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中文: 用“中文”书写平凡人生

轻舞飞扬

<h3>中国是汉语言文字丰盈的国度,即用中文书写文化,用文字传承文明。姚中文的名字中带有“中文”二字,既是他对文字的情有独钟,也是他结缘中文的开始,更是他用“中文”认认真真书写平凡人生的名片。</h3><h3>姚中文老家居住在铜川市耀州区石柱镇沟西村。1974年1月18日他高中毕业后,2月21日便走上了工作岗位,当了一名民办教师,先后在石柱乡村小学教书,1979年起在白社中学、吊咀中学、石柱中学担任语文教学。为了提升自已的业务水平,1979年,在陕西教育学院攻读汉语言文学函授专业,1984年5月完成学业,获得大专文凭,1987年通过考试转正为公办教师。1989年7月,担任石柱中学教育主任,1993年10月18日被任命为石柱中学校长。2008年9月调至耀州区高级职业中学,从事工会工作,担任工会主席职务。2016年3月光荣退休。他从教42年,桃李满天下,深受学生们的爱戴。</h3> <h3>姚中文喜欢文学,业余时间坚持读书写作。 回忆起几十年来的文学创作之路,心中幸福满满,感慨万千。他说自已之所以能在文学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来,并取得了一点成绩,是因为遇到了几位文学老师的教导和鼓励,他感恩他们,不忘他们。</h3> <h3>姚中文喜爱文学源于七十年代初期的乡村阅读。他的哥哥也喜欢看书,不知从哪里借来一些书籍,如《苦菜花》《山菊花》《林海雪原》《青春之歌》《平原枪声》《暴风骤雨》《敌后武工队》《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姚中文常常爱不释手,孜孜不倦地挑灯阅读。这些书籍使他萌生了创作的欲望。他开始模仿所读书中的写作手法和技巧,进行大胆尝试。第一首诗歌作品《静夜思》刊登在1982年的《铜川工人活动月报》上。从此,他一发而不可收拾,陆续在此刊物上发表了小说《柳下》、长诗《生命的壮歌》等。《生命的壮歌》是听了张海迪身残志不残的故事后而写的,是他流着泪一气呵成写成的,几百行子,几乎占了月报的一个版面,是励志诗歌,深受读者喜爱。当时《活动月报》编辑黄须进老师对姚中文特别看好,觉得他有文学素养,年青有为,常常鼓励他努力奋进,好好写作。这是他写作道路上遇到的第一位老师,是他的文学引路人和导师,对他以后的写作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之后,姚中文创作的作品越来越多,越来越好。1988年小说《六嫂》问世,获铜川市“改革潮——水暖杯”小说、散文、诗歌大奖赛一等奖,连续在铜川电台文学栏目播出了二、三周,引起很大反响,那年,他32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也是他文学创作坚实的起步期。他这时候的作品以歌颂改革先行者,经济建设为主题,以特色的山地汉字的声音,讴歌新时代的弄潮儿。主要作品有小说《六嫂》《石柱镇,敲响了女儿锤声》《看柳》《病中》《客居租子洼》,散文《暑月日记》《思绪在古长城上》《真理的纪念》《饮食街,那个叫卖的小女孩》等。</h3> <h3>《六嫂》描写的是改革开放初期,富有经济头脑的乡村女人六嫂,利用耀瑶公路从村子通过,运煤卡车来往不停的地理之便,开店经商,发家致富,自已致富后带动村民共同致富,搞活经济的故事。六嫂是一个泼辣大方、开朗果敢的新时代女性人物。散文《饮食街,那个叫卖的小女孩》,讲的是小女孩一家三代利用集会做油糕生意的时代故事,重点描写文中的小女孩学着大人在店门前用泥巴仿做油糕而高声叫卖吸引过往行人的瞬间形象,歌颂她是“未来中国饮食行业的小皇后”。