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亲心愿

竹笛

<h1><b><br></b><b> 岁月的风铃摇落了落叶,催醒了枯枝。时光的钟声和我的喜悦一起舞蹈,也不断驱赶着我的烦恼和赖着不走的苦闷。父亲不顾他的几位知心朋友的挽留提前走了。使我一直觉得他们几位老人应该好好的在一块聚一聚,好好的谈一谈,好好的见见面。回忆过去,享受当下国泰民富的生活,展望美好的未来。人生几十年凝聚了父辈们多少友谊与情感。想到这里我有种越来越强烈的冲动,那就是想拉住时间的车轮,让他减速,让他停顿,让几位老人永远年轻。但岁月蹉跎,时光无情,几位老人都已是近百岁老人了,看着他们一天天变老,成为我越来越強烈的心痛。2019年五一小假我领女儿、儿子去重庆、成都看望了几位老人。父亲生前的好朋友左叔叔、张阿姨,宋叔叔、谭阿姨,曾叔叔、李阿姨。</b></h1> <h1><b>  第一站我去了成都西华大学看望了宋叔叔和谭阿姨,宋叔的儿媳鲁桂芝大姐接待了我。她热情好客,虽然我们是第一次见面,但没有一点生疏感。见到宋叔叔和谭阿姨,寒暄之后,中午鲁大姐酒店款待了我们。下午我和曾弟告别了宋叔叔全家离开他们去了彭州曾叔家。虽在宋叔家短暂停留了几个小时,但看到宋叔和谭阿姨身体硬朗,我打心里高兴。听说宋叔叔和谭阿姨每周要坐几个小时的公交车去几十里路外看一场川戏。调节自己生活,乐趣无穷。儿媳妇也要来回陪同,常年累月,年复一年。这位大姐贤惠,善良,孝顺,周到的侍候养两位老人,我内心除了感动,还有佩服。家庭重担鲁大姐一身挑起,生活的有滋有味,不愧是一位伟大的女性。我默默地为鲁大姐赞叹、为她点赞。</b></h1> <h1><b>  宋叔给我讲他和我父亲与左叔叔、曾叔叔一在北京大学,吉林农大等东北工作的情况……</b></h1> <h1><b> 宋叔叔专家、教授 。 过去是研究生导师,现在是人生导师。</b></h1> <h1><b>  曾老师(专家教授)和老伴李阿姨</b></h1><h3></h3> <h1><b>  5月1日下午我和曾弟从西华大学出直奔曾叔家,见到两位老人心情格外激动,曾叔和李阿姨把浓浓的爱给了我,使我顿时有了回到父母身边的感觉,两位老人拉着我的手,问长问短,问寒问暖。把他过去与父亲一块儿工作,生活,一块儿教学,一块儿打球锻炼等年轻时候的一些美好回忆,讲述得清清楚楚,历历在目。也使曾叔叔和李阿姨愉快的回忆了一次他们年轻的过去。仿佛回到了他们的青年时期。曾叔叔讲着讲着脸上就乐开了花,李阿姨时不时上前补充一句。两位老人乐开了怀。时而笑容满面,时而放声大笑,我听着听着,也为之动容热泪盈眶。能想象出他们当时几个人,虽来自四面八方,同住一舍,交往甚深。我认真的聆听着父辈讲那过去的事情。李阿姨随即送给一张珍藏了六十年之久的珍贵的照片,父亲和曾叔叔、左叔叔、宋叔叔在北大工作时的一张合照。晚上曾弟安排我吃住在高级宾馆,把我当作贵宾对待。</b></h1> <h1><b>  这是李阿姨珍藏的一张十分珍贵的照片送给我作为永久的纪念。  </b></h1><h1><b></b><b> 前排左边:曾叔叔曾令成老师 右边:宋叔叔宋代元老师</b></h1><h1><b>  后排左边:我父亲朱宗武老师 右边:左叔叔左文彬老师</b></h1><h3></h3> <h1><b> 5月1日早我从宾馆再次回到曾老师家,和李阿姨我们三人照相留念。随后曾叔执意要去酒店就餐招待我,我说在家吃饭,咱们说说话,叙叙旧。老人家去酒店的态度很坚决,我也只好顺从。吃完中午饭告别了曾叔一家。曾弟把我送上了回成都的客车。挥手告别,激动万分,难舍此情,难忘此行。</b></h1> <h1><b>  就在我将要离开彭州准备下一段行程去重庆合川区太和镇时,两位老人还执意要送我一程,我们难舍难分。这是曾妹搀扶着老人送我回家的路上,我顺便抓拍了小视频,来作释怀。</b></h1> <h1><b>  左老师(专家 教授)和老伴张阿姨</b></h1><h3></h3> <h1><b>  来到左伯伯家。5月2日下午与5月3日早上左叔叔给我做了两场人生报告,教我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如何为人处事。报告内容大体如下:<br>  做人要本本分分。一个人一生都要遇到许多大大小小的事情,遇到了问题,如何解决,如何处理?首先要全面仔细、认真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处理问题要以道德为本、读耕为根。 </b></h1><h1><b> 一个人一生的生活三步曲是:要活命、要生活、要发展。<br> 一个人一生有许多擦肩而过的机遇,不要盲目追求,一切顺其自然。</b></h1> <h1><b>  左叔叔教诲:</b></h1><h1><b> 在这个世界上不仅人与人之间要彼此尊重,生物之间同样要相互尊重。我们要学会好的品德,人有大小,能力有大小,但人各有所长,在这个社会各人各自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没有一颗小小的螺丝帽,这个机器就转不了。