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说明:此系列资料大多来自网络,有些是直接摘抄。传统的无锡己成为过去,现在的无锡完全是移植来的。每个城市都有她的历史典故人文传说,这是城市之魂。无锡之魂正在丢失,此系列就是简单和系统地介绍一下无锡之魂,留给新无锡人,特别是为数不多的老无锡后代。 东亭最耳熟能详的传说要数三笑故事了,无锡望族华学士之夫人率婢仆乘画舫来吴中进香,正巧遇到应文征明和祝枝山相邀来游虎丘的唐伯虎。这时,唐伯虎看见华府众人中有一位风姿明丽、秀逸绝尘的婢女,心中暗喜,不自觉地尾随到一寺庙。华府众人走进殿堂,施礼拜佛,唐伯虎也随着屈膝跪在那小婢女的旁边,那小婢女无意中将一绢帕遗在地上,被唐伯虎拾得。当华府的人来到虎丘时,唐伯虎在一山石旁又遇到那小婢女,便将绢帕还给她,婢女拿着绢帕看着这个书生,嫣然一笑。文、祝二人在途中不见唐伯虎的人影儿,只得自行回去。当华府一行游罢虎丘回到船上时,唐伯虎也雇来一条小船相随。那婢女名叫秋香,是华夫人最宠爱的婢女。船行途中秋香出来倒水的时候,正好倒在唐伯虎的身上,秋香看到不仅不急反而在那里憨笑的唐伯虎,又为之嫣然一笑。船到无锡,华府的人上了岸,唐伯虎也急忙追去,在华府门前秋香看见唐伯虎还傻里傻气地追来,又嫣然一笑后走进门去。 秋香无意中对唐伯虎笑了三笑。唐伯虎惊艳秋香的美丽,以为秋香三笑留情,气度潇洒不拘小节的唐寅,不惜自甘下贱,化名康宣卖身混进相府为奴。 由于唐伯虎文才出众,被提为华府两位傻公子的伴读书童兼私塾先生。在唐伯虎因势利导下,两位傻公子脑子迅速开化,学习效果立即有了改观。这令告老还乡的华相国喜出望外,对康宣另眼相待。 相府门规森严,内宅外院分得甚清。唐伯虎进府半年,追求秋香的事仍无进展。文、祝二人因探访久出未归的唐伯虎,来到无锡东亭华府,唐伯虎找机会向好友说明了一切,三人便设计一番,祝枝山给唐伯虎出了个主意,让他对华相国诈称想去祝枝山府上当教习,理由是祝枝山答应在他家中丫鬟里挑个最漂亮的给唐伯虎做老婆。华相国被激之下,为了挽留唐伯虎,也答应他在合府的丫鬟中挑一个当老婆,并声称点中哪个就哪个,决不食言。 几经曲折,最后华相国集合家中所有的丫鬟,包括四个大丫鬟:春香、夏香、秋香和冬香,让唐伯虎任意挑选。唐伯虎如愿以偿地点中了秋香,其实秋香也早己意属伯虎,二人当夜逃离华府,有情人终成眷属。</h3> <h3>东亭</h3> <h3>点秋香画图</h3> <h3>华相国影视剧照</h3> <h3>秋香影视剧照</h3> <h3> 在第三集中讲过,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被荡口古镇拿了去,其实三笑故事最早的艺术形式是苏州评弹,是苏州人讥笑无锡人。故事都是虛构的,三笑故事的华相府背景是华察迁居无锡东亭后的华相府,所以无锡人,特别是东亭人很不爽,编了出庵堂相会反讥苏州人,这也是旧时文艺界斗法的一段佳话。 其实秋香是明朝成化年间的南京妓女林奴儿,她比唐伯虎大24岁,而华太师又比唐伯虎小27岁。东拼西凑的故事,作为消遣,权当开心一刻。 真实的华察字子潜,号鸿山。其世祖华原泉原籍河南,北宋末年南渡,迁居无锡之隆庭,以后成为无锡的望族。元、明间华氏先后迁到堠阳(今无锡新区坊前)和鹅湖(今无锡锡山区鹅湖镇荡口)。华察为嘉靖五年(1526)进士,选为庶吉士、后调户部主事,又迁兵部郎中。后任翰林院修撰,参与校录各朝实录。曾出使朝鲜。后任应天府会试主官,拜侍读学士,辅导过皇家子弟读书,“华太师”一称由此而来。当年华察为官,深得皇帝的赏识,曾放过六任的主考官。但他深知伴君如伴虎,所以在壮年就推脱眼疾辞官告老了。