><b>五、南岩宫</b></h3><h3>继续坐车上山,很快就到达终点站乌鸦岭,办理酒店入住,从这里可以步行到南岩宫,走向南岩宫不远的地方,有一处最佳观景台,可远看南岩宫全景,真是仙山琼阁啊!</h3> <h3>有诗云:</h3><h3><b>万丈奇峰展翠屏,</b></h3><h3><b>千寻飞阁俯明庭。</b></h3><h3><b>金容日映扶桑赤,</b></h3><h3><b>仙掌云开太华青。</b></h3><h3><b><br></b></h3><h3>南岩又名独阳岩、紫霄岩,是道教所称真武得道飞升之“圣境”,也是武当山三十六岩中风景最美的一岩。据传说,在唐朝,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就曾在南岩修道。</h3><h3>南岩宫位于独阳岩下,峰岭奇峭,林木苍翠,上接碧霄,下临绝涧。南岩宫始建于元代,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扩建,清末被毁。现仅存元代建的石殿、明代建的南天门、碑亭、两仪殿等建筑及元君殿、南熏殿、圆光殿等遗迹。</h3> <h3>南天门。</h3> <h3>小天门。</h3> <h3>碑亭:重檐歇山顶式屋顶,四方各开拱门一孔,亭内置赑屃(bìxì,龙之九子之一,形似龟,又名霸下)驮御碑,俗称龟驮碑。</h3> <h3>为什么武当道观都建有碑亭呢?据说当年朱棣吃了败仗,被敌军追至江边,前面大江阻难,后面追兵不断。这时江中游来一只巨龟,驮朱棣过江,大难不死。后来朱棣当了皇帝,封巨龟做了传令官,因此,龟就驮着皇帝的圣旨直到今天。</h3><h3>山路上有一块岩石悬空突兀,宛如一只石虎,龇牙咧嘴,威风凛凛,这里便是俗称老虎岩的崇福岩。</h3> <h3>再往前行,穿过龙虎殿,是一个宽阔的院落。院中尚存一口六角水井,井口有精雕石栏,名曰:“甘露井”,井水清凉甘冽,深不可测。据说,从古至今,无论是人马云集,还是天遇大旱都从未干涸,被道教视为“金津玉液”,奉为“圣水”。</h3> <h3>井后面,层层崇台之上就是玄帝殿(也叫元君殿,又称大圣南岩宫)遗址,现在所看到的宫殿,是2004年在原有基础上,按实物大小重新修复的。</h3> <h3>出玄帝殿后门,视野豁然开朗,只见彩云绕万仞危岩,岩上悬松如绿云轻荡。凭栏下望,岩下深险莫测,碧波滚滚,令人惊心动魄。在这个危岩峭壁上,镶嵌着一排殿堂亭阁,就是南岩石殿。</h3> <h3>南岩石殿,额书“天乙真庆宫”,座北面南,建于悬崖之上。石殿为石雕仿木构建筑,其梁柱、檐椽、斗拱、门窗、瓦面、匾额等,均用青石雕琢,榫卯拼装。由于石构件颇为沉重,且又在悬崖峭壁上施工,故难度很大。因此,可以说南岩石殿的建造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聪明智慧和高超技艺。</h3> <h3>南岩石殿外有龙首石悬挑于绝壁外,前临万丈深渊。雕龙石柱横出栏外2.9米,宽约30厘米,上雕盘龙,龙头顶端雕一香炉,号称 “天下第一香—龙头香”,就是在成龙电影《功夫梦》中出现的龙头香。</h3> <h3>龙头香是古代工匠采用圆雕、镂雕、影雕等多种手法凿刻的合并为一体的两条龙,造型浑然,两条龙仰视吞噬着一团火球,跃跃欲飞,让人叹为观止。在万仞峭壁上悬空伸展的两条龙传说是玄武大帝的御骑,玄武大帝经常骑着它们到处巡视。</h3><h3>在过去,有些香客为了表示自己的虔诚,冒着生命危险去烧龙头香,坠岩殉命者不计其数。清康熙十二年,下令禁烧龙头香,并设栏门加锁。</h3> <h3>南岩石殿右下方有一山峰,上有梳妆台、飞身崖等景观,相传为“真武大帝”飞升成仙的地方。真武大帝年轻时就在此修炼,他面壁数十年,心如古井,甚至鸟儿在他头上筑巢也纹丝不动。在他大道将成的时候,紫气元君下凡来考验他。元君化作一美女为玄武梳妆,玄武怒斥美女轻浮,美女羞愧难当,纵身跳下悬崖。玄武一见立刻跳下救人,这时,峡谷中五条神龙腾空而起,簇拥着真武升天而去。 后人在这里建起了“梳妆台”,并把真武跳下悬崖的那块伸出岩壁的巨石叫做“试心石”。