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登上泰山之颠,天风浩荡向我呼唤。中华的风骨像泰山千秋耸立——铭刻多少功绩,多少荣耀,多少尊严!泰山向我呼唤,要做中华好汉。”这是爱国励志歌曲《我们是黄河泰山》的激昂歌声。</h3> <h3>是呀!攀登泰山,就是一首爱国励志的心歌。站在中天门牌坊下,向北遥眺那南天门,那浩浩荡荡、气象万千的盘口处,两山陡立,东为飞龙岩,西为翔凤岭,中间有一线天,名石壁谷。谷中上接南天门,下联升仙坊,由十八盘相接。泰山古建筑完美的利用地理环境,堪称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典范,是泰山的重要标志。</h3> <h3>此时,你仰视天门,山崖壁如削,盘路陡峭。远远望去,似云梯倒挂。泰山之雄伟,尽在十八盘,泰山之壮美,尽在登攀中!</h3> <h3>我们知道,由盘道“幽区”升入天街”丽区”,将进入一个新的泰山石刻的天然博物馆。现存有500余座碑刻、800余处摩崖题刻,题名之多,可冠中国名山之首。泰山石刻涵括了整个中国的书法史,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形变神异、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史料价值。</h3> <h3>中天门处,吊笼索道高高悬崖,直通往快活山的南天门。著名书法家舒同题词的“泰山索道”的题词赫然竖立。</h3> <h3>1984年8月5日开通的泰山客运索道,是泰山风景区的一条索道,包括泰山中天门索道、后石坞索道、桃花源索道。三条索道以岱顶为中心,构成了连接中天门景区、后石坞景区和桃花峪景区的泰山空中交通网。</h3> <h3>自从诗圣杜甫的《望岳》一诗自诞生后,脍炙人口,流传至今。未登上和登上岱顶的人都想要体会诗中"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据了解,从岱庙到岱顶,就有四处不同人题的石刻,中天门处的这处石刻内容,就是杜甫这首《望岳》诗中的名句。</h3> <h3>向中天门处北望,即能看见1986年建的泰山西路至中天门的停车场。停车场分上下双层,拱桥式,据说可容机动车150余辆。大大的方便了年老体弱游客,有效的节约了登山时间。</h3> <h3>中天门停车场里,巨龙般的索道吊笼来回摆渡运输着,漂亮的民族样式的侯车长廊里,坐满了等待上下山的游客们。</h3> <h3>沿中天门向北,突然出现一段往下的盘道,名为倒三盘。盘道东侧有题刻数处:1932年吴迈的五言绝句“接踵过中天,高山群仰止。为问熙攘人,曾否忆国耻?”今人黎玉书刻的“中华精神”、张爱萍的“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石刻。</h3> <h3><h3>继续前行,又有一段平坦的土路名为快活三里,所谓快活三里其实也就是不到200米的路程。《泰山志》中这样记载:" 快活三,在倒三盘北”。“快活三里”是泰山盘道中少有的一段坦途,在此地前行不再费力,路两侧林木茂密,蔽日成荫,石刻成片,行走在快活三里,爬山者疲惫的身体顿时轻松下来。是登山途中难得的缓冲点。</h3></h3> <h3>在整个“登天”序列的盘道中,山路始终是向上的,只是到了"快活三里”才有了向下走的趋势, 这是根据泰山地势修建的,也是泰山盘道中少有的一段坦途。在此地前行,不再费力,路两侧林木茂密,蔽日成荫,石刻成片,行走在快活三里,爬山者疲惫的身体顿时轻松下来。</h3> <h3>在倒三盘上看山道,亦有一种向下的腑瞰感觉。</h3> <h3>位于泰山中天门登山道的另一座财神庙,香火不断。</h3> <h3>“虎”字石刻。位于中天门稍北盘道东侧石壁上,篆书。末署“吴大澂”。据介绍刻于光绪十二年,这位清末著名金石学家和文学家将“虎”字变形成有脚有尾,翘尾蹲坐,栩栩如生,格外传神,为泰山字刻之精华之一。