因为当时皇帝正赏识他,所以就在他告老还乡时,让他挂了一个大学士(宰相)的衔。 华察为人不贪酒色,但对园林和建筑却非常爱好。告老还乡后从荡口迁居隆庭,选购了张士诚过去在隆庭的旧居,亲自设计建造了宅第,当时可称江南第一宅园。宅第建成之后,华察在宅中怡养身心,和一班志同道合的士绅诗酒唱和,倒也老有所乐。 至于那座豪华的住宅。据《锡山景物略》记载:“至今过其前,不敢仰视,侯门王府,叹壮丽不如也。东西两园,不山不水,能自山自水,极土木之胜,十步一阁,琼宫阆苑,意出人间。闻工役告竣,使者以册进,首一叶开载石灰一项,费四千金,即掩卷,余置不目,盖作法于奢,公自知之矣。”这座宏大壮丽的府第后代已毁,现尚存府第的大门,为三间四柱五楼的石坊,称为“华学士坊”。四柱高耸,上承楼座,东西两侧青石须弥座上为八字影壁,须弥座束腰上雕双狮戏球花纹。华学士坊南原有高大的照壁。府第北侧的金粟岭原建有别墅园林,至今都已湮没。从残存的华学士坊,可见昔日华察府第的宏伟壮观。</h3> <h3>明华字士坊</h3> <h3>明华学士坊近照,小学己搬迁,将开辟成景点。</h3> <h3> 华察在建造自家宅园的同时,看到隆庭地区的房屋街道乱七八糟的不尽合理,就由他出资,着手对隆庭地区进行设计改造。开河修道,重新布局,用了三年多时间,才造出了一个依水设街的临河小镇。 然而,过去在华察仼户部主事时,在清丈土地中被查出漏科而处以补税的那些豪绅们,一直在背后对他造谣中伤,伺机报复,苦于抓不到把柄。现在见他造了豪华的宅第,又改造重修了旧隆庭,便四处散布流言,说华察有野心,私造龙庭’,企图谋权篡位。于是这消息便不胫而走。华察一届书生,手无一兵一卒,何来谋权篡位之说?风声传到华察耳中,这流言太凶险,他急中生智,因为‘隆庭’这个音与‘龙庭’没法区别,于是在东面桥头路边造了个亭子供路人憩休,并写上‘东亭’两字,还在“东亭”进出道口,从早到晚给人分发当地特产豆腐干,豆腐干上都刻上了“东亭”字样。久而久之,那个地方就叫东亭啦!所以民间也留下了“千日造龙亭,一夜改东亭”的传说,一夜只是夸大之说。 华太师的两个儿子大蠧,二蠧。苏锡方言是贬中含褒,蠧为书虫,书读多了有点认死理的意思,并非傻子。真实历史是华太师二个儿子都成才了,华察之子华叔阳,少年及第,隆庆二年(公元一五六八年)进士,官礼部主事。无锡南面贡湖边的华庄原名华大房庄,乃华太师之大儿子之庄也。 华察工诗,著有《岩居稿》、《翰宛留院集》、《皇华集》、《碧山堂集》、《知退轩集》、《东行纪兴》等,晚年迁居无锡甘露。华察及其子孙死后都葬于甘露萧塘,当地俗称“萧塘坟”。墓地规模较大,东西长约二百米,南北宽约五十米。墓园地面建筑早已毁坏,神道两侧原有石坊、石碑、以及石羊、石马、石翁仲等石刻,现尚存石马和龟跌碑座各一对。华察墓在文革中被挖掘,但未见尸骨,出土的嵌宝石金银首饰以及玉带 等文物,现藏无锡市博物馆。华太师死后,怕人盗墓,据说出棺材出了几日几夜的,所以现在他的墓到底在哪里谁也不知道。东亭有个地方叫双坟头,据说和他有关。传说荡口清荡湖底有个木排坟,也是华太师之坟,经过了特殊处理,所以清荡水永远清澈。 1984年7月,无锡市博物馆和无锡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发掘了华察孙华师伊夫妇墓。华师伊为明太学生,万历二十五年科举落榜后,未再应试。此墓入葬于崇祯二年(1629)。墓内随葬茶具和文房用品,其中一把壶柄下阴刻“大彬”款的紫砂茗壶,古朴雅致,是宜兴紫砂名家时大彬制作的紫砂精品,更是弥足珍贵。同出的一件玉盖顶和檀木壶柄的锡茶壶,是明代锡壶制作名师归复初所制的“归壶”。