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行之一——晋祠游记

刘仁宽

<h3>  2019年5月20日早晨,乘海南航空HU7495航班,7点从大连出发,开始了山西行,8点40分到达太原武宿机场。</h3><h3> 已经预计了太原如家酒店(太原火车站店),141元/天。下飞机后在机场北侧坐201路公交车经过1小时至终点火车站,下车直接去如家酒店。办理好如住手续后,已经11点了。</h3> <h3>  稍休息一会儿,即下楼去酒店对面的饭店吃了一伤炒莜面,然后去即坐804路公交车直达晋祠。</h3> <h3>  晋祠是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游览胜地。来了太原必须去看看,俗话说:“不来晋祠,枉到太原”。</h3><h3>  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25公里处,通往晋祠有308、856、804无人售票公共汽车</h3><h3> 据记载,晋祠创建于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是为了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而建,到北魏时就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了。又经过2000多年修葺扩充,到现在晋祠存有盛唐时期碑刻,宋、元、明、清不同时期的古代建筑100余座,是中国唐、宋古园林、雕刻艺术之典范。</h3> <h3>  公园东部入口处有三座汉白玉石桥与马路相连。去晋祠博物馆需先要经过晋祠公园,所以要从公园东门进入晋祠。</h3> <h3>  其实,去晋祠就是去晋祠博物馆,晋祠分为两部分:公园部分是免费的,晋祠博物馆是收费的。晋祠公园非常漂亮也很有特色,面积很大,仔细游览一次也需要2个小时。</h3> <h3>  桥西边是东牌坊,始建于明代。四柱式的牌坊正面牌匾上书“晋祠胜境”,背面牌匾是“唐晋斯原”。</h3> <h3>  穿过牌坊就是一座宫门,门上有一蓝匾金字,内书“晋祠”二字,据说是李世民的御笔,这是是晋祠公园的东门。</h3> <h3>  继续向西走,看到“龙兴晋阳”历史群雕(即唐太宗李世民及其勋臣长孙无忌、尉迟敬德、魏征、李勣、马周等功臣群雕)。李世民率群臣起兵太原,克关中取长安,灭隋建唐,战功赫赫、声名远播。太原市为纪念太原建城2500 年,特铸此像。<br></h3> <h3>  晋祠公园景色优美,无论是中轴上的风景,还是中轴两边的景色都很漂亮。</h3> <h3>&nbsp; 真没想到黄土高原上竟然有如此美丽的公园,继续向西走就是晋祠博物馆了。<br></h3> <h3>  晋祠博物馆大门为单檐歇山式建筑,中门楣上悬一大匾,上题“晋祠”两个楷字。</h3> <h3>  从大门向内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栋始建于元代的建筑。匾额上书“三晋名泉”,楹联则是“水秀山明无墨无笔图画,鸟语华咲有声有色文章。”</h3> <h3>  继续前行,吸引我的是一面宽近三丈的砖雕照壁,一面是福禄寿三星图,一面是群仙图,砖雕图案非常精美。</h3> <h3>  先沿着中轴线扫荡“三三经典景点”,将晋祠最重要的“三宝”、"三绝”、“三匾”都走到。晋祠三宝,晋祠古建三宝,“宝”到什么程度呢?是被国家文化部官方盖章认定为国宝级的建筑文物,方寸之间有三座,这个密度也是宇内罕见了。<br></h3> <h3>  晋祠中的各种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中:</h3><h3> 中部,入晋祠大门,自水镜台起,过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楼、献殿、鱼沼飞梁,至圣母殿,这里是晋祠的主体。</h3><h3> 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h3><h3> 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h3><h3> 此外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晋</h3><h3> 祠还有”晋祠三绝“、”晋祠三宝“、”晋祠三匾“之说法:晋祠三绝:唐槐周柏、宋代彩塑、难老泉。