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博物馆里的遐想</h3> <h3>旅行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博物馆。</h3><h3> 一个城市的历史,在博物馆里比看文字冲击感更强烈。</h3><h3> 最最重要的是,馆里一件一件不可复制不可替代价值连城的宝物,我们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欣赏它们,触摸它们,拥有它们,从博物馆里出来那种富足感会油然而生。</h3> <h3>记得一个小故事。</h3><h3> 一行几人去苏州一个私家别院做客。主家在院子角落放着一块价值不菲的奇石,其中一个客人不错眼珠瞅着奇石:“假如是我的就好了,一下子就是大富翁了。”</h3><h3> 这时一个女士笑呵呵朗声道:“这就是你的啊。”众人当是打趣,接着女士又说:“这块石头也是我的。只不过是他人帮我看管而已。想看自家宝贝时,我们随时都可以来啊。”此言一出,大家再看那块石头眼神不一样了。</h3><h3> 不为行役,不为物役。</h3><h3> 人之所以不同,是因观一样的世,起不一样的念。</h3><h3> 妄念,邪念,贪念,善念,正念-------</h3><h3>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一念成佛,一念成魔。</h3> <h3>洛阳博物馆最闪亮的就是正对大厅门的形象幕——在水一方,洛神赋图。</h3><h3>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h3><h3> 因这首诗,早早了解到曹植的生平与爱情故事。</h3><h3> 故事美好,洛神更美。</h3><h3> 可惜只能是一个故事。</h3><h3> 《洛神赋》 是东晋顾恺之的画作,原《洛神赋图》卷为设色绢本。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现已失。现主要传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二件)、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h3><h3> 好在洛阳馆二楼有一个厅专门陈列曹植遗物,《洛神赋》近现代摹本也很详尽,虽然就其价值不能同日而语。</h3><h3>有,聊胜于无吧!</h3> <h3>游走在馆内,仿佛在时间的长河穿梭。</h3><h3> 最初古人生活仅靠打磨粗陋的石器,慢慢演变到陶器-------人类的智慧在一步步提升,对生活的追求也精益求精。到盛唐时期,器物精致华美。女人最能彰显一个时代繁盛与否,比如用的铜镜。</h3><h3> </h3> <h3>铜镜最早在商代是用来祭祀礼器,在春秋战国至秦一般都是王和贵族才能享用,到西汉末期铜镜就慢慢走向民间,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h3><h3>在唐代时,铜镜不仅制作工艺更先进,雕琢更精美,而且成为女性随身携带的小饰品。</h3><h3>洛阳馆内,最大的铜镜若脸盆,最小的仅有刚出生婴儿的拳头大小。</h3><h3>仅说大唐,什么金银器具,珠宝玉石更是要装饰到脚尖了。</h3><h3>生活越来越繁琐,追求越来越极致,大概也是社会的进步吧。</h3> <h3>最激发人遐思的还是一馆入口处的时间轴。</h3><h3>站在门口处,一下子就被它吸引。<br></h3><h3>夏、商、东汉------看得到的有始有终,看不到的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日月轮回,亘古无边。<br></h3><h3><br></h3><h3>游览结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一种虚妄,一种突如其来,由心而生的“空”。在时间的观照里明白了什么是不朽,什么是须臾。<br></h3><h3>沧海桑田,人生如蜉蝣。</h3> <h3>所有的慨叹都抵不过唐寅大才子一句:“饥来吃饭倦来眠。”</h3><h3>咕咕叫的肚子提醒我,该吃饭啦。</h3><h3>转头是一个商店,游荡进去,被一套碗碟闪瞎了眼。</h3><h3>尤其那件圆口波纹边,青底泛雪花的磁盘,断然决定——带上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