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令兴的美篇

曾令兴

<h3>如何运用地理知识,更好地解读《暮江吟》</h3><h3>——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误解居易的《暮江吟》一诗</h3><h3>摘要:知识的海洋本来就没有分界线,其古诗词中,常常包含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以白居易的《暮江吟》为例,</h3><h3>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地理知识的运用;培养观察能力中途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收稿日期 </h3><h3> 作者:曾令兴</h3><h3>知识的海洋本来就没有分界线,古代文人一贯以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为满腹经纶,其古诗词中,常常包含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如杜甫《望岳》中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及白居易《大林寺看桃花》中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现在以白居易的《暮江吟》为例,分析该诗中包含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而又正是这些天文地理知识,又成为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该诗的一把金钥匙。小时候,我们山区关于月亮的歌谣很多,其中对月亮晚上拿把小刀割耳朵的故事即新奇又害怕,那时候我经常要找像小刀一样的蛾眉月。经过多年对月亮的观察,如何运用地理知识更好地解读白居易《暮江吟》一诗,我提前几年要求学生对初三的月亮进行观察,也和学生一起观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它成为人们评价诗画的审美标准之一。而画中所蕴含丰富的知识又成为人们准确解读古代诗词的一个重要抓手,尤其是诗歌,其地理知识就成了精准理解该诗的金钥匙。所以在设计教授白居易《暮江吟》一诗,我提前半个月发给学生的学案上就有要求:根据自己对夕阳、弓月、露水成珠等自然现象的观察,模拟诗中之画,画出《日暮图》、《弓月图》……看图的人即诗人自己在随时间的推移,不同时间段蒙太奇般地出现不同的画面,真可谓“诗人笔下景如画”。自主学习是课改的主要的目的,把每位学生的大脑、眼睛、双手调动起来自主学习是课改的主要的目的,把每位学生的大脑、眼睛、双手调动起来为其学习服务是其主要手段。看到每个学习小组将本组学生的习作粘贴在班里的展示台上,那些涂鸦匀称、色彩对比鲜明的景物:夕阳、江水、诗人一幅图;弓月、露珠、诗人一幅图;或者是弓月与诗人;露珠与诗人各一幅图,诗人与美景组成一副副动态的风景画,蕴藏着夕阳、半瑟半红的江水、弯月和露珠这些在人间稍纵即逝的美好事物。只是夕阳的位置、弓月的位置及开口朝向、形成晶莹剔透珍珠般圆润的露珠等等,在最美时刻,在这段时间内的经典画面,变化的是象征时间稍纵即逝的景像,不变的是诗人长时间的欣赏大自然蒙太奇式的美景。不管是诗人亲临其境或者是诗人想像,总之是诗人今夜无眠,那诗人他究竟是为了表达自己怎样思想情感呢?本诗十几年前就被我发现了最后一句,人们对诗人的理解不够精准与深入,翻译存在望文生义、人云亦云的现象。又经过多年的观察与各种参考资料的对比,这也许能让学生养成细心观察自己身边事物的良好习惯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故首先我严肃地告诉学生:“我查阅目前几种版本对该诗最后一句的解释就发现有问题、翻译也不太准确。”通过我与学生每月初三对月相的仔细观察后,《暮江吟》一诗开授: 一 重点:“铺”的构图、“半”的色彩师:诗前两句中有一个动词用得特别精彩到位,你们知道吗?为什么要用“铺”,能否换用“罩”、“射”、“照”、“照射”、“撒”、“晒”、“斜”……生:不能!因为“铺”能准确地写出九月残阳的柔和安稳与岁月静好的感觉与韵味;给诗人以亲切、安适、物我两忘的境界。学生有备而来,回答精炼准确。又一头雾水茫然的纯真模样,显然是文本的深度超过了学生的涉江能力。 师:诗人久立江边,长时间地眺望,经历太阳的“照”、“射”、“斜”……千挑万选,最后选中“铺”。