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五)威尼斯</h3><h3><br></h3><h3> 威尼斯位于意大利东北部,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重镇及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意大利的重要港口和工商业城市之一。这座举世闻名的水上城市——童话般唯美,浪漫。</h3><h3> 这座城市的生命和风情只能用一个字来概括——“水”,它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人们喜欢这座城市,除却它悠久的历史文化建筑,更多的应该是它所具备的浪漫元素——海水、沙滩、城堡、面具、各色舟桥、古老的教堂、街头巷尾的画家、音乐家、身着中世纪服饰的民间行为艺术家、叠彩的房屋、鸽子和海鸥齐飞处那湛蓝色的天空和跳跃的浪花、海天连接处的缥缈……这一切交织出一个童话世界、一首曼妙的诗和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h3><h3> 这里,满足了成年人走出世俗繁复、摆脱压力、回归纯真浪漫的曾经;成就了成年人蛰伏于心的美丽童话梦;带来了视觉及心灵的静谧、温馨、纯粹和美好。</h3><h3> 威尼斯城市面积只有7.8平方公里,却遍布了118个小岛,177条运河蛛网一样密布其间,河道上有378座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桥梁。这里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汽车的城市,船是唯一的交通工具。1987年,威尼斯及潟湖(被沙嘴、沙坝或珊瑚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h3><h3> 威尼斯始建于公元453年,当时的一些农民和渔民为逃避匈奴王阿拉提的入侵避入亚德里亚海中的这个小岛。先民们将木桩一根并一根打入水下,作为建筑基础又避免了真菌繁殖,上铺一层防水性能极好的伊斯特拉石,然后在石上建房建城。14—15世纪,威尼斯进入鼎盛时期,成为意大利最强大最富有的海上共和国,地中海贸易中心之一,被称为“亚得里亚海的明珠”。</h3><h3> 穿城而过的威尼斯大运河(黄金大水道)是乘船游览威尼斯的最佳路线,两岸风光旖旎——拜占庭式、哥特式、巴洛克式、文艺复兴式各色建筑鳞次栉比;河水碧波荡漾,复古的贡多拉小船穿梭其间,红嘴海鸥追逐着游船,运河上隐隐飘来船夫的歌声和钟楼的钟声,河面在阳光下波光粼粼,整个画面有一种落入心底的浪漫,使你陶醉其中,流连忘返。</h3><h3> 城内所有的河道桥桥相连,你若时间充裕,可以用心和双脚丈量这一历史文化积淀厚重的城市,细细解读威尼斯。不过,除此之外,你一定要坐一次贡多拉,行走蜿蜒水巷欣赏到的景致、感受与行走陆地、行船大运河完全不同,否则,你会留下遗憾。</h3><h3> 有人说,这里很像我们中国的江南水乡苏州 。记得苏州和威尼斯是友好城市,苏州被誉为“东方威尼斯”。仔细审视,会发现二者其实存在气质上的差异,江南水乡苏州是一幅水墨画,具有东方之韵;威尼斯水城是一幅油画,具有西方之绚;同样的风光旖旎、美不胜收。</h3> <h3> 圣马可广场和圣马可教堂</h3><h3><br></h3><h3> 圣马可广场(威尼斯中心广场)是威尼斯的政治、宗教和公共活动中心,也被拿破仑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广场”。我们常常从教科书、画册、明信片上欣赏到它的风姿。</h3><h3> 圣马可广场建成于文艺复兴时期,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艺术的优秀范例。广场东西长170多米,东宽80米,西宽55米,呈梯形,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圣马可广场东面是11世纪重建的圣马可教堂,与之相邻的是总督宫,广场东南角耸立着建于15世纪高98.6米的圣马可钟楼;北面是15世纪的旧市政大厦,南面为16世纪的新市政大厦和圣马可图书馆,西面是拿破仑翼楼,广场周边环绕着连接建筑物、总长约400多米的券廊。