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喜乐

<h3>二十四节气的来历</h3> <h3>二十四节气,是上古时代人们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而制定的气候规律。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古人命名为“黄道”,也称“日道”,将黄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间相隔15° ,就形成了24个节气。</h3><h3><br></h3><h3>24个节气其实就是24个时令点,每月2个。二十四节气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以及记载了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时刻。</h3><h3><br></h3><h3>我国干支历二十四节气开始的日期,与国际通用的公历几乎一致,最多相差一两天,这也正是因为干支历和公历一样,都是按照地球一年绕太阳公转一周作为依据。干支历是用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历法。</h3><h3><br></h3><h3>干支纪法以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它用二十四节气划分出十二个月,每个月含有两个节气,没有闰月。干支历与地球环绕太阳的周期运动有关,其年月日全由太阳视运动决定,与太阴月相无关。但它又与通常的阳历(如公历)不同,后者月长由人为规定而与天象无涉,所以它是有中国特色的阳历。自古迄今,干支历依旧流行于万年历等书,用于象数、风水和命理学中。</h3> <h3>二十四节气的意义</h3> <h3>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二十四节气较准确反映了季节的变化并用于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h3><h3><br></h3><h3>二十四节气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h3><h3><br></h3><h3>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二十四节气为指导农事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诸如立春、冬至、清明等一些重要节气还有“咬春”、“踏青”等趣味盎然的民俗。</h3> <h3>二十四节气歌</h3> <h3>《二十四节气歌》:</h3><h3><br></h3><h3>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h3><h3><br></h3><h3>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h3><h3><br></h3><h3>立春花开 雨水来淋 惊蛰春雷 蛙叫春分 清明[犁田] 谷雨春茶</h3><h3><br></h3><h3>立夏耕田 小满灌水 芒种看果 夏至看禾 小暑谷熟 大暑忙收</h3><h3><br></h3><h3>立秋之前 种完[番豆] 处暑[莳田] 白露[耘田] 秋分看禾 寒露前结</h3><h3><br></h3><h3>霜降一冷 立冬[打禾] 小大雪闲 等过冬年 小寒一年 大寒团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