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参战路__广西行

时尚

<h3>  纪念对越反击战40周年之际,由第42军33野战医院部分参战老兵及其家属,子女组成的"重走参战路__广西行",于4月19日出发,从祖国各地,齐聚广西南宁,开启了以祭奠英烈,缅怀战争往事,慰问边防哨所,游览大好河山的旅程。</h3> <h3>  40年前战争刚刚结束时,战友们曾经亲手采摘满山遍野的鲜花,松枝编制成花环,祭奠曾经与我们并肩战斗,为祖国献出宝贵生命的战友们。</h3><h3> 40年过去了,祖国更加富强,人民安居乐业!亲爱的战友你们在天堂可好吗?</h3><h3> 战友们没有忘记你们!祖国和人民不应该忘记你们!</h3><h3> 我们一行50位战友,代表当年33野战医院参战的全体战友来祭奠你们,看望你们啦!l</h3> <h3>  参战时的老领导,84岁的粟国俊付院长激情澎湃,咏颂祭文时不能自已,几度哽咽。</h3><h3><br></h3> <h3>  行程中,那些熟悉又陌生的青山绿水边境线,出境关口,边民村落,还有一张张珍贵的老照片,使我们思绪万千,一幕幕把战友们带到了40年前那场神圣而残酷的战争中....</h3><h3> 汽车在秀美如画的风景中奔驰,战友们顾不得欣赏风景,都争相踊跃发言,回忆叙述当年战斗经历和许多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h3><h3> 战争的残酷和伤害,烈士们的壮烈殉国,给予战友们年轻的心灵以洗礼。40年过去了,年华似水,岁月如歌,往事如烟早已埋没在心灵深处。如今面对这山这水,面对同生死,共患难并肩作战的战友,记忆的闸门逐渐开启......</h3><h3> </h3> <h3>  这张相片是战时出境前座落在五指峰下的33野战医院。</h3> <h3>  上图相片中第二排左二是参战时,金万丰副政委与战友合影</h3><h3> </h3><h3> 战场上不戴领章、帽徽的‘军人’</h3><h3>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还击战开始,我人民解放军对背信弃义的越南霸权主义进行严历打击。全国各地的人们奔走相告。议论纷纷,等待前线的好消息,很多人都关注战局的发展。</h3><h3>2月21日在南宁火车站里,有一个身穿军装,没有戴领章和帽徽的人。不时看着时刻表,又不停在人群中询问去龙州的路线和车程,人们看到他焦急不安的情绪、有的人感到奇怪、有的人对他产生怀疑。</h3><h3>这位就是42军代管33野战医院的付政委金万丰。他48年入伍,参加过抗美援朝。由于积劳成疾、胃切除三分之一、还有白血球减少症。组织上为照顾他年大体弱,安排转业回原籍---天津市。天津人事局让他等待安置。</h3><h3>对越自卫还击战打响后,天津市传达了中央关于对越自卫还击战的文件。他听说打仗了,战争年代烽火生活又浮现在他脑海中。他想部队二三十年没打仗了,自己是个老兵,可以给大家出主意、当参谋。保卫边疆是每个转业老兵的职责。</h3><h3>他和爱人商量后,坐上飞往桂林的飞机。21日乘火车到达南宁火车站。准备乘汽车去找部队。可是广西人民的警提性比较高,对素不相识的人,不透露边境消息。金付政委人生两地,四处打听自己的部队驻地,不免引起了人们的怀疑。公安人员对进行了询问,确认他为广州军区33野战医院转业干部。安排他吃饭并告诉他42军部队在龙州方向。他乘车到达龙州县。此时战斗已打响,整个龙州到处是后勤部队和野战救护所,一片紧张而繁忙的景象。33野战医院究竟在那里?他东找西找,看到一辆带红十字的车,他讲明了自己</h3><h3>的情况,讲出了部队原代号及院长、政委的姓名。兄弟部队的救护车,把他‘便道’ 送到33医院。</h3><h3>金万丰到达医院后,正好赶上医院宣布战场救护方案。要组织一部分同志出国救治伤员,一部分同志留在国内救治伤员。院领导考虑他不是现役军人而年龄大体弱,让他留在国内。他一听出国救治伤员名单中没有他,他向院首长表示:“我是来战斗的、我是老兵、上过战场、救治经验丰富、让我到前线去吧”。</h3><h3>在他再三要求下,院領导安排他随战地救护所到前线去。到前线后,金付政委时刻不忘自己是个老兵,那里需要就出现在那里。每到一地,工作怎样展开,岗哨怎样设置,流动哨设在什么地方,暗哨设在什么地方,他都会去找所长研究。他有空就钻进临时病房和伤员谈心拉家常,安慰伤员安心养伤,不论是兄弟部队车辆路过、还是本院车辆从国内回来,都将快速送你们回国治疗。</h3><h3>做手术时,在越南没有电。他帮助打手电。33野战医院战地救护所到达东溪后,四面环山、草深林密、残存越军有时出来骚扰,威胁伤员安全。金付政委亲自带领警卫人员勘察地形,配置岗哨。他说:‘岗哨很重要,伤员安全最重要’。有时他亲自挎冲锋枪站岗。