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老北京——紫禁城与北京的中轴线

50后de

“北京城这条中轴线把你由永定门领到了前门和五牌楼,是一个高峰。过桥入城,到了中华门,远望天安门,一长条白石板的“天街”,止在天安门前五道桥前,又是一个高峰。然后进人皇城,过端门到达了午门前面的广场。到了这里就到了又一个高峰。在这里我们忽然看见了紫禁城,四角上有窈窕(yǎo tiǎo)秀丽的角楼,中间五凤楼,金碧辉煌,皇阙(què)嵯(cuó)峨的形象最为庄严。进人午门又是广场,隔着金水河白石桥就望见了太和门。这里是另一高峰的序幕。过了太和门就到达一个最高峰——太和殿。这可以说是这副长“手卷”的中心部分。由此向北过了乾清宫逐渐收场,到钦安殿、神武门和景山而渐近结束。在鼓楼和钟楼的尾声中,就是“画卷”的终了。” <h3></h3><h5><b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15px;">图说</b><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15px;">:<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15px;">1 永定门&nbsp; 2 正阳门&nbsp; 3 大清门&nbsp; 4 天安门&nbsp; 5 午门&nbsp;&nbsp;<br></span>6 太和门 7 太和殿 8 中和殿 9 保和殿 10 乾清门 </h5><h5> 11 乾清宫 12 交泰殿 13 坤宁宫 14 御花园 </h5><h5>15 神武门 16 景山 17 地安门 18 鼓楼 19 钟楼</h5><h3><b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17px;"><br></b></h3><h3><b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17px;">京城的中轴线</b></h3><h3>北京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古都,老北京的城垣和城门,是明代永乐年间在元代大都城的基础上改建和扩建的,历经清代、民国,直到北京解放之前,北京城仍是明、清两朝故都的旧状。老北京城市布局严谨,以皇城为中心,南北由一条8公里长的中轴线相贯串。中轴线南起外城的永定门经内城的正阳门、皇城之大清门、天安门、紫禁城的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神武门、景山、皇城之地安门、鼓楼、直抵北面的钟楼。这条中轴线串联着四重城,即外城、内城、皇城和紫禁城。中轴线仿佛是一部气势磅礴的交响乐,永定门是序曲的开始,至正阳门进入主题,在景山达到高潮,钟鼓楼以强有力的节拍结束尾声。北京中轴线自元代已局部形成,至明永乐、嘉靖又向南延伸,在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清政府将其定为“本初子午线”,即零度的地球经线(未被国际认定)。至今,此“中轴线”仍为北京发展、建设和规划之特色。</h3> <p><b>永定门</b><br></p><p>永定门是北京城中轴线最南端的重要建筑标识,既是外城之正门,也是外城最大的城门,它位于今永定门东、西街之交汇处,是明、清两朝皇室前往南苑团河围猎的主要通道。<br><br>永定门城楼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城楼形制为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城楼连城台通高26.30米。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始增筑瓮城,在清乾隆年间又增建了箭楼,其形制为单檐歇山式屋顶,铺灰筒瓦、饰灰瓦脊兽,连城台通高15.85米。箭楼下城台正中对首城楼门洞辟一券洞门。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改建重修永定门城楼,提高永定门城楼的规制,箭楼未改。故永定门城、箭楼比例差距较大。1951年因修铁路在永定门城楼东西两侧城垣各开一豁口。1957年,永定门城楼与瓮城、箭楼同时被拆除。目前,北京已经重建了永定门城楼。<br></p><p><br></p> <p></p><p><br></p> <p><b>正阳门</b><br></p><p>正阳门是内城九门正南之中门,俗称前门,亦称丽正门。它位于天安门广场南端,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正阳门是明、清两朝北京内城的正南门,因是皇帝出入之门,亦称“龙门”,也是北京内城九门中规模最大和现存的一座城门。