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从农民到将军的励志书</h3><h3> ——《陈开礼将军——岁月印记》研讨会记略 </h3><h3> 整理/王宗伦 图片/张维</h3><h3> 2019年3月23日,杨敏修先生和游德远先生合著的纪实文学《陈开礼将军——岁月印记》(以下简称《岁月印记》)研讨会在桐梓县广电网络公司五楼会议室隆重举行。另一作者游德远先生因公因事缺席,此次硏讨会局限在桐梓,以主人公陈开礼将军和作者杨敏修先生为主开展。来自桐梓县政协、县文联、县文学协会及社会各界的代表2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h3><h3> 会议由桐梓县文学协会主席张维主持。</h3><h3> 县文联主席袁细强出席会议并作了发言。</h3><h3> 桐梓县政协副主席杨定刚出席会议并作了总结讲话。</h3> <h3> 本次研讨会组织有序,气氛轻松愉快,大家畅所欲言,主要围绕书中主人公陈开礼将军的成长历程、人格魅力、桑梓情怀、纪实传闻等故事进行品评;也针对主要作者杨敏修先生的创作现状、语言风格、文学成就、为人处事等方面进行了剖析总结。这是一次书中人物与作者两相结合的复线式交叉研讨活动,是桐梓县传记文学的一次成功研讨会。</h3> <h3> 研讨会首先由杨敏修先生介绍创作情况及《岁月印记》出版后的三个反响:一是军队的反响,原成都军区部队上将、中将、大校等领导,以及战友、部属等三四十人写诗写文点评此书;二是地方的反响,书籍赠送了书记、县长及文联、文广局、融媒体中心、将军希望小学、柏果小学、灯塔小学等单位负责人,他们均反映“非常珍贵,有可读性,有励志作用”;将军希望小学师生还表示:“用好此书,开展好将军精神的学习传承,培养更有用人才。”三是文化界的反响,许多文友作诗写联发短信庆贺,部分诗作还请陈开礼将军手书回赠。</h3><h3> 敏修先生坦诚地谈到本书的三个不足:一是自己对军队的上层机关了解不够;二是时间仓促,对陈开礼将军的成长历程、心理活动了解不透;三是文字驾驭能力以及两个作者之间的风格差异和语言磨合不够。</h3> <h3> </h3><h3> 敏修先生所说的三点体会,对文学创作者启发很大:一是对文学要敬畏;二是对文学要淡定;三是对文学要有马拉松式的不懈努力。比如他从青年时期起就爱上文学创作,几十年来一直在文学道路上孜孜以求,从未停歇。敏修先生的开场白,谦虚,低调,中肯,坦诚,对在场人都是一个启发,赢得了阵阵掌声。</h3><h3> 在自由发言环节,参会人员大都是有备而来,所以高潮迭起,气氛活跃,研讨热烈,称得上桐梓文学界的一件大事。</h3> <h3> 首先,桐梓县文联副主席兰欣同志作了简短发言。她说,这本书还没有完全读完,但感觉得到,成功的人都有相似之处,成功的人都有不平凡之处。本书用八个章节讲述了一个农民子弟到将军的人生历程,从书中看到了各种闪光点集于将军一身的典范性。</h3> <h3> </h3><h3> 兰欣说,敏修老师非常注重积淀,默默无闻地积累,他还在年轻的时候,就对陈开礼将军关注、酝酿;动笔前,又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十年磨一剑,出版了一部非常可贵的好书,是提醒年轻人塑造自己的优秀读本。 </h3> <h3> 王道耕先生点评说,本书用朴素平实的语言,陈述了一个共和国将军的成长历程,对桐梓人非常有意义。共和国成立70周年来,桐梓的将军只有两位——陈开礼、石治理。70年才出两个,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以前就听到这两个将军的名字,心想有机会见到陈将军就好了。