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写这篇文章,起因是有个朋友问她,有没有跟任何人产生过真实的关系,就是可以和这个人争吵,把自己最不堪的一面暴露给TA的那种关系。</h3><h3> 她很遗憾地发现自己没有……偶尔也有……</h3><h3> 根本原因在于她很少去和别人产生任何的冲突。</h3><h3> 无论是普通的人际交往,还是在亲密关系中,她总是尽量避免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害怕起冲突,害怕让别人不高兴。其根本原因是 怕被遗弃。</h3><h3> 她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浓烈的被抛弃感产生的源头,首先是糟糕的母婴关系--希望大家明白我这样写,绝非是想让妈妈承担一切责任。</h3><h3> 没有被母爱点亮的孩子,不敢再求感觉上的链接或情感上的亲密,转成了求形式上的认可。</h3><h3> 她生命的底色是对母亲的怕。她就是怕,从小她将母亲的每一句话都当做圣旨一样,如果有意无意违背了,就会觉得将大祸临头。觉知这一切,她明白,她怕的是被妈妈抛弃,就好像是,违背妈妈任何一句话,妈妈都会不要她。</h3><h3> 沉到这种怕里,她有了一个意象:一个小球在追一个大球,小球绝对不能停下来,不断地围着大球转,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因担心稍不留神,大球就不见了。</h3><h3> 小球是她,大球是妈妈。</h3><h3> 表面的真相是: 妈妈不会抛弃她,并且根本不会离开她。</h3><h3> 感受的真相是:她就是有可怕的被抛弃感,时刻都要围着妈妈转,将妈妈随时可破裂的衣角抓住。</h3><h3> 这种意象体现在她人生中每一角落,她试图拼命捕捉妈妈话语,将妈妈的每一句话当圣旨,是为了在语言层面上与妈妈保持链接。一旦违背了妈妈的话语,这个链接就断了,所以觉得被抛弃了。无论她被家人怎样责怪,也从不还嘴。哪怕只是戏言,于她也如晴天霹雳,令她为之疯狂,哪里还谈得上还嘴…因此她总是黯然接受外界的攻击,内心却承受着疯狂的恐惧。</h3><h3> 太宰治说的“疯狂的恐惧”,就是对被抛弃的恐惧。这种恐惧压倒一切,她为了避免这种恐惧可以付出一切,讨好算什么,沉默算什么,委屈又算什么,只要不被抛弃,做个僵尸也可以。</h3><h3> 若婴幼儿时未被看见,自己感觉都没有在人间存在的资格。有这种感觉做底子,那么,随便抓住任何一根救命稻草,也即那些偶尔能与别人建立哪怕再松散链接的方式,都会极度执着。</h3><h3> 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价值,在她实现这个价值的过程中,她有可能是张牙舞爪的,她有可能显得很笨拙。</h3><h3> 做了咨询以后她才渐渐懂得:如果放弃了追求个人的独特价值,去建造一个被人喜欢的人设的话,那其实是冒了非常大的风险:这样,吸引来的人,也不是真正欣赏的人。</h3><h3> 真正能够欣赏到你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讨喜的样子。”</h3><h3> 生命是为了更好地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更好的自己,因为,你自己本身,就是最好的。</h3><h3> 幸好,有生之年她渐渐自愈。</h3><h3> (二)</h3><h3> 我弄丢了自己,便只好讨好整个世界</h3><h3> ———</h3><h3> 如果我们不能以内心期待的方式对待自己,便会寄希望于别人,把目光和期待放在别人身上,而那样会越来越没有自己的。</h3><h3> 这表现在感情中,会把注意力都放在对方身上,对对方有过多的期待和要求,没有安全感,过度牺牲自己来获得别人的关注、接纳、认可、爱,一旦得不到满足就会委屈、受伤,那样的爱太沉重,让人窒息,而外得的爱也如无源之水,注定填不了内心的匮乏,当我们自己是匮乏时,其实也给不到别人真正的爱。</h3><h3> 表现在人际关系中,会小心翼翼,过于注重关系及别人的感受,不敢让别人吃一点亏,总怕麻烦别人,觉得自己应该照顾别人,对对方好,以委曲求全的方式获得渴望的陪伴,在意和喜欢,久而久之会觉得别人不理解自己,跟人相处好累,不健康的人际关系注定不会长久,要么疏远,要么爆发。</h3><h3> 表现在工作中,渴望被领导信任、肯定,被同事欣赏、接纳,很在意别人的眼光,没主见,站不稳立场,一件事情做完了本来自己还挺满意,别人一发表意见就开始动摇,否定自己,随着别人走了,如果发表意见的人多了,那就不知如何是好了。自己都如此憋屈难受了,结果还是得不到重视和信任。</h3><h3> (三)</h3><h3> 她一直觉得欠母亲的,生产她时差点丧命的母亲,需要她加倍偿还,甚至一辈子也还不清。</h3><h3> 母亲一直唠叨抱怨为子女付出的都是牺牲,她觉得她的存在就是为了还债。就像哪吒“剔骨还父、剔肉还母”把肉身全部还给李靖夫妇,就算报答了父母的恩情,从此再也不相欠。</h3><h3> 这样的生长环境,生活中的她害怕麻烦,害怕麻烦别人,偿还人情,渐渐习惯两不相欠的冰冷,像一座孤岛,离人群很远,周围都是海。</h3><h3> (四)</h3><h3> 感恩或抱怨自己的家庭出身,其实都是一种选择。父母首先是人,然后才是父母。父母也有自身的局限。但毕竟在这个世界上,能像父母一样坦诚相待、全心付出的人已经屈指可数了。有多少人对外人笑脸相迎,而对亲人倍加苛责。人性如此,顺应人性固然会获得短暂的快乐。克服人性会让人不适,对父母多一份体谅、少一声苛责,那是一份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勇敢、坚守和责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