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那些年,在沈阳市文艺路上有一个部队大院,大院里坐落着一排排红砖瓦房,里面居住着那些人……。</h1><h1> 当地的老百姓管这座大院叫红军大院也称为红军楼,如今随着城市化的变迁,这座大院依然存在,而院子里的小楼已不复存在,取代他的是高楼大厦,大院的主人也已是寻常百姓。</h1><h1> 当年,这座大院确实是居住着当时离休的老红军和老八路,他们以红军居多,故此,当地的百姓称之为红军大院。</h1><h3></h3> <h1> 他们是我的父辈,如今他们大多数已经故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之际,做为共和国奠基石的他们,是值得我们晚辈缅怀的,做为红军大院的后人,为纪念我们的父辈,传承他们的精神,特收集他们一些老照片和物件,还有他(她)生平和故事,制作美篇《那年,红军大院里的那些人》之系列,以此怀念和弘扬。</h1><h3> ( 按父辈们的出生年月排列顺序)</h3> <h3>(1)</h3> <h3> 1934年11月红军长征前,单志辉伯伯随方志敏同志领导的抗日先遣队,北上途中和方志敏一起被捕。<br></h3> <h3> 单志辉伯伯被捕入狱,在狱中积极参加各种斗争,表现出共产党员的英勇坚强,一九三八年二月,经八路军长沙办事处徐特立同志与国民党交涉后被释出狱,经组织转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h3> <h3> 单志辉伯伯的爱人姚筠阿姨,是1940年参加革命工作,1942年入党的老革命。</h3> <h3>(2)</h3> <h3> 黄雨山伯伯是红军大院里,参加了第一次国内战争时期的老红军。</h3> <p class="ql-block"> 1937年10月10日,时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的雷经天,主审宣判了轰动延安的"黄克功枪杀刘茜"案。黄克功15岁加入红军,参加过井冈山斗争和长征,时任"抗大"第6队队长。黄克功以"资格老,功劳大"提出戴罪立功要求,干部群众提出依法偿命和从轻发落的不同意见。</p><p class="ql-block"> 作为审判长的雷经天,坚持依法审理,及时向毛泽东报告了案情和惩处意见。在公审大会上,雷经天宣读了毛泽东给他的亲笔信和对黄克功的判决书。毛泽东来信说:"共产党与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与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当此国家危急,革命紧张之时,黄克功卑鄙无耻、残忍自私到如此程度,他的处死是他自己的行为决定的……请你在公审会上,当着黄克功及到会群众,宣布法庭判决定,并宣布我这封信。</p><p class="ql-block"> 雷经天主持审理的这桩苏区首例大案,在我党、我军历史上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 后来,黄雨山伯伯给雷经天院长当秘书,参与了那个特殊时期的法律制定。</p> <h3> 黄雨山伯伯的爱人邢秋阿姨,是解放战争时期参军的老革命。</h3> <h3>照片二排左五:彭德怀、左六:朱德、左七:陈毅、一排左四:雷经天、右二:黄雨山。</h3><h3> 黄伯伯离休后,撰写了《红七军生活回忆录》、《纪念韦拨群牺牲五十周年》等15篇回忆录,经常给儿女们讲战争年代的故事。</h3> <h3>(3)</h3> <h3> 陈坚伯伯所在的红军队伍,是徐海东领导的红25军团,由于他工作认真心细,被徐海东调到身边当了几年随身军医,他一直保留战争年代和徐海东大将一家人的合影,徐海东去世后,陈伯伯老伴程阿姨,把照片送还给将军爱人手里,可惜当年自己没保留一张。</h3> <h3> 陈坚伯伯在长征中,因负伤不能行军,组织上把他安排到老乡家养伤,三个月伤愈后,他千万百计找原部队,结果原部队找不到了,正好另一支红军队伍经过,他毫不犹豫的跟上了这支部队,他说:我跟着共产党,跟着红军走的革命意志永远不变。</h3> <h3> 陈坚伯伯的爱人程美荣阿姨,是抗战时期参加八路军的老革命。</h3> <h3> 陈坚伯伯佩戴过的胸章及授勋章证书</h3> <h3>(4)</h3> <h3>(5)</h3> <h3> 杨世忠伯伯,抗战时期任343旅旅部司号员,时任历旅长是陈光。调入568团任司号班班长,时任团长杨得志。他跟随的这两位首长都是名望很高的战将。</h3> <h3> 九十岁高龄时的杨世忠伯伯,穿着五五年授衔时的礼服拍照,老人家现已故去,他是大院里的高寿老人之一。</h3> <h3>(6)</h3> <h3> 张坤柳伯伯是红一方面军宣传队的队员。他经常见到中央的领导,当时的中央首长们几乎都看过他演的戏,他在戏里多次扮演老头,毛主席看了他演的戏,平时见到他,毛主席称他为“小老头”。</h3> <h3>一九四九年,张坤柳伯伯随所在炮团,参加了开国大典。</h3> <h3>(7)</h3> <h3> 这张照片是我的父亲,和战友们拍摄的合影,他们一起从延安步行走到东北战场,这是父亲第一次照像,后来他怀揣着这张照片,经历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照片儿虽然残破,我没有修版,是为了真实的展现照片的原貌,这张能保留下来实在不容易。