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记录——天祝《格萨尔》说唱者

非常拍客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在距离天祝县城45公里的松山镇松山村,</font>坐落着一座古老而苍凉的城池,这就是有名的明代松山古城。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至今墙体基本完整,雄立在辽阔的松山草原。明万历年间,这里爆发过的一场大会战——松山战役,使此地闻名遐迩。离古城不远处,有一个藏族村落,这里聚居着80年前从青海化隆迁徙而来的180多户藏族群众。天祝县摄影协会一行4人专程拜访了这个村子里的藏族《格萨尔》说唱者——阿拉毛当周老人。</h3> 神奇的《格萨尔》说唱 <h3>  《格萨尔》说唱流传于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等地,以说唱藏民族英雄“格萨尔”的英雄事迹而闻名中外。主人公“格萨尔”相传是白梵天之子,因人间多有不平之事,便投生在岭地,长大后在赛马大会上一举夺魁,被拥为岭国首领。自此他率领国人降妖驱怪、南征北战、扶弱济贫,深得人们爱戴。</h3> 说唱者和他的家人 <h3>  藏族牧民阿拉毛当周今年61岁了,儿子英俊帅气,女儿博学漂亮,两个小孙子正是顽皮可爱的年龄。我们到来时,女儿卓玛才让正在认真地帮父亲整理衣服,两个小孩子在院子里玩得很是起劲。<br></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因为汉语不太流畅,女儿卓玛才让当起了翻译。老人说:“从11岁起,我便跟着父亲在草原上放牧,羊进圈后,父亲就在煤油灯下讲《格萨尔》,我就那样灌了耳音学会了。”</font></h3> 唱响草原 <h3>  这是一位普通的老人,也是一位让人肃然起敬的老人。一字不识的他,凭借超强的记忆力,可以说唱的《格萨尔》达7部之多,时长几十个小时。</h3> <h3>  帐篷、炕头、草地就是他的舞台。没有行头、没有仪式、没有文字,以这种口耳相传的方式在草原演绎、流传。</h3> <h3>  由家人陪伴的他,不经意间,眼眸中总会流露出一丝忧郁。走出家门,转佛塔三圈,能否了却心愿?</h3> <h3>  他老了,喜欢和自小一起放牧长大的老人们说说过去的事:“花脸”、“黑头”、还有那时羊馆们围坐在一起听父亲说唱《格萨尔》……</h3> 传承 <h3>  “千万不要忘却祖先留下的好故事,一定要讲给孩子们听”,女儿卓玛才让时时铭记着父亲的叮咛,选择将父亲说唱的《格萨尔》作为硕士毕业论文研究课题。</h3> <h3>  人生能有多少事可以如偿所愿?老人把拌好的酥油糌粑递给女儿,女儿又放回碗里,不是不愿,只是无力……</h3> <h3>  弯下腰,卓玛从草地上捡起一朵小花送给儿子,儿子开心地跑在前面。那朵小花孩子玩不了几分钟,终究会扔了,父亲的心愿,什么时候能了?</h3> <h3>  一个人的时候,老人是孤独的。抚摸古城墙,是否想起已故的阿爸?是否在回想格萨尔王的传奇故事?目视远方,他眼神迷茫……</h3> <h3>  继承自己说唱的《格萨尔》,他将希望寄托于两个小孙子。和两个小孙子一起,他是开心的。</h3> <h3>  老人最欣慰的事,是莫过于有人紧随其后。</h3> <h3>  每次走出家门,卓玛便多了一份沉重。这个瘦弱的藏族女孩,能否完成父亲交给她的重任?身为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她,曾和弟弟跟着父亲学习说唱,但都不尽人意。也许这门技艺真的需要传说中的“神授”?传承并发扬广大,她需要做的太多了,而我们能做的,只有祝福……</h3> <h3>  临行前为卓玛一家拍了一张全家福,祝福他们一家人幸福,也祝愿《格萨尔》说唱能被有效地保护、并唱响在雪域草原。</h3> <h3>摄影:牛继荣</h3><h3> 杨大立</h3><h3> 牛丽华</h3><h3> 王守辉</h3><h3>编辑:王守辉</h3> <h3>感谢您的来访,敬请点评指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