</h3><h3>一天夜里,11点左右从高平方向送来一批伤员,路过33医院,金付政委得知伤员和后勤车队及指挥部救护运输队人员都没有吃饭时,他和炊事班一起,煮六大锅稀饭和牛肉罐头及压缩饼干,到路边,一车一车的送,一个人一个人的分,有的伤员自己吃不了,他一口一囗喂。</h3><h3>各个部队的战友们望着他高大身躯和两鬓黑乎乎的大胡子,喝爱又可亲的面容,身穿军装、没有领章帽徽,心里猜疑这个是几号首长?。战友们还不知道,他就是广州军区33野战医院转业军人,原33野战医院付政委金万丰同志。</h3><h3>战斗结束后,金万丰回到了天津。5月份评功评奖时,33医院战地救护所的同志一致评议给他三等功。打电话通知他来领奖,他说:‘功劳归于全院同志们,要说做点工作,那也是我这个老兵的责任’。</h3><h3>这位战场穿军装没领章帽徽的‘军人’,什么功也没要。这就是一个老共产党员的胸怀。</h3><h3><br></h3> <h3>  年轻的战友们面对战争,青春的脸庞仍然绽放着爽朗的笑容。图中右数第四位的战友__葛藤是大个子山东兵,他没有倒在战场上,却英年早逝,病逝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战友们把他的独生女儿安排在了深圳海关,当了一名边检员。让他安心走好!。</h3> <h3>相片中右数第2.第3人,是伤愈出院的作战部队战士,医护人员护士长鱼萍,医生马俊贤,护理员黄铮等都出来送他们重返战场。</h3> <h3>凯旋而归。</h3> <h3>  撤军归国后,中央慰问团副团长黄镇来到医院驻地,亲切接见42军33野战医院荣立集体一等功全体人员。并为医院题词:</h3><h3>出国最早,工作最好,照顾周到,治愈率高。<br></h3><h3><br></h3> <h3>33野战医院参战野战二所集体荣立一等功。</h3> <h3>老当益壮,重走当年夫君带兵参战路。</h3><h3> 童子新1949年参军,任职42军33野战医院门诊部主任,童主任的丈夫是当年带领33野战医院参战的院领导__孙希武院长。</h3><h3> 1979年2月前后,在战争最为残酷,战斗减员最多,前方战士们最需要的时候,孙希武院长坚定的执行上级的指示,积极组建33野战医院战地救护二所。亲自带队奔赴越南东溪战场,指挥作战,救治伤员。在环境恶劣,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在只是接送伤员中转,还是开展手术,进行战地救治问题上,坚定地要求全所医护人员,排除万难,积极开展必要的战地救治手术,尽最大的努力救治伤员。战时共完成900多例外科手术,及时有效地抢救了前线战场来不急送回国内后方的伤员,圆满完成了任务,二所成为唯一以医院整建制在境外战场实行战地救护的医院。集体荣立一等功。<br></h3><h3> 这次纪念活动,童主任不顾87岁高龄,坚持参加重返参战路一一广西行。旅途中童主任与战友们到靖西,龙州两次拜祭为国牺牲的烈士。三次不顾山高路陡登上法卡山,十二道门,金鸡山边三个边防哨所,慰问镇守边境的边防战士。</h3><h3>全体战友向您致以崇高敬意!</h3><h3>已故的孙希武院长安息吧!天堂安好🙏🙏🙏l</h3><h3><br></h3><h3> 资料收集写稿:赵东红</h3> <h3>年轻帅气的孙希武院长。</h3> <p class="ql-block">  郎学明于1950年12月参军。1951年3月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67年8月到越南参加抗美援越战争,68年4月回国;1978年12月带领第一批33野战医院一所赴广西前线龙州,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p><p class="ql-block"> 对越自卫反击战40周年来临之际,郎副院长不顾85岁高龄,牵头策划,组织参战老兵重走参战路__广西行。行程即将开始,他却因突发心肌梗塞不幸去逝,永远地离开了我们!</p><p class="ql-block"> 郎副院长一路走好!</p><p class="ql-block"> 您的最后遗愿战友们已经圆满完成。您安息吧!</p><p class="ql-block"> </p> <h3>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30周年时,他曾带队去广西为烈士扫墓。今年恰逢反击战40周年之际,郎副院长已做好一切准备再次带领战友们重走参战路,祭奠英烈。却没想到,离出发仅有十天,4月9日突发心梗去世。如今战友们已去广西扫墓,也是了却了郎副院长的心愿,感谢大家!</h3><h3> 郎副院长夫人 张国玉</h3> <h3>粟国俊副院长,战时任职33医院医务部主任。</h3> <h3>粟副院长已经84岁高龄,这次活动不顾年老体弱,自始至终坚持到底。