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校的第三次探索按照“一研二观三常态”的研修方法进行调整后,各研修组利用“五一”假期进行了活动设计和学习交流等研修的准备工作,并完成了教学改进设想,今天下午每个年段选一名代表进行了学习汇报,引领全校教师进入“一研”状态,开始第三次探索之路……</h3> <h3> 夏至未至,静觅花香</h3><h3>——第三次主题探索之“我的主题我的教学设想”</h3><h3> 大安市第四中学校 谢砚秋</h3><h3> 每一次的主题研修都是一次精神的盛宴。从第一次的春花未开,研修已燃;到第二次的春光灿烂,研修璀璨;而今春到深处是夏天,今天在夏至未至之时,我们又迎来了第三次探索,而本次探索,我们将追寻“一研二观三常态”的路径走进研修,静觅花香,成就芬芳。</h3><h3> 一、在学中知疑</h3><h3> 我们八年级语文研修组的主题是《灵活运用多种品读方法,深入理解文本的研究》。我的研修主题是《通过品读词句加快理解文本的研究》。</h3><h3> 在主题研修之初,我预设的三次主题探索的问题分别从品析字、词到段到联系背景体会文章情感。经过前两次探究,在教与学中,我们发现仅仅在于字词句段上下功夫,过于单一,使得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同学们的积极性不高,它的局限性很大,不够灵活,不适合所有的文章。“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疑问既出,我们就想要寻找一种适合的方法,寻找一种具有广泛性的做法去完成我们的每一篇文章的美读。所以,如何进行美读加快理解文本成为我第三次探索要解决的问题。</h3><h3> 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不是为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问题已找到,接下来我们三个人分别进行学习寻策。董英老师推荐了《语文品读方法举隅》,此文中的几种品读方法很实用,有指导价值,对本次的探索有所帮助。我也试图通过不同的品读方法,拓宽自己的品读视野,引领学生发现文学作品中的价值美。景珣老师推荐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品读方法略谈》,文中指出 “品读”应该和朗读结合起来,在“朗读”中体现品读到的思想感情,这样既有效的提高了学生朗诵的技能和技巧,又可以把学生对课文和作者的情感体验有机的结合起来,更能体现出“读”的价值。接着又推荐了《如何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一文,建议我课堂上要借助品读这一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语言情感。刘校长推荐了肖培东《我就想浅浅的教语文》中《就任北大校长的演讲》的课堂实录,肖老师在执教这片演讲稿中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使课堂教学信手拈来,对我即将探索的《最后一次演讲》有很大的启发。</h3><h3> 接下来,我读了《语文教学四读四法》《阅读加血如何品味语言》《教师悄悄地做的那些事》更是受益匪浅……于是我决定将品字析词法、情境创设品读法、字词对比品读法、想象品读法、朗读品读法等等灵活运用,达到美读深入理解文本的目的。</h3><h3> 二、在研中解惑</h3><h3> 主题和问题明确后,我们经过研究,决定选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进行探索。这是一篇演讲词,爱憎分明,针对性很强。我们三人分别拿出了设计方案。董英老师侧重朗读中直接就揭示主旨,这样带着感情去读,以读来品,情感浓重。重点是灵活运用品读法,即朗读中品。景珣老师的意见是找关键词,特别是爱憎分明的关键词,能够很好地捕捉主旨,体会情感。即灵活运用抓关键字词品读法,以词见人见意。我在此基础上兼收并蓄,预计在美读中抓爱憎分明的两个词去理解文本。一组是 “卑鄙无耻”和“光荣”;一组是“你们”,和“我们”。就这两组词来找句段,分别朗读,体会情感,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这样借助演讲辞的号召力、感染力有的放矢,再情感饱满的读中让学生体会闻一多先生的视死如归、义正言辞、义无反顾。还可以让余兴未了的学生及时归纳说出演讲词的特点,这样课堂目标我想会完成得非常好。</h3><h3> 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品读课文要将“品读”和“朗读”结合起来,在“朗读”中体现“品读”到的思想感情,这样既有效的提高了学生朗诵的技能和技巧,又可以把学生对课文和作者的情感体验有机的结合起来,更能体现出“读”的价值。我决定借助品读这一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语言情感,让学生在感悟、体验、揣摩、深究、品味中体验情感、个性、意志,净化、生长自己的精神世界。</h3><h3> 三、在行中悟道</h3><h3> 任勇教授说:我学故我知,我思故我在,我研故我智,我行故我实。诚然,从潜心学习走向探索思考,从探索思考走向深入研究,从深入研究走向教育践行。