</h3> <h3>走在“倒三里”里,但见沿途两侧旅社、饭店、商店鳞次栉比,好不热闹,好像又回到了繁花的街区。后弯北盘道口北是增福庙,增福庙规模虽不阔大,但里面祭祀着福、禄、寿三尊神像,香火当然旺盛。</h3> <h3>快活三里周边石刻众多, " 人间天上 " 等大字题刻赫然在目。盘道东侧有题刻数处:1932年吴迈的五言绝句“接踵过中天,高山群仰止。为问熙攘人,曾否忆国耻?”今人黎玉书刻的“中华精神”、张爱萍的“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和清代金石学家吴大澄的大篆象形字“虎”。</h3> <h3>增福庙往上有巨石挺立,似剑凌空,上刻“斩云剑”。此处是谷口,云雨变幻莫测,泰山主峰的寒云顺谷而下时与暖云相遇即化为雨,因此而得名。</h3> <h3>斩云剑有斩云播雨的传说,包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 斩云剑周围北高南缓,上陡下谷,斩云剑正位于凹狭的谷口, 每当其下幽谷聚集的云雾,沿谷底向上飞涌, 正与山上下来的冷空气相遇,便凝聚成细雨, 就会出现云雾消失细雨淅沥的景象。特殊的地貌环境、气象变化引起的一种云雨变幻,可谓泰山的一绝。</h3> <h3>一个大“佛”字行书体石刻,出现在快活三里之北的石壁上。无首刻,无末署。不知那位高手将这“佛”字改写得如此完美,其书写手法具有特别的艺术效果,是泰山石刻中非常少见的。</h3> <h3>“云路先声”隶书体石刻位于快活三里上段。摩崖126厘米,宽400厘米,大字径62×56厘米。刻文共9行,满行8字。系清宣统庚戌年(公元1910年)二月,海盐王寀基题书。</h3> <h3>在斩云剑北200米的石崖上,有“气象万千”石刻。</h3> <h3></h3><h3>在斩云剑北约320米路东石壁上,有石祖芬揩书“天下名山第一”石刻,刻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的石刻高160厘米,宽95厘米。“天下名山第一”6字竖列2行,字径24厘米。</h3><h3><br></h3> <h3>众多的泰山刻石作品中,还蕴藏着一些无论是从表现形式上,还是从词义表达上,都较为独特的作品,这些作品,标新立异、妙趣横生,在刻石中展露头角。如这片山崖上是一幅线刻画:一只粗壮有力的拳头将披发山鬼打翻在地,上题永居九幽,迥异众刻,为岱阳唯一摩崖刻画。</h3> <h3>再如这处 " 如 " 字刻石亦非常有名,可以说是泰山著名的刻石字谜,刻石刻于民国十年,即1921 年,款为 “辛酉春三月,李和谦游山乐 ”。这处刻石,字形像是一柄如意,因此有人认为是草书 " 如 " 字,也有人认为是 " 如此河山 " 的变形字。</h3> <h3>“快活三里”北首有一座著名的云步桥。原来这是座木桥,叫雪花桥,民国年间才改建为石桥。这里林木茂盛山谷深幽,常为云雾笼罩,因此杨承训题名“云步桥”。</h3> <h3>何以名“云步桥”,因此地林木茂盛,山谷深幽,常为云雾笼罩,水汽弥漫,云雾升腾,烟水缭绕,游人过河,远望犹如穿行云中,因此杨承训题名“云步桥”。云中漫步,是不是极富诗意呀!</h3> <h3>桥边有一座观瀑亭,又名酌泉亭,是清末泰安知县所建。北侧刻着一副对联:“且依石栏观飞瀑,再渡云桥访爵松。”而亭柱上则刻满了楹联诗文:风尘奔走,应尽艰辛思诡乳;因果研究,积成功德赶朝山。拔险惊心,到此浮云成幻梦;登高极目,从此俗虑自消沉。</h3> <h3>桥北石崖上石坪阔大,其上有柱穴遗迹。传说当年宋真宗封禅泰山时喜爱此处景色,便下令驻跸于石坪之上,此坪便被称作“御帐坪”。宋真宗对于自然景色的鉴赏,看来还是颇具眼力的。这里山青、松翠、水秀、瀑鸣,“绝壁临大壑,飞流千尺下。松涛与水声,喧寂不相假……”御帐坪的确是泰山风光极佳的所在。</h3> <h3>拾级而上,石刻渐密,有今人萧华的“雄山胜境”,熊可武的“能成其大”。以及古人的“与天地参”、“揽翠”、“天下名山”、“松壑云深”、“渐远红尘”、“石面迸出水,树头穿破云”等石刻。