行程中,因天气炎热,旅途疲倦出现身体不适,战友们都很为他担心。</h3> <h3>带着女儿重走参战路。</h3> <h3>当年送君上战场 今日代君重走参战路。</h3><h3>关红,1964年入伍,42军33野战医院门诊部护士长,解放军173医院首任护理部主任。</h3><h3> 曾志民,1961年入伍,任33医院副政委兼政治处主任,1979年2月中越自卫还击战时,关护士长正怀有身孕,丈夫义无反顾参战出征,妻子积极支持。曾志民同志在前线时任政治处干事,还参加安全保卫和整理烈士遗容等工作,他负责用医院唯一一台海鸥相机拍摄了大量珍贵的战地照片,发表于解放军画报,获广州军区一等奖。</h3><h3> 在纪念中越自卫还击战40周年之际,曾副政委已经去世,4月19日,关主任参加了医院组织的重返参战路一一广西行,重走了曾志民夫君和医院战友们参战之路,祭拜了为国牺牲的英烈们,慰问了可敬的边防哨所子弟兵,和战友们一起游览了广西的名胜景区,和战友重聚其乐融融。</h3><h3>正是:</h3><h3>四十周年重聚首,</h3><h3>英烈碑前青松秀。</h3><h3>广西壮景美如画,</h3><h3>战友情深远长流。</h3><h3> 资料收集写稿:赵东红</h3><h3><br></h3><h3><br></h3> <h3>三代都是兵。姥爷是解放前入伍的离休干部,如今尚健在。爸爸妈妈和儿子都曾经是军人。</h3> <h3>  我叫赵东红,1969年2月22日在广州入伍,在42军33野战医院检验科工作,1985年转业。16年军旅生涯锻炼很大,特别是保家卫国,1979年2月参加了中越自卫还击战,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今年4月19日,我们50多位战友相聚广西,重走参战路,赴靖西、龙州烈士陵园祭奠英烈,赴“十二道门”哨所、法卡山、金鸡岭哨所慰问子弟兵,游览了著名景区。短短7天相聚,战友们加深了友谊,情谊更深永流长。我们是永远的战友🌹🌹🌹</h3><h3><br></h3> <h3>我第一次听到歌曲《在太行山上》是爸爸唱的,当老八路唱到那句“母亲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时,我深深感动了。没过多久学校(海南军区南岛中学附小)在我们班组织合唱,曲目中有“八路军军歌”、“新四军军歌”、“金日成将军之歌”等革命歌曲,其中就有《在太行山上。》虽然那时候我还是小学生,但就想长大像爸爸一样去参军,等打仗时找个妻子送我上战场,就像歌中唱的那样,留下难忘的记忆。没想到到造化弄人,长大后我真参了军,也确实在打仗前有了妻子,但和歌中所唱相反,我没有去参战,妻子当然不可能送我上战场。</h3><h3> 一九七九年,在海南军区炮兵处当参谋的我和在和42军33野战医院检验科当军医的赵东红双双请婚假回到广州(文章前的照片是我俩小时的合影),我们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这次算修成正果,正式办理结婚手续。一月二十一日,我们在广州市东山区黄花岗街道领取了结婚证,两家的大人小孩一起吃了顿饭,就算是把婚结了。和现在的年轻人结婚相比,那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h3><h3> 领证后三天,蜜月还没开始呢,33医院的电报来了,立即归队!作为军人的我们见到电报并不奇怪,遗憾的是盼望已久的蜜月肯定没了,我更遗憾的是“妻子送郎上战场”要改写了。</h3><h3> 四天后我陪新婚妻子回到远在惠阳博罗的33野战医院,那时候她连单身宿舍都没有,我们只能住在医院的招待所。三天后医院二所和有关科室整装出发,我把妻子送上挂满伪装网的军车,妻子很坚强,没有在她的战友面前哭鼻子。</h3><h3> 她们一走,我也急忙到车站搭长途车回广州,争取到沙河兵站(她们要在那里换乘火车)再送一送妻子。等我赶到沙河兵站,最令人失望的事发生了,她们的火车刚刚开走,我的眼泪终于掉了下来。我多么想西去火车上的是我不是她,那才是歌中唱的“妻子送郎上战场”,而现在的我确稀里糊涂地完成了“郎送妻子上战场”的壮举!</h3><h3> 一九七九年二月十七日,中越自卫还击战正式开打,我回到了海南军区司令部,每天去作战室了解战况,既希望我军打胜仗,更希望妻子平平安安。从妻子那儿知道她们已出国境,驻越南东溪县城。也知道仗打的十分残酷,开战一小时就下来大批伤员,缺胳膊断腿的比比皆是。好在没多久战事结束,妻子也平安回到国内,看到妻子的三等军功章,我是又羡慕又惭愧,当然更为她骄傲!</h3><h3> 如今我和妻子早已退休,和女儿及三个外孙一起生活。我的主要工作是当儿童团长,三个小朋友得听从我的指挥,看起来挺威风,不过我却要听妻子的,因为她是我的领导。谁让她打过仗又长得这么漂亮呢!