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市风情感受你(大美新疆故乡行之十九)

云崖樵

<h3>  在内地生活了几十年,却对小时候留下深刻印象的维吾尔美食念念不忘。因此每次回新疆,总是找维吾尔餐厅吃饭,在伊宁也是这样。沿街寻找时,意外得知这家维族餐馆的老板、老板娘竟然是和田老乡。虽然民族不同,但同乡之间话自然少不了,一伙子人站在当街聊得不亦乐乎。</h3> <h3>  米肠子和面肺子。这是煮熟后摆放在玻璃橱柜里的,用于冷食或烹炒再加工。还有一种热食方式,就是图片和视频中比较常见的那种,将米肠子和面肺子摆放在浓汤沸腾的大锅上,现吃现切加上高汤和各种佐料。这种售卖方式很诱人,米肠子油亮鼓胀,面肺子饱满圆润,热气腾腾,香味儿四溢。可热炒,可凉拌,今天吃的是凉拌的。</h3> <h3>  凉拌的米肠子和面肺子。</h3> <h3>  拉条子,量有点少。</h3> <h3>  酸奶子。</h3> <h3>  冰碴碴(刨冰)。与小时候在南疆吃的不一样。南疆是用酸奶及糖稀搅拌,伊宁则是酸奶与白砂糖搅拌。二者在色泽与口感上都有差距。这就如同同是维吾尔民居,伊宁喀赞其与南疆也有差别是类似的。“一方水土一方人”,虽是同一民族,但不同地域之间的生活习惯、风俗甚至语言都有差异。</h3> <h3>  薄皮包子。</h3> <h3>  选定吃早餐的另一家餐馆。</h3> <h3>  营养、热量都绝对够的早餐——羊肉馅的薄皮包子、奶茶。</h3> <h3>  早餐时,饭店的厨师当街制作抓饭。这是最好的广告方式,让你看得见真材实料,看得见制作过程,从而觉得放心。</h3> <h3>  伊犁河畔的一家维吾尔餐馆。进门后是廊道式的露天餐饮区,上方覆盖着葡萄架和遮阳网。</h3> <h3>  餐馆是一座独立的院落,各餐厅之间都由风格独特的木质结构廊道相连。院内及廊架下摆满了鲜花。</h3> <h3>  餐厅内没有大桌高椅,就餐人员在矮条桌边席地而坐。地面铺着花色大红大绿的地毯和座垫,墙壁上挂满了红色的窗纱。这样的色彩喜庆倒是挺喜庆,但对于偏爱素淡的人而言,恐怕就有些躁了。</h3> <h3>  盘着腿坐在矮桌边吃饭,对许多不惯于盘腿的人来说多少有些不便。回内地后,在原籍的农村呆过,在偏远山区的山庄呆过,更因为曾在低矮的“汞窑(原始的小铁矿及坑道)”里呆过,习惯了盘腿而坐甚至跪坐,所以我还没感到不适。</h3> <h3>  走到哪里都忘不了的拌面。南北疆的拌面都吃过,总体上感觉南疆的拌面味道更浓郁,量更大,“加面”也多。北疆的拌面品种则更丰富,制作更精细,但好像量上少了些。不论南疆还是北疆,旅游区的拌面比非旅游区的贵,城市的比乡镇的贵。</h3> <h3>  清炖羊肉。萝卜、“皮芽子(洋葱)”有些喧宾夺主了。</h3> <h3>  羊肉的味道还是不错的,鲜嫩不膻,但价钱也很不错。</h3> <h3>  烤肉炉,维吾尔饭店门前的必配。这些年间,烤肉已经风靡各地,成为大小城市夜市的主要角色之一。然而要吃风味、口感最纯正的烤肉,还是要到新疆来。</h3><h3> 烤肉,内地人多称为“烤羊肉串”或“羊肉串”,而新疆人则直呼为“烤肉”。因此,听见有人说“羊肉串”,那可能就是内地来的游客。这就如同听见有人将牛奶称为“奶子”,酸奶称为“酸奶子”则大多数是新疆人一样。</h3> <h3>  餐馆门前的无花果。从色泽上看,已经成熟了。</h3> <h3>  晚饭后,几个人向喀赞其民俗旅游区缓缓而行。