文房用品有狼毫毛笔、端砚、用金箔贴出《前赤壁赋》文、图的黑漆印盒和四方玉章,此外还有系有玉雕虎纹扇附的洒金折扇。不仅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的爱好和审美情趣,也可窥见明代后期工艺美术的成就。</h3> <h3>大彬制作的紫砂精品</h3> <h3>归复初制锡茶壶</h3> <h3>回枚青田石章及印蜕</h3> <h3> 现在说说另一位与东亭有关的历史名人,唐代著名诗人李绅,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之曾孙。父李晤,历任金坛、乌程、晋陵(今常州)等地县令。大历七年(772年),父亲李晤时任乌程县县令,生李绅于湖州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李绅六岁时丧父,随母亲迁居润州无锡祗陀村(今东亭长大夏村),由母教以经义,在此乡村环境下勤奋攻读,然而屡试不中,直至元和元年(806年)得中进士,补国子监助教。 后离京至金陵,入节度使李锜幕府。因不满李锜谋叛而下狱。李锜被杀后获释,回无锡惠山寺读书。 有一年夏天,李绅回故乡亳州探亲访友。恰遇浙东节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经亳州,二人是同榜进士,又是文朋诗友,久别重逢,自然要盘桓一日。这天,李绅和李逢吉携手登上城东观稼台。二人遥望远方,心潮起伏。李逢吉感慨之余,吟了一首诗,最后两句是:“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迁任如登台。”意思是,如果升官能象登台这样快就好了。李绅此时却被另一种景象感动了。他看到田野里的农夫,在火热的阳光下锄地,不禁感慨,随口吟道: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逢吉听了,连说:“好,好!这首作得太好了!一粥一饭得来都不易呀!”李绅仰天长叹了一口气,接着又吟道: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逢吉一听,这不是在揭朝廷的短吗?这小子好大胆,回到书房,李逢吉对李绅说:“老兄能否将刚才吟的两首诗抄下来赠我,也不枉我二人同游一场。”李绅沉吟一下说:“小诗不过三四十字,为兄听过,自然记得,何必抄录?若一定落笔,不如另写一首相赠。”李逢吉只得说:“也好,也好。”于是,李绅又提笔写下一首: 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 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写毕递与李逢吉斧正。李逢吉看了,觉得这首诗在指责朝廷方面,比上两首更为具体。第二天,李逢吉便辞别李绅离亳进京了。李逢吉表面上对李绅很好,可内心里却想拿他作垫脚石,再高升一级。他回到朝中,立即向皇上进谗说:“启禀万岁,今有翰林院学士李绅,写反诗发泄私愤。”武宗皇帝大吃一惊,忙问:“何以见得?”李逢吉连忙将李绅诗奉上。武宗皇帝召李绅上金殿,拿出那首诗来,李绅看看,说道:“这是微臣回乡后,看到民生疾苦,即情写下的,望陛下体察!”武宗说:“久居高堂,忘却民情,朕之过也,亏卿提醒。今朕封你尚书右仆射,以便共商朝事,治国安民。”李绅叩头道:“谢皇上!”武宗又道:“此事多亏李逢吉举荐。”李绅则对李逢吉感激不尽。而李逢吉呢,听说李绅反而升了官,又惊又怕,正胆颤心惊,李绅却登门向他表示谢意。李逢吉更是蒙在鼓里,只好哼之哈之。不久,李逢吉被调任为云南观察使,降了官。