有如此漂亮的妻子和三个可爱的小朋友(两男一女)陪伴,真可谓“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天伦之乐,神仙犹尔,此生足矣,夫复何求?</h3><h3> 作者 范凯(赵东红丈夫)</h3> <h3>与战友李全芳同总政治部上级领导合影。</h3> <h3>右起毛丽华,王素婭,李瑛,赵东红,徐朝霞,王采琴。</h3> <h3>战友们自愿出钱出力购买食品,水果慰问边防哨所官兵。</h3> <h3>重走父女参战路,不忘初心方始终。</h3><h3>我叫常爱平,1971年入伍,开始在124师当兵,后调42军33野战医院非临床科工作。我的父亲常明是一名43年参军的抗战老兵,1979年参加中越自卫还击战时任42军后勤部长。那时父亲和我都去了前线,我妈虽然为我们担心,更为我们感到骄傲。</h3><h3> 4月19日,我参加重返参战路一一广西行,重返广西,祭拜了英烈,慰问了边防哨所子弟兵,又和战友们一起游览了广西的名胜景区。参战40年后,战友再聚首,情谊深似海。重走父女参战路,不忘初心方始终。</h3><h3><br></h3><h3> </h3> <h3>与父亲和42军领导,33医院战友们战后在广西合影。</h3> <h3> 1979年参加对越反击战时,她是33野战医院战地救护二所手术室护士。在战斗间隙,利用休息时间,有时甚至是趴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用笔记录了每一天发生的战时经历,用日记反映记录了对越反击战的历史真实,她就是«战地日记»的作者__吕晓平。<br></h3> <h3>  吕晓平自述: 一所参战队伍出发后,组织上即安排我休假。<br></h3><h3>我于1978年12月25日开始正常休假,20天的假期接触了张新建同志,经过初步了解,确定恋爱关系。</h3><h3>1月26日一上班,全院人员到大礼堂集中听战备动员,动员会上确定了二所上前线执行救护任务及人员名单。</h3><h3>我为自己能荣幸参加前线战斗而感到高兴和自豪。</h3><h3>想到未来战争的不可预知性,想到我们可能面临的牺牲,临行前我决定将600元的存折和入伍以来的相册寄给刚确定恋爱关系的张新建同志,并附上书信一封,阐明假如我牺牲了,请将我的东西交给我的父母。我相信他一定能做到,因为他很诚实,值得我尊敬和信任。</h3> <h3>吕晓平,张新建夫妻。</h3> <h3>战时工作,生活照。</h3> <h3>与上海第二军医大对越反击战医疗队长___吕士才主任,进行手术前准备。</h3> <h3> 她是大上海来的小女兵__王采琴。1970年入伍,1979年参加对越反击战,在越南战场前线,负责前接救护伤员。</h3><h3> 与众人认知的上海小女人不同,她活泼乐观,笑声爽朗,到处都能听到她朗朗笑声和充满活力的身影。讲起战斗经历,她更多的是记住了那些给人以乐观向上的往事和对战友的无限深情。 </h3> <h3>  身材瘦弱的她,抢着去抬担架。战火中考验了她,火线入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h3><h3> 战争中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想象不到的意外。在越南战场,她曾经差点丢了性命。那天,她前接伤员回来晚了,刚到驻地急急忙忙跑出去取水,走到半路,突然哨兵大叫一声口令,顿时她就懵呆了,糟糕,今天的口令她还不知道啊!只听到对方已经拉开枪栓,正在这十分危险的时刻,身后传来一声"行"的呐喊,哨兵马上回答"动"。紧张的气氛顿时缓解,回身一看,曾美华护士长气喘吁吁的正跑过来。原来曾护士长见到采琴向远处走去,想到还没有来得及将今天的口令告知采琴,立即追了过来。</h3> <h3>英姿飒爽小女兵。蹲着射击的是1978年兵李瑛。站立者王采琴。</h3> <h3>这张相片中五个女兵,有四人参加了这次活动。两位没有来到当年照这张像的龙州中山公园(龙州中山公园是撤军回国内后,二所驻地)的战友,是不是很遗憾啊。</h3><h3><br></h3> <h3>  当年在越南前线,为了防范越军偷袭,每次夜宿安排都是十几个男女混住同居一室,几个人盖一床被子,不能脱衣服,鞋袜。采琴回忆说:有一天她回来晚了,只有靠着男兵的位置才可以有地方睡觉了。那天晚上,身边睡的就是这位帅锅袁兵医生。哈哈......<br></h3> <h3>上海来的采琴和北京来的江丽为战友情谊高歌一曲。</h3> <p class="ql-block">  袁兵 1968年入伍,33野战医院外科医生。1979年参加对越反击战,随33野战医院野战救护二所奔赴越南境内战争前线,与战友们一起并肩进行战地救护手术任务。</p><p class="ql-block">他们家五个儿子,他和弟弟袁卫东俩人都参加了对越反击战。