</h3> <h3>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姚中文相继在《铜川文艺》刊登作品,小说有《“土专家”和“洋大夫”》等,散文有《寻找父亲》《家乡的雾》等,后者为“精萃散文”的首篇佳作。刘新中老师当时是《铜川文艺》编辑,给了他热情的鼓励和写作技巧等方面的指导,使他更加坚定了文学创作的信心和勇气。</h3><h3>九十年代中后期,是姚中文创作的丰收期。经过十多年的艰苦磨练,他的写作水平已大幅度提高,散文、小说、诗歌体裁共同发展,其中以散文居多。歌颂那个时代家乡的新面貌、新生活、歌颂劳动人民和他们身上的高贵品质。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香如故》《南城墙下》《昨夜西风凋碧树》等,散文有《五月石柱人》《窗含西岭》《雪中梅园》以及《山》之系列散文。发表在《铜川报》、《铜川文艺》、《耀县报》、《耀县文艺》以及全国性刊物杂志《作文》上面,其中在《作文》上连续发表三篇散文《三妈》《看柳》《雪中梅园》,其中《看柳》获全国教师散文大赛二等奖;《三妈》一文编入全国教师散文集,封二刊登了他的个人照片。这个阶段,姚中文十分感谢的是《铜川报》文艺编辑王福田老师和《铜川文艺》编辑刘新中老师。王福田老师很欣赏姚中文的散文风格。在文学评论上,姚中文特别感激吕宏伟老师。吕宏伟对他文章的中肯评论,使他的作品受到大家的普遍关注和喜爱。</h3><h3>姚中文在文学创作的不同时期遇到的黄须进、刘新中、王福田老师,都是他的恩师,他至今念念感怀,感激不尽。是他们给了他写作的精神动力,为他指明了文学方向,使他努力地在文学的道路上拾级,取得一个个佳绩,又在《陕西旅游报》《陕西日报》《延河》等报刊上发表过作品。</h3> <h3>时光荏苒,斗转星移,姚中文的写作渐渐形成了自已的风格。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文学圈评论姚中文的写作风格是清新、细腻,文字功底深厚,有人还戏称他是铜川的“小贾平凹”。</h3><h3>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姚中文的作品以歌颂新生活、新思想、新风貌、新风尚为主题,塑造了众多时代新人真善美的形象。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不要为我咋称呼》《默默》,短篇小说《纸花店日月》、《姚囤仓》、《日晚倦梳头》,散文《老城背影》、《永安广场散记》以及《水》之系列散文,诗歌《红土地,金种子》、《西部歌序》等。作品主要发表在《华原》《铜川日报》上,其中《纸花店日月》刊发在《华原》杂志首篇,吕宏伟老师给了极高的评价。</h3> <h3>然而,人生的路坎坷不平,布满荆棘。1992年至1995年间,是姚中文家庭最困难的几年。三年多时间他的父母妻都有病,并相继去世,六口之家留下他和不满十岁的儿女。这对他感情和精神的打击特别大。当时他还担任着石柱中学校长一职,公务繁忙,在这种情况下,他虽无分身之术,却不得不两头奔命忙碌。工作压力与家庭压力一齐向他压来,但他没有倒下,依然站立着朝前走,而且走得很坚定豪迈。他唯一找寻精神寄托和出口的办法是读书,借助古人先贤和文学作品中的强者形象力量,驱动自己两条沉重的双腿。他含着眼泪深深地埋进文学里 ,和作者和主人公对话交流,靠文学的力量帮他走出困境,愈合受伤的心灵。既使是在陪伴亲人住院的那些日子里,他仍不忘读书,不辍写作。那几年,是姚中文最艰难困苦的几年,却也是他创作最旺盛的几年。</h3> <h3>姚中文生在石柱,是石柱的水土和石柱人民勤劳质朴、善良仁爱识礼明道的高贵品质养育了他。