</h3><h3> 晋祠内还有难老泉、周柏、侍女像,号称晋祠三绝。</h3><h3> 先从中部讲起:</h3> <h3>水镜台</h3><h3> 水镜台的匾额是清乾隆年间著名书法家杨二酉的作品,笔力雄劲,字形端庄且潇洒,单“水”字微微摇曳的姿态,就够欣赏半晌。</h3> <h3>智伯渠</h3><h3> 智伯溧又称海清北河,传春秋末期,晋国世卿智伯为了攻取赵襄子的采邑,引汾、晋二水灌晋阳(&nbsp;太原古称)而开凿此渠。</h3> <h3>金人台</h3><h3> 金人台也称莲花台,所谓金人就是铁人和铁汉,是北宋绍圣四年(1097)所铸,其造型独特,威武雄壮。东北隅的铁贵1913年补铸。</h3> <h3>会仙桥</h3><h3> 明代石桥会仙桥,据传因有四个仙人于四月初在此聚会而名</h3> <h3>对越坊</h3><h3> 对越坊其匾额“对越”为明代书法家高应元的行体榜书,金钩贴画,霸气十足。“对越”出自《诗经》周颂,是歌颂周文王周武王的颂辞。“对越”是报答“先王恩典”、颂扬“先王盛德“的意思”。</h3> <h3>钟鼓楼</h3><h3> 钟鼓楼是中国传统建筑之一,属于钟楼和鼓楼的合称,是中国古代主要用于报时的建筑。钟鼓楼有两种,一种建于宫廷内,一种建于城市中心地带,多为两层建筑。宫廷中的钟鼓楼始于隋代,止于明代。</h3> <h3>献殿(三宝之一)</h3><h3> 为祭祀圣母,供献礼品的场所。金(1168年)创建,经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修葺。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斗拱简洁,出檐深远,外观酷似凉亭,但整体结构轻巧稳固。</h3> <h3>  献殿的顶上的木头梁、柱之间靠榫头结合,没有一根钉子形如一座凉亭</h3> <h3>鱼沼飞梁(三宝之二)</h3><h3> 鱼沼飞梁位于圣母殿前,北宋时与圣母殿同建。其结构为水中立小八角石柱三十四根,柱础为宝装莲花,石柱之上置斗拱,梁枋,豕托桥面,东西向连接圣母殿与献殿,南北两乙翼下斜至岸边,平面呈十字型,建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h3> <h3>  这分别是石桥上的两倒的鱼沼和飞粱刻字。</h3> <h3>  鱼沼飞梁桥作十字,既可以东西向连通献殿和圣母殿,也能从南北向走通,这样类似现代立交桥形制的古桥,在国内乃至全世界都是硕果仅存的。从时间上考证,在郦道元《水经注》中已经对此桥有明确记载,至少可以推到北魏(距今 1500 年)年间甚至更早,鱼沼飞梁在中国桥梁史上声名赫赫,足以同卢沟桥、赵州桥相提并论。</h3> <h3>圣母殿(三宝之三)</h3><h3> 圣母殿,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补塑2尊)。</h3> <h3></h3><h3>晋祠有三绝:</h3><h3>晋祠三绝之一——宋代彩塑</h3> <h3></h3><h3>晋祠三绝之一——宋代彩塑(圣母殿内),圣母殿内的这些彩塑为宋代原物,迄今已有近900多年的历史。<br></h3> <h3>  圣母殿内供奉着四十三尊彩塑。主像是圣母邑姜,其余四十二尊是宦官、女官和侍女。圣母凤冠蟒袍,端坐在凤头椅上。侍女手里都拿着侍奉的东西。有的伺候饮食,有的负责梳洗,有的专管打扫,眉眼有神,姿态自然,塑工精美,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精品。</h3> <h3>晋祠三绝之二——周柏唐槐</h3><h3> 唐槐是唐代时种植的槐树,位于水镜台前,是晋祠古树中最繁茂的一株。每到春夏之季,树绿荫浓。唐代种植的槐树!名君李世民已随时间远去千年,唐槐却依旧矗立在此!</h3> <h3>  周柏就更了不得了。听一旁”野导“给讲,倾斜45度的那一株是周柏已有3280多年,没有树皮,欧阳修在公元1043年,曾奉使河东,来到晋祠,就曾以“地灵草木得雨润,郁郁古柏含苍烟”的诗句歌颂它的苍劲古老。</h3> <h3>晋祠三绝之三——难老泉</h3><h3> 难老泉水出自悬瓮山断岩层,不知始于何时,《山海经》就有:“悬瓮之水,晋水出焉”的记载。