<br><br>正阳门城楼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取“圣主当阳、日至中天,万国瞻仰”之意,在旧时,正阳门城楼曾是全城最高的建筑,整座城楼通高40.96米,城楼为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重檐歇山三滴水结构;瓮城巨大,呈弧形,南北长108米,东西宽88.65米,东西两侧各开门洞一个,上有歇山屋顶闸楼,城内建有一座关帝庙和观音大士庙,瓮城建于明正统元年至四年(1436~1439年);箭楼与瓮城同期建造,重檐歇山顶,连城台通高35.94米,是北京所有箭楼中最高大者。箭楼城门是皇帝出宫的重要通道,此外常年关闭。城门进深达32米,并设有两道城门,南城门有两扇红漆木门组成,门上安有九排、每排九颗大门钉;北城门内为木制,外包铁皮,上下启动,重达千金,即可防御,又可防火。<br><br>正阳门是将元大都南城垣(丽正门)向南移0.8公里迁建的,后曾四次焚毁,四次重建。民国四年(1915年) 北洋政府为修环城铁路,聘德国工程师罗思凯格尔设计改建正阳门方案,并拆除了正阳门瓮城及东西两座闸楼,改建后的正阳门箭楼增加了西洋色调。1967年因修地铁,将关帝庙和观音庙拆除。正阳门城楼和箭楼于解放后曾多次维修,并对社会开放。<br></p><p><br></p> <p><b>天安门广场</b><br></p><p>天安门广场位于天安门与正阳门之间的中轴线上,明清时期,天安门广场只是皇宫大门外的一个前院,天安门与大清门(大明门、中华门)之间由东南西三面红墙圈起的一块“T”形广场,正中为千步廊之通道。在T字形宫墙外,两侧按文东武西之制,排列着中央的“五府六部”。长安街东、西两端有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今长安街文化宫和中山公园前面),从两门往南直到大清门,四周围以红墙形成封闭区。千步廊于1915年拆除,长安左、右门于1952年被拆除,东、西围墙于1958年拆除,中华门于1959年拆除。</p><p><br></p> <h3><font color="#010101">如今,天安门广场已成为世界名城中最大的广场。面积由最初的11万平方米,扩展为南北长 880 米,东西宽 500 米, 总面积达 44 万平方米的广场, 可容纳 100 万人举行盛大集会。 天安门城楼坐落在广场的北端,五星红旗在广场上空高高飘扬。广场中央,矗(chù)立着37.94米高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这是20世纪50年代在中轴线上建起的地一座建筑。人民大会堂和国家博物馆在广场的东西侧遥遥相对。 毛主席纪念堂和正阳门城楼矗立在广场的南部。天安门广场已被评为新北京十六景之首。</font></h3> <p><b>天安门</b><br></p><p>天安门位于皇城南垣正中,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它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l7年),原名承天门,以示皇帝“承天启运,受命于天”。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后,改称天安门,既包含了皇帝是替天行使权力,理应万世至尊的意旨;又寓有“外安内和,长治久安”的含义。明、清时,天安门是皇城的正门,遇有新皇帝登基、大婚等重大庆典活动和皇帝父母进宫,都要启用天安门。<br><br>天安门城楼重檐歇山式屋顶,上覆黄琉璃瓦,屋顶的正脊与垂脊上装饰着鸱(chī)吻、一位仙人、九个走兽,这在我国古建装饰中是最高级的。城楼宽九间,进深五间,取“九五”之数,象征着皇帝的尊严,面积达2000平方米,城楼内所用木材大部分是楠木,楼内由直径2米的60根红漆巨柱排列成行,60代表着一个甲子,寓意着封建王朝周而复始。城楼原通高33. 7米,1969年翻建后高达34.57米,1984年大修时又恢复原貌。城门有5个拱形门洞,中间的门洞最大,高8.82米,宽5.25米,唯有皇帝可以进出,两侧门洞宽为4.43米,最边上的两门宽3.83米,供不同级别的人进出。<br><br>天安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开国大典的主席台,也是国徽图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今天,天安门已成为世界各国人们喜爱的游览胜地。<br><br><br></p><p><br></p> <p></p><p><br></p><p><br></p> <p><b>紫禁城</b><br></p><p>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又称“大内”,俗称故宫。