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走西口赏花寻古线路:北京——得胜堡——十九墩村——守口堡——镇宏堡(也叫正宏堡)——长城乡(二十六村)——大同边墙五堡:镇边堡——镇川堡——镇河堡——镇鲁堡。左云:八台子小单巴——镇宁楼(马市楼)——月华池。</h3> <h3>10.30路过收费站 。11.10分进入白羊城隧道 、梯子峪隧道 2900、佛岩寺隧道 2289石峡隧道 5830、营城子隧道1830、11.50正式进入张家口高速公路上</h3> <h3>世园会欢迎您</h3> <h3>下花园服务区</h3> <h3>丰盛庄的红色海棠花不多见</h3> <h3>本是同根生</h3> <h3>得胜堡 仅存一个堡台子 前十里以外处找寻古长城</h3> <h3>路边休息我偶遇此行第一个墩楼</h3> <h3>明长城遗址:明长城遗址西起嘉峪关市嘉峪关,经酒泉,高台,临泽,张掖,山丹,永昌,民勤,武威,古浪,景泰等县,从五佛寺过黄河,在靖远县内沿黄河南岸延伸,高低起伏,一直东至辽宁虎山。甘肃境内长度约为1000公里,全用黄土夯筑,夯层厚13--20厘米。有的地段夯土层间夹藏木桩,杂草或沙夯实。高10米,上有1米高的女墙,设有垛口。底厚5--6米,顶宽2米,烽火台紧靠长城内侧,高10米以上因黄土夯筑,俗称烽火墩。墩间距约为5公里,连瞩相望,十分壮观。迂隘口,山口,河口均在长城外筑有了望台。明代大同乃“九边重镇”之首,为抵御蒙古入侵,先后修大边、二边500余公里,筑内五堡、外五堡、塞外五堡、云冈六堡等,计城堡72座,边墩776座、火路墩833座。</h3> <h3>山西省左云县境内管家堡乡威鲁村,明长城大同镇重要关隘。据《三云筹俎考》载,建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万历元年(1573)砖包。明嘉靖年间蒙古贵族曾多次率兵由此攻入长城,隆庆初年此关亦曾多次被围困。今城堡毁严重,但四周围墙均有遗址。威鲁堡口明称“威虏堡”,是“外五堡”之一,东至灭鲁堡20里、北至边墙2里、西至宁鲁堡20里、南至云西堡35里。威鲁堡口属大同镇左卫道所辖北西路。</h3> <h3>阳高县是山西省大同市下辖县,西汉置高柳县,金改名白登县,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改称现名。阳高地处山西省东北部,北隔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相邻,南与浑源、广灵为界,西与云州区毗邻,东与天镇县、河北阳原接壤,总面积1678平方公里。2009年,在离阳高县城1.5公里处的龙泉镇李官屯村附近发现了高柳县遗址。高柳县遗址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620米,分布面积62万平方米,属汉代文化遗存。</h3> <h3>三十里铺——阳高:~罗纹灶~吴家堡~北许屯~马家庄~柳林村~柳林桥~夏家场村~东关~(五点进入阳高县)</h3> <h3>王官屯~太师庄灵光寺~守口堡~开镇边堡~十墩村~镇宏堡~二百户营村(扎营)~三百户营村~花园屯乡~黎地沟村~青羊岭村~花园屯乡~孤山村~山底桥~古店镇~古店村~同云华~中国大同御西收费站右转~白马城</h3> <h3>忻州窑矿~和翟门~四台矿(马脊梁矿)~新旺洗煤场~新官庄~南信庄~碾子沟村~段家小村~店湾桥~燕子山~左云~旧高山桥~七磨河桥~云西堡~双官屯~段村小桥~茶芳~反修桥~葛家村桥~后八里村~黄村2号桥~三屯桥~三台子村~宁鲁村~月华池~圣泉~八台子教堂⛪️ 遗址(11.45结束)威鲁村~月华池~烽火墩台廊~徐达窖~黑土口~管家堡收费站(新荣~大同方向)~彭家场大桥(281米)~王家屯2号大桥~1号大桥~张大仁窖大桥~西望庄大桥~五旗大道桥~新荣南收费站~得胜堡~0~镇河堡~东村新桥~新荣~智家堡~镇泸村</h3> <h3>八台教堂旧址,又名“八台子天主教堂”或“八台天主教堂”,是山西省左云县三屯乡八台村(或称八台子村)北部的一处天主教堂,现仅残存圣母堂立面。八台教堂旧址是其在2009年末登录为左云县文物保护单位时的登录名。</h3><h3>最早的八台天主教堂建于1890年左右。据《左云县志》载,那一年天主教山西北教区的外国传教士和信徒将天主教传入左云县,教徒一度达到18户83人,包括八台村和邻村的居民。1900年前,八台天主教堂有可容纳850人的圣母大堂和70余间附属房间。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中,夏金官、曹老五等带领的义和团烧毁了教堂,还杀死14名外国传教士、4名教徒。次年辛丑条约签订,教堂得到重建。重新建成后,左云县、大同县、凉城县、右玉县等地的天主教徒多在此活动。抗日战争和1949年后教堂又遭到几次破坏。