我将对此次设计进行实践,不偏执不固守,不拘泥于简单的美读析词明情悟理,首先设计朗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隐藏在文字下面的深层含义或情感,从而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真正体会文章的之美。同时对文章的内容及情感,对文章思想上和艺术上底蕴进行品味。其次设置情景,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再次品析字词,爱憎充满课堂。这样博采众长,可以在不同的文章采用不同的品读方法,通过“一研”和接下来的“二观”,灵活运用多种品读方法,努力做到“三常态”,由合格走向优秀。</h3><h3> 收获是幸福,付出是幸福。“虽曰难能,心向往之,行必能至。行到水云处,坐看云起时。做一个幸福的教育者,我们步履轻盈,行走在幸福教育的路上。”</h3><h3> 立夏了,天地气交,万物华实。那暮春的风里飘飞的花与香,都落到了人们的心田上。研修路上,春光温柔好牧蝶,夏日奔放宜高歌,夏至未至,已觅花香。</h3> <h3> 我的主题我的教学改进设想</h3><h3> 大安市第四中学校 于丹</h3><h3> 因为初三下学期,马上面临中考,除了要关注学生的基础,更要关注全体学生共同提高,所以在教学中要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思维能力的强化训练,为将来的高中学习以至于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我本学期的研修主题:通过加强解题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h3><h3> 我的第一次探索是通过强化基础知识、定义、定理的记忆,打好解题的基础,利用思维导图整合知识,查缺补漏,夯实基础;关注基础题型和中考相关题型。第二次探索是通过及时整理和纠错,深化解题思路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加强学生对典型题和易错题的归纳整理,加深解题的印象。而随着复习的逐渐深入,知识间的联系不断加强,需要学生从中灵活选择知识点进行解题,所以我第三次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解题的灵活性。</h3><h3> 这部分在中考8分题中体现的最为突出,综合性强,学生很难得全分。针对我要探索的问题,母立丹老师推荐了几何证明的三种思考方式:正向思维、逆向思维、正逆结合,并强调在解题后要及时归纳总结解题思路。智老师推荐的《如何创建高效课堂》中指出:让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考意识以及小组合作的意识,进而对各种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在其中找出最合适的答案。</h3><h3> 我在百度文库中搜索学习了两位老师的论文:毫州二中田素芳的《解题教学中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一位高中老师的《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灵活性培养的实践与体会》,两篇文章中共同的可借鉴的观点:在教学中,老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思维的广泛联想空间,使学生在面临问题时能够多角度进行思考,并迅速的建立起自己的思路,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而例题变式,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是解除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h3><h3> 上次听了任勇教授的讲座,也是受益匪浅,他所讲的教育是一种灵动的教育,绿色的教育。我回来阅读学习了《任勇的初中数学教学主张》一书,书中一共26个教学主张,其中第17个主张“借题发挥”中指出:引导学生考虑一题多解,引导学生一题多变,引导学生一题多用,这样,学生就可以多层次,广视角、全方位地认识数学问题。</h3><h3> 通过以上学习我预计用《四边形的综合练习》这节课来进行一研,预设四组题型:一是例题变式,用多题一解来使学生集中思维,思考矩形菱形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从而加深特殊平行四边形性质和判定的理解和应用,灵活应用;二是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改变条件创造思维起点的发散性,根据新的条件迅速确定思考问题的方向;三是动点问题,结合图形变换去证明平行四边形,再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发散,满足什么条件是矩形、菱形、正方形,以及什么情况下不能成为四边形,使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更为融会贯通。四是格点画图,构造中心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既是中心对称又是轴对称的四边形,一题多变,有效区分各种四边形的特征。