此刻,被37℃高温熏蒸了一天的街市还没有凉爽下来,依旧在释放着热岛效应那种特有的闷热气息。</h3> <h3>  热就热吧,谁让当地很罕见的这种闷热偏偏让自己遇上了呢?既来之,则安之。说句良心话,在内地城市工作时42℃的闷热高温也经受过,南疆戈壁荒漠的干燥酷热也经试过。相比而言,这里的这点儿热也就那么回事儿,实在不能假装受不了。</h3><h3> </h3> <h3>  这座充满明清风格的建筑,是伊宁的陕西清真大寺,位于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大门西侧。</h3> <h3>  伊宁陕西清真大寺寺门。</h3> <h3>  “喀赞其”,维语,许多文章译为“修、铸锅的人”。“喀赞”是锅之意,“其”,可译为人,但我感觉译为“者”似乎也行。因为这个“其”不仅仅表示“人”,也指代其他事物,如职业、动物等。“其”经常后缀在名词、动词之后,构成维语中“X X 其”这样一种固定句式。这个句式直译,应当就是“从事、干XX的人(者)”。</h3><h3> 例一,指代人或职业:</h3><h3> 萨柯其(警察),依西其(工人),黑兹买特其(职工),奥苦古其(学生)等。</h3><h3> 既然是人,就有好人坏人,因此称呼某些人渣也用“ⅩX其”这个句式。如亚勒干其、高兰姆其(均为骗子之意)、岩究柯其(小偷,绺窃)等。</h3><h3> 维吾尔族风趣幽默,其很多语言也充满着诙谐搞笑的因素。“岩究柯”,意为衣兜,“岩究柯其”,如果直译,那就是“从事、搞衣兜者”,是不是很好玩儿?</h3><h3> 例二,指代动物:</h3><h3> 乌岩其、毛拉克其(均为鸽子种类名称,后一种可理解为跟斗鸽)。</h3><h3> 因为这种句式表述的不仅限于“人”,所以我感觉译为“从事……者”也可以。不知这样感觉对不对,请朋友们教正。</h3><h3> 扯得有点儿远了,还是回到喀赞其。</h3><h3> 喀赞其位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首府伊宁市南市区,面积22.9平方公里,是一处集中反映维吾尔民俗风情的大型开放式3A级人文景区。从名称看,这里最早应是从南疆迁至伊宁的维吾尔铸锅匠们的聚集地,此后逐渐发展成街市。</h3> <h3>  沿着不宽的小街信步而行,街道两边那些富于俄式建筑风韵、融汇中外建筑风格以及极富新疆本地建筑特色的小楼、小院、门廊不时映入眼中。这些房舍虽然风格迥异,却在这片街市中融成一道和谐美观的景致。从式样和其旁边的树木看,一些建筑已经很有年代了。</h3> <h3>  喀赞其民俗旅游区的前身可能是伊宁市的老城区,具有民俗风情比较浓郁,民俗资源比较丰富的特点。因此,在城市建设尤其是旅游业发展中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查阅有关信息得知,这里是多民族聚居区,常住人口约10万左右。居民有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等,其中维吾尔族占多数。</h3><h3> 既是民俗旅游区,就有别于自然风光旅游区。因此,喀赞其旅游区内不仅有形态与风格各异的民居建筑,也保留着一些展现民族风情和民族传统手工艺产品的作坊店铺。这个花园家纺,就是掩映在绿树丛中的一处。</h3> <h3>  在一间专营皮具的店铺前,看见了一件久违的物品,由牦牛尾制作。