他在文王山上挖过药材、斫过柴,文王山崎岖的山路练就了他坚强的脚板,使他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得以坚定地走了下来。他一直以文学创作的方式,赞颂他的家乡和人民,报答家乡的养育之恩,安慰自已的灵魂。他认为家乡人民用物质喂养了自己的身体,他要创造出精神物质报答养育之恩。他说,他是家乡土地上的一棵庄稼苗,弱小、低矮,不起眼,但是绿色的,有枝、有叶、开花、结果,他要用自已绿色的躯体给人们输送无限的氧气,让人们尽情获取,他无怨无悔。他的《山》之系列散文《读山》、《听山》、《吻山》《村北有座文王山》,主人公是上官愚儿,表达着对家乡无尽的热爱之情,还有《水》之系列散文《初识锦阳湖》、《暮游锦阳湖》、《锦阳湖的雾》,写物言志,无不对家乡倾诉衷肠。他的写景散文和游记散文都很上乘,文字优美,意境高远,诗意绵绵,美感强烈。描写家乡的散文《青龙岭小望》、《青龙岭再望》《巍巍文王山》、《相说文王山》、《五月石柱人》等,文字朴实,亲切慰藉,读起来亲切、自然,爱意连连。他的小说写困难女性者居多,以独到的笔墨淋漓尽致地在艰难困苦中细腻生动地表现女性生命历程的顽强和伟大。</h3> <h3>在朋友、文友、学生眼里,姚中文个性内敛,幽默风趣,平易近人。他做事注重环节,不放过小细节。其文笔细腻、涵盖面广,从不嫉妒任何人,永远以鼓励言语,与下一代文学爱好者成为亦师亦友的朋友,对他们进行文学指导,给予精神促进和提升,他是耀州区一个名符其实的文学播种者。他以文字养生,把生活当磨刀石,虽有着不平静的生活经历,却总是以饱满的热情对待文学,投入创作,把磨难轻轻抹去,打开窗户,迎接翌日的光明。在耀州区,他是一个比较有实力的作者,不张扬,不浮夸,更不浮躁,做人很低调。虽经历坎坷,但依然阳光开朗,积极向上。他希望通过写作与文化交流,带动耀州区更多的文学爱好者,同大家一起共创耀州文化的繁荣。他是石柱文化的发现者,整理者,他的“巍巍文王山,茫茫石柱塬”,已成为石柱人民歌颂家乡和对外宣传的标志性语言。他像一只蜗牛,虽背负沉重,却一直在不遗余力前行,行走在家乡的土地上,歌颂家乡,成为家乡文化的传播者。他的脚步走过石柱的角角落落,已成为石柱文化的活字典。</h3> <h3>2005年,姚中文身遭恶人陷害,得了一场大病住进医院。出院后,在身体严重不适的情况下,于2006年他恰逢五十周岁年份,完成了长篇小说《风从小镇吹过》的创作。该书33.8万字,50章节,石柱镇为原型,描写了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末独特地域里的社会变革,塑造了十多位男女艺术形象。此时,已有了一定的文学积累和生活积累的他,写作风格已趋向成熟、老道、深沉,文句多有《三言二拍》味道,短句较多,干净洗练。</h3><h3>退休后的2018年,姚中文发表在各种平台、报刊上的文章66篇,算得上他创作上的丰收年。到目前为止,姚中文已创作诗歌、散文、小说共计百万余字。</h3> <h3>姚中文的名字很有趣。地主成份家庭中的父母,给姚中文起名时,为迎合当时的时代,给“中”字下面加了“心”,成为“忠”字,即姚忠文,以此来挤进红色和革命者队伍中。文革结束后,1979年姚中文上了函授,自已把“忠”字的“心”悄悄取掉了,改为姚中文。一则是与所学中文专业相匹配,二则是他学的中文,教的语文,写作的是文学,这种对中国文字独有的感情,在于告诫自己:好好作文,不辜负自已的名字。改字后的姚中文的书路人生,正如他的名字一样,简洁,深邃,亲切,温暖,他用全部心血深深诠释着“中文”二字,不断地向文学道路迈进,谱写了精彩的人生之歌!(文:付金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