结果陈将军回乡省亲时,反而邀请了我、郑先才、令狐荣楷等人吃饭,充分体现了陈将军对文艺家的尊重和关怀。</h3><h3> 通过对陈将军近距离的接触和阅读敏修、游德远先生的专著,感觉得到,本书呈现的是真真实实的德才兼备的将军形象,充满以德为先的价值取向。古人常说,立德、立功、立言,是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通过敏修、游德远先生的专著,一个有血有肉的将军形象建立起来了。</h3><h3> 道耕先生还专门从书主人公的三个小故事来分析将军形象。一是从将军道耕先生还专门从书主人公的三个小故事来分析将军形象。一是从将军和儿时伙伴令狐荣一之间的友谊来看,后者仅仅是一个开洒水车的工人,而他们一直是好朋友,足见书中主人公成为德的最基本的要义——重情。其二,是将军的包容心。从书中的一个故事来看,外荐不避仇,内荐不避亲,出于公心地处理好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比如在清理“三种人”的时候,遇到曾经为难过他的人,他却不计前嫌,给其重新做人的机会,最终成为阶级兄弟的一员。其三,是面对主官作好参谋。当政委和司令员之间工作上有矛盾时,他作为部下,处理协调好各种关系,要有气度,还得有智慧。通过他的协调,把两方面的关系都协调好了,足见其气度和才华。古人说:“德不配位,祸必随之;才不配位,辱必随之。”而书中主人公,才和德在他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h3><h3> 道耕先生点评完书中人物后,又对本书作者之一杨敏修作了介绍。他说,敏修先生是我的书友,他的小说处女作《晶晶》,让我惊了一跳,起手不凡,一条小狗,通过小说塑造得活灵活现,就连一个出租车司机,寥寥几笔,正面形象就勾勒出来了,非常可爱。</h3><h3> 道耕先生还在发言中拓展开来,阐述了文艺要具有“五气”的个人观点,他指出:“才气、力气、运气、文气、正气”这“五气”,也就是文学创作的“武器”。他还评价敏修先生是最努力的文艺爱好者,要求年轻文艺爱好者要多多向他学习。道耕先生曾担任过县文联主席,他的发言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知识广度,亲切自然,紧贴主题,风趣幽默,引得掌声不断。</h3> <h3> 接着,梁正乾同志作了概要性发言。他说,《岁月印记》一书,一是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人物和他所处的时代,从求学、教书、军旅、退休等几个人生重要阶段着笔,符合地方风土人情、社会印痕;二是对陈将军的描写真实感人,没有刻意褒扬,时间跨度这么大,要写好真不容易。</h3><h3> 正乾同志还以炒菜为例点评本书朴实无华的特色:“写作就像炒菜一样,味精放多了,反而难吃”;三是逻辑思维清楚,一看就明白,篇章结构合理;四是反映了地方风土人情,反映了人物活动的特征;五是展示一个人物的成功奋斗历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幸福都是奋斗得来的。”《岁月印记》反映的就是一个人从平凡到成功的奋斗历程。</h3> <h3> 长期从事书画艺术创作的罗永正老师坦诚地说,写作不一定在于位置高低,抓住一个灵魂,把实实在在的低调、温情的一面写出来,就不得了。通过作品把将军的个人气质、文学风范等精神带到家乡来,是件大好事、善事,非常值得肯定。</h3> <h3> 永正同志对作者表示钦佩。他说,作者虽然平时言语不多,他的分量不在言语上,他的分量都在作品中。</h3> <h3> 专程从遵义开车到桐梓参加研讨会的遵义市十二中语文老师张小宁发言时说:中午才拿到书,只是浏览了一下。