见我稀罕又兴奋的表情,同行的跃进告诉我说:“东西挺好,就是这儿卖得太贵了!这种东西皮山县就出产,比这里便宜太多。”</h3> <h3>  民居墙壁的蓝色既显干净又养眼,旁边灰白色瓦顶、暗红色门扇构成的院门又给人一种沉稳中蕴含热情的感觉。花栏内红色的玫瑰、黄色的菊花则在蓬勃中显露出盎然的生机。</h3><h3> 维吾尔族人很喜欢在宅院和门口养花栽树,无论生活条件怎样,院子里的花是少不了的。少年时在南疆跑街巷串胡同,没少见维吾尔民居中的花草。学校组织住到乡下帮助割麦子时,同学们就着伴儿去老乡家买杏干。黄泥垒垛的院子、房子看上去简陋寒酸,但门廊下依然种养着玫瑰花和美人蕉。虽然那花叶覆盖着一层黄土,却给那座与周围土地一样土黄色的院落带来一丝温暖和生机。</h3> <h3>  与内地城市一样,电瓶车已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代步工具。这种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因种种原因屡遭诟病甚至限制,但并没有阻挡其成为人们使用的主要工具。</h3><h3> 说起代步工具,近五十年前乃至更早,小毛驴、毛驴车在南疆很多地方,是人们主要的交通和运输工具(当时北疆是什么情况不知道)。毛驴和驴车也不是家家都有,大多数的人们从乡下进城或赶巴扎靠的就是步行——而且有数量不少的人是赤足而行。</h3><h3> 七十年代,自行车开始从单位公用进入部分家庭,成为时尚和财富的象征。</h3><h3> 八十年代初从内地回南疆,依旧能见到路边上踢踏而行的小毛驴和毛驴车。</h3><h3> 二O一五、一六年再到南疆,基本没见到毛驴和驴车的踪影。在已普及到乡村的柏油路上,代替人的双脚以及小毛驴的,是摩托车、电动车,代替毛驴车的则是后三轮摩托车。除了摩托车、电瓶车外,各种型号的私家小汽车也跟内地一样奔突在大街小巷。</h3><h3> 小毛驴不见了,毛驴车不见了,小毛驴和毛驴车负载的岁月也走远了。代步和运输工具的升级,印证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体现着人们对富裕、现代的追逐。</h3> <h3>  一棵药桑树静静地站立在街角。桑树在新疆可以说是生长广泛,处处有身影,但药桑却基本都在南疆,而且植株稀少。因此,在伊宁看见药桑树感到有些稀罕。药桑桑叶深绿色,较普通桑树的叶子大而厚。桑果形态与普通桑果相似但更大些,成熟后由红色变为黑色。果实酸甜,带有一股药味。有明目生津、补肝肾、补血祛风的功效,是一种既古老又珍贵的药材。</h3><h3><br></h3> <h3>  沙枣。形状与小时候在南疆常见的沙枣不一样。沙枣树,别称银柳,是一种耐旱、耐盐碱的植物,树叶表面为泛着银光的绿色,背面灰白色。花瓣黄色,香味馥郁。在南疆常见的沙枣有大小两种,大的成熟后果皮为橙色,果肉为细粉状。小的为红或黄色,表面有银色斑点,果肉很薄,也是粉状。大沙枣可食用,也可熬制沙枣汤。当年巴扎上常有木盆盛装售卖。记得看报纸上农民的忆苦思甜文章,常有“沙枣半年粮”的形容。小沙枣树常种植在路旁充当防风林,或充当樊篱。小沙枣个小肉薄,更多是被农民打下来喂羊。</h3> <h3>  说起来嘴里就冒酸水的水果——酸梅(欧洲李)。</h3> <h3>  在街巷里似有期待地走,寻寻觅觅地走,睹物引思地走。</h3><h3> 在期待什么呢?陌生的环境,冷漠的路人,没有熟人的笑脸,没有亲切的话语。