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管黄氏节孝坊

云白烟青

<h3><font color="#010101"> 新管黄氏节孝坊,位于安徽省歙县桂林镇新管村215省道和去紫金山的路口处,离歙县东高速口约500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清雍正七年(1729年)立,三间三楼,四柱冲天,灰凝石,南北朝向,额枋南面刻有“彤史流芳”,北面刻有“女贞崇祀”,下刻有“旌表故儒鲍望锡妻黄氏节孝”。<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彤管,红管的笔,古代女史官用来记载后宫政令和后妃的事。周朝时候,专门有女史手执彤管记录宫廷日常生活中王、王后、夫人、嫔、世妇、女御等人的言行。后来“彤史扬辉”和“咏絮之才”都用来表示女子的文才。因为彤管所记录的都是有一定德行的女人,所以后来也经常用“彤史流芳”来作为悼念女人的悼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女贞崇祀,即为对女子贞节崇拜奉祀之意。秦汉时期,女性伦理之中的贞节观念,并没有被作为一种国家意识形态加以倡导,女性再嫁乃寻常之事。至宋代,形成理学,改变了中国的学术思想以及风俗制度,也使妇女的贞节观念在崇古的基础上愈演愈烈。经过宋、元、明三代对贞节观念的极端倡导,在进入清朝以后,贞节的含义变得十分偏狭了,似乎成了一种宗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黄氏节孝坊雕刻精美、细腻,脊上的鸱吻(chīwěn)和护柱石更是特别。</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檐上风化后落在底座上的石雕</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鸱吻,龙生九子之一,相传龙是用口生孩子,所以把龙的儿子叫做吻。鸱吻形状像四脚蛇剪去了尾巴,传其好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故置之于顶,象征灭火消灾,逢凶化吉。鸱吻的两根须子弯曲别致,似乎在现实中更有避雷针的作用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牌坊边上两根立柱的护杆石有三块,靠外多出一块,呈“T”型布局,充分利用了力学原理,似乎也不多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牌坊在封建社会是一种崇高荣誉的象征,是用于褒扬功德,旌表节烈的一种文化现象,每个牌坊的背后都有一个感情交织的动人故事,但黄氏节孝坊上难识的石刻小字并没有传递出更多的信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巡抚浙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兵部<br>右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加五级王庆昭<br>提督浙江等处学政右春坊右赞善兼<br>翰林院检讨加三级吴垣<br>浙江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加三级徐欐<br>浙江杭州府知府加六级张恕可<br>署杭州府事金华府粮巡厅加三级胡具瞻<br>杭州府仁和县知县加五级王化远<br>杭州府仁和县儒学署教谕事举人?聲琦<br>训导姚若楠</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大清康熙五十年十二月 具题<br>浙江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加三级徐欐<br>移咨<br>江南杭州府知府加一级蒋擢<br>歙县知县加一级鲁宗思<br>大清雍正七年十月 奉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多次路过并没有停下细细欣赏,终于在一个暮春的下午专程来到新管。牌坊前的小水泥坦上晒着的笋干透着乡村清气,近处的水口林郁郁葱葱,远处是长满杜鹃的紫金山。黄氏,一位不知名的女子,在这已静静伫立了近三百年,我只能想象着她曾经的容颜,曾经的守望,是否也会在夜阑人静时遥望星空?“佛于是把我化做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 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黄氏也许就是这么想的吧,又或是她就是那位在树下弹着箜篌的女子?如今,她身化为秀美的牌坊,立在去紫金山赏鹃的路旁,不为节,不为孝,只是为静静等着她的心上郎。(图/文 云白烟青)</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