它位于北京市中心,前通天安门,后倚景山,东近王府井街市,西临中南海。它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朝第三个皇帝朱棣历时14年,用工30万人建成的。明、清两朝 24位皇帝在这里统治长达 491年。<br><br>紫禁城占地72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9000多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这些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贯穿了整个城市,极为壮观。<br></p><p><br></p> <b>午门</b><br>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是一个平面呈凹字形门楼,午门外正南面有端门,形制略同天安门。午门共有五个门洞,可是正面只见三个,中间为“帝门”,两侧为“王门”。在内凹字形的东西两侧有两个“掖门”,被形容为“明三暗五”。中间的“帝门”门洞为御道,只有皇帝一人才能出入。皇后在大婚入宫时走一次,殿试考中的状元、榜眼、探花三人出来时可以走一次,其他人员只能走两侧掖门。午门中为九间重檐庑殿正楼,两侧是南北排开的廊庑,习称“雁翅楼”,“雁翅楼”南北两端各建重檐、四角攒尖亭一座,城楼上五座楼阁,行如凤翅,俗称“五凤楼”。午门城楼通高37.95米。午门不仅是皇帝大婚、祭天、祭地、祭祖和王宫大臣上朝、退朝出入的通道,而且也是明清两朝举行大典、宴请群臣的地方。<br> <p></p><p><br></p><p><br></p> <b>太和门</b><br>太和门是前朝(外朝)的正门,它位于午门北面的中轴线上,明初称奉天门,后称皇极门,清初改为太和门。又因为从此门可到达皇帝的面前,所以也被称为“御门”。前朝是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及左辅右弼宫殿为主体,它是明清两代皇帝办理政务、举行朝会的场所。<br><br>太和门是紫禁城中最雄伟高大的一座宫门,它是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九间,进深四间,通高23.8米。明代,皇帝有时在这里受理晨奏,下诏颁令,被称为“御门听政”。<br><br>太和门到午门之间有一个26000平方米的广场,还有一条内金水河及5座金水桥。<br> <p></p><p><br></p> <b>三大殿</b><br>太和殿、中和殿及保和殿位于太和门北的中轴线上,俗称三大殿,是紫禁城前朝部分的主体。明永乐初建时,分别命名为奉天、华盖、谨身;明嘉靖时改为皇极、中极、建极;清初改为太和殿、中和殿及保和殿。<br><br>三大殿建在一座平面呈“土”字形的三层基台上,它又称为“须弥座”。须弥座南北通长230米,通高8.13米,它的中心是中和殿。四面由廊庑和墙垣围绕,四隅各建重檐歇山顶的方形崇楼一座。整个三大殿区域南北长约338米,东西宽约226米,占地约76388平方米。<br> <b>太和殿</b><br>太和殿,明永乐初建时命名为奉天殿,明嘉靖时改为皇极殿,清初改为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它是前朝三殿的主殿,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屋面形式采用重檐庑殿顶,整个大殿装饰得金碧辉煌,庄严绚丽。里面又高又大,东西63米,南北35米,28米高,有直径达1米的大柱92根,其中6根围绕御座的是沥粉金漆的蟠龙柱。御座设在殿内高2米的台上,前有造型美观的仙鹤、炉、鼎,后面有精雕细刻的围屏。整个大殿到处都是龙的图案,金龙藻井、金龙宝座、金龙屏风、金龙柱子,使整个大殿光彩夺目、金碧辉煌。<br> <p></p><p><br></p> <b>中和殿</b><br>中和殿,明永乐初建时命名为华盖殿,明嘉靖时改为中极殿,清初改为中和殿。它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另外,皇帝祭祀天地、太庙之前,在这里审阅写着祭文的“祝版”,以表示自己的诚敬;在中南海演耕前,也要在这里审视一下耕具,以示真切。<br><br>中和殿是一座四角攒尖顶的方亭建筑,中央最高处安装着铜镀金的圆形宝顶,仿佛巨大的宝珠。因为此处正是四条屋梁交会处,其木件最怕受雨腐烂,罩上一个完整的金属宝顶,既可防雨,又美观。<br> <b>保和殿</b><br>保和殿,明永乐初建时命名为谨身殿,明嘉靖时改为建极殿,清初改保和殿。保和殿是重檐歇山式建筑。