</h3> <h3>有诗云:</h3><h3><b>一峰傲立万山围,</b></h3><h3><b>半壁丹崖半翠微。</b></h3><h3><b>真武当年修炼处,</b></h3><h3><b>仙台自在白云飞。</b></h3><h3></h3><h3><b><br></b></h3><h3><b>下篇</b></h3><h3><b>乌鸦岭→榔梅祠→黄龙洞→朝天宫→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朝圣门→太和宫→紫金城→金顶→琼台→太子坡(途径)→武当山门→十堰→</b></h3> <h3><b>六、乌鸦岭</b></h3><h3>乌鸦岭,古代这里乌鸦成群,黑压压一片,因此而得名。岭北侧原来还有个乌鸦庙,现在已经荒废了。</h3> <h3>乌鸦,毛色乌黑、叫声惨厉,是不吉利的象征,不招人喜欢。但在武当山,乌鸦可被道教视为“神鸟”、“灵鸟”、“吉祥之鸟”,不允许人们伤害。相传,真武大帝在入山修道时,有乌鸦引路;修炼时,有乌鸦报晓。因此,真武大帝得道成仙后,便封乌鸦为灵鸟。</h3> <h3>很多人选择从乌鸦岭爬山到金顶。</h3> <h3>山间的一湾潭水,更为这山色增添了几分诗意。</h3> <h3>有诗云:</h3><h3><b>竹杖芒鞋洞府游,</b></h3><h3><b>玉虚仙景更清幽。</b></h3><h3><b>自从混沌初分后,</b></h3><h3><b>明月清风几万秋。</b></h3><h3><b><br></b></h3><h3><b>七、榔梅祠</b></h3><h3>榔梅祠位于乌鸦岭通往金顶的路上,明永乐十年敕建,是当年全山十六座祠庙中最大的一处。</h3> <h3>榔梅祠与真武大帝修炼的传说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传,真武大帝在山中修炼时,折下一段梅枝插在榔树上,说:“吾若道成,开花结果。”后来,他果然修炼成功,梅枝在榔树上也插栽成活,开花结果。因为榔树上长着梅树,人们就把这树叫做榔梅树,树果叫做榔梅果。榔梅果又大又甜,金灿灿的,三五里外,都能闻到一股清香。 武当山榔梅果在明代享有盛誉,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榔梅只出均州太和山”。</h3> <h3>明永乐三年,武当山道士李素希将榔梅果上贡朝庭,据说还治好了皇后娘娘的病,得皇帝厚赐。几年后皇帝下旨敕建了这座榔梅祠,并且禁止老百姓采摘榔梅果。谁知皇帝把榔梅祠一盖起,榔梅树却再也不开花了,树叶慢慢地黄了,树枝也渐渐枯萎,榔梅树就不明不白的死了。从那以后,武当山就只有榔梅祠,再也没有榔梅树了。</h3> <h3>穿过榔梅祠,有一块“古神道大修记”的石碑,记录着从2003年开始,政府修缮乌鸦岭到金顶明清神道的情况,确实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总长4800米,安装了6560级台阶。</h3> <h3>后面的山路越来越陡。</h3> <h3><b>八、黄龙洞</b></h3><h3>黄龙洞,位于武当古神道通往金顶的路上,在紫盖峰悬崖之中。</h3> <h3>黄龙洞实际上是一个天然的岩屋,经历代修建。洞内空气干而不燥,润而不湿,四季清幽凉爽。</h3> <h3>这里有黄龙殿、真武阁、药王殿、神泉亭等建筑。</h3> <h3><b>九、朝天宫</b></h3><h3>百步梯下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宫殿内气氛森严,道徒们朝山都要先在这里焚烧香表。</h3> <h3>传说,朝天宫是天庭与人间的分界线,古时候进香的人走到这里,就认为是走进了天界,因此,他们都要在这里先礼拜后再继续登金顶。</h3> <h3>朝天宫主殿内供奉玉皇、真武等神像。