</h3> <h3> 这是父亲离开家乡后,第一次回家乡于都,是母亲陪他一起回去的,母亲回忆说:镇子里当年和我父亲,一起参加红军的有二十几人,就父亲一人活着回来了,乡亲们听说我父亲回来了,从四面八方都赶了过来,含着泪水拉着父亲的手,打听亲人们的下落……。</h3> <h3> 红一方面军随中央红军,共计八万六千余人,跨过于都河开始长征,于都河是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起点。</h3><h3> 父亲曾回忆:当红军撤离于都时,于都河畔人山人海,数以万计的男女老幼伫立在各个渡口,为红军送行。(《十送红军》出自于江西于都民歌,它再现了当年真实情景)。</h3><h3> 在送行的群众里,有我的奶奶和左邻右舍的乡亲们,我奶奶送她唯一的儿子,他们送丈夫还有儿子及亲人,她们目光里含着泪水,望着自己的亲人,随着红军队伍远远离去……。</h3><h3> 历经艰险到达陕北后,这支红军队伍仅剩下七千多人,父亲是这支队伍的幸存者之一。</h3><h3> 毛泽东主席在作长征总结时,对这七千人给予了高度的赞扬,他说:<font color="#ed2308">"剩下的人数虽少,但留下的都是中国革命的精华"。</font>《红军长征史》书中记载。</h3> <h3> 这是江西省于都县的于都河畔,当年毛泽东所在的中央红军,就是从这里跨过于都河,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h3><h3> 据于都县志记载,一九三二年一月至一九三四年九月,于都县参加红军共68519人,经历无数次血与火的洗礼,锤炼出16位共和国少将,有16336名革命烈士。</h3> <h3>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父亲荣获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授予的三级国旗勋章。</h3> <h3> 一九五九年解放军速成中学的毕业证书</h3> <h3>(8)</h3> <h3> 马金陵叔叔爱人冯阿姨,是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解放军的,他们在解放战争时相识的战友,后来成为夫妻的。</h3> <h3>(9)</h3> <h3> 钱巩叔叔在一九四五年,苏南兴化战役中负伤,仍坚持战斗,后来伤愈残废,留在部队后勤从事政治工作。在解放战争中参加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h3> <h3> 钱巩叔叔的爱人何诣静阿姨,是抗战时期参加革命,解放战时期入伍的老革命。</h3><h3> 一九四七年我军打睢杞战役时,一次何诣静阿姨所在野战医院紧急转移。前有黄河,后有追兵,她们许多女同志要了颗手榴弹别在腰间,绝不当俘虏,做了最坏的准备。后来,在炮兵帮助下,两个女兵绑在一匹战马上过河,才脱离险境,但有人落水牺牲。</h3> <h3> 钱巩叔叔留存的淮海战役纪念章。</h3> <h3>(10)</h3> <h3> 钟时宪叔叔的爱人王亚彬阿姨,是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解放军的。</h3> <h3> 钟宪时叔叔是六十年代,入驻红军大院,到目前唯一健在的老人。他见证了大院里那些人的离去,目睹了大院的变迁,祝愿老人家健康长寿。</h3> <h3> 这是一位红军伯伯,留给子女的两枚银元,银元是战争年代部队发给他的,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它将银元揣在身上,一直也没有舍得花,直到解放后传给了儿女,在我征集资料时她们才拿出来让我看,并讲起了这银元的来历。</h3><h3> 它是,一个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留给子女的一份厚重家产。</h3> <h3> 大院里的一位老红军,在他离休前,把组织上发给他的《毛泽东选集》和他爱不释手的《星火燎原》带回了家,他说:"这是他革命一生中,唯一一次,把公家的东西拿回家,贪了公家便宜"。</h3><h3> 我要说:他给儿女们,"贪"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畗。</h3> <h3>父辈们留存下来的"赠给最可爱的人"的茶缸</h3> <h3> 一九八五年九月,时任沈阳军区司令员李德生来大院看望休干和工作人员。</h3> <h3> 勋章、奖章、纪念章都是父辈们用生命和汗水换来的,是留给我们下一代人的无价之宝。</h3> <h1> 父辈们的照片,分别拍摄于红军、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建国以后等不同时期,照片能留存到现在,是十分珍贵的影像。</h1><h1> 由衷的感谢提供照片的老阿姨及叔叔、伯伯们的后人。</h1><h1> 读到父辈们的从军履历, 看到父辈们不同时期的着装和奖章、纪念章,它是一部军史的真实再现,以史为镜,方知兴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h1><h1> 一一 李 珂</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