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图片:网络</p><p>撰稿:侯桂旭,李汉炎</p> <p><br></p><p> 海南省的西南边垂,比邻着天涯海角的尖峰岭山麓,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国营抱伦农场,她的前身就是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十八团。时光已经走过了将近五十个春秋,但是,那一段酸甜苦辣的知青岁月,那布满荆棘坎坷的斑驳经历,却使我们永生难忘。正是抱伦农场知青生活的洗礼,使我们深刻的领略了生命的艰辛。在抱伦的这片土地上,我们汕头知青奉献了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知青们在这片土地上流汗流泪,辛勤劳作,是我们为今日的抱伦播下了阳光,洒下了春雨,是我们为今日的抱伦浇灌出红花,培育了硕果。回首往昔,真的是感慨万千,感慨万千啊……</p><p> 为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边疆去的伟大号召,汕头市知青八十三人,于一九七一年十二月廿八日从汕头港乘客轮到海南岛,一九七二年元旦晚上到达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十八团武装连(现抱伦农场)。当时的武装连刚刚组建,四周荒山环抱,几栋草房就是连队营房。我们被安排在其中的一栋,每一个房间里的睡床,就是地面上铺着茅草。我们这八十三人中,最小年龄十四岁,最大年龄廿四岁,其中男青年四十一人,女青年四十二人,大家都知道兵团的生活艰苦,但没有想到是这样一种艰苦的程度,现实竟然这样难于面对,看着空空如也的草房,看着地上铺草的床铺,除几个年龄稍大的知青外,在场的人都难于自已而失声痛哭……。这一夜真的是辗转难眠,第二天清早一看:这武装连的几栋草房就是全部家当,周边除了荒山还是荒山,荒无人烟,面对此情此景,知青们又是一场痛哭……。后来,团部派了几个领导和老工人来做思想工作,同时找几个年龄大些的知青谈心,向知青们讲述了兵团建设的发展前景,鼓舞知青们树立起战胜困难的信心,并委托这几个大龄知青协助做大家的思想工作,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是起到了一定的安抚作用,但是,大家还是白天哭完了晚上哭,很多人都哭喊着要回家……,这样的闹腾,整整持续了十九天。直到一月廿日,大家的情绪稍微安定后,团部才派车把八十三人分派到全团十六个连队安置下来。</p><p> 知青们分配到各连队后,因为年纪还小,因为生活环境落差太大,大家都茫然而不知所措,大多数人还是整天哭哭啼啼。当时的三师十八团是个新建单位,团部机关和十几个新建连队都分布在方圆几十里也难见村落的原始森林中,这里是少数民族地区,人烟极其稀少,有时,你就是走上十里八里,也难得见上一个人,当时的这种环境,真的称得上是十分的凄凉与悲切,现在看来,当时这些小知青心里确实有太多的憋屈,他们在那么长的时间里哭哭啼啼,这也是在情理之中啊。</p><p> 当时建设兵团的组织架构是部队机制,有正规的教育管理体制,有一批专职的政教工作人员,他们经常组织知青进行政治学习,通过集体上课、个别谈心等多种形式开展思想教育、纪律教育工作。在长期的思想教育下,在老同志身先士率的熏陶下,知青们逐渐适应了当时兵团的各种困境。虽然恶劣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给知青们带来了许许多多的磨砺,但是,这些痛苦与折腾却使知青们的思想和意志经受了极大的锻炼,他们在艰苦中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培养了自己的坚强意志。半斤米饭,一壶开水,吃完就上山开荒伐木,他们挺过来了……,每逢周末,清晨三点起床,扛着锄头镰刀,步行三小时,到远方的连队参加开荒大会战,下午五点,拖着散了架的身躯往回赶,他们挺过来了……,雨季来了,连续两个月没有菜,没有肉,米饭拌着海盐,他们挺过来了……,艰苦的生活,繁重的体力劳动,不能够击垮知青们的意志,知青们默默的奉献自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着这里的一切。</p><p> 兵团就是一座熔炉,知青们在这座熔炉里接受锤炼,他们在极为艰苦恶劣的环境中学习,成长,在不长的时间里就掌握了从开荒到橡胶树种植管理的技能。从掌握使用劳动工具锄头、镰刀开始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知青们成熟了,他们终于成为建设兵团合格的一员。开荒砍芭……,定标挖穴……,定植种苗……,伐木盖房……,大家都是行家里手。</p><p> 七十年代,正是兵团建设的大发展时期,十八团也在不断的发展扩大,根据上级的安排,当时团里上马新建了十八连,推土机在山上推出的一块平地就是驻地,一车大米两口大锅就是生活物资,调派到十八连的六十多人,真正经受了白手起家的滋味。他们从砍木材割茅草做起,硬是在极短的时间里建起了茅草住房。