这时他才感到自己是偷鸡不着蚀把米。李绅的三首悯农诗,千百年来人们只见到前两首。第3首《悯农诗》被传到皇宫,直到近代,人们才在敦煌石窟中的唐人诗卷中发现。 元和四年(809年)赴长安任校书郎,与元稹、白居易共倡新乐府诗体(史称新乐府运动),作有《乐府新题》20首。元和十四年(819年)升为右拾遗。元和十五年(820年)任翰林学士,卷入朋党之争,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要职。与李德裕、元稹被誉为三俊。长庆四年(824年),李党失势,李绅被贬为端州(今广东肇庆)司马。 李绅被贬,一路上翻山越岭到了康州。康州到瑞州没有旱路,只有一条水路——康河,而康河水浅难以行舟。地方官说:“李司马有所不知。这康河有条老雌龙,这河水涨不涨,全看它高兴不高兴。康州人凡有急事上端州,都备下三牲礼品,上媪龙祠去求水,只要老龙高兴,马上河水就涨。李司马,你不如备上礼品,上媪龙祠祷求一番,试试如何。”李绅说:“礼品还分多寡么?”“礼品多,水涨得就大就快,礼品少了,恐怕就不好讲了。”李绅勃然大怒,说道:“世上贪官污吏勒索百姓,犹令人愤恨,没想到龙为一方之神,竟也如贪官恶吏一般,可愤可恼,我偏不上贡,还要作文骂它一顿!”地方官连忙说:“司马千万不可莽撞!惹恼了老龙,恐怕要误大人行期……”李绅说:“当今天子恼我,尚不过把我贬到端州,水中一鳞虫,看它能奈我何?”来到媪龙祠,李绅命书僮摆出文房四宝,研好墨,伸好纸,手指着老龙塑像,写道:“生为人母,犹怜其子,汝今为龙母,不独不怜一方子民,反效尘世贪官恶吏刮民骨髓,岂不耻为龙乎……倘不,吾当上表天庭,陈尔劣迹,定伐鳞革甲,汝不惧雷霆耶?”写好,在老龙面前点火焚了,一道清烟升起。地方官吓坏了:“李司马,可闯大祸了!这老龙十分灵验,你这檄文一下,恐三月也涨不了水啦!”李绅傲然一笑,说:“误了行期,大不了丢了这顶乌纱帽。要是惹恼了我,拼着一死,我也要毁了这老龙祠,教世人不信这等恶神!”话没落音,家人禀道:“老爷,河水涨了!河水涨了!”果然,汹涌大水从媪龙祠后滚滚而出,片刻之间,康河成了十几丈宽,深不见底的大河。地方官又惊又喜,喃喃说道:“难道老龙也怕李司马的檄文么?” 李绅也是个有爭议的人物,他刚愎自用,眼高手辣,为官酷暴,使得治下百姓担惊受怕,很多人甚至渡过长江、淮河外出逃难,下属向他报告:“本地百姓逃走了不少。”李绅道:“你见过用手捧麦子吗?饱满的颗粒总是在下面,那些秕糠随风而去,这事不必报来。” 李绅一生中最大的污点,是他晚年经手的“吴湘案”。明知其中有冤情,却一意孤行,强行将吴湘送上了断头台。大中元年(847年),“吴湘案”终于得到平反。这时李绅虽已去世,但按照唐朝的规定,酷吏即使死掉也要剥夺爵位,子孙不得做官,因此,死去的李绅受到了“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的处罚。</h3> <h3>李绅像</h3> <h3>悯农诗国画</h3> <h3>逍遥郡马过孟玉</h3> <h3>清代徐璋绘倪瓒像</h3> <h3>倪瓒山水画《幽涧寒松图》现臧于台北故宫博物院</h3> <h3>倪云林山水画</h3> <h3> 东亭历史名人还有: 宋郡马过孟玉,为锡山过氏始祖。 元末倪瓒,为中国古代十大名画家之一。 清代周宏,中举探花,官居国史院编修,著作颇多。 近代有: 著名百科专家诸福裳,为全国首批中国科学院院士之一。 著名原生动物学家、鱼病学家、鱼类养殖家倪达书,被誉为“三学”专家。 著名法文翻译家徐仲年,被誉为“中法文化交流的先驱”。 