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秤传人——刘金良

田野牧歌

<h3>  在江阴临港开发区西石桥老街,一律式的矮旧小屋中,24号门面兼居住的小屋十分醒目,这个由“十佳江阴好人”92岁老人刘世英开设的制作杆秤的小店,有67年的历史。</h3><h3> 1954年,在上海学技归来的刘世英,在这里开了家秤店。手艺人就讲究一个精细,制秤尤其如此,虽然工序复杂,但每一道工序都容不得半点马虎。</h3><h3> 刘老爷子,从二十几岁开始就已经在这个地方做生意了,直到现在他依旧放不下这个伴随他大半辈子的老店。经过岁月的洗礼,店铺的状况变得十分堪忧。为了刘世英老人的记忆在这个空间里得到体面的保存,老人的孙子向东方卫视《美好生活家》求助,节目组对刘老伯的店整容式改造。将30㎡的百年老屋,爆改成3室2厅1卫的花园别墅,还带店面房!很多人慕名而来,着实火了一把。</h3><h3> 如今,子承父业。68岁的大儿子刘金良接过了父辈的手艺,继续在老街制秤,使这门手艺得以传承下去。</h3> <h3>  5月3日,上午10点左右,我们一行慕名而来,巧遇了刘老爷子的大儿子刘金良在制秤。</h3> <h3>  旧时,杆秤制作工序有100多道,极其耗时废力,而发展至今,也至少需要选料、制坯、刨木、测量、打眼、点晶、抛光、校正、上蜡等四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一杆秤,每一道都得谨慎小心,稍有偏差,就会前功尽弃。</h3> <h3>  首先是选料,很多做杆秤的老师傅都会选择铜草木,这种木料材质坚硬又具有高度的韧性,不裂不变形,做好以后也不容易掉色掉星。也有选择绸木和柞木的,不过总体来说还是偏少。</h3> <h3>  选好的木材经过加工处理后,做成一头粗一头细的秤杆,这个过程中,除了要熟练木工活,也要懂得数学和物理,才能确保做出来的杆秤能够测量精准。</h3> <h3>  然后在秤杆上定好尺寸,钉好三枚横针;接下来是在秤杆的头尾部套铜管(用黄铜熔炼而成~);最后是下针和钉秤花……</h3> <h3>  木杆秤上的刻度被称为星,用黄铜材质的小细圆钉镶嵌在杆秤上,这就叫做“钻星眼”,极其考验耐心和眼力。一杆承重15公斤的秤,要钻近300个孔,穿300次刻度星点,每个星点必须力度均匀,不穿透任何一个孔才行。</h3> <h3>  在这么多的工序中,最关键的当数秤刀安装和校秤。前者是保证杆秤的平衡度和灵敏度,后者则是杆秤准确度的依托,如果在这个步骤上发生任何的疏忽,这支杆秤就算是彻底报废了。</h3> <h3> 因为制作工序繁琐,制作难度大,目前在传承杆秤制作技艺的都是老一辈的人,年轻人不想学也不懂得使用,所以不管是杆秤手艺人的生存,还是杆秤技艺的传承,都处于异常艰难的状态。</h3> <h3>  但即便如此,在全国各地,仍然有不少杆秤手艺人在坚持制作手杆秤,几十年如一日,青丝变白发,面对市场枯竭和后继乏人,他们只想着如何在杆秤制作上精益求精,而不是放弃。试问能有这份匠心的人,又怎能不令人敬仰?</h3> <h3>  上午约10点左右,刘世英老人还在卧床休息,我们没有去惊动他老人家。</h3>