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伊宁市第四中学早期的教学楼)</b></h3><h3><b> 伊宁市汉回中学创建于1953年9月,为省立伊宁市汉回初级中学,此校名沿用至1958年,后改为伊宁市第四中学,位于新华东路喀什街75号。此地最早是由山东来伊的李家二兄弟购置开发的菜地,占地面积100余亩,旧称东大园子。这是一所以汉语教学为主的中学,也是伊宁市当时学科设置较全,师资力量配备较强,招生生源最广的学校,在伊宁市乃至全疆都享有很好的声誉。</b></h3><h3><b> 1969年8月,我和几位同学一起去伊宁市第八小学查看我们上初中的张榜通知,找了好久才在一个角落处,发现我被分配到伊宁市第四中学,心里也暗庆自己分到了好的学校。9月2日,当我和同学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校园后,被迎面不远处的一座圆型花坛所吸引,花坛里盛开着五颜六色的秋菊,在微风和晨光的吹拂照耀下,显得那样婀娜多姿,花丛中不时见到飞来舞去的彩蝶和嗡嗡……直叫的蜂群,空气中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味,使人心旷神怡。饶过花坛是一条宽约4米,长度近百米的青砖小道,直达教学楼正门。道路两旁的果树上挂满了黄红相见的二秋子苹果,技头已被压的直不起腰来,滿世界漂溢着说不清的果香味,十分诱人,令人起敬的是没有一人去采摘偷吃。在通往教学楼的青砖路腰两侧各建一处砖木结构的平房,中间设有走廊,各有八间教室,教室两侧种有丁香树,遗憾的是花季已过,如果在春季,可以想象,展现在眼前的是紫色和白色的花朵争相斗艳,香气醉人。校园操场北侧的一座平房听说是建校初期,由于经费短缺,开建时只雇佣了数名泥瓦大工和木工师傅,其余的体力活都是师生们自己动手干的,房子建成后,曾用于教学和教师办公室,学生宿舍和库房等。校园东侧是一片约几十亩的菜地和果园,师生们常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义务劳动,生产出来的各种蔬菜除供应学生食堂外,还免费分送给教职员工,这就是那个年代四中的基本家底。</b></h3><h3><b> 为什么在条件如此艰苦的年代,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最主要的原因是有一大批内地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他们放弃了内地优厚的生活待遇,自愿报名来到边疆,来到伊宁市第四中学,从事教学工作,是它们开拓了伊宁市第四中学高质量教育之路。我们七0届新生从入校到离校的一年多时间里,印象较深的有吉朝云校长、老师有</b><b>于广义和李有贤(语文)、王</b><b>彻和陈实诚(数学)、</b><b>钱世跃(政治)、崔</b><b>光锐(生物’)、李秀身(地理)、陈加珍(化学)、傳志文和高魁(体育)、王守义(物理)兼任总务等。</b></h3><h3><b> 班级有70届、71届、72届的初中班和后来的高中班。</b></h3> <h3><b> (伊宁市四中原校长吉朝云)</b></h3><h3><b> 校长吉朝云是位典型的革命干部形象,第一次见到校长是在开学典礼那天。当他来到全校师生面前讲话时,似乎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我眼前划过,他中等身材显的清瘦匀称,黝黑的脸庞上嵌着一双明净的大眼睛,讲话声音清脆洪亮富有号召力,整个人看上去精力充沛有活力。在我的学生生漄里,还从未见到过这样富有感召力的校长,暗中思量着他能否治理和管理好这所历经文革动乱,千疮百孔的学校,后来的实事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记得开学不久,我们这个年级的个别同学,由于受“文革”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曾发生学生打骂老师,个别同学在社会上沾染了严重的坏习气,对于这些错误的思潮,吉朝云校长毫无畏惧的在全校师生大会上,态度鲜明的批评处理了各别犯错误的同学,要求全校上下狠抓校风、校纪、校貌的整顿。采用半军事化的规制推动学校管理工作,歪风邪气得到了有效扼制,校风校纪和教学秩序从根本上有了好转,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广大师生都对这位高瞻远瞩,讲话干脆,办事利落的校长佩服有加。</b></h3><h3><b> 由于我们七0届初中班在校时间只有一年多一点,对大部分老师的深层情况了解不多,也就没有发言权。我的班主任李有贤老师(女)在同学们的印象里,是一位德才兼备,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心底里充满了对学子慈母般的爱,同学们都很尊敬她。