著名民间音乐家华彦钧(瞎子阿炳),他的一首二胡曲和三首琵琶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在真空科学技术领域作出巨大贡献,曾任复旦大学校长的华中一,原中共江苏省委书记处书记包厚昌等等,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h3> <h3>中国科学院院士诸福裳</h3> <h3>鱼类养殖家倪达书</h3> <h3>法文翻译家徐仲年</h3> <h3>三大房100号,民间音乐家华彦钧的出生地。</h3> <h3>复旦大学校长华中一</h3> <h3>包厚昌</h3> <h3> 在东亭之东,横跨南兴塘河,有座鸭城桥,第五集讲到了后宅跨蠡河有座麋城桥,这两桥因鸭、麋二城而得名。公元前1200年前泰伯奔吴,定都梅里,又在东南方建麋城,西北方建鸭城,二城距梅里都是二十多华里,如二犄角拱卫着主城梅里。用现在的眼光看,初建的勾吴国也就是一庄院,就因为有此二城才有了国的雏形。 后来勾吴国扩大后,麋城训养麋鹿,鸭城驯养野鸭。麋鹿俗称四不像,它头脸像马,角像鹿,颈像骆驼,尾像驴,已有300多万年的生命历史。是神话传说中的常客。姜子牙当年学业期满离开昆仑山时其师元始天尊送了他三件宝物:打神鞭、杏黄旗和四不像。麋鹿原是中国特产兽类,灭绝于一百多年前。英国11世公爵贝福收集了18只散落欧洲的麋鹿,统一饲养在乌邦寺庄园,成为现存麋鹿的祖先。现在盐城大丰的麋鹿,就是从英国返乡的。 鸭子的训化始于泰伯,《舆地志》载“吴王牧凫鸭城之地”,后来鸭城成了村庄名,村边的南兴塘河称作“鸭城河”。明代南京兵部主事秦夔写过一首诗: 闻说吴王养鸭时,年年来此拥西施。 豪华已尽江山变,落月秋风动蒺藜。 这首诗说的是吴国未代王夫差,700多年后,吴国己成春秋一霸,志高气昂却中了范蠡之计,麋城西建了西施庄,麋城和鸭城成了王家别苑游乐场,夫差常来此与西施等美女游乐戏僖,他迷恋女色,玩物丧志,终在最强盛时遭灭国之灾。</h3> <h3>麋鹿</h3> <h3>鸭子</h3> <h3> 鸭城桥原为渡口,元大德年间(1298~1307)始建鸭城桥(为简易便桥),元至正《无锡志》有记。明嘉靖七年(1528)邑人华启元募建鸭城新桥;隆庆年间(1560~1566)学士华察重建鸭城新桥(华察为地方修造二十五座桥梁之一),为单孔石级拱形桥。明万历《无锡县志》记:“鸭城新桥,旧有渡,嘉靖中里人华启元募建石梁,隆庆中学士华察修。”清秦瀛诗赞:“芦花芦叶响萧萧,略约泾皋放小舢。荒草吴王麻鹿径,水凫飞上鸭城桥。” 鸭城桥有一对楹联,东向楹联: 碧水飞凫万古吴王圣迹 清溪映月千年学士遗规 西向楹联: 风帆远送东来吼岭穿云 虹架高临西去隆亭接涨 两座城早已不见踪迹,1937年8月16日,日机首次轰炸无锡,鸭城桥被毁。1976年9月改建为无锡县第一座钢架混凝土拱桥。1993年12月随凤威路(后改名为凤凰路)的拓宽而改建,为混凝土平板桥。 可惜这历经五百年沧桑的鸭城古桥,如今只剩鸭城桥毁圮后从河中捞出所得半截残垣断石……一块半断的古桥楹联石,正面有图案和文字,残留的文字为“西去隆亭接涨”。东亭还有鸭城桥地名,后宅的麋城桥原址现名大桥角,连地名都沒了。泰伯驯养成的家鸭却遍布全国,特别是一路向北,从南京板鸭到北京烤鸭,成就了鸭的辉煌,无锡也有著名的卤鸭,现在40天速成鸭,与鸡一样,只存形状,再无材质,就算恢复全套传统制作工艺,也很难再尝到老法头里的味道了。</h3> <h3>残留的文字为西去隆亭接涨</h3> <h3> 被砌入玉天富(府)桥的“士民殉难碑”古碑,清咸豐十年(1860)洪杨兵燹时抵御太平军或被太平军所害绅士平民的总墓葬,此事在29集中己讲到过,当时无锡死的死逃的逃,人口一下子丧失了67%,是有史记录的最严重劫难。 