之前对桐梓的文学沙龙活动非常羡慕,搞得好,这次专程把儿子带来参加活动,从教育的角度看,也是岁月印记。</h3><h3> 张小宁对杨老师的印象是稳重、严谨、朴实、正直,人品文品都值得敬佩,他在微信群里面说话掷地有声,把写作当成马拉松,痴心不改,文学上要多向他学习。张小宁列举了书中最感动的一个细节,是将军的侠骨柔情。将军的母亲去世,他因有要事没有到场。将军的要事,肯定是国家大事,军务要事,但他把内心的悲痛和一生的遗憾融进了祭文中,读来催人泪下。</h3> <h3> 热心公益事业的艺术家兼老板王琦在发言中说,《岁月印记》书稿还没打印前就看到了。王琦和敏修先生是楼上楼下的朋友,从平常见面打招呼到无所不谈的好朋友。他总结敏修先生一根筋,做什么事情都很专注、投入,被称为“百科全书”,全面发展。他还幽默地打趣:“还是留条路给人家走,要给他人留点空间。”</h3><h3> 王琦同志点子多而且适用。他说,桐梓70多万人中才出两个将军,想请陈将军到“醉月楼”山庄栽棵树,安上石头,命名“将军树”。通过敏修先生的联系,终于把此梦实现了。王琦说,敏修老师乐于助人,把采写红军故事的作者梁隆贤带起去拜访陈将军,还请陈将军题写了“红军在桐梓”五个刚劲有力的大字作为书名。《红军在桐梓》正式出版后,为桐梓文史资料增光添彩了。</h3> <h3> 敏修先生的战友令狐昌贵,他说话声音洪亮,饱含激情。他说,这本书,我反复看。没有黄钟大吕之气韵,也有诗词灿烂之珠玑。从纷繁复杂的材料中,把将军精神传递给大家,非常不错。这本书我一晚上看完。已30年没有遇到这么一口气看完的书了。他从与陈将军私人交往的角度进行了许多补充,讲述了如何修建“军民桥”、捐资修建将军希望小学等故事,也总结了陈将军处理特殊事件的政治胆识和智慧。受到研讨气氛的感染,令狐昌贵还现场朗诵了自己即兴创作的一首小诗,表达对陈将军的敬意。</h3> <h3> 桐梓县政协文史委主任王昌群说:“连续看三个晚上,教科书式的榜样。”她的话不多,但从政协的高度给予了充分肯定。</h3><h3> </h3> <h3> 今年81岁高龄的令狐荣一老先生,他和陈开礼将军是儿时朋友,两人关系一直保持到现在。他的发言,大家洗耳恭听。遗憾的是,他的记忆力衰退,只能讲述一些碎片化的信息。但从只言片语中,也可以感受到他与将军的情深意重,令人起敬。</h3> <h3> 桐梓县诗词联赋并能的王永志老师,他的发言条理分明,逻辑严密,点桐梓县诗词联赋并能的王永志老师,他的发言条理分明,逻辑严密,点线结合,深入浅出,言简意赅。他说,认真拜读《岁月印记》后,陈开礼将军的人生醒悟了自己的人生。他把书举在手中说,首先就这本书装帧而言,土黄色,接地气,如果微微偏红一点,泥土色,更接地气了;就框架而言非常完整,开篇两位作者感言、中间八章正文、后面三篇后记形成一个整体,整个构建合理。作者耗费两年心血,让读者读到了真实的陈将军。八个章节的标题都是七个字,诗一般的语言,副标题都是四个字,整齐规范,就标题而言,就倾注了不少心血。</h3><h3> 永志老师说,传记性的题材,记叙文的方式,讲究实事求是,不能虚构,不能夸张,非常考验作者的写作功力。在未动笔之前,作者在成都与陈将军面对面地交流采访一个星期,收集了大量第一手素材,以及录音录像等视听资料,又从网上搜集了大量信息。作者本身军旅生涯长达三十年,对部队生活比较了解,加上作者与陈将军房檐屋脊的关系,占尽了得天独厚的创作条件,换成其他人,可能都没他们写得好。</h3><h3> </h3> <h3> 杨敏修的老同学汪树德,他总结敏修同学是爱学习、求进取、干实事、有追求的一个朴实人,工作一贯认真,退休后很快学会电脑,无偿地给房管所收资料,协助桐梓房管所编写《桐梓房管志》。“退休后很快学会电脑”这个细节,正是他佳作频出的一个先决条件。