战争是严酷的,它无形中考验着每一个人,每一对情侣,每一个家庭。这场战争彻底改变了他的三观,也使他更加珍惜战友情谊,懂得了爱情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这些相片都是战时外科医生手术的真实写照。手术常常是在夜间进行,照明都是用大手电筒,为了防止暴露目标遭袭击,窗户都用被褥挡住。经常是十几甚至二十几个小时手术医生都不下手术台,饿了就叫护士喂几块饼干吃。</p><p class="ql-block"> 右边那张合影是共赴越南战场的部分外科医生。相片中第一排左起外科主治医生彭子曰,麻醉医生张政,外科医生赵和平,外科医生袁兵。第二排左起卫生员张付河,外科主治医生毛世荣,眼科医生疗其照,卫生员禤松坚。</p> <p class="ql-block">  今年,他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两次来到广西,来到龙州烈士陵园。这里长眠着他在42军坦克团当兵时身边的四十多位战友。有老领导,有同年一批兵,有在一个坦克里训练过的战友。</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医院驻扎在广西前线五指峰下时,42军坦克团也在医院旁边驻扎。第二天就要开战了,晚上他去看望坦克团战友们,他见到九连连长黄文章,还问他"打仗怕不怕"?战友回答很朴实:"就怕完成不了任务。"没有想到任务完成了,战友却永远离开了人世间。</p> <p class="ql-block">相片中袁兵妻子殷筠是三十三医院超声波,心电图技师。越战时在33医院高干病房工作,坚决请战上前线,未获批准而留守后方。那时候他们只是战友关系。战争结束他们有缘结为夫妻,曾经多次到过广西祭拜牺牲的战友。</p><p class="ql-block">退休后,他们倆一起参加广州八一艺术团并于2012年随八一艺术团到广西祭拜烈士,到金鸡岭,法卡山,十二道门等前线哨所慰问演出。</p> <h3>侯建南,1971年入伍,护士。参加对越反击战33野战医院野战救治二所赴越南境内进行伤员救治。</h3> <h3>上图:战后我与战友在龙州中山公园合影,左起张运清,王采琴,鱼萍。</h3><h3>下图:战后与战友在进行评功受奖证书登记工作。我的右边是徐远芬,左边贺颂题,陈仁仪。</h3> <h3>军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h3><h3>我是王玉莲,"丈夫李玉明,1970年当兵在42军侦察连,后调42军军教导队和广东武警指挥学校,1979年2月,哥哥王长青,丈夫李玉明都上了广西前线,上了战场,他们都是好样的,我为他们感到骄傲。</h3><h3> 今年4月19日,为纪念对越反击战40周年,我和李玉明参加了33野战医院组织的重走参战路一一广西行,祭拜了英烈,慰问了边防哨所子弟兵,游览了广西的美丽景区。一路走来寄托哀思重走参战路,再聚首战友情更长。二是我哥哥__王长青。战时任职42军后勤部副部长。</h3><h3> 在对越反击战中,我们医院有许多战友的家庭,都面临着妻子送郎上战场或丈夫送妻上战场的动人故事。王玉莲一家只是其中之一。</h3><h3><br></h3> <h3><br></h3><h3> 我哥哥王长青 ,1945年参军,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越,对越反击战时任42军后勤部副部长。</h3><h3> </h3><h3></h3> <h3>丈夫李玉明,站在当年撤军回国的边境线,感慨万千。</h3> <h3>任明华,1971年入伍。1979年参加对越反击战。</h3> <h3>与战友左起二,常爱平,张琳,李全芳</h3> <h3>与战友宋立军。</h3> <h3>与战友赵东红,赵东兰。</h3><h3><br></h3> <h3>王素婭1970入伍,1979年随33野战医院野战二所奔赴越南战场进行战地救护。</h3> <h3>与战友徐朝霞。</h3> <h3>张运青,1970年入伍。1979年参加对越反击战,随33野战医院野战救护二所赴越南境内战场前线进行战地救护。</h3> <h3>张运青在战争前线为解放军伤员进行救治。</h3> <h3> 我是肖倩玲,与先生吴振荣同是1968年入伍,先生原是42军125师医院的军医。我们在1978年国庆节结婚,10月22日,假期未满,我接到部队电话:“立即归队!”,次日即从东莞黄江返回博罗驻地,投入到紧张的备战工作中。</h3><h3>  1978年12月16日下午四点,我们一所参战的84人,分乘7辆解放牌大卡车,跟随42军司令部的车队,浩浩荡荡奔驰在前往广西前线的“扬灰”路上。车队经过四天三夜的日夜兼程,吃尽了滾滾的灰尘,终于在12月20日到达广西,驻营在龙州县食品公司。