泉水清澈见底,长流不息,北齐时撷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命名为“难老泉”。晋水源头特有长生萍,浓翠如玉,四季常青。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赞叹:“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h3> <h3>  据说用难老泉水洗手,永远年轻不老,同时摸摸罗汉头,万事不愁。</h3> <h3>  晋阳之源难老泉,在圣母殿南侧,有一座八角攒尖顶的精巧凉亭,就是难老泉亭,难老泉水出自悬瓮山岩缝,据说自古以来不分旱涝从不断流,且水温常年保持在17-18℃,千百年来灌溉千万顷良田。</h3> <h3>  晋祠古建的三绝分别是圣母殿、盘龙柱雕和鱼沼飞梁,这三绝均出自宋代。</h3> <h3>  晋祠古建三宝之一圣母殿的殿外有一周围廊,是我国古建筑中现在能找到的最早实例。殿内宽七间、深六间,极宽敞,却无一根柱子。原来屋架全靠墙外回廊上的木柱支撑。廊柱略向内倾,四角高挑,形成飞檐。屋顶黄绿琉璃瓦相扣,远看飞阁流丹,气势雄伟。</h3> <h3>  圣母殿是北宋天圣年间的木结构建筑,保存至今的北宋木作全国不过数十例,如此完整精美的已属孤品。</h3> <h3>  晋祠古建三宝之二——圣母殿前柱上的木雕盘龙我国现存最早的盘龙殿柱。雕于宋元皊二年(一○八七年)。八条龙各抱定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距今虽近千年,仍鳞片层层,须髯根根,不能不叫人叹服木质之好与工艺之精。</h3> <h3>  虽已近千年,鳞甲须髯。仍跃跃欲飞,不能不叫人叹服木雕木质的优良及工艺的精巧。</h3> <h3>  古建三宝之三——殿前的鱼沼飞粱是一个方形的荷花鱼沼,却在沼上架了一个十字形的飞梁,下由三十四根八角形的石柱支撑,桥面东西宽阔,南北翼如。桥边栏杆、望柱都形制奇特,人行桥上,随意左右,如泛舟水面,再加上鱼跃清波,荷红映日,真乐而忘归。这种突破一字桥形的十字飞梁,在我国现存的古建筑中是仅有的一例。</h3> <h3>  乘游人少时,在鱼沼飞梁石桥上留影</h3> <h3>  再说说晋祠的主殿吧,圣母殿的圣母指周武王王后姜邑,她是姜太公的女儿、叔虞的母亲,被当地人奉为晋水水神,并修建了圣母殿,供人们在天旱时前来祭祀。圣母像两侧的小像是后来增补的,其余都是宋初原塑。</h3> <h3>  中国著名文学和历史专家郭沫若这样写诗道:</h3><h3> 圣母原来是邑姜,分封桐叶溯源长。</h3><h3> 唐槐周柏矜高古,宋殿唐碑竞炜煌。</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悬瓮山泉流玉磬,飞梁芊沼布葱珩。</h3><h3> 倾城四十宫娥像,笑语嘤嘤立满堂。</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郭沫若</h3> <h3>  圣母殿中刻画的是西周人物,但塑像衣冠、发饰、等级排布都是按照北宋宫廷礼仪创作,简直是北宋宫廷生活的一组定格照。</h3> <h3>晋祠有三大名匾之说:</h3><h3> “难老”一匾为明清时期的三晋名人傅山(1606-1684)所书,用笔苍劲洗炼,颇具神韵,被誉为“神奇之笔”,列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h3> <h3>  “对越”一匾是明代书法家高应元的亲手书写匾额,“对越”语出《诗经·周颂·清庙》:“对越在天”一句。“对”,意为报答;“越”,意为宣扬。“对越”即“报答宣扬祖先恩德”。</h3> <h3>  “水镜台”一匾是清乾隆翰林、名书法家、晋祠人杨二酉所题,以秀丽著称,被誉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h3> <h3>善利泉</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走出圣母殿,驻足向两侧观望,即会发现南北各有一个八角亭。原来,亭下各有一泉,北为善利泉,南为难老泉。</h3> <h3>  此时晋祠三大国宝:圣母殿、献殿、鱼沼飞梁;晋祠三绝:难老泉、宋代侍女像、周柏;晋祠三大名匾:“难老”、“水镜台”、“对越”均已经看过,继续游览北部景点。