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1989年5月,在濂竹工作期间,与我的同事一行十余人,第一次登上牛头山顶,最长者不足50岁。 2019年5月,没有任何准备的说走就走的登山,与我的朋友们14人,第二次登上牛头山顶,最长者75岁。其中,我,我妻,老龚三人,三十年前同登。</h3> <h3>1989年旧照</h3> <h3>组合</h3><h3>发起人:阿利,携岳父、岳母、妻子、闺女、小姨子等7人。岳父69岁,是我同事、导师、挚友。此行担任向导,一看穿着、装备就是专业的。岳母68岁,14岁时就在牛头山干活,55年后登山寻找少女记忆。小姨子从北京回乡,和读高一的外甥女哎咪,总有说不完的话,唠不完的嗑。为了保密,她俩总在最后。</h3> <h3>老龚:携岳母、爱妻。岳母75岁,我们担心她老人家,山路坐车都有问题,何况千米高山? </h3> <h3>阿南:携爱妻</h3> <h3>阿林:携爱妻</h3> <h3>生机。</h3><h3>春风佛过山岗,满眼披上霓装。大山,总是以沉默表达稳重,以险峻展示威严,亘古不变。牛头山亦如此。 </h3><h3>五月牛头,山明水净,碧空如洗,活色生香。 峰峦叠嶂气势起,树树枝枝尽可迷。</h3> <h3>风吹人折不要紧,盎然生机随路移。 杜鹃一簇开无主,深红可爱浅更奇。独蒜花开峭崖艳,山雀声里故人迎。</h3> <h3>外婆</h3><h3>老龚岳母,我们尊称“外婆”。令所有人佩服的是,她无论上山还是下山,始终走在最前。她说,平时走路锻炼,下山时走得快,连女婿护驾都来不及。</h3> <h3>向导</h3><h3>老鲍素有“三师一手”之称:老师、律师、医师、猎手,装备、步伐、对牛头的了解,无人能敌。他是牛头山野人参的最早发现者。此行,我们期待有意外惊喜!</h3> <h3>美食</h3><h3>虽然在高山峭壁,麦豆饭、卷饼、卤牛肉、长粽、面包、馒头、蛋糕、糖果、八宝粥、饮料、各色饼干等,应有尽有,唯独没有酒。似乎不是登山,而是到山顶享受美食。</h3> <h3>偶遇 </h3><h3>(一)深山林场路口,一条两米多长的、不知其名的蛇,给探路者惊喜,不知是迎客还是警告?当全车人趋于淡定,想拍张照或一段视频时,美丽山神已消失在路边草丛,无声无息。 妻子说,没有拍下影像,万分遗憾。而我看到,妻子迅速摇起车窗,一阵尖叫惊恐。不知蛇可受惊?</h3> <h3>偶遇 </h3><h3>(二)途中,30多位华师大中外“萤火虫”,从山顶野营返回,一路笑语一路赞,牛头山上好风光。随身携带的音响,舞动了沉睡的大山。其中,一名女生崴脚,在一位男生的陪同下,远远落在大部队之后。我们纳闷,这么多男生,居然没有英雄救美,哪怕一人一肩,都可以把小巧女生背负山脚。女生一瘸一颠,无奈却乐观,令人怜惜。</h3> <h3>偶遇 </h3><h3>(三)登顶时,太阳悄然溜进云层,三只雄鹰在高空盘旋。是俯视人类的行迹?还是护卫大山的威严?我仰望,鹰如麻雀;鹰俯视,我像青蛙? 对于大山,人永远不可能征服,只是人有机缘登过而已。若言征服!那是妄语!</h3> <h3>碑记 </h3><h3>牛头山海拔1560米,遂昌境内第三。山顶有两块碑石,一块顶天立地,谁都无争议。一块平卧山顶,因多了定语,被凿伤痕累累。地域有界,风景无限;山脉相通,人类共享。怎能如此定语?妻子建议,下次带上红漆,描绘遂昌。 下次,又会是哪年呢?再过三十年,我还能登上山顶吗?</h3> <h3>感言</h3><h3>郑新梅(阿利岳母):我很小的时候没得上学,整天在牛头山打工,非常辛苦;这次实现了我几十年的梦想,终于重访了牛头山;这次登山带来很多回忆,没有了当年赚钱的辛苦,有游玩的乐趣。</h3> <h3>阿利:跟着一群快乐的人,做什么事情都是幸福的,更何况是登顶牛头山!有点小遗憾,没有看到山顶大片云锦杜鹃盛放的景象。就让这个念想成为我再登牛头山的理由吧。</h3> <h3>寒英:爱爬山,大概是农村童年送给我的最好的礼物之一。爬牛头山,一路都美不胜收,登顶时眺望牛头山群的美,只能亲临不可言传。这次很开心跟很多老师、家人一起玩,Amy都长大到可以和我爬山了,真是感叹时光飞逝,唯有大山永在!</h3> <h3>Amy小朋友:耶✌</h3> <h3>彩云:登山之举,浪漫之旅!与心爱之人同行竟然能轻松登顶,腿还不痛,哈哈,好不神奇!👍</h3><h3><br></h3> <h3>水林:三十年前,与女友冲峰,意气风发,豪言征服;三十年后,携爱妻登顶,把手慎行,只说到过。</h3> <h3>周素芳:爬山的过程就是征服自我的过程,原来我也可以这么棒[玫瑰]</h3> <h3>文字编辑:阿林</h3><h3>图片来源:阿利</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