</h3> <h3><b>十、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朝圣门</b></h3><h3><b><br></b></h3><h3>一天门——</h3> <h3>二天门——</h3> <h3>三天门——</h3> <h3>朝圣门——</h3> <h3><b>十一、太和宫</b></h3><h3>太和宫是进入紫金城、登金顶的必经之地,也是武当山最重要殿宇之一。</h3> <h3>太和宫建于明代永乐十四年,正殿额题“大岳太和宫”,殿内仅存真武大帝铜铸像及四大元帅、水火二将、金童玉女等塑像。</h3> <h3>太和宫前有一岩,形如宝莲,故名“小莲峰”,上刻“一柱擎天”四字。</h3> <h3>小莲峰顶崇台之上有一座二十余平米的铜殿,铸造于元代大德十一年(1307),原在天柱峰巅,明代永乐十四年(1416)移置于此,故名“转运殿”。</h3> <h3>转运殿供奉着玄天上帝的神像,鎏金黄铜的转运殿四周建有一道夹墙,夹墙与铜殿中间是一道五十多公分的甬道,仅可勉强容下一人通过,里面黢黑黢黑的,没有一丝光亮,一般到金顶太和宫敬香朝拜的人都要到这转运殿夹墙甬道走一遭。</h3><h3>人在甬道中摸黑前行很是瘆人,但是支殿的道士会有规律喊道:“转过来没有?”</h3><h3>这时走在夹墙里的人要立马回答:“转过来了!转过来了!”寄托着人们以此改变命运,时来运转,步步高升的愿望。</h3> <h3>太和宫建筑群处于孤峰峻岭之上,殿宇楼堂依山傍岩,结构精致,布局巧妙,四周峰峦迭嶂,起伏连绵,烟树云海,气象万千。站在转运殿崇台上望去,云雾中的丹墙碧瓦,虚无飘渺,晃若蓬莱。</h3> <h3>有诗云:</h3><h3><b>直上天门景更幽,</b></h3><h3><b>金城台殿甲中州。</b></h3><h3><b>丹梯万丈云霞杳,</b></h3><h3><b>白浪千层雪雾收。</b></h3><h3><br></h3><h3><b>十二、紫金城</b></h3><h3>对于不了解的人,很容易低估武当山在历史上的地位。道教神话中静乐国太子在此得道飞升成为真武大帝,故成为道教最神圣的山。真武也就是颛顼的辅佐之神玄武,而玄武为龟首蛇身,武当山顶修建的紫金城的形态也是这样的,此峰恰巧为方圆百里最高之峰。<br></h3><h3><br></h3><h3><br></h3> <h3>真武信仰兴盛于宋代,为北方之神,至元代又被晋升为玄天上帝,明成祖时地位更加显赫,成为明朝天子的守护神。朱棣十分崇信道教,将武当山(当时叫太和山)封为“大岳”(就是比五岳地位更高的岳),而大修武当山各宫。征发了二十多万人,这和北京故宫属于同一等级的工程。到达更加笃信道教的嘉靖皇帝年间,真武大帝成了其统治法统的基础之一,武当山也被封为“治世玄岳”。</h3><h3>太和宫的后面就是紫金城,明成祖于永乐十七年(1419)敕建,是环绕天柱峰顶端修建的城墙,因金殿在其上而得名。</h3><h3>紫金城东、北、西三面临绝壁,只有南天门可通。南天门又设神门、鬼门和人门。中间一门高大威严,为神门,是皇家的专用通道;神门左为鬼门,虽有门形,实际无门;神门右为人门,广大游客就是从这道门登上金顶。</h3> <h3>紫金城的城墙是古代工匠用重达千斤的石条依岩势而修建,墙高数丈不等,城墙中心周长约340米,蜿蜒起伏。这道城墙的建筑很有特色,从外向里看,墙往内倾斜,从里向外看,墙往外倾斜,远看如光环围绕金殿,雄伟壮观。</h3> <h3><b>十三、金殿</b></h3><h3>天柱峰顶。</h3> <h3>一路艰辛的爬上天柱峰顶,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金殿。</h3><h3>金殿俗称“金顶”,建造于明代永乐十四年(1416),由铜铸鎏金构件铆榫拼焊而成的仿木结构建筑,为四坡重檐(两层屋檐)歇山式(屋顶歇在瓦楞上)宫殿,重檐迭脊,翼角飞举,脊饰龙、凤、鱼、马等珍禽异兽,总重约90吨,是中国现有最大铜建筑物。</h3> <h3>金殿有铜铸鎏金金柱36根,结构精巧,古朴壮观。据说某根金拄里镶有一块纯金金砖,故名曰“金殿”。</h3> <h3>殿内供奉铜铸鎏金真武大帝造像,身披袍铠,丰姿魁伟,面容慈祥。