</h3> <h3>北部:从文昌宫起经东岳祠、关帝庙、三清洞、唐叔虞祠、朝阳洞、待凤轩、三台阁、读书台、吕祖阁,这组建筑群起伏有致,有很高的艺术价值。</h3> <h3>  锁虹桥位于文昌宫的南面,横跨在智伯渠上。始建于177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石桥北向护栏为砖花墙,与文昌宫连为一体,又称“文昌桥”,是通往文昌宫的要道。</h3> <h3>东岳祠</h3><h3> 东岳祠,西北隅连昊天神祠,东邻文昌宫,又名泰山庙。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1567年建筑。1825年、1877年重修,是奉祀东岳天齐仁圣大帝黄飞虎的庙宇。</h3> <h3>  往西走到后山的山脚下,有一参天大树,雷劈火烧后,仍枝繁叶茂,故称“火烧槐”。</h3> <h3>  关帝庙正殿中供奉关羽坐像,四壁有壁画。</h3> <h3>  正殿所悬“如天之平”匾额,是清咸丰年江苏省丹阳县虎臣韩寅绶敬立,意为与天同高,赞关公之伟大,立于1861年。正殿中供奉关羽坐像,四壁有壁画。</h3> <h3> 台阶尽头尽头是朝阳洞,负山向东,每当旭日东升,该洞先得阳光,故称朝阳洞。面宽75米,进深45米,占地面积3375平方米,悬山顶。左右辟门各一,左通财神洞、待凤轩,拾级而上,可到吕祖阁、读书台、三台阁。</h3> <h3>  朝阳洞的左右辟门各一,左通财神洞、待凤轩,拾级而上,可到吕祖阁、读书台、三台阁。</h3> <h3>待风轩</h3><h3> 待凤轩坐北向南,面阔三间,进深六间,单檐硬山顶,梁柱结构简洁,前有壁廊。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创建,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重修。唐人牛丛有诗曰:“洞名独占朝阳号,应有梧桐待凤栖。”待凤轩的名子就是从这里来的。</h3> <h3>  朝阳洞右通老君洞。门前危磴陡立,宛若云梯,俗称七十二圪台。自下仰观,更是高峻。洞檐前横匾为“别一洞天”,檐里有榜书“朝阳洞”。檐柱挂木联两副,一副是:“胡岚烟水连空翠,暮花松云拂洞空。”另一副是:“石磴登云原有路,洞门迎旭别开天。”从匾联的字句中,我们就可以享受此地幽雅寂静、别有天地的美妙风光。洞门里还有杨二酉书写的“眼底壶天”横匾一块,不仅书艺超群,而且寓意饶有景趣。<br></h3> <h3>读书台</h3><h3> 读书台又名伴桐亭,清代乾隆五十年(1785年)始建,面阔三间,门口上悬“读书台”一匾,为知县吴重光所题。</h3> <h3>三台阁</h3><h3> 三台阁位于读书台北,与吕祖阁、读书台组成一组晋祠最高建筑群,登高望远之所。清光绪初年,晋祠住持僧续昙募款修建。三台,星官名,分上、中、下三台,属太微垣。最尊者往上台,次者往中台,再次者往下台。</h3> <h3>  这是朝阳洞内,眼底壶天牌匾。</h3> <h3>  走在悬瓮山腰,抬头仰望,危磴陡立,宛若云梯,俗称七十二圪台,道家称“七十二福地”,原来这里尽是道教建筑。台阶尽处,崇楼高阁,依山而建,错综排列。</h3> <h3>吕祖阁</h3><h3> 吕祖阁始建年代不详,据记载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以前就有吕祖阁,里面供奉八仙之一,也是全真教始祖的吕岩-吕洞宾。</h3><h3> 北部区域游览完后,前往南部区域继续游览。</h3> <h3>钧天乐台</h3><h3> 位于昊天神祠对面,坐南朝北。是专为祭祀关帝唱戏的戏台。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乐台高1.5米,台前三面围以低矮的石雕栏板。台前三面开敞的卷棚歇山式建筑,高7.5米。后部为面宽三间单檐歇山顶乐搂,高12.1米。&nbsp;&nbsp;钧天乐台是一座比较典型的清代舞台。</h3> <h3>  唐叔虞祠,唐叔虞亦称叔虞,姬姓,名虞,字子于,因封在唐国,史称唐叔虞。</h3> <h3>  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同母弟,母王后邑姜(齐太公吕尚之女),周朝诸侯国晋国始祖。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年幼继位,由叔虞的叔父周公旦摄政。