十八连建在深山中,主要工作是伐木,为全团提供建设木料,工作的艰辛状况可想而知,朱金河同志就是六十多个伐木工中的一员,他身材偏瘦、个头不大,并不是挥刀扛木的理想人选,但他却有着一种特殊的意志和毅力,他以惊人的毅力和意志克服了种种困难,坚持天天出勤,伐木扛木,生产业绩出色,经常受到领导的表扬,在十八连的几年里,年年被评为积极分子。一九七五年,被任命为十八连副连长。</p><p> 建设兵团的事业不断的向前发展,知识青年也在兵团的建设洪流中茁壮地成长,因为工作需要,分配到十三连的杨燕雄同志,被连队派到山上,专门负责护林和苗木的管理养殖工作,这是一份特别的特殊工作,也是一份特别考验人的工作,大家想想,白天是一个人,黑夜也是一个人,长期一个人吃住在山里,这该是多么的孤寂啊!但是,杨燕雄坦然面对这一切,他真正做到了在平凡中耐住了寂寞,在平凡中任劳任怨,在这个特殊的岗位上,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任务,多次受到上级表彰,一九七五年,杨燕雄同志被建设兵团三师师部授予标兵称号。</p><p> 汕头知青在建设兵团的几年里,人生美好的青春年华是消逝了,但也收获了人生最可宝贵的财富。当政策允许知青回城,大家便多方奔走,最后终于都回到汕头的时候,才猛然发现:一切都要从头再来,大家深知,这是人生的第二次革命、第二次长征……</p><p> 在回城的八十多人中,有工作安排的只有二十几人,大多数人面临父母年老了,兄弟姐妹长大了,居住拥挤了……,无存款,无工作,吃饭也成问题……,更不堪的是,在家受父母埋怨,兄弟姐妹不“客气”,社会上的人看不起,甚至,有不少的市民称这些回城无工作的知青为海南乞丐,思想和经济的困境,真是压力山大、这是多么难于承受啊!但是,经受过农场历练的知青没有被这些所压跨,他们凭着坚韧的意志和毅力,积极寻找解决生活的门路:卖鱼,卖肉,卖菜、打短工,踏三轮等等……。知青们回城后的刻苦拼搏,使大家重新在汕头立足,创业安家,安居乐业。每年元旦聚会时,知青们都会由衷地说:我们不富有,但我们知足,我们过得快乐、幸福。</p><p> 风雨同舟,同甘共苦。一九九六年,抱伦农场汕头知青联谊会成立,由张益如任会长,朱金河任副会长,邱壁城、赵文雄、宋志群、章元松、陈远高、吴龙儿、方瑞芳、陈淑英任委员。他们翻开了新的生活篇章。抱伦农场的汕头知青是了不起的,他们是一个有着良好素质的和谐群体。他们有五大共同特点:一、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有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毅力和能力。二、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回城后能做力所能及的工作,用自己的实力创业,遵纪守法,全体知青中没有违法乱纪和犯罪记录。三、有爱有情怀,知青们爱家庭、爱妻儿,家庭是幸福和谐的。四、都能重视培养子女成才,有八成以上的知青子女考上大中院校。五、有深厚的知青情谊,知青中谁家有了困难,大家就解囊相助,帮助他度过难关。</p><p> 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这一代知青人,在建设兵团的熔炉里,究竟蒙受了多少委屈,多少痛苦和哀伤?其实,一代知青人的甜酸苦辣,恩爱情仇,是谁也说不清道不明的,那个时代的烙印太深了,我们谁也没有忘记建设兵团曾经带给我们的屈辱和悲伤,但是,正是这些屈辱和悲伤的恩赐,鞭策和激励着我们每一个知青人,克服和战胜了生命路上的种种磨难。</p><p> 我们怀念曾经的岁月,是因为:那是一段可歌可泣的青春岁月。是我们在这里挥泪洒汗,在这里燃烧激情的青春,用青春的血汗和泪水,浇灌着这里的土地,驱走了这里曾经的荒芜;是我们用青春的血汗和泪水。谱写着抱伦农场新时代的乐章。是啊!在那些让我们难于释怀的岁月里,我们走过了太多的坎坷和荆棘,而正是我们这一代知青人的青春奉献,才创造了农场今日的灿烂和辉煌。</p><p> 我们怀念曾经的岁月:是因为知青人也是性情中人。我们每一个曾经的抱伦人,人人都有一腔至深至浓的情怀,最最不能割舍的,就是蕴藏在心中的那一份抱伦情!虽然我们,在抱伦的山山水水间留下了太多的惆怅和无奈,但是,我们谁也不会否认:正是抱伦的那一方水土,那一段刻骨铭心的历练,锻造和锤打出我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孕育了我们每一个知青人生命的芬芳</p><p> 我们怀念曾经的岁月:是因为我们已经青春不再,却时时感念走过的那一段坎坷的人生之旅。岁月沧桑,岁月带走了我们的青春,催老了我们的容颜,但岁月却永远不能磨灭我们这一代知青人对生活的热爱。时代前进了,生活美好了,知青人年老了,现在总是想着:年轻真好,那一段磨难的岁月真好!如果我们能够时时缅怀那些曾经的快乐,忘却那些曾经的哀伤,就肯定会多一份释怀,多一份诗意,多一份快乐的时光!亲爱的农友们,让我们留住心中曾经的那一份灿烂,让我们一起拥抱阳光,拥抱美好的晚年生活吧!</p><p><br></p><p> </p><p><br></p><p><br></p><p><br></p><p><br></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