所以说一个人所处的位置很重要,不是你这个人有多么重要。在母亲身旁坐的左大姐名字叫:左跟泽。她在家所处的位置就很重要。兄妹四人排行老大,所以我叫大姐。她名字也很有意思就是永运跟着毛泽东走革命道路。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几十载</b></h1><h1><b>现在退休在家伺候着左叔叔和张阿姨。里外是榜样,是楷模!!</b></h1> <h1><b><br>归纳五点: <br>  1 要关心国家大事和世界大事。97岁的人了给我“报告”中,健谈了一个小时,说的全都是新话,什么金砖四国,G20峰会,一带一路……时刻关心着国家大事。<br>2 一辈子不整人也不整自己。<br>3 一辈子爱财不贪财。<br>4 一辈子要乐于助人。<br>5 一辈子不道人之短。<br>  以上五点是作人的原则,并且给我列举了大量的例子,分类说明。头脑之清晰,逻辑之严谨,条理之分明。口齿之清楚,用词之恰当准确。几个大问题,每一个问题下面几个小问题,讲述的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令我佩服。我想这位在工程领域里的专家教授,学识之渊博,思维之敏捷那象是一位97岁的耄耋老人在讲话?我听着,我激动。默默地祝福他老人家健康长寿。</b></h1> <h1><b>  这是2000年5月份左叔和宋叔来我家时的合影,当年就听说曾叔腿脚不太好,不能出远门走很长的路,未能来陕去长武观光。我坐在D1911次列车上,思绪万千,窗外的景物飞速而过。和着火车行进节奏的晃动。我的思绪回到了2008年5月份左叔叔和宋叔叔先后来我家的情景 。十多年过去了,左叔叔和宋叔叔在我家那些天所有的讲话和活动,还在我眼前历历在目,像电影一样清晰。在我脑海里留下很深的记忆……</b><br></h1> <h1><b>  曾弟和爱人俩口子热情的接待了我,从饮食起居,悉心照顾,无微不至,令我铭记在心,难以忘怀。</b></h1> <h1><b>  这位婶婶是照顾左伯伯和张阿姨的饮食起居的行家里手。几十年如一日,照顾的非常周到,做的饭菜味香可口,熟烂程度,火候的把握,恰到好处。最适合上了年纪的人吃。两位老人的房间整理得大方得体,卫生整洁,老人用的生活用具,拐杖摆放有序。衣服洗得干干净净。</b><b>生活上照顾两位老人一天三顿,早上吃一馒头,一个鸡蛋,一碗稀饭,中午一碗米饭,吃点肉食,少量水果(或水果汁)。下午吃一大碗米线或面条,喝酒一小杯,喝(品)杯茶。一天三顿饭,换着花样,变着口味,样样有序,忙而不乱随老人心愿去做。真可谓百依百顺,孝顺有加。我为婶婶点赞。也祝左叔叔和张阿姨健康百岁。</b></h1> <h1><b>  这次成都一一重庆之行,主要任务是看望父亲生前的老同事、老战友,左叔叔97岁,老伴张阿姨96岁,宋叔叔93岁、谭阿姨85岁,曾叔叔92岁、李阿姨88岁。每到一家,老人激动,健康快乐,思维清晰,讲话清楚,谈古论今。儿女们热情接待,让我动情、动容。</b><b>生活旅行、照顾周到,这种传统的中华美德,真诚的世交让我们代代相传。此行收获颇丰,受益匪浅,开了眼界,长了见识。在此对各位姐妹兄弟深表谢意。</b></h1><h3><br></h3>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ul><li><b style="color: rgb(1, 1, 1);">后记:就在这篇美篇发稿的时候大姐告诉我左伯伯的老伴张阿姨于2019年12月8日逝世。享年96岁。</b></li><li><b style="color: rgb(1, 1, 1);">呜呼!哀哉! 痛哉! </b></li><li><b style="color: rgb(1, 1, 1);"></b><b style="color: rgb(1, 1, 1);">人生七十今不稀,</b></li><li><b> 年过九旬始称奇。</b><br></li><li><b> 健康长寿定可期。</b><br></li><li><b> 心平气和修性命,</b><br></li><li><b> 几位老人岁过九,</b><br></li><li><b> 再为百年做努力。</b><br></li><li><b> 孙曾绕膝乐享年,</b><br></li><li><b> 快乐生活代代传。</b><br></li><li><b> 张氏阿姨先前去,</b><br></li><li><b> 化作悲痛时珍惜。</b><br></li><li><b> </b><br></li><li><b>写于2020年元月23日(腊月二十九曰)。大年三十(除夕)晚修改定稿。</b><br></li></ul></h1><font color="#010101"><b style=""><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u><b><br></b></u></div></b></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