至今只剩残缺的圣母堂立面。</h3><h3>八台天主教堂背靠摩天岭而建,现存的圣母堂的西式立面高约20米、宽4.5米、进深3.6米,上嵌有各式砖雕,具有浓郁的西式建筑风格。文物工作者称该八台天主教堂是大同地区最大的天主教堂遗存,对地区内的宗教发展和宗教建筑研究具有非凡的学术价值。1</h3><h3>八台教堂旧址被视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要新发现,收录入国家文物局出版的《2009年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一书</h3> <h3>八台子村是建在长城边上的小村庄,在这里长城、教堂、村庄形成的完美的一体。山西左云八台村教堂遗址: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天主教传入左云。由山西北教区驻大同外国传教士及信徒来左云八台子村传播,先后在八台子村和邻村发展教徒,并建能容纳850人的圣母大堂和附属房间70间。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以夏金官、曹老五为首的义和团杀死外国传教士,烧毁教堂。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重建教堂,从此长城脚下规模较大的八台子村天主堂逐渐成为左云、大同、凉城、右玉等地教徒活动的中心。八台村教堂在文革期间再次被毁 。</h3> <h3>摩天岭长城是万里长城在山西省左云县五路山的一段,紧接宁鲁堡。属地险要,箭楼独有,是山西大同境内最吸引游客的一段长城。 摩天岭位于山西省左云县境内,因地处我国历史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与融合的结合部,以城、堡、长城、烽堠的合理修筑布局,构成了一道具有军事科研价值的防御系统。景区在明代左卫、右卫、高山、威远四座古城的腹地,周边和沿线筑有破鲁、灭鲁、威鲁、宁鲁和破虎、威虎、杀虎、灭虎等古堡。核心区还有反映西方宗教文化兴起的大单巴、人称“关山林”的柱状节理火山地质构造等。集边塞文化、边关风情、民族融合、边关商贸、地质奇观于一体。被誉为长城文化带、塞上边关乡、民俗文化库、古堡烽堠廊,具有极高的军事科学、关边文化、民族风情等科研价值。2010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宁鲁口的摩天岭是五路山最高峰,蜿蜒起伏的明长城就筑在此山上,约10公里,当地俗称小八达岭。小八达岭堞垣崇隆,烽堠峻整,是居庸关以西比较保存完整且雄险壮观的一段长城。</h3> <h3>马市楼:长城本是用来防御的军事设施,马市楼却见证了从民族冲突到民族融合的过程。随着民族的团结友好,民族战争的前哨转变为边境口岸,茶马互市。马市楼由军事要塞递变为友好通商的闹市。在居庸关以西至嘉峪关之间的长城沿线上,宁鲁马市楼是硕果仅存的一座,长城不能缺少马市楼。</h3><h3>从山西左云县城出来不多时,就拐进一条乱石滚滚、几乎无路可走的大沙沟,一路颠簸几十里,便望见高山巅上有一座居高临下的雄伟建筑,这便是山西与内蒙古交界处的宁鲁马市楼。</h3><h3>马市楼雄踞于随着山势逶迤起伏的长城线上,而这段长城又卧于海拔2000余米的“摩天岭”上,马市楼更显得如金鸡独立,卓尔不群了。</h3><h3>宁鲁马市楼最初叫“镇宁箭楼”或“镇宁敌楼”,是明朝防御鞑靼、瓦剌而设置的长城边关哨口。</h3><h3>地处桥头堡和拉锯战位置的大同和左云,历来是民族战争的前哨阵地,从秦汉到明清的2000余年间,这里共发生60多次攻防战争,这是古代史上山西乃至全国发生战争密度最大之地。</h3><h3>明代设九边重镇,大同是重中之重,以大同为中心的北部长城一线成为主战场,共发生40多次战事。战争的责任当应由双方来负。中原统治者常常把茶马互市作为一种制服北方游牧民族的手段,动辄停止或中断互市,从而导致新的战争。蒙古部曾多次请求明王朝停止战争,开辟马市,然而,骄横跋扈的明嘉靖皇帝却扣留并杀害了蒙古部派来的使者。于是,激怒了鞑靼、瓦剌频频来袭。随之,多次征战,直至1571年才在距此处几十里的得胜堡,实现了明王朝与土默特部俺答首领“隆庆议和”。明王朝自此对蒙古部采取安抚政策,延封俺答为顺义王,并将长城边关箭楼、关城等军事设施改为边境口岸,设立马市,宁鲁马市便是其中之一。</h3><h3>民族冲突和民族战争也许是民族融合的必经过程。到了清代,长城边关战争趋少,为了缓和与兄弟民族之间的关系,长城上带“虏”字地名一律改为谐音“鲁”,“箭楼”也被和平性质的“马市楼”长久取代,当地老百姓甚至直接叫做平淡无奇的“宁鲁砖楼”。因为各取所需的互市,必须淡化和消除敌意,才有利于交易。其实,生存的需要使得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从未间断,即使在战争期间,民间边贸活动也没有完全断绝。