这是夕阳落水的经典时刻,一幅经典画面跃入诗人这双善于发现经典美的眼睛,这是本文的观察演示重点,真是江水如画。我做了一个演示实验,拿出事先为此准备的电筒充当太阳;长形水槽表示河流。手电筒照射的微光从西边慢慢下坠,课代表装扮成诗人白居易的模样面对河流与太阳,太阳从“直射”、“斜照”,一点点缓缓倾斜,最后到这个“铺”字三点一线的位置戛然而止。师:说明经过长时间的观察,诗人慧眼截取残阳铺水这一经典时刻的经典画面。那么,只有残月铺水图合乎诗意。这时“太阳”、“江面”、“诗人”几乎三点一线。江面被均匀的分成两半。一半瑟瑟、一半殷红,色彩斑斓鲜明,如柔和的毯子铺在江面上。以静写动,温暖和煦,色彩斑斓,鲜明、生动、经典。一生忧国忧民的诗人很委婉地表达了光阴流失,人生抱负难以实现的情感。学生与我都感慨:这个“铺”字三点一线的画面在河边是很难得到一见,而斜阳西下的画面就司空见惯了。二难点:“弓月”与“真珠”质疑这首七绝最后两句是该诗的难点。第三句“ 可怜九月初三夜”点明时间是“夜”,第四句“露似真珠月似弓”是本诗诗眼,也是人们翻译理解有异议的地方。——弓月珍珠图或者是薄暮弓月图与夜里珍珠图。 以下是各种版本对“ ——弓月珍珠图或者是薄暮弓月图与夜里珍珠图。 以下是各种版本对“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理解:这两句教科书即课本是这样写的:九月初三夜晚,新月初上,其弯如弓,露珠晶莹,如颗颗珍珠,薄暮时分风光,如一幅精描细绘的工笔画。这首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诗宋词元曲鉴赏》第2 卷681面。“………………第3句点明了时间是深秋之夜。在这一句里,诗人禁不住抒发了自己由衷的感受,多么可爱的深秋之夜阿。这句关键词是“可怜”与“夜”,但为什么这夜色如此可爱呢?作者没有说明,第四句对此作了回答。这是因为天上那一弯新月,有如一把弓,而地上的草挂满了有如珍珠般的露珠,这里以弯月的精致和露珠的晶莹来形象地说明此夜的可爱,我们在此可以体会到诗人已经完全浸到如诗如画的景致之中去了。”《唐宋诗鉴赏全典》第416页:………不觉中,已是“新月初升”,诗人不觉微微低吟,九月初三夜,没有了落日余晖,新月的朦胧同样令人陶醉。看,清冷的露珠洒在草丛中,宛如一颗颗透亮瑞洁的珍珠,泛出动人的光泽!而此时天空的那一弯新月,多么像一张精致的弓……可爱的落日,可爱的新月,可爱的江水,可爱的露珠,共同构成了可爱、和谐、静谧的意境。还有其它版本,不足一一道说………但是,要精准把握,除了仔细分析时代背景外,&nbsp;还是要求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观察初三月亮在天上的位置和具体时间。三 看月像图,正确理解新月与蛾眉月的概念初一到三十的月亮各叫什么月如初一叫新月,十五叫满月,其他的呢?...最佳答案:初一叫朔&nbsp;初二在天上见不到月亮,就叫新月。初三 初四到初六叫娥眉月,即上弓月;二十七、八也叫蛾眉月,即下弓月。 初七初八叫上弦月 初九到十四叫盈凸月 十五叫满月(望)。新月就是地球、月球、太阳三点一线月球在中间,背太阳光的一面对着地球,而且是,月亮与太阳同时东升,同时西坠。所以,地球上的人类是看不见新月的。其新月亮歌谣:太阳走,我也走,我与太阳一起升,我与太阳一起坠,人们看不到我是谁……………而初三的蛾眉月即上弓月是太阳东升大约一个小时,上弓月东升;同样太阳落山一个小时后,上弓月落山。人们薄暮时见我挂在西边天的天边边,暗红暗红的约个把小时就西沉了。四 看月相图,释疑“九月初三夜,弓月与露水”根据百度资料提供的数据如下:农历初一初二,月亮不可见。农历初四初五,月亮日落后出现在西南方天空,农历初七,月亮日落后出,初四、初五月面朝西,太阳落山时出现在西边四十五度左右的天空上 ,晚上九点左右消失,初八,月面朝西,太阳落山时出现在正午太阳的位置,晚上十二点左右消失在西边的地平线,那么如何运用这些地理知识,更好地解读《暮江吟》最后两句呢?我将观察的结果与百度内容对照得到:九月初三的弓月图与珍珠图很难同时存在。这天薄暮十分,大约19时,太阳落山后,月亮出现在西边15度左右天空的边边上 ,下一只香蕉样子,泛着火兜兜一样微弱的红红的橘光。而天空除西边天外,与大地是黑黝黝的,比伸手不见五指强点点,但是,对面难看清人,脚下看不清路。晚上19时五十五左右消失在西天。而那时的长江、浙江流域较湿润,晚上八点有露水,但此时露水也还没有像珍珠那样丰满圆润。九月初三夜,弓月图通过地理知识观察月相规律及初三晚上弓月在西天出现一个把小时的时光。所以,弓月图出现之后又消失了才渐渐形成露珠图。初三这夜从20时起到天亮是不见弓月的,只有如珍珠般圆润的露珠。