明代,举行册立皇后、太子典礼之前,皇帝在此穿戴衮冕,以示隆重。清代,它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清代科举考试最高一级的殿试也在保和殿举行。<br> <p></p><p><br></p> <b>乾清门</b><br>乾清门是后三宫的正门。它是一座殿宇式的大门,座落在须弥座式的白石基台之上,通高1.7米,大门外两侧是八字形琉璃大影壁。大门之前是一个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仅30米的狭长广场,即把前朝于后宫分开,又使两部分建筑在平面上连成一体,高度上的过渡也很自然。<br> <p></p><p><br></p> <b>后三宫</b><br>故宫建筑的后半部叫内廷,以乾清宫(皇帝的卧室)、交泰殿(放置皇帝印玺的地方)、坤宁宫(皇帝结婚的新房)三座宫殿(后三宫)为中心,东西两翼有东六宫和西六宫,是皇帝平日办事和他的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即所谓的三宫六院。<br><br>后三宫在建筑规划上与前三大殿相似,也是建在中轴线之上,但规模要小于前大三殿,三个主座宫殿建在一个封闭的四合院里,其南北长220米,东西宽120米,整个庭院的四面,由相连不断的廊庑相连。后三宫也建在一个呈“土”字形的基台上,其台高2.86米。与前大三殿不同的是,此基台前方有一条宽10米,长50多米,高起地面的甬(yǒng)道,将乾清宫与乾清门连接起来。但此甬道只有皇帝才能行走。<br> <p></p><p><br></p><p><br></p> <b>乾清宫</b><br>乾清宫是后宫中最高大的宫殿,“乾清”意为皇帝循天法则,统治天下,永清海内。乾清宫是重檐庑殿式建筑,面阔48米,进深26米,从基座下地面到殿顶达24米。明清皇帝都以这里为寝宫,生前在这里起居,死后要在这里停灵,以示“寿终正寝”。<br><br>皇帝每天要到乾清宫里阅读纪录前代皇帝言论、教导的“圣训”;一些重要的会见仍在这里举行;举行重大典礼之前,皇帝要从这里出宫。另外,康乾年间,还分别在此举办过两次“千叟宴”,60岁以上的人均可参加。<br> <b>交泰殿</b><br>交泰殿有“乾坤阴阳,交通则泰”的含义。它的建筑形式与中和殿基本相同属于四角攒尖式建筑,但规模略小。在明永乐初建时,没有此殿,至明嘉靖年间,方在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增建此殿。在明代,这里是皇后的寝宫之一,清代皇帝把它改为行礼殿,皇后在三大节等日子里在此接受朝贺,届时,嫔妃臣子们要在此行叩拜之礼。<br> <p></p><p><br></p> <b>坤宁宫</b><br>坤宁宫规模略小于乾清宫,但体制相同。坤宁宫在明代是皇后的正宫。清代将7间正殿的东2间作为帝后大婚时的洞房,清代的几个皇帝都是在这里结的婚。皇帝结婚是国家的大事,现在的陈列摆设还是按当时的新房布置,洞房里到处都能见到大红双喜字,百子帐、百子被、百子褥,都寓意婚后要多生“龙子”。宫殿西5间则按沈阳故宫清宁宫的格局,改建为祭祀萨满教的神堂,这里的许多陈设保存了满族的宗教习惯。<br> <b>御花园</b><br>御花园,明代称宫后苑,座落在后三宫北端。由于清代皇帝皇后自雍正以后迁出后宫,遂称御花园。御花园是皇宫里的人们游玩散步的地方,园里有亭、台、殿、阁20余处,古树160多棵,假山两处,水池两方,东西长130米,南北宽90米。位于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坤宁门(御花园的南门)、天一门、钦安殿、承光门和顺贞门(御花园的北门)。中轴线两侧建筑保持左右对称、端庄肃穆的基本风格,又具随形就势,明媚绮丽的特色,集中体现了皇家园林的风貌。<br> <p></p><p><br></p> <p><b>钦安殿</b><br>钦安殿位于御花园中心,它始建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是建在中轴线上的一座盝顶建筑。殿里供奉的是道教玄武上帝(真武大帝)。相传庙神在明清十分灵异,入内官员预先必戒荤酒牛肉等,否则必遭报应。东北角有二足迹,传于嘉靖时两宫火灾,“玄天上帝”曾立此施教。明清时期,每年的立春、夏至、立秋、冬至和阴历的七月七,宫中常在此举办道场。<br></p><p><br></p><p><br></p> <p></p><p><br></p> <b>神武门</b><br>神武门明代称“玄武门”,清代,因避康熙帝名玄烨(yè)的“讳”改成“神武门”。它是紫禁城的后门,与午门同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神武门是重檐庑殿式建筑,城台与城墙同高,高约9.9米,深约19米,辟3个外方内圆之券洞门,门额有郭沫若手书“故宫博物院”石匾。