她讲课条理清晰,逻辑性强,一些深奥的课题通过李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我们就茅塞顿开,李老师讲解《荷塘月色》的情形仍历历在目,“沿着荷塘,是一条小煤屑路……”声调婉转悠扬,抑扬顿挫。真希望再次同赏月色中的荷花在粼粼波光的水面盛开,再一次聆听老师的教诲。在任班主任一年多的时间里,给我留下了抹之不去的慈爱印象,现今八十八岁的老人家在乌鲁木齐市安度幸福的晚年。</b></h3> <h3><b>2019年3月初部分同学看望李有贤老师</b></h3> <h3><b> (伊宁市四中原体育教师傅志文)</b></h3><h3><b> 说起四中在学校体育工作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都离不开体育老师傳志文的辛勤付出,他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体育系,自愿报名来到伊犁,分配到第四中学任体育教师并主管体育教学。在他的带领下,学校体育工作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体育活动在全校师生中得到了深入普及,在州(市)举办的历届体育赛事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曾先后为自治区有关专业队和州(市)代表队输送了大批体育人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他为伊犁体育事业和学校体育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b></h3><h3><b> 我们这个年级的学生入学后,教育工作不是学工就是学农学军,记得珍宝岛武装冲突发生后,学校成立了民兵连,我也加入了基干民兵,也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民兵连长曾经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复员后任学校食堂的管理员,同学们统称他”林管”,白天除了上课,还要利用早晚业余时间参加军事训练,训练课目主要是队列练习、木枪刺杀和投弹等。吃住由学校统一安排,全是免费,许多同学也很羡慕。我们二排的民兵三十余人,住在一间大教室里,晚上入睡后有各种不同的声音,有打呼的、说梦话的、磨牙放屁的,我睡觉比较灵敏,有一点动静吵醒后就彻夜难眠,只能坐在床边发呆。这时马彦明同学的呼声开始了,吵的大家无法入睡,罗刚同学靠近我耳语片刻后,就用红墨水兑点热水,在他面额上画了一个可怕的鬼脸,然后将臭袜子捂在他嘴上,闹醒后还起身大吼,同学们见他的鬼模样都笑的前仰后翻。有时到了下半夜,还得来一次紧急集合,假设敌情,拉出校外跑一趟。有时还要配合基层委员会的工作。记得有一次,我们戴着民兵袖章,手持木棍,在基层干部的带领下,去了汉人街东梁一带的居民区查户口抓盲流(自流人员)。那时的人口管理政策很严格,不是本地户口的居民被查到后,由基层委员会移交到自流人员收容站集中迁返原籍。当看到被我们押送的人员中有托家带口的,有怀抱婴儿的,哭叫声连成一片,从它们的眼神中显露出一种错乱和惊荒,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必经是当时户籍管理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一项政策,不是谁能左右的事。</b></h3> <h3><b> (麦收 网摘图片)</b></h3><h3><b> 有一次,学校安排我排去东方红公社割小麦,在班主任李有贤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自带干粮和镰刀,排着队唱着歌到达了波浪翻滚的麦田,生产小队长用脚步大概丈量了四十亩麦田后说,最好今天收割完,明天可能有大雨,不然还要来一次。四十亩的收割任务,对我们这些学生娃娃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接着李老师分给男生一亩半,女生一亩,男女交叉搭配,只见马彦明(回族)同学撸起袖子,挽起裤腿,脖子上还搭着一条羊肚毛巾,只见他两腿马步,双手看不清是怎么配合的,手中的镰刀“刷”的一闪,一片麦穗就整齐的倒在田间里,动作利落协调,身旁的同学看到后都佩服的五体投地。在他的影响下同学们劳动热情更加高涨,短短的一上午就完成了一大半任务。马雁明同学完成自己的任务后,还帮女同学完成了任务,中间休息时天气实在太闷热,生产队派人送来了茶水和鲜嫩的大黄爪,正当大家品味解渴时,不知是谁说了一声:“游泳去”,男同学齐刷刷的跑向不远处的一滩苇湖,在一片树林的遮挡下,光溜溜的鱼跃水中。大家喜闹着打起了水仗,玩的好开心,此时,有几名女同学站在不远处高喊:“开饭喽,快回来。”湖水中调皮的男同学带着调戏的口气回应说:“有本事你们过来看看”,说着在水中亮出了大半身,女同学感到很羞涩,耳语片刻后,迅速抱起几堆衣裤一溜烟的跑了。