</h3> <h3> </h3><h3> 奇石根艺协会会长付长能的发言最简短:“点赞!”就两个字,切合时下网络语言,像石头一样直截了当。</h3><h3> </h3> <h3> 收藏爱好者成阿孟说:“向杨老师学习,学习将军精神。”</h3> <h3> 杨敏修的好朋友胡晓明说,陈将军爱憎分明,经历政治运动,用大爱容忍乡亲、同事乃至对立面的人。挽救一个人,就是挽救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他列举陈将军作为检察员时为受害者据理力争,为人伸张正义等故事,说明陈将军雍容大度。</h3><h3> </h3> <h3> 桐梓县文联主席袁细强在发言中说,本书以陈开礼将军成长历程的为主线,贯穿以各个时期重大事件来展现,再现陈将军的军旅生涯、文武兼备、大智大勇形象的同时也有凡人的家乡情怀,既有治国平天下的志向,也有修身齐家的榜样,是一本励志书。还原真实的历史是很难书写的,期盼更多好作品问世,弘扬文艺人的坚守和执着。</h3><h3><br></h3><h3> </h3> <h3> 张小宁的丈夫江龙清老师原本不打算发言,但受气氛感染,也讲述自己的感受。他说,桐梓的文艺沙龙搞得好,谈文学,品人生,谈得坦诚真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本书出版的意义重大,通过内在的魂,给人正能量的传递。</h3><h3><br></h3> <h3> 郑先才先生说话中气十足,声震屋瓦,每次听他发言,都是一种享受。他高度评价了《岁月印记》的价值。他指出,此书让人读懂了一个作家该怎么去创作的方向或者方法问题。此书成了我的枕边书,想读的时候就读,读得很细,慢慢读,慢慢去体会。</h3><h3> 读懂陈将军,得读懂作者。一是作者必须是一个世界观非常成熟的人。如果没有这样的世界观,陈将军不会选择杨敏修、游德远来写这本书。正能量的作品不是那么好写,要有点意义,首先解决世界观的问题,不然有没有影响,有没有意义还值得商榷。二是读懂了经历就是财富的道理。对于一个作家来说,经历就是财富。好好地思考自己的经历,让它形成文字,写出来,这个财富就不仅仅属于你自己。没有认真思考自己的经历,就不知道财富对你、对社会的重要性。陈将军对敏修、游德远的认识是经过认真思考的,彼此有共同之处,对自己的经历,是要认真思考的人,只有对自己的经历比较熟悉,能够发现自己的财富,才能形成一个有作为的作家。认真分析研究自己的经历,让它变成社会财富,这是一个写作者必须思考和要做的事。三是运用语言非常成熟的作家。平实是最高的艺术。好好地读他的语言风格,风格读出来了,就是有收获了。艺术性的语言,没有一定的修养,没有很高的意识去锻炼自己的语言,是达不到这个高度的。归结起来,真正读懂了一个作家。</h3><h3> </h3><h3> </h3> <h3> 郑先才先生的发言,引起了在场人共鸣,讨论热烈,令狐昌贵情不自禁地补充道,刚开始读的时候感觉套话多,材料冗长,试图删除,但是删了感觉残缺不完整。我是不容易被感动的人,但这本书的确令我感动。将军晋级升迁的几个重大时期,读来扣人心弦,掩卷沉思,浮想联翩,将军面貌温柔可人的细节又浮现眼前。</h3> <h3> 负责主持研讨会的县文学协会主席张维发言时,从创作的角度进行了探讨负责主持研讨会的文学协会主席张维发言时,从创作的角度进行了探讨。他说,一是严谨认真的态度,采访细致,书稿出来又核对多次;二是真实反映了陈将军的一生,从传奇中传说中走到现实生活中来。将军爱好广泛,悟性高,情趣高雅,退休后受人尊重,热情接待乡友等等,真实感人;三是史料性强,没有往神上写;四是条理清晰,逻辑性强,以时间为顺序,从小写到老,便于叙述,便于阅读,借鉴了章回体手法,有建筑学的对称美,每个章节的篇幅都差不多,与作者喜欢诗词歌赋密切相关;五是励志榜样,将军的成功并非祖坟风水,走关系来的,而是与苦干实干,清清白白为官分不开的。