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青山绿水一一359班澧水寻源综合实践活动!

清香木

<p class="ql-block">  澧水,是湖南四大河流之一,更是我们的母亲河,而桑植是澧水发源地,守住一江绿水,保护好澧水河是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为培养我校学生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发展理念,努力形成全社会关注环境、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根据桑教通[2019]22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经报请校委会研究批准,开展2019年“保护澧水河·做环保小卫士”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五年级359班非常幸运首先开启了此次的研学之旅。</p><p class="ql-block">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旅途中亲近自然,追根溯源,领略天地万物的雄浑壮阔,拓展视野,丰富知识。研学的路上,对孩子而言是一场近距离的远足,也是一堂行走中的课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3>筹划--学校召开相关人员会议商讨活动方案。</h3> <h3>启动——在升旗仪式上学校举行了隆重的活动启动仪式!</h3> <h3>县环保局监测大队大队长向叔叔为我们作报告!</h3> <h3>  少先队员田梓辰宣读“保护母亲河,做环保小卫士”倡议书。</h3> <h3>告之——给家长的一封信,征求家长们的意见。</h3> <h3>准备———活动前的预备课,让孩子们了解此次研学活动的目的、内容、方式以及行程。<br></h3> <h3>孩子们听得认真,兴致盎然,无数个问题在脑中旋转,在眼中生辉!</h3> <h3>分组——“摄影、采集、采访、宣传……让我想想,我的强项是什么,我该去哪个组呢?”</h3> <h3>采访——小小记者团打前战,在亲爱的老师的千叮咛万信任中要去县环保局采访专业人士调查澧水河的相关情况了。</h3> <h3>我是小记者,手握旗帜和釆访本,神圣的职责和自豪感油然而生!</h3> <h3>叔叔们的专业知识和认真态度令我们肃然起敬,而我们的敏捷思维和大方礼貌也让叔叔们点头称赞,别看我们小,我们可是好样的,嘿嘿!😊</h3> <h3>采访完毕,环保局的叔叔们还带我们参观了实验室,了解了自来水的形成和其它的相关专业知识,可是让我们大开了眼界。</h3> <h3>转战县水利局,了解我县的水系分布以及小型水电站的拆除情况。</h3> <h3>叔叔专业而风趣的解答让我们在笑声中懂得了学问的重要,感受到了轻松的快乐!</h3> <h3>出发——走进澧水源</h3><h3> 我们早早地起床,7点半带着激动的心情来到学校集合。老师们发给我们统一的活动服,和印有“澧源镇一小”的活动帽,加上鲜艳的旗帜,瞬间我们的队伍醒目而活力四射了。</h3><h3> 带着老师们的关爱与叮嘱,我们快乐地出发了!</h3><h3> </h3> <h3>大巴车上,田主任不光详细地给我们讲解了此行的行程和注意事项,还沿途适时地给我们讲述了很多人文和自然知识,田主任可真是知识渊博啊!</h3> <h3>瞧,我们边听讲解边看学案,多认真啊。</h3> <h3>休息间隙瞅瞅后车窗,哇,长长的车队都是我们的队伍,好拉风啊!😄</h3> <h3>  第一站:五道水镇</h3><h3> 大约两个小时的车程后,我们到达了研学之旅的第一站一一五道水镇。</h3><h3><br></h3><h3><br></h3><h3> </h3> <h3> (一)与澧水源零距离</h3><h3> 在聆听毛主任的安排与鼓励后大家排着整齐的队伍走进五道水镇政府,在崭新的报告厅里听取谷副镇长对澧水源现状的介绍。</h3> <h3>听完报告,一个迫切的愿望如小兔子般在我们的心头跳跃---找到那块澧水源头的标志,亲眼见见那神奇的七眼泉!</h3> <h3>哇,你在这儿啊,“澧水源”苍劲有力的三个红色大字正是出自国学大师黄永玉之手,真气派,真骄傲!</h3> <h3>田主任为我们讲解七眼泉名称的来历!</h3> <h3>嘘,我们的语文老师也忍不住在这留下了身影!<br></h3> <h3>清泉之边,树木茂盛,鸟儿欢唱,我们忍不住举起了手中的相机。</h3> <h3>不愧是摄影组的成员,拍摄姿势到位,作品动人心弦!</h3> <h3>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澧水的源头,不让她留下一片垃圾!</h3> <h3>有爸爸妈妈的陪伴更是美好的回忆!</h3> <h3> (二)参观大鲵养殖基地</h3><h3> 大鲵,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它的叫声很像婴儿的哭声,因此人们又叫它“娃娃鱼”,也俗称“大山椒鱼”,源于其身有山椒味道。大鲵是国家二级保护两栖野生动物,是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重点开发及野生动物基因保护品种,主要产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涧溪流中。而澧水源头水质清澈是娃娃鱼最适宜生长的地方,因为这里拥有着一个较大规模的大鲵养殖基地。已等不及了快去一瞧真容!</h3> <h3>憨态可掬的小娃娃鱼!