</h3> <h3>“万境皆空”石刻赫然在目!这是佛家观点,俗话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即什么都是空,一切都是梦幻。</h3> <h3>桥周围有“月色泉声”、“云步跻天”、“绝飞流”、“耸壑昂霄”、“气象岩岩”等题刻50余处,真、草、隶、篆,体法各一,琳琅满目。</h3> <h3>崖上有“红桥飞瀑”、“霖雨苍生”、“河山元脉”、“太古清音”等题刻。明代陈凤梧也曾在此赋诗一首:“百丈崖高锁云烟,半空垂下玉龙涎。天晴六月常飞雨,风静三更自奏弦。苍水佩悬云片片,珠帘洞织月娟娟。晚山倒着肩舆下,回看斜阳景更艳。”</h3> <h3>“山辉川媚”石刻,来自于是一个汉语成语。晋•陆机《文赋》:“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意思是形容风景非常优美。</h3> <h3>在云步桥北侧,盘路至此,有石坊赫然而立,额题“五大夫松”。坊西有古松,又称“秦松”,“秦松挺秀”为泰安八景之一。</h3> <h3>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登封泰山,中途遇雨,避于一棵大树之下,因大树护驾有功,遂封该树为“五大夫”爵位。谁知后世讹为五株。明代万历年间,古松被雷雨所毁。</h3> <h3>清雍正年间,钦差丁皂保奉敕重修泰山时,补植五株松树,现存二株,虬枝拳曲,苍劲古拙,自古被誉为“秦松挺秀”,为泰安古八景之一。五松亭旁有乾隆皇帝御制《咏五大夫松》摩刻。</h3> <h3>郭沫若老先生为五大夫松的题词</h3> <h3>泰山五大夫松盘道一侧,即有500余岁树龄的著名泰山望人松。千百年来,望人松站在陡峭的崖壁上,向登泰山的游客招手致意。这是泰山风景名胜区的地理性标志,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名录。</h3> <h3>对松山下登山路旁的石壁上,有行书体题刻“举足腾云”,系清康熙乙酉年(1705)菊月,泰安使者祁国祚题书。举足腾云的意思是形容泰山高耸入云,游人在山上只要一举足就可以迈入代方元焕所题。</h3> <h3>天性颖慧,性情孤傲的方元焕一生好古文辞。这里原有一颗古松独立一松挺立于石壁之上,方元焕将它命名为“处士松”。是指此松虽然不在秦始皇所封的五大夫之列,但仍盘屈虬劲,有君子中立不倚之风,用来影射秦始皇所封的五大夫松。在其上方有明嘉靖年间题刻“独立大夫”,有题跋:“五大夫松世传蓺自秦赢。今观之,质理脓脆,非古也,或后人树建,以存旧耳。此松不在五大夫中,乃其虬屈苍劲,有君子中立不倚之意,视五大夫为强,予嘉之。书此以表孤节。”</h3> <h3>这里两山对峙,山上古松林立,青翠蔽日,中间峡谷即为登山盘道,而著名的“对松亭”就坐落在谷口盘道的西侧。“对松亭”因山得名,此处被称为对松山,是泰山著名景观之一。</h3> <h3>泰山对松亭北古盘道东300米处,有一处古建中的坛庙祠堂类“梦仙龛”。据记载为清道光七年(1827年)任河南开归陈许道道员的麟庆捐资创建。梦仙龛坐北朝南,建在山脊上一处南北宽约6米的平地上,其北面、东面傍依山崖,南面下临绝壁,为歇山顶无梁檩结构,拱形门洞上有匾额横列“梦仙龛”3字。梦仙龛依山就势而建,典雅古拙,是泰山上一处重要标志性建筑。</h3> <h3>五松亭西北侧即是泰山著名的朝阳洞。这天然石洞因洞门向阳故名。洞深如屋,可容20余人。洞内原祀元君像。洞外宽敞,古松挺秀,东临绝涧,十分险峻。据说当年乾隆在朝阳洞小憩,举首北望,山上白云缭绕,隐约见仙阁琼楼;十八盘似一条天梯垂向人间,两侧青山郁郁葱葱,谷底溪水湍湍缓缓,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山水画。于是乾隆不由叹道:壮哉泰山,绝好图画,可惜缺了一方印章。于是远看似一方印章的妙诗垂手而成。</h3> <h3></h3><h3>乾隆对泰山情有独钟,一生来此11次,题泰山诗170多首,留下了众多遗迹。