周公旦灭亡唐国后,把唐地封给叔虞,唐叔虞死后,其子燮(燮父)继位。燮迁居晋水之旁,改国号为晋,是为晋侯燮。</h3> <h3>  这几位女性伎乐像,高度与真人相近,头梳高髻,髻前戴凤簪花饰,穿右衽紧袖短袄,下穿裙裾,腰系软带束围腰,肩披帛带及地,足尖微露。</h3> <h3>晋祠铭</h3><h3> 即晋祠之铭并序碑,当年由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并书。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太原,建立唐朝后到此酬谢叔虞神恩,铭文歌颂宗周政和唐叔虞建国策略,宣扬唐王朝的文治武功,以期巩固唐皇室政权。</h3> <h3>唐碑亭</h3><h3> 唐碑亭,即"贞观宝翰"亭。亭内陈列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碑刻"晋祠之铭并序"。 全碑1200多宇,书法行草,骨骼雄健,笔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书法神韵,是书法艺术的珍品。</h3> <h3>晋祠之铭并序碑</h3><h3> 在晋祠贞观宝翰亭内有唐太宗撰文并书。碑高195 厘米,宽120厘米,厚27厘米,方座螭首额书飞白体"贞观廿年正月廿六 日"。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太原,建立唐朝后到此酬谢叔虞神恩,铭文歌颂宗周政和唐叔虞建国策略,宣扬唐王朝的文治武功,以期巩固唐皇室政权。全文一千百零三字,行书体,劲秀挺拔,飞逸洒脱,骨格雄奇,颇有王右军书意。刻工洗炼,是仅次于《兰亭序》法帖的杰作,可谓行书楷模。</h3> <h3>南部:从瀛胜楼起,经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亭、水母楼,至公输子祠。</h3> <h3>  据介绍,白鹤亭也叫水亭或小兰亭。明代嘉靖年间创建,清道光三年(1822年)重修。</h3> <h3>三圣祠</h3><h3> 三圣祠里面原来供着孙思邈、扁鹊、仓公,乾隆年间改供孙思邈、仓公、龙王</h3> <h3>真趣亭</h3><h3> 真趣亭,长方形,歇山顶。坐在真趣亭上,晋祠的亭台楼阁古树流水尽在眼前,仿佛置身江南。</h3> <h3>难老亭</h3><h3> 难老泉上建有“难老亭”,泉亭下端的清潭西壁半腰间,有汉白玉雕成的龙头,泉水由此向东喷水,泻入下方清潭。</h3> <h3>水母楼</h3><h3> 水母楼位于晋祠圣母殿旁边,又叫水晶宫,供奉的主神是晋水源头三泉之一的难老泉水神。</h3> <h3>水母神像</h3> <h3>  在水母楼和圣母殿之间还有两座不大的建筑:公输子祠和台骀庙。公输子,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盘,因其为鲁国人,又称鲁般,古时“般”和“班”同音通用,故人们常称为鲁班,被封为工匠之始祖。在此处有鲁班祠不奇怪,因为传说圣母殿就是在鲁班的指点下建成的,只是公输子祠在一二十节台阶之上,我就没去。台骀庙就在圣母殿南侧,三间悬山顶房,为五十年代重修之庙;正中塑着台骀神像,白面长须,气态雍容,左供土地神、右奉五道神;背墙上是彩绘壁画,内容为先民们渔猎耕种图,表达了对台骀功绩的颂扬。只是台骀据说是汾水之水神,却寄身在晋水之神的庙中,显得有些屈尊。&nbsp;</h3> <h3>  公输子祠,公输子,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盘,因其为鲁国人,又称鲁般,古时“般”和“班”同音通用,故人们常称为鲁班,被封为工匠之始祖。在此处有鲁班祠不奇怪,因为传说圣母殿就是在鲁班的指点下建成的,只是公输子祠在一二十节台阶之上。</h3> <h3>  台骀庙,就在圣母殿南侧,三间悬山顶房,为五十年代重修之庙;正中塑着台骀神像,白面长须,气态雍容,左供土地神、右奉五道神;背墙上是彩绘壁画,内容为先民们渔猎耕种图,表达了对台骀功绩的颂扬。只是台骀据说是汾水之水神,却寄身在晋水之神的庙中,显得有些屈尊。</h3> <h3>  参观完南都后,看到路边有一个王姓宗祠,对此很有兴趣,就进去看看。</h3> <h3>  子乔祠建于公元1526年,代表中国王氏宗祠的子乔祠。是明代重臣王琼为纪念先祖太子晋所建。