</h3><h3> 圣马可教堂巍峨秀丽,始建于公元829年,因焚毁重建于1043~1071年,曾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教堂,因耶稣门徒圣马可安葬于此而命名。圣马可是圣经《马可福音》的作者,被威尼斯人奉为护城神,其坐骑是带翼的狮子,因此,威尼斯的城徽是一头带翼的狮子抱着福音书。</h3><h3> 圣马可教堂有两大特色,一是建筑特色,融合了东、西方的建筑风格,始建时是拜占庭式风格的教堂,15世纪融入了哥特式的装饰,17世纪融入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装饰,整座教堂的平面结构又呈现出拉丁十字式(竖长横短)设计,教堂各种建筑风格的融合及美丽让人惊叹不已。二是艺术特色,教堂也是一座藏品丰富的博物馆,教堂正立面中大门的穹顶阳台上,矗立着精美的圣马可雕像;教堂主祭坛之下是圣马可的灵柩;教堂藏品有雕刻、雕塑作品及来自世界各地一些艺术品;教堂内饰是取自圣经题材的金黄色为主调的嵌镶画,使得整座教堂都笼罩在金色之中,圣马可教堂又因此被称之为“金色大教堂”。</h3> <h3> 利亚德桥和叹息桥</h3><h3><br></h3><h3> 威尼斯近400座桥中,最负盛名的是利亚德桥和叹息桥。</h3><h3> 利亚德桥是主航道上耸立的一座白色大理石拱桥(商业桥),威尼斯的地标之一。</h3><h3> 大桥长48米,宽22米,距水面7米,桥头共用了12000根打入水中的木桩做支撑,桥面中部建有厅阁,横跨在大运河上。里亚德桥建于1180年,最早是一座木桥,1580至1592年,改建为现在的石桥。桥面两侧是首饰和纪念品商店,是威尼斯重要的商业走廊,里亚德桥曾出现在英国大文豪威廉·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中,剧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座城市。我们许多人应该是从《威尼斯商人》剧作或教科书中初识威尼斯这个城市。几个世纪以来,《威尼斯商人》不断被后人以影视、话剧、歌剧等形式流传于世。至今,不少人应该都还记得其中的哲理金句 ——“闪光的并不都是金子”, “一个人思虑太多,就会失却做人的乐趣”, “世间的很多事物,追求时候的兴致总要比享用时候的兴致浓烈”……,这些句子曾经启迪过我们的生活。</h3><h3> 叹息桥建于1600年,也是游客的打卡之地。这是一座密闭拱廊桥,建筑风格属于早期巴洛克式,拱桥靠近运河的一侧开有两个小窗。桥两端连结着总督府和威尼斯监狱,已经判决的犯人必经此桥送往监狱,犯人过桥时通过小窗眺望运河 ,留恋自由,常常忏悔叹息,因而得名“叹息桥”。</h3><h3> 威尼斯当地有一个传说,日落时如果恋人们在叹息桥下的贡多拉小舟上面接吻,爱情将会天长地久。这个传说改写了叹息桥的悲剧色彩,使得"叹息桥"成为世界上的浪漫桥梁之一。1979年乔治·罗伊·希尔导演的浪漫喜剧电影《情定日落桥》中对此进行了诠释,少男少女两位主角日落时分在叹息桥下接吻,祈祷永恒的爱情。</h3><h3><br></h3><h3> </h3><h3><br></h3><h3> </h3><h3> </h3> <h3> 贡多拉</h3><h3><br></h3><h3> 贡多拉是独具特色的威尼斯尖舟,这种轻盈纤细、造形别致的小舟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一直是威尼斯人的代步工具,如今也是游客游览威尼斯水巷和运河的贴身伴侣。</h3><h3> 威尼斯城内所有的交通工具都是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船,而且行进和停靠都有固定的线路和站点。11世纪是贡多拉最盛行的时期,当时的数量超过了10000只。16世纪时的贡多拉外表异常华丽,贵族们经常乘坐装饰有丝绸缎子、雕刻精美的贡多拉炫耀自己的财富地位。为了遏制这种奢靡之风,威尼斯元老院颁布禁令:不准在尖舟上施以任何炫耀门第身份的装饰,已经安装的必须去除。于是,所有的贡多拉都漆成了黑色,唯一留下来供装饰用的只有船头的嵌板,这一传统延续至今。</h3><h3> 今天的威尼斯只允许几百只贡多拉运营,并保留着制造贡多拉的船厂,使古老的威尼斯传统和造船工艺得以传承。</h3><h3> 贡多拉一般长为10.75米、宽为1.75米。小舟的平底呈不对称型,这样可以较好地保持只靠一侧单桨划船的平衡。