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5月5日,我有幸跟随教体局领导和经验丰富的心理辅导教师们,一起来到美丽的海滨小城——威海荣成,参加“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专家们的讲座内容丰富,发人深省,使我获益匪浅。</h1> <h1> 到达目的地简单整理后,市教育局刘元玲教研员为参会老师们提出了本次学习的建议和要求。刘老师提出:老师们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具有持续性,并且要有意识的运用到平时的教学生活当中去,要有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和担当。</h1> 开幕式&刘电芝专家报告 <h1> 6日,研讨会拉开帷幕。</h1><h1> 开幕式上,荣成市教体局王晓杰主任总结了荣成市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并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h1><h1> 省教科院李文军院长则是从社会现状出发,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家长、老师等多方面的重要影响,肯定了此次研讨会的意义,并表达了对心理健康教育应用的期望。</h1> <h1>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电芝做专家报告——心理学最新研究对学与教的启示。</h1> <h1> 苏教授的报告从具身认知引发的教学改革、想象也能梦想成真、培养学生追求幸福的能力,三方面展开,深入浅出,事例丰富,内容深奥却不晦涩。<br></h1> <h1> 具身认知是指身体在认知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h1> <h1> 心理学的诸多实验已经证明:身体影响着我们的认知,常常是悄悄的,不知不觉在对我们产生影响……</h1><h3></h3> <h1> 具身认知具有涉身性、体验性、情感性。</h1> <h1> 如何将具身认知应用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呢?</h1><h1> 具身认知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分为实感具身、实境具身、离线具身。通俗而言,对应着“吃梅止渴”“望梅止渴”“想梅止渴”。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单一的应用,更应该综合使用,效果也会事半功倍。</h1><h3></h3> <h1> 刘教授从一个优秀的高尔夫冠军的故事,告诉我们:想象也能梦想成真!</h1> <h1> 看看美国股神巴菲特写的这封信,或许,我们可以从中收获快乐的能力。</h1><h3></h3> <h1>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像84岁的巴菲特一样,保持一个快乐的心态,让快乐的老师去教育快乐的孩子,是不是就能够给这些小小的心灵一束束灿烂的眼光?</h1> 经验分享&展示课& 参观 <h1> 6日下午,我们来到荣成市实验小学,参观学习该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成果。</h1> <h1> 荣成市实验小学王校长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所实行的种种举措:课程开发,关注辅导实效性;聚焦课堂,注重学科渗;创新评价,激发学习动力;主题活动,助力师生成长……</h1> <h1> 第一节展示课是由环翠区教研中心李静老师执教的《形象记忆法》,所谓形象记忆法是指把需要记忆的东西(文字、数字、字母等)想象成图像进行记忆。</h1> <h1> 孩子们初次接触这种记忆方法,在与老师互动时有些顾虑,不敢说。其实在形象记忆法中,想象的画面没有对错之分,只要根据记忆内容和自身经历进行想象都是可以的。</h1><h3></h3> <h1> 形象记忆法的的运用其实早在我们孩提时代,认识数字时就已经存在了。</h1> <h1> 大脑记忆的奥秘——左右脑分工,是形象记忆法的重要理论基础。</h1> <h1> 形象记忆法记课文。</h1> <h1> 形象记忆法记公式。</h1> <h1> 形象记忆法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为老师和孩子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用之有效的记忆方法,当下思维导图应用方式较为广泛。</h1><h3></h3> <h1> 第二节示范课是由济南青龙小学张红燕老师执教的《“不会”怎么办?》。张老师以孩子们喜爱的“米小圈”形象为切入点,整堂课风趣幽默,学生积极性高。</h1> <h1> 张老师带领让孩子们化身米小圈和难题,设身处地地演绎了“遇到难题怎么办”。</h1> <h1> 孩子们不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表达了自己遇到难题时的难过、烦闷、好奇、不开心,还探寻到所谓难题存在的意义和对自己的作用,最终孩子们内心获得了战胜难题的信心和勇气!</h1> <h1> 展示课后,我们参观了荣城实验小学的心理辅导中心,其规模大,设备全,专业化程度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h1> <h1> 辅导中心设有宣泄室、放松室、沙盘活动室、个体辅导活动室、团体辅导活动室、心理测评室等,且各室都有专门老师负责,配备专业设备。</h1> <h1> 墙面文化丰富。</h1> <h1> 这次参观不仅开拓了我的眼界,更使我深知,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肤浅的表面功夫,要真正服务于学生,作用于学生,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h1> 李金钊专家报告 <h1>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李金钊博士做《创造适合脑的教与学》专题报告。</h1> <h1> 报告介绍了近几年关于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并介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上海经验”。</h1> <h1> 我们不研究脑科学,但要关注脑科学的发展,走一条实证教学的道路。</h1> <h1> 教学是教和学所组成的一个双边活动过程,教的目的在于引起学习者的学习活动。而学习又是脑的机能,脑是学习的器官。只有遵循脑的活动规律,才能有效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及脑机能的进一步发展。</h1> <h1> 基于脑的课堂教学认为,学生的认知准备和情意准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学的起点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学习心向的准备,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先学”,整个教学过程以“学”为中心开展。</h1><h3></h3> <h1> 《56号教室的奇迹》告诉我们:压力影响大脑发育,影响学习效果。</h1> <h1> 研究表明,儿童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身体中的皮质醇(一种压力激素)水平就处于较高的状态。这种压力激素可以延缓儿童发育,使大脑的边缘系统功能紊乱,也使大脑中的很多结构都较小,从而影响到学习的效果。</h1> <h1> 基于脑的课堂教学既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更是一种科学提高教与学效能的新型教学方式。要准确的应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就要不断的学习,持续关注。</h1><h3></h3> 示范课 <h1> 上海市黄浦区第一中心小学刘剑东老师执教的是沪教版第七册小学数学《小探究——整体与部分》。</h1><h3></h3> <h1> 课堂伊始,刘老师通过几张生活中的照片,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中存在的分数及其含义。</h1> <h1> 多次体会分数的含义后,刘老师为孩子们设计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身份——营养师,让孩子们根据健康标准来探究三中常见饮品的含糖量。</h1> <h1> 孩子们根据规则展开激烈讨论,各抒己见,最终得出结论。</h1> <h1> 刘老师不仅创设了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情境,并且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利用具体的木棍和数射线来辅助理解,孩子们积极参与,通过动手实践亲自验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h1> 经验交流 <h1> 潍坊教科院宋冰冰老师、济南历下区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马莉老师、德州市宁津县教体局教科所方华老师、荣成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中心关蔚老师、德州宁津县实验小学银杏老师、文登市第一中学孙成宇老师分别就所在地区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活动,所做的努力,取得的成果等方面进行了展示和分享。</h1> <h1> 根据老师们的分享,我们可以借鉴许多:做好“学习心理辅导”专题培训;开展“学习心理辅导”课堂展示;让“学习心理”走进家长、教师、孩子的心灵;关注心理问题,有的放矢,逐点击破……总之,我们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多重途径,扎实开展心育活动。</h1><h3></h3> <h1> 教育教学活动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健康成长的学生,而其心理的健康尤为重要。这就需要老师具备一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并能够灵活的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心理学习,永远在路上……</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