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即将离开京都转往大阪了,在酒店吃过早餐,存上行李步行几百米来到了涉成园,没想到距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庭院竟如此美妙动人,别有洞天!</h3> <h3>涉成园位于京都市下京区,是真宗总寺院,为书院式庭园。因其四周种植枸橘(枳壳)故又称枳壳邸。</h3> <h3>有人说,看樱花不必到日本,国内的樱花也不错,加拿大也有很漂亮的樱花……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在日本,有樱花的景点都是和周围的风物相映成辉的,离开了这些古老的寺庙和庭院,则失去了樱的花魂。</h3> <h3>平安时代,这里曾是天皇的寝宫,1641年,德川家康捐出此地,1653年由名师石川丈山(此人是日本近代著名的汉学家)设计建造。园名取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园曰涉以成趣”,定名为涉成园。</h3> <h3>1858年和1864年,涉成园两度遭遇火灾,园内所有建筑被烧毁。1865~1868年,重建屋舍。因日本明治天皇曾长居于此,故改为枳壳邸御所。</h3> <h3>园内有一木拱桥,名为侵雪桥,桥边景色甚美。</h3> <h3>横卧于溪水之上的回蒿廊,形制与中国的廊桥相差无几。</h3> <h3>涉成园内有多块俳句碑。我们中有一位研究日本文学的姐妹便情不自禁地为我们讲起了日本诗歌。和歌和俳句均是日本传统诗歌形式的一种,和歌自古便是文人雅士用来叙景抒情的。和歌是定型诗;一首和歌由5,7,5,7,7共31个音节(字)组成。日本近世时期出现了俳谐(近代以后称为俳句),即把和歌中的前17个音节(字)独立出来,以5,7,5的形式吟咏的短诗,有很强的即兴性,且俳句通常要求句中应有表达季节用的“季语”和用于感叹断句的“切字”。江户时代后期,对应文人雅士的俳句,出现了平民百姓创作的草根俳句、即川柳,川柳句中可以没有季语。<br></h3> <h3>日本江户时代有三大俳人,松尾芭蕉(江户前期)、与谢芜村(江户中期)和小林一茶(江户后期)。与谢芜村为画家,其水墨画造诣颇深,被视为日本文人画的集大成者。同时倾慕芭蕉,芭蕉去世后作画的同时致力于将“蕉风”发扬光大。其俳句浪漫且富余色彩。</h3><h3>例:菜の花や 月は東に 日は西に(与谢芜村/“油菜花”是春天的季语)</h3><h3>参考译文:油菜花烂漫,东边天际明月升,西天残阳血。</h3> <h3>小林一茶,农户出身,家境清贫。一生个人命运多舛。25岁起追随名师习俳。坎坷的经历造就了其率真、飘逸的个性,一茶的俳句风格或诙谐或叛逆,爱憎分明同情弱小。</h3><h3>例:寝返りを するぞそこのけ きりぎりす(小林一茶/“蟋蟀”是夏天的季语)</h3><h3>参考译文:小小蟋蟀呦,你要赶紧躲开哦,我要翻身喽。</h3> <h3>江户时代,是松尾芭蕉对俳句从形式、内容到格律、技巧等予以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创新,使俳句发展成为具有高度艺术和鲜明个性的独立诗体,从而进入日本文学艺术的殿堂,并形成了日本俳句史上的黄金时代。因此芭蕉被后人尊为“俳圣”。</h3><h3>俳句例:古池や 蛙飛び込む 水の音(松尾芭蕉/“蛙”是夏天的季语)</h3><h3>参考译文:“古池塘、青蛙跳入水中央、一声响。”</h3><h3>幽寂古池边,青蛙跃入水中央,丁咚一声喧。</h3><h3>川柳例:盗人を 捕らへてみれば 吾が子なり (无名氏)</h3><h3>逮了个盗贼,抓回细看才发现,原来是吾儿。</h3> <h3>日本民间作和歌和俳句(川柳)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每年举办和歌、川柳大赛。和歌大赛多在元旦期间举办,作和歌赛从皇宫开始,并公开皇室成员的作品。而民间的川柳赛事则种类颇多,如夏季川柳赛、白领川柳赛、银发川柳赛等等。</h3><h3>在幽静的园林中,聆听着这位姐妹动听的讲解,仿佛小蟋蟀就在我们的脚下,只听咚的一声,一只青蛙跳入身边的池塘中,水面荡漾起微澜的波纹。</h3> <h3>园内的“临池亭” “滴翠轩” “傍花阁”等建筑,不仅名字具有中国特色,据考证其建筑也颇具唐宋风。</h3> <h3>园内还可见造型各异的日本茶室,青石引路,掩映在树丛中,气氛静谧。</h3> <h3>离开涉成园后,我们乘车来到京都的最后一个景点~京都御苑。</h3> <h3>京都御苑位于京都市中心,占地约91万平方公尺,御苑即御花园。直至19世纪下半叶迁都东京之前,御苑内的“京都御所”、“大宫御所”及“仙洞御所”一直是天皇、太上皇、太后、皇后及皇子们的住所。其外围则是王公大臣的宅邸。</h3> <h3>如今的京都御苑,除了苑内的三个御所之外,整个御苑全年对市民开放。</h3> <h3>苑内有五万多株树木,终年绿意盎然。一年四季可以观赏各类花卉果木,梅花、枝垂樱、染井吉野樱及八重樱并秋枫等均作为苑内的著名景观吸引着游人。此外这里也是小动物们的栖息地,仅鸟类就达上百种。</h3> <h3>游人在京都御苑内不仅可以探访历史,同时还可亲近并感受大自然,学习各类动植物。因此京都御苑被誉为“森林博物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