</h3><h3> 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只在江南淅淅沥沥的雨巷中,只在诗人对心中梦幻无望的渴求中,只在那种清纯而淡淡的忧伤中。</h3><h3> 在寻什么呢?街角上背驼腰弯戴白盖头的老“阿囊”(妈妈)?光着脚从厚厚浮土上飞奔而过的小“巴郎”(男孩)?牵着毛驴边避让行人边吆喝着“抛西、抛西”(躲开,让开)的乡下“阿卡”(哥哥)?一手扯着裙角一手提着“乔衮(铜壶、净瓶)”的“阿恰”(姐姐)?不在,都不在这里,都不在这个年代;</h3><h3> 想邂逅什么呢?土墙枝头上橙色的大杏子?小巷深处拐角黄楬色的木瓜(榅桲)?在黄色浮尘中摇曳的来格来克(风筝)?挂在屋前凉棚下盖满灰土的“卡巴克”(干葫芦)?不在,都不在这里,都已变成永不再来的遥远记忆。</h3><h3> 在思想什么呢?随着脚步的移动,生疏却美丽的街巷不断展现在眼前,但脑海里浮现出的却是近五十年前南疆另一些由黄白色泥土墙和黄白色浮土路构成的街巷。现实中的景物与记忆中的景物,就这样在黄昏的伊犁碰撞在一起。在这种碰撞中,似乎感受到一种沉稳的脉动,似乎倾听到历史从深远处传来的回声。</h3> <h3>  行走中发现,街道两边的许多建筑都涂刷着蓝色,一眼望去,给人一种很干净纯洁的感觉。</h3> <h3>  如此密集地挤在一起,却仍能长得这样高大挺拔。让人在感慨的同时,不由对新疆杨顽强的生命力心生敬意。</h3> <h3>  街边的人们。左边的是外地来的游人,聚集路边顾盼的姿态显出一种生疏、茫然和拘谨,一种身处他乡的没着没落。右边的则是本地的居民,心踏实,步踏实,淡然而行。</h3> <h3>  正行走间,一阵很有节奏的铜铃声从远处传来。定睛望去,拐弯处先后出现了两辆搭着彩篷的马车。高头大马,醒目拱架,四轮车体,点缀流苏花饰的彩色篷顶,涂刷精美的车边围栏——这不是被人们戏称为“马的”的哈迪克嘛!</h3><h3> 哈迪克,是早年间由俄罗斯传入的一种交通工具。现在的哈迪克由早先的“六根棍(车架由六根粗木棍组成,故名)”发展而来,是喀赞其民俗旅游区的一处流动风景。</h3><h3> 新疆地域广大,天山南北有着较大的差别。古老的交通工具,在伊犁是哈迪克,并演变为豪华的“马的”;而在南疆及东疆则是毛驴车,也随着时代和旅游业的发展而演变为“驴吉普”。从最早以运物为主、乘人为辅的哈迪克、毛驴车到专为游客服务的马的、驴吉普,这种变化折射出的不仅仅是升级换代和作用变化,更反映出时代的进步、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进步、人们在解决生活温饱后向更高更富裕目标的进取。</h3><h3><br></h3> <h3>  游览马车的停车场。从这几年回新疆的经历看,“马的”与“驴吉普”很受外地游客热捧。那些在平原或都市生活,基本没机会同牲畜接触的人们,乘坐装饰华彩、由高头大马或健壮毛驴驾辕、风趣幽默少数民族老汉驭驶的马车、驴车,在弯曲的街巷里“嘚嘚”而行时,绝大部分都是既新奇又兴奋。可以说是在满足猎奇心理的同时,也体验了别样的情趣。</h3> <h3>  碰到乘座哈迪克的内地旅游团。</h3> <h3>  旅游团在导游带领下参观巴依大院。</h3> <h3>  这是很丢人的一次经历,也是很搞笑的一次经历。以为这个巴依院落可以不收费参观,便胡里胡涂跟着旅游团进了院子。</h3><h3> 院内植物很茂盛,花圃、葡萄架占据了很大面积。