祠内有保留至今的历代王氏族谱,足以证明太原王氏就是中华民族王氏的开元始祖。</h3> <h3>  王氏始祖太子晋为周灵王太子,因直谏而被废为庶人,后抑郁而死。其子宗敬见东周王朝日渐衰微,于是避乱隐居太原,又因其为王族继承人而被称“王家”,从此有了太原王氏。</h3> <h3>  北魏孝文帝将太原王氏定为天下四大姓氏之一,唐太宗制定氏族制时,太原王氏又被列为天下五大姓氏之一,因而太原王氏有“天下第一王”之称。</h3> <h3>  奉圣寺,位于晋祠的最南部,坐西朝东,全名十方奉圣禅寺,又名释迦厂。</h3><h3> 武德五年(622),唐高祖李渊赐额“十方奉圣禅寺”。</h3> <h3>  一日尉迟敬德向高僧智满讨教:“割绝他命,敢问还否?”师云:“将军有悔心,天启之也”。再问:“若斋僧建刹如何?”师答:“一念善心生,获福无涯矣”。尉迟恭听罢顿首叩谢,并设宴款待,遂改建其别墅为梵刹。</h3> <h3>  奉圣寺最初是唐高祖李渊为功勋显赫的大将尉迟敬德所修别墅。</h3> <h3>  奉圣寺内的彩塑人像</h3> <h3>  舍利生生塔是奉圣寺最著名的古迹,相传塔下埋有生生不息的佛宝舍利子而得名。</h3> <h3>  在晋祠南部一隅,有一处水面,名曰“西湖”,倚悬瓮山麓,周围的景致非常漂亮。在西湖的一侧,有一座让人颇为关注的十方奉圣禅寺,高高的舍利生塔更使西湖美景熠熠生辉。</h3> <h3>  据载塔创建于隋代开皇年间,宋代曾重修,今存为乾隆帝十六年重建,是中国清代砖塔中的佳作。塔身高近四十米,八角七层,轮廓秀美,挺拔壮观、雕饰巧妙。一层东面开门,塔门匾题“形明动化”四字,二层以上每面有券形门洞,每级有砖匾四块,匾字均为杨二酋所书;最让人赞叹的是,每层间均是砖制斗拱挑出,饰以琉璃勾栏,大增楼之秀丽,为我所仅见。</h3> <h3>  据说塔内设有螺旋蹬道,可登塔顶,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只是现在楼门紧锁,无福登临了。据载最初修建时塔下埋有一粒佛祖舍利子,而乾隆年间重建此塔时,竟发现有许多舍利子,于是取“佛门有灵,生生不竭”之意,名之“舍利生生塔”。</h3><h3> 塔位于奉圣寺北,寺东西向,两进院子,从浮屠院经一小门便来到后院,院中主殿大雄宝殿坐落在最西面。殿居两出月台之上,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上饰彩色琉璃瓦,院南北有卷棚顶配殿。</h3> <h3>  两进院子以弥勒殿相隔,弥勒殿亦为前院主殿,前院东西建有游廊,廊下上百块石碑,为唐华严经石刻;山门景清门与弥勒殿相对,大门两边有高约丈许的四大天王彩塑像,门外两尊赤裸上身,露出隆起的肌肉,颇有西方雕塑之风格。据载奉圣寺最初是唐高祖李渊为功勋显赫的大将尉迟敬德所修别墅,唐高祖武德五年敬德捐建寺庙,全名十方奉圣禅寺。在以祠堂、神庙为主的晋祠,有此一佛寺,也算一奇,就连山门廊柱上的对联也是“山环水绕无双地神乐人欢第一区”。我游到此处时,已是中午,想来佛寺之中的塑像大多相类。</h3> <h3>  舍利生生塔塔院西侧,有座情趣特别的院落叫留山园。规模虽然不大,但小巧精致,别有情趣。</h3> <h3>  留山园内两个凉亭,一个叫留山亭,一个叫伴云亭。</h3> <h3>  出奉圣寺后,一路向北。晋溪书院,这才是子乔祠的正门。</h3> <h3>  至此,晋祠全部参观完毕。再看看导游图。我们几乎走遍了晋祠所有的景点。</h3> <h3>  值得称道的是晋祠的整体建筑,背靠悬翁山,内有晋水发源处难老泉,从北魏始建历经千年不同朝代的修建扩建,古老的建筑凝结着千百年来人们的心血和智慧,我真的找不出合适的词形容晋祠,只能说晋祠是我所看到的古建筑群中感觉最好的,她既有寺庙的庄重和神圣,又有私家园林的别致和精巧。依山而建的布局更使巍峨壮观。我相信这里边的每一处都已有了灵气,否则怎么能让今人一看便折服,便赞叹呢。</h3> <h3>  因为山西悠久的历史,有所谓“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一说,而山西文化之源在晋,晋之源在唐叔虞,从这个角度看,唐叔虞祠、即晋祠之意义是绝不可忽视的。</h3> <h3>  晋祠只是花半天时间匆匆一游,如带上干粮慢慢游览一天是不错的选择。我的一天晋祠游览结束于晋祠公园的大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