城楼四周围白石栏,楼内原设宫城之钟鼓。神武门城台内侧左、右各有两段登城马道,门北筒子河以涵洞暗沟通水,神武门与北上门(1956年拆除)之间形成小广场,现神武门与景山门相对。<br> <p></p><p><br></p> <b>景山</b><br>景山地处北京城中轴线最高点、故宫北侧。景山始建于金代,金世宗大定三年至十九年(1163-1179)以琼华岛为中心建造了大宁宫,并开挖“西华潭”(今北海),将土堆成土山。元代在此修建延春阁,又开辟了帝后们游赏的西苑,将园内的土山称之为“青山”。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将拆除旧皇城的渣土和挖新紫禁城筒子河的泥土,堆集在元朝建筑迎春阁的旧址上,形成一座土山,取名“万岁山”。因其位置正好在中轴线上,又是皇宫北面的一道屏障, 又名“镇山”,镇元朝王气之意。因修建皇宫时在此堆过煤,又称“煤山”。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将“万岁山”改名为“景山”,含意有三:一为高大之意,二是这里是帝后们“御景”之地;三有敬仰之意。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山上建五亭,亭内各供一尊铜佛,总称五方佛,习称五味神。1928年正式辟为公园。<br><br>景山中峰高44.6米,是旧北京内城的中心,也是当时最高的地方。中峰上的亭子叫“万春亭”,在此可以眺望全城;东侧有“周赏亭”,西侧有“富览亭”;最外两侧分别叫“观妙亭”和“缉芳亭”。5座亭子构成一组秀丽的图案。山前的绮望楼,过去是皇室供奉孔子牌位的地方;山后的寿皇殿、观德殿等,原是皇帝祭祖的地方(现在是北京市少年宫)。<br> <p></p><p><br></p> <b>地安门</b><br>地安门又称北安门、俗称“后门”,始建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九年(1652年)重建,位于皇城北垣正中的中轴线上,南对景山、北对鼓楼。地安门为砖木结构之宫门式建筑,面阔七楹,三明间为通道,设朱红大门三对,左、右各两稍间为值房。地安门内左、右两侧各建雁翅楼,原为内务府满、蒙、汉、上三旗办公室。地安门于1954年被拆除。<br> <b>鼓楼</b><br>鼓楼位于鼓楼东大街与地安门外大街交会处,与钟楼相距约l00米,在北京中轴线北端。鼓楼始建于元代至元九年(1272年),初名“齐政楼”,后毁于火灾。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重建,又毁于火灾。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重建宫室的同时,在旧址东面100码处又重建了鼓楼。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鼓楼遭雷击被毁后重修。清嘉庆五年(1800年),重修。光绪二十年(1894年)再次重修。<br><br>鼓楼是一座单体的木结构古代建筑物,为灰筒瓦绿剪边歇山式重檐三滴水屋顶,外观二层,实为三层(第三层为暗层),通高46.7米,建筑面积为1925平方米,鼓楼总占地面积约为7000平方米。<br><br>鼓楼与钟楼一起,元、明、清时为北京全城报时中心。“暮鼓晨钟”使全城有序可循。1924年改为“明耻楼”,1987年对外开放,1990年起,每年除夕恢复鸣钟击鼓。<br> <b>钟楼</b><br>钟楼位于鼓楼正北约100米,是北京中轴线北部的终点。钟楼始建于元代至元九年(1272年),后毁于火灾。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重建,又毁于火灾。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时为了防止火灾,改变了元、明的木结构建筑,整个建筑采用砖石梁拱券式结构。钟楼通高47.9米,总占地约6000平方米。报时用的大铜钟悬挂在二楼正中的八角形木框架上,铸造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钟高5.55米,下口直径3.4米,体厚0.12~0.245米,重约63吨,是中国最大、最重的大钟,被专家们誉为“钟王”。钟体全部由响铜铸成,撞击时声音纯厚绵长,圆润宏亮,京城内外方圆十数里均可听见。过去每日早、晚分别要连续撞钟108下,俗称“紧十八,缓十八,六遍凑成百零八”。钟声可达20公里之外。 “这个城具有从永定门到钟楼和鼓楼的一条笔直的中轴线,它是世界上一种艺术杰作。这条轴线共有八公里长,中间一组又一组的纪念性大建筑,东西两边街道基本上是对称的,庄严肃穆,是任何大都市所少有的大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