草原上的马匹及皮货和中原王朝的茶叶、布匹、面粉、针线、铁锅、铁犁,在这里相互以物易物,增进了各民族间的友谊,促进了中华大家庭内多民族之间共生与融合的历史进程,成为历史的主流,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融合文化。</h3> <h3>月华池以长城为北墙,另筑东南西三面围墙,围成一座周长约260米的城堡,约同北京小团城大小。应是世界上最小的城堡。聚合了屯兵、瞭望、报警乃至战斗等多种军事功能,北墙上有高出墙体两丈的烽火台,腹内有洞梯81级。</h3><h3>月华池南墙下只有一个独门,拱券上方,有一块嵌入城墙的石匾,上刻斗大三字“月华池”,字体苍劲有力,现石匾已剥落丢失。月华池造型像一张“弓”,东、南、西三面是一道弧形城墙,像弓背;正北的墙则是笔直的,却像这张弓的“弦”。月华池是威鲁口的关城,是走西口的通道之一。月华池这个美丽动听且含秀色风情的名字,一是说因小关城旁有一碧池映月落星而得名,一是说戍边军中有一美貌女子常来此住而得名。</h3> <h3>《新建圣母庙碑记》发现于败虎堡中一位姓于的村民家中,据称,此碑是十几年前在堡中搞建设的时候挖出,被搬回家中。此碑碑头呈拱形,碑身为长方形,通高0.96米,宽0.47米,厚0.13米,系灰色砂岩石,碑文均为阴刻楷体(图版六),因露天存放多年,损毁严重,字迹多有不清。此碑是为纪念堡中新建的圣母庙而立,作于崇祯三年(1630年)。全文如下:</h3><h3>正面:</h3><h3>新建聖母廟石誌」雲中靖武之□堡名敗胡□□□□□為□馬出入□□□」徼扼塞之區□□幹以來殷□屯□□衍家富諸神廟□□」次□修□」聖母之祠□□□□□□人馬道□為子化龍啟昌延嗣恭祭」□□□□□□□□于萬曆四十四[年]告成□四十□載□」□□□□□□□□□□□□□□□問□以神□□□□」□□□□□□□□□璀璨雕刻玲□□廟□□□□宇□」□□□□□□□□□李□□□□□馬君□□□祭予曰」□□□□□□□□□□□□子□□幪帲馬君之□斯廟」□□□□□□堡之生齒繁□烽燧不警□藉此舉也余不」□文□以□□言□□□巔□馬是為記」大同西路操守敗胡堡地方署指揮□起」古□□郭完固」把總正千戶彭國柱</h3><h3>背面写有立碑时间,为“崇禎三年十二月□日立”。</h3><h3>因为碑中含有若干关于大同镇军事、政治方面的史料信息,故对碑中有关这方面的资料进行梳理。</h3><h3>现把此碑所传达的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简列如下:</h3><h3>(1)、“云中靖武之□堡名败胡……”;</h3><h3>(2)、“扼塞之区……”;</h3><h3>(3)、“堡之生齿繁□烽燧不警□藉此举也……”;</h3><h3>(4)、“大同西路操守败胡堡地方署指挥□起”;</h3><h3>(5)、落款为“把总正千户彭国柱”。</h3><h3>第一条空缺文字应该是“军”,因为败虎堡在明代就是以一个军事性城堡的地位而建立的,只是到了清代才改为民堡,有明一代败胡堡始终是一个军事防御性的城堡。</h3><h3>第二条印证了前文提到的败虎堡地处“极冲之地”,与其所谓“扼塞之区……”正相符合。</h3><h3>第三条可以联系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明蒙关系自从隆庆和议之后趋于好转,长城一线基本上没有再发生什么大的战争和冲突,正如碑文所称“烽燧不警”,边境人民享受到了长期的安定和平,社会生产逐渐发展。于是,败虎堡中也是“生齿繁□”,人民过上了安稳的生活。然后,“藉此举也”,堡中人民开始新建或重修各种庙宇,传统的民间信仰再度兴盛起来,此碑就是为了纪念新建的圣母庙而作的“石誌”。而这一切都是以消除战争、实现和平为前提的。</h3><h3>第四、五条印证了败虎堡的确属于大同镇西路管辖,可以证明一些史籍16中关于它的记载完全无误,同时也让我们能够了解了败虎堡驻军设置情况。根据明史中的记载,第四条中空缺的字应该是“使”,“指挥使”和“正千户”之称是属于卫所制度中的称呼,不谋而合,“永宁”碑上也有“把总千户中军”的说法。</h3> <h3>镇虏堡村口处石龟、石碑碑文清晰可见 ,碑石上有多处深深的弹孔,曾经这里的战火硝烟非同一般。</h3> <h3>2019年5.1~5.3日 山西古长城寻游,长城以它宏伟浩瀚的工程,它展示了中华的千古文明及浩大力量;长城壮观美丽的风景,它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被岁月的长河洗练成一道别样的风景,历经无数战火硝烟,它记录了中华民族可歌可泣不畏强暴的民族精神。处处显现出它的奇特、雄伟、壮丽和风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