供桌等也全为铜铸馏金。</h3> <h3>每年夏季雷雨季节,武当山就会出现雷击金殿的奇观。适时,一声声天崩地裂的巨响震耳欲聋,雷电划破长空,如利剑直劈金殿。刹那间,金光万道,直射云霄,其景惊心动魄,神奇壮观。而金殿历经600年雷电炼击,至今仍坚固如初,金光灿灿。</h3><h3>金顶上不大,绕过金殿,后面有一块“大岳武当”的石碑。</h3> <h3>从金顶俯拍紫禁城。</h3> <h3>从金殿后面的路下山,一路蜿蜒曲折而下。</h3> <h3>山路的两旁,有很多“心想事成”的铜锁。</h3> <h3>乘缆车到琼台。</h3> <h3><b>十四、琼台</b></h3><h3>在琼台,可以看到山壁上宋代书法家米芾(音福)题写的 “第一山”。米芾、黄庭坚、苏轼、蔡襄(原为蔡京,因奸臣被废去名号)被尊为宋朝“四大书法家”。米芾曾自称,他的书法其实是在“刷”字,体验“运笔迅劲”的快感。相比而言,苏轼“画”字,黄庭坚“描”字,蔡襄“勒”字,都没有米芾的大笔一刷来得酣畅淋漓。</h3> <h3>相传,真武大帝修成大道,五龙捧圣至天宫后,玉皇大帝在琼台册封真武为北极玄天上帝。因此,人们认为武当山琼台是真武大帝的受封地,而倍加崇拜。</h3><h3>琼台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就是琼台观,分为上观、中观、下观三个建筑单元。上观叫“白玉龟台”,中观叫“紫岳琼台”,下观叫“玉乐霄台”。历史上,三观之间借山势起伏修建有24座道院,道院之间由亭桥相联,故有在三观之间走动“出门不见天,下雨不湿鞋”的说法,可见当时琼台观的建筑是宏大而奇妙的。</h3><h3><br></h3> <h3>数百年岁月和战乱兵火,使琼台观的房屋毁损严重。现在的上观,仅存有遗址和石雕玄武;下观亦只有摇摇欲坠的大殿和几间道房了;只有中观还保存着一座完全用青石构造的元代石殿元代石殿和清代重建的正殿和配房14间,里面供奉着青石雕塑的玄武圣像。</h3> <h3>进入观门,里面是一个不大的的院子,正中大殿为祖师殿,两侧东西配殿分别为慈航殿和财神殿。</h3> <h3>绕过祖师殿,向上望去,可以看到"琼台中观"的主体建筑"三清殿"在崇台、雕栏和山峰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庄严肃穆。</h3><h3>三清殿是道教供奉三清祖师的殿堂,三清祖师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是道教的最高尊神。</h3> <h3>二层崇台上刻着“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石壁,体现了道家的思想精髓。</h3> <h3>这八个字虽然现在经常在一起使用,但其实有不同的出处。“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给万物带来益处,但不求回报,还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就接近于道了。“厚德载物”出自《易经》:“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意思是说: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h3><h3><br></h3><h3>游完琼台中观,坐车回到太子坡,转车到山门,公交到十堰,结束武当山之行。</h3><h3>有诗云:</h3><h3><b>此是高真成道处,</b></h3><h3><b>故留踪迹在人间。</b></h3><h3><b>古来多少神仙侣,</b></h3><h3><b>为爱名山去复还。</b></h3> 我这一生,读过很多书,走过很多路,饮过很多酒,见过很多人___百一味<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