你看东北绝壁上就刻有清乾隆《朝阳洞诗》。碑高20米,宽9米,字大1米见方,名“万丈碑”,亦称“清摩崖”:“回峦抱深凹,曦光每独受。所以朝阳名,名山率常有;是处辟云关,坦区得数亩。结构寄幽偏,潇洒开窗囿;历险欣就夷,稍憩复进走。即景悟为学,无穷戒株守。”。</h3> <h3>朝阳洞北是对松山,只见两面奇峰对峙阒,满山峰者是奇形怪状的老松,年纪不知有几千几百年,颜色那么浓,浓得好象要流水。云出其间,天风莽荡,虬舞龙吟,松涛大作,堪称奇观。李白有“长松入云汉,远望不盈尺”的诗句。</h3> <h3>万丈碑也叫清摩崖,是泰山大字摩崖石刻之最。在它的东面又有摩崖石刻,是张宗昌于民国间题书。</h3> <h3>“发育万物,峻极于天”出自《礼·中庸》:“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h3> <h3>泰山上有数处毛泽东诗词石刻,遒劲的毛体与雄伟的山体,相映成辉。这是毛泽东主席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石刻。</h3> <h3>盘道上欣赏那众多的石刻碑碣,各种书法,各种寓意,美不胜收。最令人称奇的也竞有“逃犯”的石刻:当你看到“逃亡二十五日登此第一高山”-季丰无时,你会怎么样想?如果真是逃犯,还有心情登泰山,想必也是文人雅士吧!</h3> <h3>哈哈,这里竟是有欧阳中石老先生题写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石刻,是出自宋·欧阳修《醉瓮亭记》吧!</h3> <h3>“登欢喜地,妙极”石刻,可能不是一个人的刻石。但这幅石刻很好地表达了此时的心情。</h3> <h3>呵呵,这是明代嘉靖年间的登山感言石刻。</h3> <h3>此处“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石刻,出自宋朝宰相寇准七岁时咏诵的一首诗《咏华山》。 用在泰山,描写了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泰山脚下的景色旖旎。</h3> <h3>“从善如登”石刻,据了解此语出自《国语 周语下》:“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这是人生的警语!的确,一个人做好事行善事是需要像登山一样,要有毅力、勇气和付出,是很难的;而变坏则像山崩一样,一下就垮了。古人把向善比喻成登山,十分贴切。</h3> <h3>在此看“十八盘”的介绍:全长800米,垂直高度400米的十八盘,有1800余个台阶,势如天梯。</h3> <h3>十八盘是泰山登山盘路中最险要的一段,共有石阶1827级,是泰山的主要标志之一。当地有“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的顺口溜。从登山的“十八盘”处回头腑看,盘道如烟,蜿蜒曲折。图为航拍的十八盘的俯瞰图。</h3> <h3>十八盘岩层陡立,倾角70至80度,在不足1公里的距离内海拔骤升400米。抬头仰望,南天门立在山谷间,十八盘就像一架长梯,挂在南天门口。“拔地五千丈,冲霄十八盘”,可此时,汗浃背,身已疲,让人心生畏惧。可“不到山顶非好汉”、“无限风光在险峰”。揩把汗水,稍做休息,继续努力攀登!</h3> <h3>升仙坊位于山东省泰山中路紧十八盘的起始处,为两柱单门式石坊,额题楷书“升仙坊”。此处山势陡峻,悬崖峭壁,上临岱顶天庭,咫尺仙境,似有飘然升仙的意境,故名“升仙坊”。游人至此小憩,每每浮想联翩。回视山下,常有腾身云霄之感,举首仰望,南天门近在眼前,奋力攀登,岱顶在望。</h3> <h3>建在飞龙岩与翔凤岭之间的最危耸的低坳处,南天门赫然在望,海拔1460米!努力攀登向上!这真是毅力和意志的考验!</h3> <h3>终于登上去了!站立南天门那红墙点缀,黄色琉璃瓦盖顶,石砌拱形门洞前,撫模着南天门那阁楼式建筑,望额题“南天门”,感慨万千!