</h3><h3> 在和组内成员交流时,大家建议把格点画图作为单独的一类题型集中练习,可以再补充一个在四边形中结合旋转或平移或轴对称变换的题型,构造一题多解,体现思维过程的灵活性。</h3><h3> 目前我的“一研”的课例修改还在进行中,除了题型的设计和选择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活动如何引导才能省时高效。</h3><h3>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 ,愿我们在不断地学习,互助中不断提高,让我们的校本主题研修能激起一朵朵美丽的浪花 。 2019.5.6</h3> <h3> 我的主题我的教学改进设想</h3><h3> 大安市第四中学校 李海霞</h3><h3> 本学期初我把自己的研修主题定为《通过探究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研究》,经历了两次探索后,我发现学生学习数学,不会从整体布局去思考知识之间的联系,单纯的去培养逻辑思维已不适合现况,经过不断的学习和反复斟酌,我把研修主题改为《通过探究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化归思想的探究》,只要是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原来都是由旧知识生成的,那么他们就不会再有畏难情绪,也会觉得学数学是件轻松的事了。</h3><h3> 本次探索我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学生体会解不等式与解方程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化归思想。</h3><h3> 本研修组的三位老师针对我要解决的问题给我推荐了几篇文章,并给出了十分中肯的建议。孙丽老师推荐给我的是《笛卡尔的指导思想法则》,在文中数学家笛卡尔提出任何问题都可以化为代数问题这一伟大的构想,并在文中提出五大策略可以运用到解不等式中去。徐老师推荐的文章是出自《数学学习与研究》中黄小林的《初中数学列不等式解应用题的思路研究》,文中提到了审题的重要性,文中举的例子非常实用,甚至连板书设计都有范例,还强调了应抓住题中的关键词进行审题的方法。李老师推荐的文章是来自百度文库的《初中数学列不等式解应用题数学唯点突破策略》,李老师给出的建议是需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审题,我觉得这个建议十分适合性急的我。</h3><h3> 在四天假里,我又认真研读了龙源期刊网上2014年第34期马娟老师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划归思想的有效渗透》,在文章中马老师说化归思想可以将陌生的问题进行强化,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她提出在数学中渗透化归思想要注意几大原则:熟悉化原则、拼凑原则、直观化原则等等,并对每一种方法的使用都进行了举例说明,可操作性很强,尤其是熟悉化原则,非常适合我要讲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这节课,因为我第三次探索的内容就是通过认真观察,对比,体会知识之间的区别,所以我的教学设计就要溶入马老师的熟悉化原则,让学生感受到解不等式与解方程除了最后一步系数化1,其他的步骤都是他们熟悉的解方程的步骤,所以只要最后一步会了,就会解不等式了,大大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h3><h3> 若是以前我讲这节课,肯定会写出两道典型例题,讲解一下解题过程,然后让学生模仿,以练习为主,一节课就这样讲完了,完全是“填鸭式”教学,枯燥无味。徐老师给我的建议是重点强调不等式的性质,同时反复提醒学生易错之处;孙老师给出的建议是先拿出几个系数为正数的,再拿出几个系数为负数的,然后观察不等式,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解题,让学生总结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李老师的建议是通过对比方程的解法与不等式的解法,强化训练不等式的性质。可以说几位老师的建议和我不谋而合。但是更细化了教学中应该注意的细节问题。结合我的学习和大家的建议,我的教学设计核心部分如下:</h3><h3> 先共同解一个含分母的方程,再写几个不等式的例子,(系数有正有负的),不急于求解集,先让学生观察不等式的结构特点,再让学生一步一步地说出过程,到了最后一步系数化1,先提问不等式性质3的内容后,再让学生求解集,并总结当系数为负数时怎么办?接下来,以小组PK的形式练习,同时完成小组成员的帮扶。最后小组合作完成集体解题过程导图。整节课老师只是问题的提出者和问题的引领者,点燃学生学习兴趣后,适当点拨和精炼点评,而真正解决问题的,是学生自己。</h3><h3> 以上就是我第三次探索的前期准备工作,接下来的“一研”会继续与同组教师明确目标,完善这节课的设计,同时我会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一一落实我的所学和收获,努力把这种研磨方式和教学有机结合,为“二观”做充足的准备,直至做到研修常态化,让学生爱上数学,爱上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