《岁月印记》是一部励志书,怎样做人,怎样当官,怎样关爱下属,都有启迪作用。</h3><h3> 在肯定的同时,张维主席也指出了创作上的一些不足之处,一是事例、材料堆砌过多;二是引用的数据过多过细;三是有的地方议论性语言比较多,显得枯燥,生活味不够浓。任何著作都有创作上的不足,张维主席的发言,体现了文艺评论家的直言风采。</h3><h3> </h3> <h3> 最后,桐梓县政协副主席杨定刚作了总结性发言。他指出,《岁月印记》让人感知一段岁月,反映了共和国成长发展的艰辛历程。他说,活在当下,要感到幸福,要懂得珍惜。通过阅读《岁月印记》,反思了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创作的问题。对创作者来说,既是写他,也是在写你自己。阅读陈将军的同时也是阅读作者,认真对照自己,修正自己的过程。</h3><h3> 杨定刚强调,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讲话精神变成各级党委、文联的创作项目,比如聚焦脱贫攻坚、小康建设等当前大事。创作者要有先知先觉,写典型的人和事,要把眼光、笔尖指向这样的人,要接地气,跟得上形势。</h3><h3> </h3> <h3> 笔者在整理研讨会发言笔记的时候深有感触。记得有人说过:“比生命活得长的是文字,比文字活得长的是思想。”将军的故事只是他的故事,将军的人生也只是他的人生。但是,当作者把将军的故事和人生写成专著,那将军的故事和人生,就连通了读者的故事和人生,就形成了叠加式的连锁反应,读者越多越广泛,产生的连锁反应就成N次方递增,将军的故事和人生就不再是孤立于自己的天地,而是对社会、对他人产生着广泛的影响,这就是本书的价值。一部书的价值在于这部书能给后人一种启迪,一种昭示,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h3><h3> 陈开礼从农民子弟到将军,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只有杨敏修、游德远老师两个人写他的传记还不够,桐梓县文学界应该有更多的人站出来,就这样的题材从不同的角度写出更多的作品,一定是一件好事。</h3><h3> 陈开礼将军的很多话,都是通过他们自己的人生阅历感悟出来的。比如“人要记得感恩,生命才会得到滋润”,“人生最大的挑战,就是挑战自己。自己把自己战胜,是一种理智的胜利。自己把自己打败,是一种心灵的升华。”正如杨敏修老师在《岁月印记》自序中说:“我在编撰整理书稿的过程中,查阅了大量军内外相关史料,采访了他的部分战友、下属、老师、同学、亲友、邻居以及有关的人和事。通过一年多时间,深入了解,博采众长,写出了近20万字的文稿。这时,我才从单纯的亲友关系上,真正走进了陈将军,认识了一个贫寒的农家子弟、一个普通的战士,逐渐成长为军队高级将领的历程。” </h3><h3> 目前,《岁月印记》只在小范围内出版,作品质量也有待修正完善的地方,期待公开出版时,作者能吸纳大家的意见建议,再次润色加工,在更大范围、更高层面传播,让将军精神和《岁月印记》走进进更多读者,发挥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的文艺作用。</h3><h3> </h3><h3> 王宗伦:桐梓县公安局宣传科,邮编:563200 手机:13511858621</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