李老师听说后也哈哈大笑起来,敦促同学还给衣物,不一会儿几位男同学耷拉着脑袋,恢溜溜的回来了。午歺都是自带干粮,母亲为我准备了早餐,还持意在咸菜里泼了点油,大部分同学的午餐还是比较丰富的,冯家珍(女)同学见到我啃着扎克镶(玉米饼)吃着咸菜后,递给我一个茶叶蛋,其它同学也效仿着送来了许多好吃的,使我很受感动。这就是那个年代同学之间的纯真友谊,至今还有同学用妒忌的眼神开玩笑呢。</b></h3> <h3><b> (文革时期学工图片 网摘)</b></h3><h3><b> 去工厂学工的情景经常浮现在眼前,那年秋季由各班班主任带队统一去了伊犁皮革厂向工人阶级学习。吃住在伊犁师范学校(现伊犁师范大学)。工厂革委会专门召开了欢迎大会,有工人和学生代表在会上作了激情的发言,会后同学们被分配到不同的车间,分别有熟皮、制革和制鞋等车间,最属熟皮车间的工作最脏最累,能到熟皮车间工作的都是身体健壮的工人,整个车间雾气腾腾,雾气中夹杂着难闻的臭气,初进车间的会感到翻肠倒肚。记得默锁柱和赵建明等同学是主动要求去熟皮车间的,没去成的同学还闹思想情绪呢。可见那时同学们吃苦耐劳的思想境界还是很高的,哪里艰苦到哪里。我被分配到制鞋车间,师傅是吐尔逊大叔(维吾尔族),看上去精明善良,初次接触给人一种亲近的感觉,他手把手教会了我制鞋的部分工艺,使我了解了穿在脚上的皮鞋是这样用手工缝制出来的。有一次吐尔逊师傅还请我们几个男女同学去他家吃手抓饭,临走时还给每人送了一个自家烤制的镶饼,师徒关系一下拉近了许多。转眼,一个月的学工期结束了,在总结会上厂领导对同学们在学工期间的表现作了较高的评价,对在熟皮车间工作的默锁柱和赵建民等同学作了重点表杨,号召同学们学习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劳动精神。</b></h3> <h3><b> 段新林在部队留影</b></h3> <h3><b> 同学张广智在部队留影</b></h3> <h3><b> 同学钱瑞华在部队留影</b></h3> <h3><b> (同学李明杰在部队留影)</b></h3><h3><b> 参加人民解放军,保家卫国是那个年代年青人的共同愿望,我们这代人是在聆听和观看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中成长的,心灵里充满了对英雄人物的无限崇拜。</b></h3><h3><b> 有年冬季,在我去学校的途中,隐约见到大街小巷的墙面上贴着花花绿绿的彩色标语,走近一看上面写着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等内容,心想开始招兵了,走进校园后见到了同样内容的宣传标语。在一节课将要结束时,李有贤老师宣读了招兵布告,号召同学们积极报名,不一会儿申请书交了一大撂。我坐在座位上直发呆,心想我一个农民的孩子,按身高比例,体重应该是77公斤左右,而我当时的体重只有60来公斤,实在是太瘦了,比我健壮的同学班里有的是,所以也失去了写申请的信心,难怪事后有同学说:“段新林瘦的象麻杆,真没想到他能当兵。”李老师见我发呆的样子走到我面前问我:“不想参军吗?”我说:“想。”“那就写申请吧”,李老师认真的对我说,我看老师比我还着急。于是我就写了申请。我班钱建平同学不但写了书面申请,觉得分量不足,用刀片割破了手指写血书,没等决心书三个字写完血就不流了,也只好作罢。可见当时同学们参军的信心之足,决心之大。通过政审体检家访等一系列程序,最后我被批准参了军,从收到入伍通知书那天起,我就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这是我做梦都没想到的。李老师还特意送我一个日记本,首页留言是:“希望你在部队做一名毛主席的好战士!你的老师李有贤一一1970年12月27日”。这段留言我记忆犹新。全校师生在大礼堂为我举行了隆重的欢送大会,也是我一生感到最荣耀的时刻。当天晚上二排的很多同学来到我家再次为我送行,记得李克刚同学即兴为大家演唱了《红灯记》李玉和的唱段《临行喝妈一:碗酒》,将气氛推向了高潮。这一晚同学们欢聚在一起有愉快有难舍,难舍的是明天我就要踏上新的征程,也不知去向何方,也不知何时再能相见。 </b></h3><h3><b> 回顾上初中的短暂岁月,时间也只有一年多点,师生们在校园等一系列社会实践中结成的友谊是永远也抹之不去的。我们这代人什么难事痛事都亲身经历了,也炼就了我们应对各种艰难险阻的耐力和决心。</b></h3><h3><b> 不知不觉中,离开伊宁市第四中学已整整五十周年了,这些经过时光磨砺的岁月,携着青春与尘土的味道,象流水一般的往事永远铭记在我的心里。</b></h3><h3><b> 段新林 写于2019年5月4日</b></h3> <h3><b>作者段新林 ,男 , 汉 族,甘肃酒泉人, 1953年8月1曰出生 , 1970年12月入伍,先后在新疆军区独立师三团十连、师直侦察连任战士、副班长、班长。1975年以来先后供职于伊犁州体委、伊犁地区体委、伊犁州友谊医院、伊犁州原卫生局等单位。2012年退休。</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