</h3> <h3>南天门元中统五年(1264年)由布山道士张志纯创建。门侧有楹联曰“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h3> <h3>“登泰山看祖国山河之壮丽。”这是邓颖超登泰山时,在南天门前畅谈振兴中华,并亲笔为泰山的题词。<br></h3> <h3>登上南天门,又见唐•杜甫的《望岳》石刻。眼观群山秀,重温他的绝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心情大悦。</h3> <h3>进南天门,满目是青砖灰瓦的小殿,如进入几千年前古朴典雅的集市。</h3> <h3>古老的屋脊,苍老的山墙,奇异的屋檐吉兽。漫步其中,要不是景点那太阳能板节能灯,那大型的电子屏幕,你会沉迷湎在古代岁月而不拔。</h3> <h3>南天门后面的天门居宾馆,也是红柱灰瓦,古色古香,十分的醒目、吉祥。</h3> <h3>泰山之妙是在泰顶,过南天门漫步于天街玉兰石阶,犹如遨游天府仙界。</h3> <h3>在泰山2000多处摩崖石刻中,极顶去往玉皇顶的必经路上,“五岳独尊”是众多古迹石刻中最具代表性的杰作。历经百年沧桑的正楷书体“五岳独尊”四个字,系清光绪丁未年间(公元1907年)由泰安府宗室玉构题书。海拔1545米。摩崖高210厘米,宽65厘米,大字径55x42厘米。在其右侧有楷书“昂头天外”题刻。从2004年11月起,泰山景区对“五岳独尊”景观石群进行保护整修。现已成为泰山的标志,并被设计进人民币的背景图案。</h3> <h3>在《五岳独尊》同一块大石头的南侧,是“万法唯识登峰造极”大字石刻。意思是说“责任重于泰山”。</h3> <h3>碧霞祠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位于泰山极顶南侧,初建于1009年(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原名昭真祠,1488--1505年(明弘治年间)改名碧霞灵应宫,又称碧霞灵佑宫,1770年(清乾隆三十五年)重修后改称碧霞祠沿用至今。</h3> <h3>碧霞祠是一组宏伟壮丽的古代高山建筑群,由大殿、香亭等十二座大型建筑物组成。整个建筑以照壁、南神门、山门、香亭为中轴左右对称,南低北高,层层递进,高低起伏,参差错落,布局严谨。在道教宫观中极有代表性,显示出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建筑之科学精巧,智慧之高超绝伦。</h3> <h3>碧霞元君又称泰山老母,是传统民间最重要的信仰之一。历经上千年,特别是在明朝以后,对于中国北方地区传统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h3> <h3>碧霞寺内景色</h3> <h3>碧霞祠向东,就是著名的大观峰了。大观峰是泰山的著名风景名胜点,它位于玉皇顶盘路东侧,大观峰削崖为碑,布满了历代题勒,林林总总,巍巍大观!</h3> <h3>大观峰石刻中,最著名的是“唐摩崖”,即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725)登封泰山时御制御书的《纪泰山铭》。摩崖高13.3米,宽5.5米,全文1000字,书体为唐隶。文辞典雅,书法遒劲,颇具盛唐风格。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评价说:“穹崖造天铭书,若鸾飞舞于烟云之表,为之色飞。”</h3> <h3></h3><h3>现存于泰山岱顶唐摩崖之东的“于山见泰岱之高”石刻。是明代嘉庆年间的石刻。</h3> <h3>玉皇顶位于碧霞祠北,因峰顶有玉皇庙,为泰山绝顶,旧称太平顶,又名天烛峰,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拔地而起,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h3> <h3>泰山是五岳的精华,泰山的精华则是玉皇顶。