玉天富桥 坐落在东亭集镇北街梢,横跨横河港,始建于明代末年。因由肉商筹建 ,为祈求经商致富 ,故名肉天富桥, 后雅化为玉天富(府)桥,俗称宜天富桥 ,初为石桥,1973 年改建为混凝土平板桥 ,桥宽3米,跨径9米。</h3> <h3>残留的桥名石</h3> <h3>咸豐十年战事记录一角</h3> <h3>2017年百度街景可见此牌</h3> <h3>49年东亭老街地图</h3> <h3>2017年东亭老街地图</h3> <h3>迎福桥位于东亭老街东街梢,始建于清,原名大东桥,桥长6.9米,宽2.1米,桥面由11块金山石板组成,两侧两条金山石组成石梁,中间铺9块金山石板形成桥面。</h3> <h3> 飞虹桥位于云林街道仓下中学内,平板石梁桥,为原袛陀寺遗物,是典型的我国水乡石梁桥,此桥长8.4米,宽2.5米,高1.7米,跨度3米。</h3> <h3>祗陀寺香花桥、文昌阁,相传是倪瓒绘画洗笔之处。</h3> <h3> 作为无锡历史上的十大名寺之一的祇陀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由邑人王建舍宅为寺,初名祇陀讲寺,座落的村子也更名祇陀村,后因祇陀村富豪广建宅第,村长里许,长大厦逐渐成了村名。(今东亭长大厦社区)。北宋淳化二年(991年)宋太宗赐名崇教禅院,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复改为祗陀寺。几经兴废,万历四十六年(1618),寺僧德正重修正殿及甬道、香花桥,中有听秋轩,离倪瓒故居清閟阁数十步,清幽敞丽,后又逐渐荒废。清代又经多次修缮,最后一次是民国13年(1924)对所有佛像一一重金塑装。 祇陀寺山门前后有飞虹桥,金刚殿后有香花桥(这两座厚实的金山石桥仍完好无损)寺前有传经岗和里夹岗河、外夹岗河,两水回环,轻莹秀澈、水声潺潺了。两河之间有梧桐岗。共种植梧桐数千枝,望着碧天,与寺中古木修篁相为荫翳。及秋冬之际,微风吹动,淅沥箫飒,韵和波涛。这在其它寺院中绝无仅有。寺中有玛瑙轩、寺前原还有玛瑙街、玛瑙石桥,为寺之名胜。基地三十亩,历朝不科粮,傍有锦树林,枝叶繁茂。 1952年祇陀寺成了仓下中学,历经岁月变迁,寺庙早已倾废,不过原址仍然还留有文昌阁、放生池等遗迹,文昌阁后有一古银杏树,是古祇陀寺的确认地,而飞虹桥、香花桥也是该寺的珍贵遗物。最近仓下中学搬出,寺院正在重建。 南朝480寺,比起现在的建寺庙,真是小巫见大巫,我看现在4800寺都不止,而且极尽奢华,现在科学如此发达,就算庙中僧侣也信仰不坚,搞点文化传承,开发点旅游资源无可厚非,但如此一地几十处地大搞,隐隐觉得不是祥兆。</h3> <h3>祇陀寺在恢复重建之中</h3> <h3>东亭老街</h3> <h3>老街上的阿桂点心店,店里的馄饨烧卖是无锡一绝,我特意去寻找小店品尝了一次,确实有独到之处。阿桂己70多岁了,沒有接班人,为了老顾客还在撑着,店门时开时关,终将退出历史。</h3> <h3>春雷船厂</h3> <h3>1995年6月8日,锡山市挂牌。</h3> <h3>原来的无锡县政府,现在的锡山区政府大楼。</h3> <h3>中间远处为原无锡县政府大楼,初建时中间大道两边没有高楼,现在那条大道上种满了树以改风水。</h3> <h3> 以前东亭有个商校,我在那里接受过许多次培训,商校的老师都是未上过战场的菜鸟,经常被学生的提问弄得目瞪口呆,于是我们几个老面孔就成了救星,有时干脆直接上去讲课,真是有趣和温馨的回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