也许是同一时间,我夫妻俩都行进在浩荡的车队中,同一天到达龙州,但由于当时的局势和要求,我们彼此谁都不知晓对方的消息。</h3><h3> 3月15日宣布撤军后,为加强广西边境的防御力量,上级新组建了边防师,先生是第一批畄守人员,所以,战后立即从125师医院所在地“水口关”,直接调畄到边防五师的团卫生队、师医院。6年多来坚守靖西边防第一线,并多次参加边境上的炮击战,为边防战士的健康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先生于1985年底调至33医院五官科工作。</h3><h3> 我在2009年曾与医院的部份战友重返战斗过的龙州战地。今年是对越反击战40周年,清明节期间,夫妻双双与战友们重返靖西、龙州,拜祭长眠于祖国边疆的英雄战友,心潮激动,思绪万千。我们希望和平,不惧怕战争,若祖国有召,我们一定再次立即奔赴战场,为保卫祖国再立新功!</h3> 我们夫妻各从戎廿余载,为部队的建设贡献了青春和自已微薄的力量,经历了和平年代战争的洗礼,但我们无怒无侮。我们为自己曾是一个兵、是一个有幸参加过保卫祖国边疆战斗的老兵而自豪! <h3>龙州中山公园内,战后33野战医院战地救护二所驻地。战友们身后楼梯上方的房子是当年女兵宿舍。40年后重走参战路,在绿树成荫中找到了这里,再照一张合影吧。</h3><h3>致敬中国军人!</h3><h3>致敬参战老兵!</h3><h3>致敬参战女兵!</h3> <h3>  战友们都来认认,这几张相片中都有谁?有你认识的战友吗?有你吗?</h3><h3> </h3> <h3>参加重走参战路__广西行的胡艳华,张型俊夫妻</h3> <h3>重走参战路__广西行梁艳,卢海之夫妻。</h3> <h3>重走参战路__广西行 钟友珍,李友来夫妻。</h3> <h3>重走参战路__广西行,陈仁仪,胡秀花夫妻</h3> <h3>重走参战路__广西行,柯明进,谢爱军夫妻</h3> <h3>重走参战路__广西行的战友</h3> <h3>重走参战路__广西行的战友</h3> <h3>重走参战路__广西行的战友</h3> <h3>重走参战路__广西行的战友</h3> <h3>1978年入伍,1979年就参加对越反击战的小女兵。相片自上而下为黄铮,李瑛,徐朝霞。</h3><h3><br></h3><h3>战友,你在哪里</h3><h3> </h3><h3> 作者__邹辉斌</h3><h3> </h3><h3>一、 奔赴前线</h3><h3> </h3><h3>哒哒哒……</h3><h3> </h3><h3>一梭机枪子弹从霞和昆的身后扫过来,一个高大的身影,腾空而起,把霞和昆扑倒在河堤下的坑里。</h3><h3> </h3><h3>霞侧过脸去,见身后那条水牛,头上冒出鮮血,倒在小路上。霞意识到是这个高大的身躯救了她们。</h3><h3> </h3><h3>这是四十年前,对越自卫还击战的真实情景。事情还得从头说起。</h3><h3> </h3><h3>1978年底,霞从湘中邵东应征入伍,到南方三十三野战医院,成了一名卫生兵。</h3><h3> </h3><h3>霞的医院这支部队,是具有光荣传统的四十二军,曾经在抗美援朝参加攻打上甘岭战役后被誉为万岁军,1953年从战场凯旋而归,撤防到广东博罗。</h3><h3> </h3><h3>1979年2月2日上午,霞的医院接到命令,参与对越自卫还击战。霞这些新兵,还只训练月余,也编入参战。该院二所组成野战医院,凌晨3时30分,离开博罗,从樟木头登上火车,向广西前线驶去。</h3><h3> </h3><h3>2月5日下午3时到达临近越南的龙州驻扎待命。</h3><h3> </h3><h3>霞的医院,是广西、云南两战线唯一整建制出国执行作战任务的野战医院。为了加强医院的救治能力,前线指挥部,从第二军医大附属医院、各军区总医院挑选了一批专家,还从上海调来了著名外科专家吕士才,参与伤员救治工作。</h3><h3> </h3><h3>首长战前动员:越南黎笋集团,忘恩负义,驱赶我华侨20余万人,挑衅我边民,在边境埋置地雷,制造事端,造成边境流血事件700余起。不听我方警告,我方忍无可忍。</h3><h3> </h3><h3>观看战争题材电影,激化爱国热情。医院旁驻扎着129师、124师的将士,营地时时传来将士高呼自卫还击誓言和战斗口号,吼声响彻山谷,铿锵有力,震撼人心。将士们气贯长虹的英雄气势,深深震撼每个人。</h3><h3> </h3><h3>2月15日,霞的医院,奉命到龙州一个叫做空这的地方设立救护所,救护所的帐篷搭在五指山下一片甘蔗地里,距离边境线一公里。</h3><h3> </h3><h3>男兵剃了光头,女兵剪了短发,在衣服识别栏内填写了血型,做负伤输血辨别用。医护人员发了枪,男兵还加发了手榴弹,部队进入实战状态。