</h3> <h3> (三)街头走访,调查、宣传</h3><h3> 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分组合作、调查走访,了解了当地水源的真实情况,收获了很多当地老百姓对保护澧水河的建议,既培养了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又增强了与陌生人交流的能力,真是收获颇丰啊!<br></h3> <h3> 第二站:芭茅溪</h3><h3> 研学内容:1、参观贺龙元帅刀劈盐局旧址。</h3><h3> 2、在如画的吊脚楼里享用中餐。</h3><h3> 3、欣赏原生态高腔山歌。</h3><h3> </h3><h3> </h3> <h3>崇敬、沉思之中……</h3> <h3>  老师的召唤将我们从让人热血丹心的书法和战火硝烟的沉思之中拉了回来,该吃午饭了。</h3><h3> “哇,要吃饭喽!”</h3><h3> “老师,去哪儿吃啊?”</h3><h3> “会有些什么菜呢?”</h3><h3> …………</h3><h3> 孩子必竟是孩子,更何况奔波了一个上午肚子早已咕咕叫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叽叽喳喳地问个不停,说个不停。</h3><h3><br></h3> <h3>天水溪农庄:青山辉映吊脚楼,绿水缠绕小竹筏,好一幅美妙的山水画卷!在这样的美景里吃饭是不是会有别样的激动与情怀呢?好期待啊!</h3> <h3>  哇,长长的桌子上摆满了色香诱人的菜肴,这就是传说中的长桌宴吗?好稀奇哟,赶紧找个位置坐下,大家围坐一圈,说啊、笑啊,无法抑制的激动与快乐传递给了每一个人。至于味道如何,且看这一扫而空的饭篓就知道了。😄</h3> <h3>   桑植,素有“民歌的海洋”和“民歌之乡”的美誉。上世纪50到70年代,桑植民歌手曾三次赴北京演出,受到嘉奖。1995年以来,江泽民、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张家界视察工作时,对桑植民歌更是赞不绝口。2003年,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世界音乐殿堂维也纳高唱桑植民歌巜马桑树儿搭灯台》使桑植民歌大放异彩。2006年5月20日,桑植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3><h3> 让人没想到的是,&nbsp;吃完了饭,学校竟然还给我们安排了一顿精神大餐---欣赏原生态高腔山歌。而且为我们演唱的还是我们桑植的民歌王袁爷爷,这可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儿,心头已飘过云朵朵……</h3><h3> 悠扬高亢的山歌,举手投足沉醉的深情,袁爷爷,您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桑植民歌的无穷魅力,更让我们对像您一样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充满了无比的感激与崇敬!谢谢您,袁爷爷!</h3> <h3> 第三站 : 凉水口</h3><h3> 研学内容:体验过吊桥,釆集当地水样和植物标本,拍摄照片。</h3> <h3>  车停吊桥边,老师们为了我们的安全前后招呼,整队等候来往车辆。有老师在的地方永远都有满满的安全感!</h3><h3> 走在横跨澧水河的吊桥上,隔着桥板看脚下的澧水真有种飞夺泸定桥的感觉!</h3> <h3>龙校长指导我们釆集水样和拍摄照片。</h3> <h3>意外的发现,河边有几条小渔船,一对勤劳的渔民打上了一网活蹦乱跳的清水鱼。</h3> <h3> 第四站:洪家关</h3><h3> 天色渐晚,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老师的带领下又稳稳地走过吊桥,前往此次研学旅程的最后一站---贺帅故里洪家关。</h3> <h3>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公园,有树有花,有湖有桥,景色怡人。老师让采集组的同学下河去采水样了,剩下的同学自由活动半小时。没了任务,同学们一下子变成了一只只快活的小鸟……</h3> <p class="ql-block">研学感悟——习作</p><p class="ql-block"> 没想到游学一趟学生的感悟特别多,平时三两语的作文这次最多的竟然写了满满的6页。(请已修改好还未给我发电子稿的同学及时发过来)</p> <h3>父母的话——回到家里,我们给爸爸妈妈们汇报了一天的行程、收获与心情,妈妈们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h3> <p class="ql-block">老师寄语:</p><p class="ql-block">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研学旅行不仅是一场准备充分、放飞心情的旅行,是一场感受生活,吸取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的活动,还是一次回眸历史,感知幸福的旅程,令我们收获多多,终身难忘。祝愿孩子们在研学的路上越走越远,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p>

澧水

研学

我们

桑植

老师

民歌

活动

大鲵

叔叔

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