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神韵

徐徐

<h3><b>  “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留给九华山的定名篇。公园754年冬,这位豪放不羁的大诗人,应友人韦权與、高霁之邀,聚会于九子山西麓夏侯迥家,互相联句吟唱,写下了《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诗,以睿智的目光与天才之笔,留下了历史上最早对九华山的赞誉。</b></h3><h3><b> 李白在联句诗序中说:“青阳县南九子山,山高数千丈,上有九峰如莲花,按图征名,无所依据,太史公南游,略而不书,事绝古老之口,复阙名贤之纪,虽灵仙往复而赋咏罕闻,予乃削其旧号,加之九华之目。”诗人这里所说的“灵仙往复”,指的是九华山的灵气和仙气。在我国风景名胜中,由李白吟诗定名作序改号的尚不多见,九华山享此殊荣。翌年春上,李白又作《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诗,“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再次表达了对九华山的赞美之情。</b><br></h3> <h3><b>  大自然这个造物主,它精心构思,造就了九华的灵山秀水。千百年来,不论是慕名而来的远方游客,还是本土人士,置身于九华山水之中,无不躬身赞叹,称之为“仙城佛国”、“佛国圣境”。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惊叹“奇峰一见惊魂魄”、“自是造化一尤物”,并誉之为江南第一山。宋代人喜欢从江上远观九华,王安石在《和平甫舟中望九华》诗中赞曰:“楚越千万山,雄奇此山兼。”此后,苏舜卿、晁补之、文天祥均有远眺九华之作。明清时,人们觉得远观不能尽览,于是哲学家王阳明两次居住九华,寻幽探胜,继之汤显祖、袁枚、施闰章等人深入九华山,发为文章,播为歌咏。近代人更是用不同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去捕捉九华山的神韵。</b></h3> <h3><b>  面对九华山瑰丽的自然风光和深邃的宗教文化,人们总是感到不知所措,即使是诗人、画家或哲学家,也难以描述其迷人的气质,洞察其博大的胸怀。因为九华山的存在,除了它自身所特有的秀丽景致之外,还由于历代道家的修为、佛教的参悟,产生了一种源于自然而又超乎自然的灵秀之气,形成了特有的自然与宗教、历史与文化相互融合的价值内涵。其本身就不是那种随意在哪都可存在 ,也不是顷刻间就能领悟到的东西,而是一种超越时空、超乎寻常的境界,它对人们心灵的影响与震撼力,值得人们一生一世去感悟。</b></h3> <h3><b>  作为宗教圣地,九华山是传说中神仙出没之地,其最早的宗教活动是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早在西汉元封年 间(公元前110~前105年),崇尚道家思想的陵阳县(今青阳县)窦子明,推行无为而治,进入九华山修炼“神仙术”,三年后得道成仙,留下“骑白龙飞天”的传说。后来晋代道教丹鼎派创始人葛洪到九华山炼丹,留下了葛仙洞、丹井等遗迹,九华山先后建起了一批道教宫观,因而被道教封为“三十九福地”。一心追求神仙日子的李白,称赞九华山为“青莹玉树色,缥缈羽人家”。</b></h3> <h3><b> 随着佛教的兴起,道教日渐衰退,九华山的灵气和仙气中又增添了一层“佛气”。在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中,九华山的独特之处,在于地藏菩萨为真人真身应化,这使九华山更具有人世间的亲和力。唐开元七年(公园719年),新罗僧金乔觉,航海而来,卓锡九华,苦心修持,其圆寂后,真身不腐,被僧徒佛子尊为地藏菩萨应化,建肉身佛塔供奉。地藏是大乘经中所说的他方世界菩萨,佛于已身灭度后,以娑婆众生托付地藏菩萨,教诲护持,使不堕落,所以地藏菩萨可谓大地众生之监护神。他在释迦既灭弥勒未生之前发下宏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地藏大愿的感召力和“代众受苦”的奉献精神,使四方信士、香客无不顶礼膜拜,虔诚地朝山。</b></h3> <p><b>   作为地藏菩萨化身的金地藏,原是古代新罗国(今韩国)王族近亲,其汉学修养浓厚,为唐代著名诗僧,其作被收入全唐诗,最著名的是《送童子下山》。因而在九华山始终激荡着一种文气,洋溢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品质,历代诗僧辈出。李白上九华山时,金乔觉正在山上修行,一个诗仙与一个诗僧,同在山上竟未谋面,这成为九华山史上的一桩公案。也许那时九华山处于道教盛期,佛教尚未成正宗,金乔觉虽苦修有名而未成正果,加之李白信道不信佛,因而影响了九华山一千多年的两位历史名人就这样擦肩而过。</b></p> <h3><b> 九华山每一座山头、沟壑、石径均留下了梵音佛迹。明代理学家王阳明称九华山是“岩头金佛国,树杪谪仙家”。随着时间的推移,九华山香火日盛,在禅修的僧尼中又出现了众多的“真身现象”,自唐至今先后有15位大德高僧和比丘尼修成不腐之身,成为世界佛教史上的奇迹。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的九华山,北靠长江,南临太平湖,具有温和湿润,多雨多雾等气候特点,按理说僧尼圆寂之后,其肉身不易保存。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因素作用,使之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一定环境的限制,产生了这种不对称性,长久以来成为一个不解之谜。</b></h3> <p class="ql-block"><b>  大自然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们在认识大自然和改造大自然的同时,又被大自然变化莫测的神秘力量所迷惑。曾经遇到过一些朋友,既有国内知名人士,也有归国华侨,他们在游览九华山后说:“九华山的气场好”。我不知道言者有几分宗教意识,也不知道生养我们的大地之气场究竟,但我知道他们所获得的是一种心理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愉悦。即使是唯物主义和审美心理上的理解,九华山的气势和气韵也确有独特的宜人之处。这是一种地域山水的灵秀之气,是传承历史文化而不断丰富发展的浩然之气。</b></p> <p class="ql-block"><b>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致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