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畔柳林的那一缕乡愁

丹畔歌者

<h3>  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深深地烙印着家乡最美好的形象,越久远越清晰,更会有那挥之不去的丝丝缕缕的乡愁萦绕心头了。</h3><h3> 我的乡愁,就遗落在了丹河畔上那一望无际青翠的柳林里了。</h3> <h3>  丹河宛如一条丝带,从我的家乡流过,那是一个令人魂牵梦绕的地方,她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家乡人。</h3><h3> 丹水静静地流淌着,像在倾诉着古老的故事。丹河流域湿地较多,鱼虾肥美,植被茂盛,土地肥沃,果树成行。因此也让我的家乡物产丰富,富足优越。每每提及,都心生自豪,啧啧称赞!</h3><h3> 尤其是那丹河畔上的柳林,曾带给我多少童年的欢乐,留下了多少美好的回忆。</h3> <h3>  初春时节,柳林远看鹅黄带绿,蔚为壮观!柔软的柳枝上缀满了嫩绿色的芽孢,给人们传递着浓浓春的讯息。</h3><h3> 春雨如丝,柳林沐浴在和煦的春风与丝丝的春雨中。春风似剪,一夜间春姑娘那纤纤巧手,悄悄剪开了柳芽的梦魇,那柳叶随着柳枝在春风里翩翩起舞了。</h3><h3> 春色撩人,孩子们三五成群,走进那充满春意的柳林里。柳笛声声,欢歌笑语,飘荡在丹河畔茂密青翠的柳林上空。</h3><h3> </h3> <p>  制作柳笛(我们这里的土语也称miu的),是我们儿时最拿手的一项本领。挑选一些笔直分叉少的嫩枝,熟练地用手拧几下,那树皮就与木质分离,抽出白木棍,再用小刀截取相应长度,稍作处理,一支支柳笛就做好了。</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把那柳笛含在嘴里,用力一吹,就会发出“嘟嘟”“湫湫”“叽叽”等粗细不同的声音了。</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最神奇的还数老五制作的柳哨,柳树嫩皮与木质部分离后不丢弃里面的木质棍,而是竖起来吹的时候让它木棍上下抽动,用来控制声音,竟能发出一种水鸟似的叫声,让我们羡慕不已呢。</p> <h3>  几场春雨的滋润,柳林下野生蘑菇开始生长,草丛里、树根旁、河岸上,一簇簇,一窝窝,那野生的蘑菇,真的是一种美味,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珍馐,回忆起来至今还是回味无穷。</h3><h3> 我是捡蘑菇的好手。每次去捡蘑菇,我都是满载而归。有一次一窝蘑菇,竟采了满满的一篮,引得好多人来看新奇!</h3> <h3>  小时候,我曾寄住在外婆家,我外婆家在丹河的西岸,我家在丹河的东岸,一河之隔,每到春天,柳树刚刚发芽之时,外婆就带着我去柳林里撸柳芽儿,那时候生活比较艰苦,捋撸回去的柳芽儿也是一道春菜呢!</h3><h3> 外婆一般就是用它做馅儿,包窝窝头,里面都是柳芽儿菜,可惜那时候我心里曾拒绝,偷偷地把馅儿都磕出来扔了。</h3><h3> 不像现在,那可是“珍馐佳肴”,是高档饭店还刻意引进的一种野菜呢!</h3> <h3>  上世纪九十年代,经济发展日渐迅速,丹河逐渐成为厂矿企业的排污河,多条污水汇入丹河,清澈的河水不见了,变成了臭气熏天、令人讨厌的河道。</h3><h3> 丹河岸边的土地也都分到了各家各户,人们为了种地,大量砍伐柳林,柳林也渐渐消失了。丹河成了人们不愿涉足的地方。想想都痛心不已,可又无可奈何!</h3> <h3>  那片曾让我引以为豪,寄托乡愁的柳林永远变成了美好地记忆。</h3><h3> 感谢那片柳林,给我童年着上了一层厚重的颜色,它带给我的欢乐,带给我的美好,都化作了缕缕乡愁,永远遗落在那片青翠的柳林里了。</h3> <h3>图片来源于网络</h3><h3>撰文:丹畔歌手</h3><p style="text-align: right;">2019年5月7日下午随笔</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