</h3><h3> </h3><h3>二、救死护伤</h3><h3> </h3><h3>2月17日凌晨,一发信号弹划破晨曦的天空,紧接着,万炮齐发,射向对面的越军阵地,炮弹的冲击波掀得地动山摇。整个天空像火烧云,烧红了一大片,壮观至极!霞心跳加快,热血沸腾。</h3><h3> </h3><h3>6时整,传来了坦克的轰鸣声,霞冲上救护所旁的公路,看到一辆辆坦克冲向越军阵地。</h3><h3> </h3><h3>6时50分,霞远远望见,挂着红十字旗的后方卫生车,向救护所驶来。霞的战友严阵以待,各就各位。前接组,轻伤组,重伤抗休克组,特别是手术室作业,不停轴地运转,作抢救伤员的准备。</h3><h3> </h3><h3>护士长平带领霞这些卫生兵,配合医生,接了第一台手术。</h3><h3> </h3><h3>是位年轻的战士,小肠贯通,伤势较重。躺在手术台上,他有些焦虑烦燥,感到窝囊,刚上战场就负了伤。</h3><h3> </h3><h3>同时负伤的一个战士说:他很勇敢,冲锋在前,当敌人机枪子弹扫过来时,他一把将我按在地上,结果他负了重伤,我是轻伤,他还要继续往前冲,被指导员拉下,他在火线上被吸收为预备党员。</h3><h3> </h3><h3>战士说:刺刀还没见红,还没有立功,就下来了,组织就给了荣誉。平按着战士的指点,从他口袋翻出了染上鲜血的入党申请,被战士的英雄气概感动。立刻给战士输血200毫升,医生给他做了肠切除术。接着直升飞机把他送往了后方医院继续治疗。</h3><h3> </h3><h3>霞望着飞上天空的战士,双眼湿润,这是最可爱的人,她心中的英雄。</h3><h3> </h3><h3>第一轮战斗,救护所的医护们,连续奋战了22个小时,霞的手术帐蓬,救治了71名伤员,她们的救护所,救治了200余名伤员。</h3><h3> </h3><h3>接下来二天,救护所未接到一个伤员。越军炸毁一座水库大坝,淹没了公路,交通受阻。</h3><h3> </h3><h3>20日至23日,前方只送来100多名伤员,还有大批伤员压在前沿阵地。送回的这些伤员,都是前几天负伤的,不少战士伤口感染化脓,有的已经病变气性坏疽。打开伤口包扎,臭气直冲鼻孔,霞和战友们,看到此情景,增添了对越军的仇恨,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肩负的重任。</h3><h3> </h3><h3>大部队推进至越南高平,伤员难以得到及时救治。23日下午5时30分,前指命令,救护所前移至越南境内前线。</h3><h3> </h3><h3>离出发还剩下最后半小时,医院首长要求霞与医护人员写遗书,整理个人物品,作为可能牺牲后的遗物。</h3><h3> </h3><h3>此时,霞这几天的激动心情戛然而止。霞不是圣人,没有豪言壮语,只感到恐惧,空气凝固,是一生中度过最漫长的半个小时。第一次领会到遗书的含义,感受到可能死亡的气息。</h3><h3> </h3><h3>霞给父母留了言:</h3><h3> </h3><h3>爸爸妈妈,女儿上前线了,成了一名真正的军人,这是你们的骄傲,谢谢爸爸妈妈把女儿培养成人。</h3><h3> </h3><h3>霞再无心思写下去,她是个凡人。</h3><h3> </h3><h3>24日凌晨,救护所向越南开进,车辆在泞泥的公路上艰难移动。但见遍地横尸被战火肢解得四分五裂,惨状令人颤栗!战争的残酷,刺激着每一个人……</h3><h3> </h3><h3>救护所前移驻扎在越南东溪镇医院,在镇边的一个山上,执行一线野战医院的抢救任务。</h3><h3> </h3><h3>前线送来了一位满身鲜血的战士,霞查别标识,战士叫李刚文,子弹打穿了主动脉和胘骨,松开包扎,鲜血喷涌而出。若想救活战士,唯有结扎腋动脉,止血并截肢。若要保留全肢,可能生命难保。</h3><h3> </h3><h3>吕士才军医,望着李刚文那张稚嫩的脸说:比我儿子还小,不能没有手臂,人生还刚刚开始,我来试试。</h3><h3> </h3><h3>吕军医拿出显微手术器械,架起三支手电筒作照明,一针一线修补起血管,3小时过去,凭着高超过硬的技术,硬是把动脉的3个裂口全部修补好,止血夹一放,血液立刻流通。战士的手臂保全了,生命得救了!</h3><h3> </h3><h3>可吕军医所坐的凳子上,却留下一滩因肛周脓包破裂,淌出的血水。战友们才知道,吕军医已患病有了一段时间,服从命令来到了前线,战争前后,做了800多台手术。那年10月28日,吕军医因肠癌晚期医治无效去世,中央军委授予他模范军医光荣称号。</h3><h3> </h3><h3>友军从战场押回负伤的越军俘虏,中国政府按着国际惯例,对这些受伤俘虏施行救治。护士长安排霞这些新兵卫生员,给他们输液打针,因技术生疏,给越军伤员扎针时,一般要扎几针才能找到血管。越军哇哇乱叫,护士长严历斥责,鼓励霞这些新卫生兵不要害怕,这是履行红十字国际义务。越军俘虏经过观察,医护人员是在给他们疗伤,一个个安静下来,同时向中国女兵投来敬佩的目光。