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六十年代中期,八个样板戏是全国人们的精神食粮,京剧《沙家浜》也不例外。因为上海与之相隔不远,沙家浜到底什么样?很想去看看。</h3><h3> 5月2日终于成行。下车购票,以为就是沙家浜了。没想到,走出几百米,迎面一位高举匣子枪的英武新四军画像告诉大家:“这里才是沙家浜!”。果然旁边就是“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对面小碑亭里还有当年沙家浜抗日根据地创建人叶飞题词“沙家浜”三个大字。终于来到沙家浜,一种亲切感崇敬感油然而生。 进入景区,很快就看见了荡漾的河水,绿色的芦苇丛。踏上玲珑的石桥向两边望去,河面宽阔,水质尚好。沿岸亭台楼阁,飞檐翘角。偶尔有游船驶过,船娘边摇橹边唱起沙家浜的歌谣。</h3><h3> 穿过高高的“沙家浜”城楼,进入横泾老街,一座三进三出的“刁家大院”映入眼帘。大门右侧挂着“忠义救国军司令部”的牌子,左侧有院落说明。原来这是当地最大刁姓地主的豪宅。其子留学日本,归来后任“忠义救国军”参谋长,奉命追缴新四军,司令部就设在他家里。说明刁德一真有其人。胡传奎也有原型,名叫胡肇汉,因罪大恶极,于1951年被政府枪毙。</h3><h3> 我对沙家浜的故事很感兴趣。 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得知,当时叶飞任新四军第六团(又称“江南抗日义勇军”)团长。团副刘飞受伤后与其它35名伤病员藏在沙家浜养伤,乡亲们冒着生命危险精心掩护和照料。军民同心在芦苇荡里与敌人周旋,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h3><h3> 后来刘飞写下了回忆录,成为《沙家浜》第一稿。文人几易其稿,千锤百炼,成为京剧《芦荡火种》。1964年进京演出,毛主席看后幽默地说:“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么能燎原呢?再说,那时抗日革命形势已经不是火种而是火焰了。戏是好的,剧名可叫“沙家浜”,故事都发生在这里嘛。”从此京剧《沙家浜》轰动全国!</h3><h3> 郭建光的原型有3个:夏光、李建模、郭晨曦,各取一字,塑成郭建光这个人物。</h3><h3> 最大发现是阿庆嫂。网上查阅,总共有7个原型,但公认最接近的叫范惠琴。她的大幅照片挂在纪念馆里。看后我大吃一惊!相貌端庄大方,一双慧眼炯炯有神!我对朋友说:肯定不是一般乡村妇女,至少是大家闺秀,文化人。回家一查,不得了!</h3><h3> 范慧琴1911年出生于沙家浜镇一个名门望族。丈夫毕业于上海交大。年轻时两人去过上海,南京,青岛,接受了先进的文化观念,思想进步。抗战爆发后,回到家乡,宣传抗日,发动群众打击日寇。根据地建立后,她第一个主动将新四军接到家中,并在她家成立抗日指挥部。伤病员一有动静就藏进地板下或通过便门进入芦苇荡。她还带领妇女为新四军做军鞋,捐款捐物。她的上级叫“林震”,即谭震林!后因叛徒出卖,曾两次被日寇抓去。跪在尖利坚硬的树柴上,皮鞭抽身,刀背敲头,双膝皮肉完全溃烂,昏死过三次,严刑拷打,宁死不屈。曾任县妇协执行委员。2003年去世,享年93岁。</h3><h3> 英雄的沙家浜人就这样舍生忘死,全心全意支援革命!</h3><h3> 说到沙家浜的美,最美当属芦苇荡深处。河网纵横交错,绿苇丛生,天水一色。鸟在空中飞,鱼在水里游。夕阳西下,四周静谧,摇一叶扁舟轻轻划过,这景色,美吧?</h3><h3> 期待下次。 </h3> <h3>叶飞题词</h3> <h3>纪念馆前</h3> <h3>水边亭台</h3> <h3>小船悠悠</h3> <h3>“刁家大院”门前</h3> <h3>阿庆嫂原型之一</h3> <h3>感受横泾老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