贡多拉船夫通常只穿一件蓝白相间横条的海魂衫,有时应游客请求,船夫会开口唱歌或者吹一段口琴。</h3> <h3> 威尼斯狂欢节和国际电影节</h3><h3><br></h3><h3> 威尼斯几乎月月有节日,世人皆知的是狂欢节和威尼斯国际电影节。</h3><h3> 威尼斯狂欢节是世界四大狂欢节之一,也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狂欢节之一。欧洲的狂欢节据说都起源于古代的神农节。每年冬去春来之际,人们自动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欢庆新的一年农事活动开始。威尼斯的狂欢节除此之外,还有一层寓意,庆祝战争的胜利和威尼斯的强盛。1296年,威尼斯正式确定狂欢节时间是每年2月下旬到3月上旬,大约两周时间。</h3><h3> 威尼斯狂欢节最大的特点是华服、面具,音乐、戏剧,其中面具已成为威尼斯独特的一种文化,在欧洲文化中可谓独树一帜。关于佩戴面具这一习俗的起源,据说是古代贵族为了隐藏自己的身份,在赌场会戴上面具。渐渐地,威尼斯人在工作、外出的时候也喜欢戴上面具。戴上面具的人,不再有身份、地位、性别、年龄的差别,贵族和平民一起恣意狂欢。至18世纪,戴面具已蔚然成风,对社会秩序产生了一些副作用,威尼斯颁布了法律条文禁止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戴面具,特定日子(如狂欢节)允许佩戴面具。</h3><h3> 威尼斯有众多的面具店,每店都有自己的特色,可以买成品面具,也可以定做或者直接画在脸上,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夸张、华丽、戏剧化,令人眼花缭乱,妙趣横生,许多游客都会买一张面具作为留念。</h3><h3><br></h3><h3>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创办于1932年,是世界上第一个电影节,有“国际电影节之父”之誉。电影节每年8——9月期间在威尼斯的利多岛举办,与法国的戛纳国际电影节、德国的柏林国际电影节并称为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世界三大电影节)。最高奖项是金狮奖。该电影节的宗旨是“电影为严肃的艺术服务”,评判标准也很纯粹:艺术性。威尼斯电影节推出了许多优秀的影片,也是诸多电影大师的摇篮。</h3> <h3>以下狂欢节人物造型照片来自网络</h3> <h3> 威尼斯的忧虑</h3><h3><br></h3><h3> 威尼斯的浪漫中含有一份忧虑。有心人会发现一个数字,威尼斯原住民逐年在下降,由20世纪的近18万人减少到今天的5.4万人,最根本的原因是威尼斯的陆地不断下沉,海水基本上已将建筑物底层淹没。</h3><h3> 2001年,科学家们发现,威尼斯自1727年以来的275年间下沉了67厘米,造成下沉的原因有三:一是海平面升高;二是近代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中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岩石层塌陷,整个水城正一点点没入水中;三是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2月,持续的降雨使威尼斯泻湖地区海水涨潮时发生倒灌,威尼斯仅高于海拔25英寸,低洼处负于海拔,因水而美丽的威尼斯正在被洪水慢慢侵蚀。</h3><h3> 1966年,威尼斯发生大洪灾,城内水位高达1米;2001年1月,威尼斯遭受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水灾,洪水持续了4天4夜,城市的大半部分都淹没在水中。威尼斯城在17世纪初,每年被浸泡在水里的数字只有7天,这一数字现在则是200天。有科学家甚至预言,80年后的威尼斯将成为水下城市。</h3><h3> 意大利政府近几年投入30亿美元建造了浮动水闸,将城市低洼地带填高到1米,但目前采取的这些措施是远远不够的。事关威尼斯的存亡,意大利政府仍在积极向世界征集方案,我们期待不久的将来能有更科学、更有效的方法保护人类共同的瑰宝威尼斯,使之永恒……</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