葡萄架下的长排便座挺有特色,也很实用,就是不知道是不是开辟为旅游点之后而设置的。</h3><h3> </h3> <h3>  院子里的这幢建筑的确不同凡响。长排房屋建在青砖砌边的台基上,给人一种离地在上的感觉。十二根笔直的刻花廊柱支撑着高大宽敞的前廊,虽然湖蓝色的漆皮已褪色并伴有脱落,但与同色的门扇、窗扇、逐层内收的刻花廊檐组合在一起,给形制严谨甚至有些压抑的建筑增加了一抹柔和明丽。门扇、窗扇厚重墩实,已远超遮风蔽雨的功能。前廊既宽又长,很有纵深感,加之高处廊檐遮边形成的明暗对比,使建筑无形中就有了一种威势。</h3><h3> 从建筑的设计和建造风格,使人依稀可揣度其前主人、那位被导游称为乐善好施的巴依老爷的心理——开化中有保守,亲和中蕴威严,交往中有谨慎。</h3> <h3>  这幢建筑与前一幢风格相似,但建筑下面的台基更高,而且台基之上似乎还有一层平台。这么高是因为什么呢?防水?防潮?防小动物?我一直没弄明白。</h3><h3> 在院子里随游人观看时,突然感觉到有些不对劲,一起行走的朋友们一个也看不见了。等游人们被导游召唤着坐在一起听讲解时,我反应过来自己是误入了,马上转头往回走,赶在值守人员关门前走了出去。虽然先后有两个人盘问,后一个口气还很不好,但都没有说什么过份的话,也没让补票。</h3><h3> 出了门后感到好笑,怎么就没注意门外的提示呢?看来观察和注意的能力的确是差了。</h3><h3> </h3> <h3>  在内地城市的街头,基本上是见不到这种场景的——鸡妈妈带着鸡娃娃悠闲而过。</h3> <h3>  又见到了另一只鸡——鸡世界里的战斗鸡。这是一个好勇斗狠的厉害角色,见到有人经过,立即警惕地挺起脖颈,两只小眼睛露出很不友好的信息。</h3> <h3>  绿树下,一边是别具风情的院门,一边是现代化的自启式车库门。古老对着现代,繁复对着简约,透出对文化的固守和对新事物的接纳。</h3> <h3>  庭院鲜花散香,门前小桥流水,这是多少人梦中的景象。虽然水泥抹制的水渠、铁管及铸铁花组合的桥栏略显呆板,不如过去青草覆盖的泥质水渠、榫卯结构的木质小桥古朴,却也赏心悦目。在城市中能有这样的居住环境,已经很让人羡慕了。</h3> <h3>  从前就见过这种花卉,但一直不知道名称。直到手机中装置了“识花君”,才得以知晓其尊称,原来这种花就是诗人舒婷笔下的凌霄花。</h3> <h3>  朋友跃进在民居前留影。</h3> <h3>  在门前闲聊的妇女们。上了年岁的女人,衣着的花色式样较传统也较普通,扎着常见的纱巾。坐姿及表情,显露出对话题是一种心无旁骛的投入。</h3><h3> 年轻女人的衣着打扮就比较现代,丸子头及上衣下摆随意的挽结,能看出是在追求一种简约舒适的风格。而举在身前的手机,更直观地表明虽然在闲聊,注意力却并没有完全集中在话题上,随时可能打开手机翻看一番。不消说,这也是个低头族。</h3><h3> 从她们的衣着、姿态及所持物品中,能看出面对包括衣着服饰、掌握和使用高科技产品等在内的现代生活理念和方式时,不同年龄段人们融入和接受程度的不同。</h3> <h3>  在很多时候,远方对我们的吸引除了灵魂的休憩、心灵的放飞,还有一份对异乡山水风光的好奇与探寻,对民俗风情的感受和体会。那些与我们久居之地有所差别甚至迥异的地理、人文,既能满足猎奇心理,也能增长阅历和知识。因此,不管能不能读万卷书,只要有可能,就应该走出门户去行万里路。