玉皇顶是泰山众多山峰里主峰的最高处,玉皇顶可以说是泰山之巅。</h3> <h3>玉皇顶海拔高度1500米,有一种从地面升起来直入云霄的感觉。所以在古代玉皇顶又有天柱峰的称号,气势蓬勃,令人震撼。</h3> <h3>在泰山极顶——玉皇顶玉皇庙门前有一座高6米,宽1.2米,厚0.9米的石碑。碑顶上有石覆盖,石色黄白,形制古朴浑厚。奇怪的是,碑上没有一个字,因而被人称为“泰山无字碑”。</h3><h3>到底是何人所竖,至今说法不一。</h3> <h3>故名思义,玉皇顶就是玉皇大帝居住的宫殿啦!但见红墙灰瓦围绕的宫墙圆拱门额上书五个大字:勒修玉皇顶。就是说这玉皇大帝的宫殿是皇帝下旨修建的。</h3> <h3>院内,有挂满求福锁的栏杆,栏杆围起的场地中间,有一凸出石柱。</h3> <h3>这一凸出泰山石上竖一石碑,上书:“泰山極頂1545米”。</h3> <h3>极顶石西北有“古登封台”碑刻,证明这里是历代帝王登封泰山时设坛祭天之处,现在玉皇顶已经成为登泰山观看日出的绝佳地。在这里,你可以姿意的观日出,赏云海,听松涛,仿佛完全融入到大自然之中。</h3> <h3>从岱顶玉皇顶东行不远,就会看到两通并列的石碑,一为“雄峙东天”,一为“孔子小天下处”。两碑后有隆起的小丘,那就是尼父台。据记载,历史上曾有人感于孟子“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在岱顶刻了“孔子小天下处”的摩崖,后损毁。明代山东御史颜继祖在尼父台上又立了这通很有名的石碑。原碑于1967年被毁,仅存碑座,2007年由泰山管委重立。</h3> <h3>日观峰,山东游览名胜。位于玉皇顶东南,古称介丘岩,因观日出而闻名。观日长廊全长30米,亭廊衔接,似仙阁矗立,鲜艳夺目。</h3> <h3>拱北石又名观海石。石长 6.5米,北西8度,与地面夹角30度。登临其上可尽赏旭日东升场面。现在已不能在上面拍照留念了,1968年的五一,我首次登泰山就曾在拱北石上与同学们拍照留念。</h3> <h3>瞻鲁台,亦名爱身崖,位于日观峰南,原名舍身崖。瞻鲁台三面陡峭如削,壁立千尺,下临万丈深渊,立此下望,令人眩目。此处又称“舍身崖”,因旧时常有人于此为父母求福而投崖舍身而得名。</h3> <h3>泰山仙人桥位于泰山瞻鲁台西侧,两崖对峙,下为深涧,上有三块巨石悬空累迭,连通深涧,其状如桥,名曰:“仙人桥”。寓意凡人难过,唯神仙可行。仙人桥形势险要,神韵天成是泰山著名的奇景之一。</h3> <h3>三石巧接是外力风化剥蚀和重力崩塌共同作用的一种偶然的巧合,自然界中常有这种巧合现象,正是这种偶然巧合塑造了许多令人难以想象的奇观异象。</h3> <h3>泰山的“四大奇观”,即一般指:泰山日出、云海玉盘、晚霞夕照、黄河金带。</h3> <h3>云海玉盘是泰山岱顶的一大奇观。夏天,雨后初晴,大量水蒸气蒸发上升,加之夏季从海上吹来的暖温空气被高压气流控制在海拔 1500 米 左右的高度时,如果无风,在岱顶就会看见白云平铺万里,犹如一个巨大的玉盘悬浮在天地之间。远处的群山全被云雾吞没,只有几座山头露出云端;近处游人踏云驾雾,仿佛来到了天外。</h3> <h3>晚霞夕照是泰山上四大景点之一,当雨过天晴,天高气爽,夕阳西下的时候,若漫步泰山极顶,仰望西天:朵朵残云如峰似峦,一道道金光穿云破雾,直泻人间。</h3> <h3>黄河金带——当夕阳西下时,在泰山上举目远眺,在泰山的西北边,层层峰峦的尽头,可以看到黄河似一条金色的飘带闪闪发光;它波光粼粼,银光闪烁,黄白相间,如同金银铺就,从西南至东北,一直伸向天地交界处。或是河水反射到天空、造成蜃景,均叫“黄河金带”。</h3><h3> </h3> <h3>啊!这就是泰山,巍然屹立!她犹如泱泱五千年文明的中华风骨,雄居天下,千秋耸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