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h3><h3><b> 五一劳动节的假期结束了,每一个人都回归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嚣暄的心境又归于平静。假期之中,多数人都选择了短期的旅行,也有许多人则是呆在家里,和儿孙们共享天伦之乐,而我则做了时代的候鸟,假期总是忙碌的奔向女儿居住的城市,父母牵挂子女,乃人之常情,何况作为一个母亲,更是如此,假期之中给忙碌的儿女们做做饭菜,听他们聊着各自工作和生活中的见闻,并适时的给予一些合理的建议,我相信这对天下的母亲来说都是一种非常幸福的事情。几十年的职场生涯,见惯了太多的人情世故,一直以来都是摸爬滚打着走了岀来,也很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们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中能够少走弯路,多些沉稳。少些急躁,多些平和,将儒、道两家的哲学思想充分认识并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去。</b><br></h3><h3><b> 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一个原生家庭对一个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有很大的关系,现在已经越来越对这篇文章的观点深有认同,我说的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并不是泛指一个家庭创造的财富和作为父母拥有着怎样的一些特权和社会地位而能够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帮助,诚然,这些因素的存在对孩子们的影响也是不可否认的存在事实,但是最终决定孩子们能够成长为一位具有独立思想,和社会担当,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和社会公德,在职场上能够主动克服困难并自立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一切挑战,充分认识自己的个人能力并量力而行,这和一个原生家庭的教育是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的。
大家都应该知道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将军的事迹的,然而这位在千军万马中叱咤风云,指挥若定的将军却在为人处世中都是极为小心的,唐肃忠上元二年,郭被进封为汾阳郡王,搬进了金碧辉煌的王府,然而汾阳王府每天总是门户大开,任人岀入,和其他森严的王府截然不同,一次一位将军出去任职,来王府辞行,郭的夫人和女儿正在梳妆,并差着郭子仪拿这拿那,而像这样的情况,已经变成了众所周知的事情,郭的儿子就来劝谏父亲,以免让人嘲笑,而郭子仪却笑着对儿子说:你们其实根本不了解我的用意,我是一个位极人臣的人,受尽皇家恩宠,谁能保证没有人在暗中算计我们郭家呢,而如果我们郭府四周修筑高墙,关闭门户,和朝廷内外不相往来,假如有人和我有什么仇怨,在朝廷里诬陷我怀有二心,那我就百囗莫辩了,而我现在大开门户,无所隐瞒,流言蜚语就没有滋生的余地,就算有人想诋毁我们郭家,也找不到什么借口了,郭的几个儿子听了父亲的话,深为父亲的深谋远虑而深感佩服,而郭子仪也正是用于自己的人生经验来教育子女,凡事都要安身立命而反求诸己。以低调沉稳的人生态度来规避世上的阴风冷箭。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历朝历代的多数功成身就的大将和大臣们很多都没有好下场,包括韩信、彭越、白起、商鞅、文种等等数不胜数,而郭子仪却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数朝,身居要职六十年,虽也几度沉浮,但却保住了自己和家庭,这不能不归功于他的“居安思危、和留有余地”的谨慎。
高明的人,能上能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苏东坡的【题西林壁】一诗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实这首诗中真正却蕴含着深深的禅意,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一个人想要真正的了解自己,必须要跳岀自我的小圈子,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呀。
呆在一个群体久了,很容易在某种环境中迷失自己,很多人不量力而行,自身并没有真正的实力,但是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自己广为传播,大肆宣扬,极度渴望别人的认可和承认,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读过的一个寓言故事:森林中,动物在举办一年一度的比“大”比赛。老牛走上台,动物们高呼:“大”!,大象也登台表演,动物们也欢呼:“真大”,这时候台下的一只青蛙气坏了,它一下子就跳上一块巨石,拼命的鼓起肚皮,同时神釆飞扬的高声问道:“我大吗?,“不大”,台下传来一片嘲笑声。青蛙还不服气,继续鼓着肚皮,随着“嘭”的一声,肚皮被胀碎了,可怜的青蛙,到死都不知道它自己到底有多大。而一位登山队员,在参加攀登珠峰的活动时,到了7800米的高度,他体力不支,而放弃了下来,当他讲到这段历史的时候,很多朋友都在替他惋惜,说为什么不再坚持下去爬到顶峰呢,而他却说,7800米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点,我不为此而感到遗憾!青蛙不了解自己的能力,受到了命运的惩罚,而登山队员了解自己,所以他安然无恙。
了解自己,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在生活中将这些故事以及故事中蕴含的哲理适时的告诉自己的孩子们,在众多的诱惑面前才不会真正的迷失自己,而人如果在生活中总是与别人比较,总是希望获得他人的掌声和赞美,博取别人的眼球,他就会慢慢的迷失和否定自己,这不仅是个人精神空虚的表现,久而久之,对此的依赖也将使生活将变成一种负担和苦闷,也是一个人肤浅和虚荣的表现,人贵有自知之明,贵在持之以恒,贵在静下心来真正的学习并充分的了解自己,也才能真正做到兼济天下而独善其身!
最后这篇文章我以子思的中庸论述天命来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吧:“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b><br></h3><h3></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