既便远方归来两手空空,但一路的高山大川定然会让你心胸有所开阔、眼界有所拓宽;远方的所见所闻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或多或少改变你对人生的看法,提升你的审美层次,丰富你的精神世界,弥补和修正你言谈举止的不足。</h3> <h3>  喜欢这样幽静的街巷。没有喧哗,没有搅扰,自己一个人慢慢走,慢慢看,慢慢领悟,慢慢感受。很多东西,需要这样慢慢去感知;很多事物,需要这样慢慢去体味。</h3> <h3>  街边老旧的电杆和空中纵横的电线,刻画出街市曾经的过往。而衣着鲜艳、边打手机边行走的女郎,骑着电动车自在而行的男人,老式建筑上醒目的招牌,又描绘出充满生机和希望的今天。街市,古老又年轻。如一条从远方流淌而来又向远方奔涌而去的小河,携一路缤纷色彩和幽雅芬芳,奏一曲欢快热情与含蓄隽永。</h3> <h3>  如果有机会,到这样的老街听一听吧,不要说话,用心去感知那些鸟语虫鸣。在那些若有若无中,你可能会听到从远方从深处传来的律动。</h3><h3> 如果有机会,到这样的老街看一看吧!不要急躁,用眼去挖掘那些角角落落。在那些不起眼的地方,你兴许会看到自己儿时的影子。</h3><h3> 如果有机会,到这样的老街走一走吧!不要疾步,说不定那些小桥流水,那些小花,那些偶尔拂面而过的轻风,会带来你熟悉的味道和叫卖声。在一瞬间,将你带回从前,带回记忆的深处。那里,有你儿时的憧憬,有你对外界的好奇和渴望,有你初探这个世界的蹒跚脚步。</h3> <h3>  谁的记忆里,没有流淌着一条故乡的河?</h3><h3> 谁的记忆里,没有蜿蜒着一条悠长的小巷?</h3><h3> 谁的记忆里,没有回旋着一首思乡的歌?</h3> <h3>  沐浴着黄昏的清凉,一行人沿着绵长的小街缓缓而行。看着路两边造型美观,色彩艳丽的民居,隐约感受到有一种内在的东西贯穿其中。是什么呢?晚上回到宾馆细细思索,终于体会到那是一种蕴含在个性表象下的共性。</h3><h3> 是的,新疆与内地相隔千山万水,但这块土地却一直是中华儿女共生、共居、共学、共进的地方。久远以来,各民族人民在这里生活,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融,形成了与中原文化血脉相连但又有地域特色的边疆文化。喀赞其旅游区的建筑风格,很明显地印证了这一点。</h3> <h3>  街边的瓜摊,既有甜瓜,也有西瓜。摊主汉语很熟练,表达很幽默。</h3> <h3>  馕坑烤肉是很有名气的新疆名吃,但“馕炕烤肉”是什么呢?看来文印店也真的是有出错的时候。</h3> <h3>  行走中,天渐渐清凉下来。这个时间,内地早已是万家灯火,早睡的人们可能已经进入梦乡,而伊宁的天空却依旧明亮。人们惬意地享受着宁静,悠然走过街市。<br></h3> <h3>  夜幕降临了,随着缓缓而行的人们,我们也向入住宾馆的方向走去。回头观望,喀赞其已经越来越远。随着脚步,那些充满民族风情的街市也越来越远。</h3><h3> 伊犁,一处远方的地名,一处绿荫环绕的塞外江南,一处从小就熟知名称的地方,此刻,我真真切切行走在你绿意盎然的街头,感受你的秀美,你的风情。明天,新的旅途将从你身边开始,游历的足迹将印在更远的远方。也许就此挥别就是山高水长,但我记住了你美丽的景致,旖旎的风光。就让那首“我骑着马儿唱起歌走过了伊犁”的弦律,伴随你的倩影长久留存在我的心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