</h3><h3> </h3><h3>三、你在哪里</h3><h3> </h3><h3>由于越南游击队的破坏,救护所周围没有干净的水源,傍边的水沟有少许水,霞的战友们用消毒片沉淀后给伤员煮粥喝,还砍倒了附近仅有的几棵芭蕉树,从树干中倒出水给伤员喝,水很快用完了。</h3><h3> </h3><h3>炊事班给每位医护人员发了半杯炒熟的黄豆,还有缴获的奶粉、白糖和压缩饼干,令人义愤填膺的是,这些食物包装袋上还印着“中国援助”的字样!</h3><h3> </h3><h3>霞的战友艳的父亲,曾参加上甘岭战役,艳把儿时父亲讲给她听的英雄故事,讲给战友们听:上甘岭的医护人员冒着生命危险,下山取水,救治伤病员。</h3><h3> </h3><h3>救护所的情形,类似上甘岭,医护人员嘴唇干裂、喉咙冒烟。战友们,忍着饥渴,想着山下小河清澈的流水,用沙哑的声音唱着《一条大河》。</h3><h3> </h3><h3>救护所有些伤员们,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喊着:水、水、水……。啍着:痛、痛、痛……。还有小战士呼唤妈妈的声音,每个人的心都碎了。</h3><h3> </h3><h3>水跟药品一样,是救护战友生命的必须品,尽管水源近在咫尺,可山下小河的对面就是越军的潜伏阵地!</h3><h3> </h3><h3>救护所已断水三天,前线的大批伤员又马上就到,没有水,伤员怎么办?霞和战友们深感不安,心灵时刻处在阵痛与煎熬之中。</h3><h3> </h3><h3>救护所的医护们,被上甘岭找水的故事感动。霞这些新兵,见证了负伤战士的英勇,经受了战争的洗礼。从恐惧,到镇定,到坚强,到勇敢。</h3><h3> </h3><h3>霞与昆向所领导提出申请:伤员马上就要到了,我们偷偷的下山去取水。得到批准,霞与昆挑着水桶,悄悄下山了。</h3><h3> </h3><h3>2月的越南潮湿闷热,丛林里弥漫着一团团雾气,能见度很低。霞与昆沿着一条布满荆棘的小路,悄悄来到山下。</h3><h3> </h3><h3>河水清清,一条水牛在路边悠然吃着青草,几天的干渴一扫而光,霞与昆欢天喜地朝小河奔过去。</h3><h3> </h3><h3>哒哒哒……</h3><h3> </h3><h3>机枪声响起,霞与昆不知所措。突然一个高大的身躯朝霞与昆猛扑过来,把霞与昆推倒在河堤的坑里,霞的头重重地摔倒在石块上,感到有点晕。</h3><h3> </h3><h3>子弹从霞头顶飞过,霞下意识想爬回来,一抬头,那头刚才吃草的牛,已经躺在地上,不停地抽搐,牛头还在冒着血。</h3><h3> </h3><h3>“卧倒,别动。”</h3><h3> </h3><h3>霞顺着喊声,看到了刚才扑过来的战士,一张刚毅的脸侧着,双眼炯炯有神,正趴在地上向河对岸开枪还击。是友军的暗哨。</h3><h3> </h3><h3>战士呼唤着霞:“女兵,安全了,别怕。”此时,这亲切的声音,像一股暖流,霞顿感温暖。霞感觉头有点痛,脑袋眩晕,记忆一片空白。</h3><h3> </h3><h3>霞不记得怎么回到的救护所。</h3><h3> </h3><h3>傍晚,友军的炮火向河对岸轰去,火光四散,硝烟弥漫。赶走了越军,友军送来了救命的水。</h3><h3> </h3><h3>霞被炮火声震醒,问昆:“战士哪儿去了?”</h3><h3> </h3><h3>昆说:“你当时受伤,晕了过去,那位战士把你背回了救护所。他说,前几天你们救了他的战友,他钦佩你们这些女兵,没有留下姓名就走了。”</h3><h3> </h3><h3>霞与战友在越南东溪6天6夜,3月3日奉命撤回龙州。</h3><h3> </h3><h3>这些年,霞多次去龙州烈士陵园祭奠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烈士。每一次面对墓碑上那一张张刚毅的脸,献上一束鲜花,点燃一支香烛,洒一杯醇酒,是对心灵的莫大慰藉。</h3><h3> </h3><h3>霞,面对纪念碑下长眠的战友,感概万千。霞在思量,没有那位战士的相救,她可能也躺在了这里,今天有幸回到这里,更深深思念友军的那位战士。</h3><h3> </h3><h3>多少年来,霞与昆一直在寻找东溪山下的那支友军部队,寻找那位战士,寻找那张刚毅的脸,那双炯炯有神的眼。</h3><h3> </h3><h3>中华儿女爱和平,愿天下再也没有战争。</h3><h3> </h3><h3>战友,你在哪里。</h3><h3>万炮齐发,自卫还击!</h3><h3><br></h3> <h3>参加重走参战路,广西红色之旅全体战友在龙州烈士陵园合影。</h3> <h3>到龙州,靖西烈士陵园祭奠对越反击战烈士。</h3><h3>到十二道门,法卡山,金鸡岭边防哨所慰问边防官兵。</h3><h3>游览友谊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