说明诗人长时间的观察大自然,细心观察在露水慢慢长大成珠的发展过程;这也不排除可能是属于诗人想象。那么,薄暮时分的风光其弯月如弓的弓月图:这时有露水在渐渐变大,是成颗颗珍珠的进行时;20点左右弓月图消失之后,露水成露珠才有可能变成完成时。其诗曰:有人见到初三月(全过程)/也有见日铺江面/露似真珠月似弓/照理没有同时现。生:那么,三幅图是有先后顺序的:残阳铺水图——薄暮弓月图——夜里真珠图师:那翻译应该是“薄暮时分月光其弯月如弓 ;到夜里露珠晶莹,如颗颗珍珠……”这是以往的书上都没有说清楚的地方,我们用地理知识就是为了更好地解读《暮江吟》。</h3><h3>ꪣ五 “露似珍珠”,诗人暗示了自己怎样的心路历程呢薄暮去弓月,夜里诞珍珠。诗人为什么晚上不睡觉,用“露似珍珠”来暗示自己怎样的情怀呢?因为战事,诗人白居易绕襄阳入杭州,三个多月的路程,写了《长庆二年七月自中书舍人出守杭州次蓝溪作》和《暮江吟》。这就要追溯到诗人当时的心路历程。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唐宋诗全典鉴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唐宋诗全典鉴赏》415页:诗人白居易有着“志在兼济”的伟大理想,为民请命,写下了《秦中吟》、《新乐府》等伟大的讽喻诗作。&nbsp;这首写景诗约作于唐长庆二年(822)。诗人怀着对国家效力,匡时济世,成就一番事业的宏愿,上报君恩,下酬夙愿。《中华名人传记》第二传第988页:长庆一年(821年)12月,进讨王庭凑的兵马,仍没有什么进展。白居易审时度势,提出一个完整的作战计划。他主张魏博、择路、易定、沧州四道兵马退守本界,然后抽调精兵交由李光颜统率,把指挥权交给李光颜,令其从东面进讨;令度临境招谕,以动其心,这样就可以收复弓高,进而解深州之围。关心国家战事的白居易在长庆二年大年初五递交《论行营状》。大年也没有休息,为皇帝出谋划策,其结果:中肯的建议被唐穆宗束之高阁、置之不理。紧接着二月诗人又上《论请不用奸臣表》揭露好友宰相元稹:“臣素与元稹至交,不欲发明。伏以大臣沈屈,不利国家,方断往日之交,以存国章之政治。”而元稹当年有“有节秋竹竿”的伟丈夫、自己的知己、诗友,竟变成了庸碌势利小人变节勾结宦官魏宏简等人残害忠良的事实。另他心情十分烦闷。加上当时的穆宗皇帝整日游猎,荒废朝政,不听劝谏,把诗人当“倡优蓄之”对待。当时的宰相王播、萧俛等人龌龊卑污,没有远谋大计,一味主张消兵。局面大乱,河北又成了安史之乱以来的半独立状态。诗人深知政局颓势已成,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无力回天,留在都城反易罹祸。这年七月白居易最终跳出长安政治漩涡。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经襄阳、汉口,于十月一日抵抗,此诗当作于赴杭的江行途中写的。诗人路上还写了《长庆二年七月自中书舍人出守杭州次蓝溪作》,不难看出诗人内心的隐痛与惆怅……诗人举重若轻,以乐写愁,带着轻松的笔调写出自己难眠的“可怜”之夜的美景。如果明月、满月代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那么,弯月、勾月就传递忧愁、痛苦、不如意、不圆满的心情。“月似弓”不仅仅表达其本身的含义,还代表某种感觉,传递某种意境。经过联想和想象,感受字词背后的时代背景:因为当时党争激烈、宦官擅权,朝中混乱昏暗。他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些事实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暮江吟》全诗,与同时期的诗人李商隐“巴山夜雨涨秋池”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长夜不眠、以苦写乐,乐观旷达的精神溢于言表。诗人夜里无眠;可怜九月初三夜,露水成珠慢慢圆。白居易看弓月、看露水或者想像露水慢慢成为晶莹剔透、圆滚的珍珠,所以后两句的翻译应为:九月初三晚上十八、十九时即薄暮十分时的月亮如一把美丽的弯弓,夜里的露珠如珍珠般圆润晶莹………如何运用地理知识,更好地解读《暮江吟》,这也许能让学生养成细心观察自己身边事物的良好习惯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暮江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h3> 人们对"露似真珠月似弓″的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