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 柱 屋

心系远山

<h1> 千柱屋,地处浙江省诸暨市东白湖镇斯宅村,是当地习惯叫法,喻为建筑宏大。 </h1><h1> 其实名则为“斯盛居”,因门额上镌“於斯为盛”而名,寓意斯氏家族昌盛之意。建于清嘉庆年间,为当地巨富斯元儒(公元1753一1832年)住宅。坐南朝北,占地面积6850平方米,以主轴线为中心,东西两侧各分设两条辅轴线,计有8个四合院。各院分设天井,前后楼房,左右厢楼,纵横交织,相对而立,布局有序,并以檐廊环绕,互为贯通。各轴之北端,自设门楼出入。屋内运用精湛细腻的木、砖、石雕装饰工艺,题材广泛,寓意深刻,使本无生命的建筑,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体现了主人为家庭和睦而刻意营造的氛围。<br></h1><h3><br></h3> <h3><b> 外部. 由远及近、前后左右</b></h3> <h3><b>  内部 . 院内天井、楼屋,纵横交织,相对而立,并以檐廊环绕,互为贯通。</b></h3> <h3><b> 家 规 . 家 训</b></h3> <h3><br></h3><h3> 古 建 筑 群 落</h3><h3><br></h3><h3> 千柱屋,只是斯宅古建筑群的一个代表。如果把它看做斯宅的全部,那就错了。</h3><h3> 斯宅,是一个古村落,地处深山峡谷,沿河而居。千柱屋在最上面,由此往下,到华国公别墅,有十里之遙。在此期间,至今保存完整的清代古居民建筑还有14处之多,且单体面积都在3000平方米以上,最大的12500平方米。其中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的3处,省级的2处,市级多处。</h3><h3> 发 祥 居</h3><h3> 因门额镌“长发其祥”而名,俗称“下新屋”。为斯元儒之兄斯元仁(?一1819)所建住宅,占地面积3255平方米。坐北朝南,共三进,以中轴线为中心,作对称式布局,各院相对独立,内部以廊轩互为贯通。</h3><h3> 整座建筑设计技艺独特,布局合理,造作考究,雕刻精美,有雕刻艺术殿堂之誉。</h3> <h3> 华 阳 公 别 墅</h3> <h3> 摩崖石刻 . 乐善好施坊</h3><h3> 是斯氏后人为纪念祖宗的善举而建。由清道光皇帝赐匾额并旨准,坊高5.5米,宽6.12米,正中刻“乐善好施”楷书大字,左右楹联:</h3><h3> 活十万户饥民不让义田种德</h3><h3> 庇廿四乡学士允称广厦树功</h3><h3> 下面介绍了斯元儒生平及乐善好施的功绩。</h3> <h3> 还 有 :</h3> <h3> 斯 氏 家 族</h3><h3><br></h3><h3> 到斯宅,如果仅仅看看它的古建筑群落,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还应通过这些体会它所蕴育的深刻文化内涵。</h3><h3> 历史上,斯性因孝而名,崇文重教,家族文化源远流长。现仍保存完好的笔峰书屋、华国公别墅、斯民小学,从私塾、到公塾、到新学一脉相承,从中走出了许多优秀学子。促成民国时期人材井喷,当时的黄埔军校从1期到21期,几乎每期都有斯宅人,从中走出的少将以上的就有10多人。当代以来,更是人才倍出,仅斯民小学培养出来的正高以上的知识分子就超过百人。</h3><h3> </h3><h3> </h3> <h3><b> 笔峰书院、华阳公别墅、斯民小学</b></h3> <h3>  进入斯宅,从华阳公别墅到千柱屋,有一条人行步道,沿河而行,长达10里。我沿这条路上行,不时便看到路边一块块木制标牌,上面记载着从这里走出去的哲人英杰,而且许多都是家族式的,几代人、十多人的都有。一路走下来,记录下来的就有20多块。仅举以下几例:</h3> <h3><b>这个家族出过中国科学院院士、古生物研究所长,全国小学特级教师,国家光电技术专家,前两位为全国人大代表,后一位为省人大常委。</b></h3> <h3><b>这上面两个家族:</b></h3><h3><b> 一为贡生、六品顶带,斯民小学创始人之一,两个儿子留洋,孙辈多为高级职称。</b></h3><h3><b> 一 为留洋归国、大学教授,孙辈4人均为高级职称。</b></h3> <h3><b>这个家族,为清孝廉,斯民小学校长,子物理学教授,孙辈5人及配偶均为物理教授,“一门10教授”,成为物理世家。</b></h3> <h3><b>前者,曾执教斯民小学,后毕业于黄埔六期,留学德国,投身抗日,先后任团、师、军长,少将军銜,后定居台湾,热心家乡公益事业,夫妇均高寿至百岁以上。</b></h3><h3><b>后者,国家水电专家。</b></h3> <h3><b>前者,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历任团、旅、师、军长,中将军衔,为家乡教育出力尤甚。</b></h3><h3><b>后者,高级药剂师。</b></h3> <h3> 斯 宅 </h3><h3><br></h3><h3> 斯宅,为全国斯姓最大聚居地。地处东白山腹地,村域面积10.4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725人,常住人口1500人,2016年时人均收入13000元。</h3><h3> 曾入选首批“中国景观村落”、“中国传统村落”,全国第一批“绿色村庄”,全国“生态文化示范基地”,全国“生态文化村”,浙江省“十大最美乡村”。</h3> <h3><br></h3><h3> 后 记</h3><h3><br></h3><h3> 知道千柱屋,是上世纪80年代初。因有同事在铁道部石家庄党校深造,在党校校刊上发表了我的文章,从而认识了党校厉校长。他是文革前北大毕业生,家在浙江东阳县,当他知道我的夫人家在诸暨时,便告诉他家与诸暨一山之隔,诸暨这边有个地方叫斯宅,斯宅有个千柱屋,他曾翻过山去看过。并且他在负责筹建党校时,还聘请了一个斯氏后代当教授。斯教授叫斯苏民,兼任党校校刋编辑,编过我的文章。他家就在斯宅,刚好有一次我和夫人从浙江探亲回山东,斯教授也乘车回石家庄,在相邻的卧铺偶遇,他也说起过家乡斯宅的事,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h3><h3> 真正到千柱屋,则是十年前的事,我去时还顺便看了“十里红妆”和“斯氏家藏”两个民间博物馆,对千柱屋有了一定了解。</h3><h3> 这次再来千柱屋,刚进斯宅我便下了车。从华阳公别墅开始,沿人行步道上行,一路走一路看。能看到的古建筑都看到了,竖立在路上的名人标牌20多块,也都看了。看时我还特别注意有没有我知道的斯苏民教授的名字,结果最终都没看到,这说明在这里,教授已是司空见惯,当了教授也不一定能上名人榜。</h3><h3>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知道斯氏家族厉害,但不知道这么厉害。这个家族,以孝义起家,崇文重教,没有“富不过二代”的羁绊。即使在社会动荡,改朝换代中,也是名人辈出,常盛不衰,令人敬仰。</h3> <h3><br></h3><h3> 2019.5.3斯宅游览</h3><h3> 5.7完稿于济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